電影《丈量世界》觀后感范文
在我小的時候我對于數理化高人崇拜極了。我夢想自己也會成為那樣的高人。我喜歡擺弄數字公式,我認為那才是聰明人該做的事情。如果我高考考得足夠好,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大夫,如果我考得不夠好,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名中學數學老師。我會是個非常出色的老師。我堅信自己能把課本講得活靈活現深入淺出。但是我一個愿望也沒實現。我莫名其妙地成為了一個對著電腦和文件的人。這其中有很多偶然和必然。
在我埋頭準備考研那年,我重新開始學習數學。高數、線性代數、概率論。數四考試并不難,最多算是文科而已。只要把公式、定義、那些程式化的解題方法記住就足夠了。我曾堅信經濟學也是聰明人擺弄的玩意兒。甚至認為學不懂數學的人才會去考那些七七八八需要大段背誦的專業。在上研的那兩年里,我發現一些課程并不像他們說得那么難。在一堂課過后老師問誰聽懂了,我舉了手。老師說,嗯,不錯,至少有一個人聽懂了。我才知道原來除第一排的我以外并沒有舉手。一門課程大家都說很難,但事實上也并沒有那么難。也許是別的同學都很謙虛,不像我這般直來直去有啥說啥吧。
但是慢慢我對這種擺弄公式、擺弄數字的方式失去了興趣。就和高中的某一天一樣,我突然對學習再次失去了興趣。學了公式,用來解題,僅此而已,這和文科背誦——考試——得分的過程,有多大區別?其中并不需要很復雜的思想過程。即使你想出來了,那又怎樣?有多少現實問題,是因為辦公桌前的噼里啪啦煞有介事的計算迎刃而解的?你恰好蒙出一片像樣的論文,讓別人看得一頭霧水,或是讓老師看得眉開眼笑,又能怎樣?正如我曾經很喜歡的九方格游戲一樣,填出來,又怎樣?你證實了你并不比出題的人笨,又怎樣?換工資、換糧食,又怎樣?特別是看到身邊很多同學樂此不疲地講,如何面試如何去500強實習,我更覺無聊。去了500強,又怎樣?還不是面對一樣的過程,就跟扒豌豆一樣——撿一個,剝開,扔掉,撿一個,剝開,扔掉……這個過程太缺乏美感了。
于是我再度開始懶散。我找了一個慵懶的單位,在一個慵懶的崗位上混混沌沌,去各個論壇上瞎逛。后來偶然發現自己胡亂寫的東西居然還有人愛看,才逐漸慢慢寫得多了起來。后來偶然想起自己早先是很愛看書的,在大三那年考中文系不成之后一怒才不再看那些七七八八的文字,于是又重新開始好好看書。
這些個無足輕重,除我爸媽之外沒有任何人會在意的過程,和那部電影,講偉大科學家——高斯與馮洪堡——有啥關系呢?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自己原來曾為之著迷的學習過程。我突然發覺這種過程已經在這些年慵懶的`歲月里遠離了我。這些年里我過得很累,但是體力勞動的那種累,而不是思考的那種累,于是只能算是慵懶。我曾經很自負,后來發覺這中自負很沒用。你證明不了你的強大,你就是平庸的。于是我認同平庸。
看這部電影突然讓我想起過去的自己。我喜歡挑燈夜戰的過程。我喜歡拼盡一切,不為任何現實利益,只為求一個盡力之后的暢快。我在慵懶的日子里沉溺得太久了,簡直是腦子要生了銹。現在再去看從前寫下的筆記,還能看懂么?現在再去解從前的題,還能寫出幾行么?
如今的我并沒有了小時候幼稚的理科崇拜。我對一些文科科目略知皮毛,對于不知道的那些,也多了很多敬畏之心,不再像中學時那樣幼稚地認為,只有不會學理科的人才會去學文科。如今的我也沒有了過去對于理科的鄙夷。并不是不懂得人間煙火的人才會去悶頭扎進公式里。那種為了思考而思考,只為思考,不求其它的過程。和渾渾噩噩的日子比起來,是多么清爽!
這是部不錯的勵志片。還是要努力挺直腰板,不要再在無聊的日子里慢慢溺亡。仔細盤算一下今年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還可以努努力把那幾本書發發狠學完。
學問不是內褲,你不用逢人就炫耀你有,但是你一定得有。2013年,因為各種原因又浪費了很多時光。因為萎靡不振,因為心情不佳,因為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讓我懶散。不過,還是要努力尋找一些和周遭不同的旋律。我也好想能有朝一日,寫出一個像樣的東西。憑了它,死而無憾。那該多震撼,多過癮,多暢快啊!——雖然,我和這種水平的差距,仍然以光年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