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艷盧浮宮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盧浮宮觀后感(通用9篇)
觀看完作品之后,內心會產生很多感慨,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在寫觀后感時,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考立場。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盧浮宮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盧浮宮觀后感 1
今天參觀的是大名鼎鼎的盧浮宮,它與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并稱世界三大博物館。我已經去過大都會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而且還看過好幾遍《盧浮魅影》和《博物館奇妙夜》,所以我們對盧浮宮充滿了期待。
一進博物館,我們首先要找的就是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斷臂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最出名,我在很多書上都看到過這幅畫,我們在油畫展區尋尋覓覓,終于在一個非常擁擠的大廳找到了這幅畫。為了看得清楚一點,我從里三層、外三層的屁股堆里終于擠到了最前面,但是說實話,我有一點失望,因為那鑲嵌在玻璃下的畫比我想象得小多了!
由于博物館展出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的.時間卻非常有限。來不及欣賞數不勝數的油畫和雕像,我們又去尋找我最感興趣的埃及館和中國館。在埃及館,我最想看的是木乃伊,但是我們在盧浮宮只找到一具放在角落里的木乃伊,感覺有點失望,沒有大都會博物館的多,更不如大英博物館,那個木乃伊還帶著頭發呢!
三大博物館都有中國館,在這里我看到了很多來自中國的奇珍異寶,大大小小、各種類別、歷朝歷代的都有。媽媽小聲告訴我,這些寶貝大多是從我們中國搶來的,這讓我想起了圓明園,想起了故宮里那些滿是劃痕的銅缸,真讓人痛心!等以后我們國家強大了,一定要讓這些寶貝回到中國去。
盧浮宮觀后感 2
法國巴黎不僅是時尚之都,還是法國的文化中心。在巴黎市區,有著著名的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今天我們進來到了,巴黎舉世聞名的盧浮宮。
盧浮宮,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以前是用作防御目的,后來經過擴建和整修逐漸成為了王宮。弗朗索瓦一世在這里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使盧浮宮有著大量收藏。后來,法國政府又將這座精美的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一個博物館。
我們從盧浮宮的車庫,走進去。檢票處旁有一個正入口,整個正入口是一個金字塔形,在旁邊還有一個倒金字塔,沒想到這竟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
一進盧浮宮,我們就看見了中世紀時期盧浮宮的城壕,上面還有投影了那時候人的生活。在進二樓的樓梯的旁邊,還有著埃及的獅身人像。進入二樓,就看見了希臘神話中各神的雕塑。其中在大堂中心的`維納斯最為著名,它是用大理石做成,還是被人在米羅島找到的,所以成為了鎮館三寶之一。這個雕像雖然缺少了手臂,但還是顯得維納斯很美。
隨后我們上第二樓,在第二樓有著勝利女神的雕像,這個雕像也是鎮館之寶和維納斯的雕像都展現了希臘化時代藝術的美。在二樓的德農館展現了繪畫藝術,也展現了歷史的變化。畫中有些是跟基督教有關的畫,有可能那時是教皇統治的時候。在一面墻上只展出了一副畫,而且那張畫很小。其實那幅畫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也是鎮館之寶。在達芬奇的筆下,把蒙娜麗莎畫的惟妙惟肖,還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參觀完盧浮宮,我感受到了藝術無窮的美,也感受到了人類的智慧,我們要將這種藝術傳承下去。
盧浮宮觀后感 3
浪漫美麗的法國,聞名遐邇的盧浮宮,今年在故宮博物院展開了“西方神話與傳說——盧浮宮珍藏展”,一系列遠從巴黎運來的藝術作品,讓我發展出無窮的想象力。
來到珍藏館區,映入眼簾的是眾神畫像,我也隨著導游員的帶領,進入希臘神話藝術中……從畫像到雕刻,從玩耍到戰爭,眾神一點一滴的生活都被刻劃在藝術家的想像中。雕像展區狩獵女神黛安娜打獵的情景以及梅杜茲的頭顱,都令我印象深刻。黛安娜一旁的獵羊,彷彿看到獵物般,向前俯沖,黛安娜則反手從箭筒里抽出一支箭,微微掀起的裙子,正暗示出她的興奮與快樂。
梅杜茲的頭顱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傳說若直視她的人都會變成佇立不動的石像,然而她是女戰神雅典娜盾牌上的裝飾品,人不直視她是不可能的,我也能走動;這只雕像原是放在水池上觀賞的,聰明的設計師,在她的嘴巴挖了個洞,供噴水使用,讓裝飾品更增添創意。
來到畫展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戰神馬爾斯大戰智慧女神雅典娜。意見不合的兩位戰神,在特洛伊戰爭中分屬不同軍隊,馬爾斯屬特洛伊軍,雅典娜則幫忙希臘軍。畫家選擇繪畫戰后的情形,在雅典娜丟出石頭絆倒馬爾斯后,馬爾斯向前來營救的.妻子維納斯求助。圖中的馬爾斯臥倒在地,一手撐起身體,另一手則伸出請求從云端降臨的維納斯幫忙。而雅典娜則伸手舉向遠方,彷彿要求馬爾斯投降。三位神的體態都不同,也顯現出畫家細膩的筆法,將人體的美展露無遺。
經過這次希臘神話傳說的驚艷,不只讓我感受到,神話故事永遠是吸引人的,永遠是令人贊嘆的藝術,也讓我對眾神的了解更深一層。我對藝術的創作更佳憧憬,我對不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也有展新的體驗!
盧浮宮觀后感 4
浪漫美麗的法國,聞名遐邇的盧浮宮,今年在故宮博物院展開了“西方神話與傳說——盧浮宮收藏展”,一系列遠從巴黎運來的藝術作品,讓我發展出無量的想象力。
來到收藏館區,映入眼簾的是眾神畫像,我也跟著導游員的帶領,進入希臘神話藝術中……從畫像到雕琢,從游玩到戰役,眾神一點一滴的日子都被刻劃在藝術家的想像中。雕像展區打獵女神黛安娜打獵的景象以及梅杜茲的頭顱,都令我形象深入。黛安娜一旁的獵羊,彷佛看到獵物般,向前爬升,黛安娜則反手從箭筒里抽出一支箭,輕輕掀起的裙子,正暗示出她的振奮與高興。梅杜茲的頭顱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傳說若直視她的人都會變成站立不動的石像,但是她是女戰神雅典娜盾牌上的裝飾品,人不直視她是不可能的,我也能走動;這只雕像原是放在水池上欣賞的,聰明的設計師,在她的嘴巴挖了個洞,供噴水運用,讓裝飾品更增加構思。
來到畫展區,令我形象深入的是戰神馬爾斯大戰才智女神雅典娜。定見不合的兩位戰神,在特洛伊戰役中分屬不同戎行,馬爾斯屬特洛伊軍,雅典娜則幫助希臘軍。畫家挑選繪畫戰后的景象,在雅典娜丟出石頭絆倒馬爾斯后,馬爾斯向前來解救的.妻子維納斯求助。圖中的馬爾斯臥倒在地,一手撐起身體,另一手則伸出懇求從云端來臨的維納斯幫助。而雅典娜則伸手舉向遠方,彷佛要求馬爾斯屈服。三位神的身形都不同,也顯現出畫家細膩的筆法,將人體的美展露無遺。
通過這次希臘神話傳說的冷艷,不只讓我感受到,神話故事永遠是吸引人的,永遠是令人贊賞的藝術,也讓我對眾神的了解更深一層。我對藝術的創造更佳神往,我對不同國家的前史與文明也有展新的體會!
盧浮宮觀后感 5
借盧浮宮里的展品來梳理整個人類歷史還算是說得通,如果把故宮里的那些家當拿出來說世界史就有些勉強了,即便算上臺北的故宮,也能看出國人的狹隘和自大。至于把倪贊和達芬奇相比,基本上就“扯著蛋”了,國人有幾個知道倪贊的',世界上又有誰不知道達芬奇啊,2012年全世界有一千萬人跑到盧浮宮去朝拜蒙娜麗莎!
我對中國畫并無敵意,但片中翻來復去地說國畫如何寫意,如何超越寫實,有點兒YY。你不會寫實就說你不會,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從來就沒有畫像過身邊的真實世界,而西方不是,從古希臘、到羅馬再到文藝復興,都是寫實藝術的歷史。如果你曾經畫像過一個人、一匹馬,再去寫意、再去抽象,比如畢加索、比如徐悲鴻,那我還折服你的追求,你從來就沒有畫像過,還說神馬超越了具象、追求主觀的“直抒胸臆”,就有點兒了。
個人認為,西方的素描和油畫比中國畫的技術含量要高,老干部退休了隨便學一兩個月就可以畫花鳥,、辦畫展了,你見過有哪個老同志學素描嗎?
盧浮宮觀后感 6
喜歡朱青生老師寬廣的藝術史觀。也許從人出發,才是藝術史真實和未來的目的和方向。希望能完成全套筆記。
第一講:導言
所謂的藝術史是基于西方甚至是還殘留著德國學術語言的藝術史,它無法包含除西方外其他文明的解讀,因此并不具有全球性和包容性。因此,現在所說的‘藝術已死’,如果是真的話,那也只指西方藝術。
藝術是什么這個問題如同人是什么一樣,是無法解答的。我們只能通過考察藝術是如何被詮釋的來了解藝術的一些特征。而什么是藝術品呢?基本有兩種,一種是美的,如雕刻的花與鳥;而另一種藝術品并不一定美,甚至可能丑惡并且無法被所有人理解,它的藝術性在于它所包含的可以被人所解讀的含義,所要傳達的思想。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品都是要可以被人類所解釋的東西。
第二講:西亞
西亞文明起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兩國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帶。它主要由舊巴比倫和新巴比倫文明為代表。這塊地域以前是水豐草茂,不同今天的大漠黃沙,因此是古文明的起源和群雄紛爭之地。在遺留的藝術品來看,不同于中國文明中向往上天的傳統,西亞文明多看中實際功能,如漢謨拉比法典,記載的是法律條文,更多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另外,描繪戰爭的石雕等遺物,也描述了舊巴比倫和新巴比倫之間亞述王朝的豐功偉績。而這些文物今天之所以被看作藝術品,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功能如殘酷的戰爭和嚴苛的法律已被遺忘,因此,人們才能從它們的外形構造來發現美感。
而西亞文明被視為西方文明起源,也是從西方角度來看。如從印度等其他文明角度來看,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共性。因此,文明的沖突的區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文化間可以互通,差異也可以彌補。而從巴比倫塔的毀滅中,我們能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摧毀這座塔的到底是上帝,還是人性中的私心?
第三講:埃及
發源于尼羅河的古埃及文化一直被西方看做是古希臘文明的起源,然而這只是一種西方的想法。雖然希臘文化中的一些東西如習慣使用尺度來衡量事物在古埃及文明中得以看見,但這并不是古埃及文化的全部。當用西方思維去解釋埃及,其文明中固有的東西就可能被曲解,被妖魔化。如代表著智慧和權威的獅身人面像卻被解釋成了神話中的怪物。因此,我們要回歸埃及自己的解釋。或者通過跳出西方藝術史,用世界藝術史的方法去解讀。
古埃及文明正如那永恒不變的尼羅河漲落一般,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雖有政權變更,世事變化,但其固有的文化和傳統卻一直基本不變。古埃及人把人間看做天地系統間的延伸。世間的一切尺度由法老王制定。藝術作為一種形相學,構造成天地系統間的巨大精神世界。其作為一種統治,滲透在人世間,甚至是死亡的世界里。
第四講:希臘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因此,現代藝術史也深深被古希臘藝術所影響。藝術實際上是人們對無法把握東西的一種詮釋,這是藝術的本質。在各個藝術文明發展的早期,在其各自文化特征尚未顯現之前,其實各個地方的藝術是有相通之處的。與富饒靠大自然吃飯的中國不同,上天并沒有賜予希臘肥沃的土地,最初的古希臘人只有通過種植橄欖,這種可以在貧瘠土壤中生存的植物,并將它通過海洋貿易買出去,來獲得繁榮。西方人重視契約和貿易的精神也由此而來。
而這種靠自己的傳統使古希臘人認識到人類的偉大,因此,他們贊頌人類,并通過藝術的表達,來闡述他們對完美人類的追求。古希臘的藝術,如眾神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種對人類自我詮釋和超越的表達。因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因此,在古希臘的藝術品中,我們能通過表象,看出內里蘊含的結構和邏輯。而也是這種內在的結構性,使得像斷臂的維納斯這樣的藝術作品,即使殘缺,但其內含的邏輯美仍能被我們所捕捉和感受。而中國傳統藝術,則突出大自然的偉大。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而正是這種尺度的不同和對比,構成了世界不同文明和藝術的差異與豐富。
第五講:羅馬
羅馬征服了希臘,卻繼承了希臘的藝術。然而,雖然西方藝術史通常將羅馬希臘藝術一起拿來研究比較,但兩者之間卻存在了不同。與希臘藝術追求完美神圣不同,羅馬藝術將其對世俗權利,對征服的欲望表達得更加實在。古羅馬人欣賞希臘藝術,模仿了希臘雕塑,甚至將之反復復制,置于浴場或其他場所加以欣賞。因此,藝術變得更加世俗,其存在也無時無刻得彰顯著得勝的驕傲和對征服的自豪。
但在斗獸場、大浴中充滿的血腥、理性和殘酷之下卻能看到復雜的人性。萬神殿不僅象征著羅馬帝國的神圣強大,也透露出羅馬人希望集眾神之力量保佑帝國、保佑自己能得勝歸來的渴望。所有的縱欲、控制與規范,都是擴張的前提和結果。也正是這種及時的釋放恐懼、內疚和疲憊,使得戰士們能夠在出發的時刻抖擻精神,抱著勝利回來的希望,在領袖的帶領下,踏上再次征戰的旅程。
第六講:中世紀
與希臘文化一樣,中世紀藝術也是構成西方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面上與希臘藝術不同,一個追求天然爛漫,一個向往嚴苛守教;一個對自然和人性是如此贊揚的表達,一個卻盡力壓抑人性,以顯示上帝唯一的榮光。但有意識的是,我們卻能在中世紀藝術中看到一些希臘的影子,如柏拉圖的‘現實是對理論的模仿,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正與中世紀的拋開表象以求直達真理相似。而在中世紀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對希臘文明以及人性抒發的抑制和回溯卻一直在復雜地交至進行著。
與中世紀藝術對比,中國并沒有出現這樣神權凌駕一切的情況,但也能在譬如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藝術象征圖像中找到對比的可能。這種拋開外形直達本質的傳統使得形象學深深地影響了中世紀乃至西方藝術史的傳統。但是,正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等等這樣偉大的藝術品,它的意義當然可以通過后人詮釋去解讀,我們也不會因為它們或瀟灑或狂放的外形而錯失了它們字面的含義。然而,了解字面的意義就夠了么?如若真是這樣,那藝術就可能真的.危險了。
第七講: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藝術將西方藝術的兩個源頭:古希臘與希伯來(基督教)文明融合起來,通過強調人性和自然,來彰顯整個時代的特征。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科學和理性,這兩者是這個時代的最高信仰。但最初是通過關于描繪基督教藝術來顯現、結合、協調出來的。文藝復興藝術結合了希臘文化的情性、希伯來文化的理性和結合兩者發張出來的心性,使得藝術成為了科學,科學也正是藝術。于是,文藝復興時期經常出現是藝術家科學家結合于一身的完美。
上述的這些特征可以通過圖像學(iconology)來進行研究,比如分析達芬奇筆下的圣女,或者米開朗基羅完成的基督。但這其中的差別卻很難通過對單純圖像的分析來了解感受。正如中國水墨畫中的那種意境,使我們也許看不到現實的線條,卻能通過整體來感受難以言說的意境。而這種縹緲在作品之間的靈韻,卻無法通過圖像學來捕捉和分析。因此,當我們置身于如拉斐爾這樣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作品面前時,我們可以去嘗試理性闡述,但它作為一個整體的美感和氣韻,也只能可感而不可言說了。
第八講:17世紀
將17世紀同時期的中國和荷蘭進行比較。同是時代變遷的時候,一個走向繁榮,一個步向衰落。中國的八大山人作為晚明朱門后裔,一生波蕩起伏,最后遁入空門,在禪修中習畫,將坎坷的一生融入到了充滿禪意的繪畫中。隨看其畫作是出世的,卻蘊含了時代影響的痕跡。而此時的荷蘭共和國成立,自由平等和對人性的解放使得畫作也充滿時代的特征。倫勃朗的畫作對真實事物和情感的表達反映了這一特征(現實主義)。
藝術首先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然后再反映時代特征。但同時人又會被時代所影響,所以藝術作品可以看做窺視藝術家內心和一探當時歷史背景的工具。然而它的這種作用又是微弱的,特別是現在,當媒體逐漸取代了藝術以前的作用。人們更多地使用媒體去表達,去反映。藝術,或者所謂西方藝術史指的那種藝術也被認為已經衰落。
第九講:18世紀
十八世紀的中國和西方并沒有直接交回,卻在有限的傳教士對東方的描繪和夸張中,通過海上的波浪,得以一窺彼此的模樣。然而,這種僅憑有限線索的觸碰和想象卻是帶著自身的臆想,并不是真實的對方。猶如郎世寧繪畫的雍正身著西裝的肖像,或是皇家對西洋鐘這種奇技淫巧的收藏;又或是皇家第一畫家布歇筆下的中國市集和宮廷,更像是法國當時盛行的洛可可風格極盡奢華爛漫的描繪。
而此時的法國的瑰麗浪漫,卻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絢麗的夕陽。在皇權空前集中的時代里,貴族們整日無所事事,只能成日沉溺在驕奢淫逸之風中,哀嘆感慨著青春的短暫和愛情的美好。這種現象也投射在布歇的筆下。因此,畫中的中國,無不富含這這個時代的藝術特征,是一種百無聊賴的空虛中浮升出的對遙遠東方的exotic想象。反而,通過對受中國畫影響的日本浮世繪的學習,荷蘭的梵高卻創造出了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更能和中國藝術精神相契合。然而,這種非西方藝術的創作卻無法被當時的歐洲所接受。
第十講:19世紀(上)
十九世紀的西方美術以從以意大利為中心轉到以法國為中心。其中是兩股力量的較量。一個是崇尚自由性格的表達,輝煌絢麗的浪漫主義;還有一派是以理性邏輯為規范的新古典主義。而其中法國藝術畫作的起源、包括學院派的傳統,都是從后者出發。體現了啟蒙運動的影響。相反,中國藝術此時到了元代,從趙孟頫開始,也開始了提倡尚古仿古的風尚。與法國的新古典主義不同,中國畫講究意境,不略物體情節的寫實性,更多地表達了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抒發和表達。
因此,奠定了當今藝術史,主要是西方藝術史的新古典主義(學院派),也暗示了如今藝術的衰落甚至死亡。如果藝術只是為了描繪現實世界,機械地按照理性邏輯來演繹,那么藝術還有什么可期待的么?藝術家各自之間的不同又能體現在何處?因此,借由中國藝術的理念和方法,也許重新去審視和反思一直以來由學院派所統治的西方藝術史,獲取一種新的藝術史觀能得以發展。進而,“藝術已死”這個結論能被推翻。
第十一講:19世紀(下)
隨著1839年攝像技術的誕生,以希臘藝術和希伯來藝術為淵源的西方藝術開始走向衰亡。機械攝像技術代替了以追求寫實刻畫的希臘藝術,以此來反映現實。而希伯來藝術中所倡導的標志和圖像也慢慢被取代。從1839年到1962年波普藝術的產生,以及到最后1995年互聯網的誕生,西方藝術在這一百多年之間逐漸經歷了回光返照,改革創新,以及最后進化成了廣泛的圖像學。以前狹隘的西方藝術史觀注定走向衰落。
因此,從一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將語言和圖像這兩種天賦的能力演變成文字和繪畫之后,到今天,經歷了主要以近代西方藝術史為主導的藝術史觀發展的過程,最終回歸到了語言和圖像本身。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漫長歲月中留下的璀璨星光和人類智慧的歷程。今天,我們將回到藝術其本身,在意識到西方藝術史的歷史客觀必然的興起和衰落之后,要重新審視藝術,加入中國藝術乃至其他人類藝術的反思,以圖像學這個廣泛的含義去研究藝術真正的含義。
第十二講:20世紀
20世紀以希臘寫實和希伯來符號學為引導的,在文藝復興交織而達到頂峰的西方藝術逐漸衰微,在巴比松畫派逃離現實,回歸自然的風尚下走到了盡頭。按朱教授的說法,這是西方藝術走了一個大曲線,又回歸了圖像的真實作用,這種作用是人所天生擁有的,不該只以繪畫這種形式表現出來。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誕生,藝術也越來越回歸圖像學。一切可以通過圖像看見、甚至只是感知的都可以算作是藝術的一部分。
因此,藝術史不因止于此,正如藝術不應只限于西方。現代藝術是西方當代藝術自信的來源,也是歷史選擇必然的結果。當我們對待過去的藝術時,所做的不應是盲目的追從,或是一味地排斥,而是盡力將其中精華的整理、收集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通過追溯以往的靈感,去更新創造新的、符合時代的藝術。因為,作為一個定義模糊困難的詞語,藝術從來都沒有它獨自的歷史,它只是在歷史中出現,去體現、感應、試圖影響而已。
盧浮宮觀后感 7
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當片名出現在銀幕上時,這注定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與摩擦,影片開頭以“拉開祖傳的弓,把箭射到中國去”這句話開篇,再一次映射出國外對中國文化的探討以及想象和推測。世界文化應是相互促進的,相互想象的。文化同時也是無國界的。永不停止的也應是對異域風情的不斷追尋和探索,爭取文化間的撞擊形成新一代的正確思想觀念。
中外文化的互相探討推測在此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時間去描述,隨著片頭一句話的開始,畫面由盧浮宮展開,這個鏡頭充分的體現了對片名的照應,以及對影片層次的運用。畫面中盧浮宮的場景出現面孔西洋背景東方的一幅幅畫面和一個個東方色彩的青花瓷器,一個西方建筑有如此充足的中國元素暗示著西洋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向往與追求,當盧浮宮這樣一個貴族宮殿里有這樣龐大數量的中國物件,這是對東方文化的認可,更是體現西方對東方文化的種.種追求和需要,隱喻著東方文化對于西方而言的重要地位,接著影片內容展現轉到了北京故宮,由盧浮宮轉向紫禁城。當中國皇帝帶著假發模仿西洋人的作品出現在屏幕,這又是一次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向往推測。皇帝是中國封建時期的代表,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由九五之尊皇帝屈尊去模仿他人,模仿一個西洋人,這也是對西洋文化肯定的體現,表現了西洋文化對東方文化的重要地位。影片中出現藝術家谷文達,他的工作一年中一半在中國一半在美國,這又是一位藝術家對不同國度文化的共同研究,充分的體現了文化無國界的內容。
帶著主觀想象去描繪異域的風情,滿足對異國文化的追求。根據歷史文獻資料顯示,早期這兩個文化之前是沒有過任何交流的,交流的開始只是在東西方人在相遇時的驚訝和好奇,產生的對異國異域的揣測,進而去模仿,直至后來才有的真正的交流。當東西國家互派特使訪問國家,才開始對異域文化有了最開始的一知半解的認識與了解。
異域的交流也點燃了東西文化間對彼此了解的熱烈希望。這一點,從互不為知到一知半解再到渴望了解,這又一次突出文化間碰撞的重要,突出文化無國界這一內涵,西洋畫家布歇的中國畫中的中國男性總是風度翩翩,女性總是風情萬種,畫面中大量出現了棕櫚樹,整幅畫將優雅與唯美發揮到了極致。然而現實中的中國并非完全像所繪畫的那樣。人物性格有了偏離,環境也有的差異。現在的人眾所周知現實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如此,中國也很少有棕櫚樹的出現。后來得知,這些很大部分都是由傳道士曾經的出版物中的片面刻畫加上畫家的自身主觀思想色彩所進行的創作。棕櫚樹象征著航海,象征著距離的遙遠,意味著神秘。也正是因為東方的神秘,在畫家眼里的東方文化才出現了遙遠。可盡管遙遠,也阻擋不住追求東方文化的熱烈,對東方故事的創作。體現出艱難也要做出對文化追求的抉擇。面對這樣的現實,再一次證明文化是無國界的。
影片中,東方模塊和西方模塊,盧浮宮模塊和紫禁城模塊之間的穿插,將東西文化聯系的更加緊密,這樣使異域文化又像是縮短了距離似的聯合在一起。對文化無國界這句話進行了又一次驗證。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拉開祖傳的弓,把箭射到中國去。驗證了文化無國界。使兩地文化更加融洽的交流,這無疑又為世界光輝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
盧浮宮觀后感 8
被稱為藝術之都的巴黎,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博物館---盧浮宮。今天,我就來到這里游覽。
首先,我所參觀的是羅馬等古代文物館。在這里,有一幅雕像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女性頭像的雕塑,這個雕像來自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克洛斯。她只有一張臉和一截脖子,雖然殘缺不全,卻有著一種說不清的神秘藝術感。
接著,我又去了伊斯蘭藝術館,看到了被稱為“圣路易洗禮堂”的洗禮盆。這個洗禮盆的裝飾十分繁復,是由黃銅、金、銀鑲嵌而成,而且有復雜精美的的`雕花。
最后,我去看了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那里參觀的人員眾多,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我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可以近距離的欣賞這幅畫。畫中的蒙娜麗莎坐著,雙手交疊放在胸前,勾起的嘴角露出神秘的微笑。那抹微笑里好像飽含了無窮的含義,無論在哪個角度,那雙充滿智慧的眼睛都在看著你似的。
在盧浮宮里面,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量關于宗教題材的繪畫、雕刻作品,使我體會到宗教信仰在歐洲文化里面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沒能參觀全部的展品,希望還有機會可以再來!
盧浮宮觀后感 9
乍一看像是藝術盛宴,但個人感覺本片主要是以藝術品為線索來講中外歷史,并且按照時期對比著講,并沒有多少用藝術思維來分析或解讀藝術品的藝術價值。
整個畫面華而不實,內容含金量不高。從敘事上以時間的對比,一會東方,一會西方,這樣的結構有點生搬硬套,很多對比也牽強附會。首先在同時代的.中西方繪畫對比本來就很勉強,再拿倪瓚和達芬奇對比就更加不知所云。達芬奇是西方繪畫代表人物,即使中國有可與之相比的畫家,也并非倪瓚,也該是顧愷之、吳道子等人。
以上應該是缺點。優點是畫面效果很贊,配音和背景音樂都不錯,尤其是巴赫的背景音樂和片尾曲。另外這是為數不多以藝術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有就是好的。
【盧浮宮觀后感】相關文章:
盧浮宮之旅作文01-27
參觀盧浮宮作文600字(精選16篇)09-04
驚艷盧浮宮觀后感600字05-13
觀后感重返狼群觀后感08-23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觀后感04-13
經典觀后感我讀經典觀后感12-15
超級戰艦觀后感-觀后感09-17
畫皮2觀后感-觀后感08-10
圓明園觀后感模板-觀后感06-16
美麗的大腳觀后感-觀后感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