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1
7月1日,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電影院觀看了電影《血戰湘江》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悲壯故事。電影場面震撼,情節緊湊,真實感人,讓我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和深刻認識。
當看到紅五師師長李天佑為了確保中央縱隊渡江,高聲怒吼著“死守第一道防線”時,我被他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打動了;當看到毛主席不顧傷病,將自己的藥給了其他的紅軍戰士時,我被他愛兵如子的無私精神感動了;當看到裁縫老林和他的大兒子,毅然用雙手舉起了機槍而壯烈犧牲時,我被他們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感動了;當看到紅軍戰士子彈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軀繼續與敵軍展開殊死決戰時,我被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動了。紅軍將士們滿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在“誓死保護黨中央”的堅強意志下,緊密團結,頑強戰斗,指揮員前一個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補上,繼續指揮戰斗,紅軍戰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繼續向前沖,正是這些鋼鐵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摧毀了幾倍于紅軍的國民黨部隊一次次進攻,有力牽制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掩護了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及時渡過了湘江,艱難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紅軍長征的戰略勝利。
電影中還重點刻畫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思想的錯誤,李德同志一味紙上談兵,僵化地應用馬克思主義和軍事理論,不懂得中國國情和戰爭形勢,聽不進的.意見,也不顧及紅軍戰士的血肉之軀,執意負輜前進,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四次反圍剿的慘痛損失,黨中央及時總結了教訓,糾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路線,接受了毛主席關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情相結合的正確革命路線,確立了的領導地位。由此讓我聯想到現在,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一直在繼承并發展馬克思主義,一直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改革開放,銳意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正在一步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部電影中,我還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細節,當沿途老百姓給紅軍戰士送糧時,紅軍戰士開始一概拒絕,毛主席不忍心辜負老鄉心意,同意戰士們象征性地接受糧食,但必須給老鄉們留下銀元。這就是老百姓的戰士,這就是與人民血肉相連的紅軍,中央紅軍當年正是依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贏得了民心,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
觀影結束后,心中感慨萬千,那些紅軍戰士們很多和我的年齡相當,但他們視死如歸的氣概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都讓我萬分敬佩,現今的美好和平都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在加倍珍惜的同時,應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繼承和發揚不畏艱險、頑強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青年!
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2
陳力導演、柳建偉等編劇的《血戰湘江》是一部壯懷激烈的戰爭電影,描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關系到工農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的全過程。這一戰,放在《資治通鑒》和世界戰爭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這支軍隊,從此不再有如此被動危急的時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須要從軍事上立住腳,才有可能將其理想和抱負實現。
1840年以來,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尋找和選擇救中國的主義、方式、辦法,事實證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國民黨(數次機會)等,都沒有實現將中國煥然一新的能力,既無從解決中國一盤散沙的基層,也解決不了各自為政的地方實力派和軍閥,更是觸摸不到工業化的邊緣,至于科學、教育的現代化完全無從談起。從國家(民族)利益至高無上的角度來看,無力者就應該退位,但是任何居于歷史舞臺中心的失敗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創立于上海的中共,也是經過了在城市的發展和實驗,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運動、國共合作后發現,革命不徹底和反復的國民黨無法作為穩定和有遠見的革命共同體,中共必須擁有自己的軍隊,才能實現組織化、紀律化的中國,才有可能將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尋找機會建立起工業體系,追趕以及超越西方發達工業國(也就是列強)。而這一切的關鍵,首先在于活著,然后發展。
自從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紅軍轉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產國際代表李德、中共領導人博古和周恩來組成的“最高三人團”,決定著紅軍的前進方向,以朱德、彭德懷、林彪等代表的實干派在長征途中與左傾路線、冒險主義的李德、博古進行了政治、軍事和路線上的堅決斗爭。王霙飾演的毛主席,以大無畏的膽識,不但要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及軍隊作戰,也要和桂系軍閥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主席兼剿匪總司令何健進行血拼,尤其是后者更是殺死朱德夫人的元兇。桂系軍閥與中央軍有合作有矛盾,期間的縫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隨時應對變化。至于何健,血海深仇無法共存于天下,是一條追來的瘋狗。
而在黨內、軍內,組織和軍事強行扭曲,特別是來自共產國際的李德刻舟求劍,不能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在反圍剿和長征路上以教條主義不斷在客觀上犧牲著紅軍將士,而年輕的博古也是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歷史認知,無法擔當起特殊位置的考驗。而周恩來則被少數服從多數的組織原則不斷邊緣化,然而他與朱德的紅軍的戰略性大轉移,史稱“兩萬五千里長征”,但是“正在進行時”的長征,卻沒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蕩蕩、的生死之途。血戰湘江關系尤為重要,出發時的八、九萬人,渡河之后只有兩三萬生還。1949年后的解放軍元老們,回顧往事,都會想起這一戰,關系到中共中央及紅軍絕大多數領導骨干的生命之戰,是那么的接近于團滅。
國民黨軍隊高層的各懷鬼胎、以鄰為壑、畏縮不前,即使讓紅軍損失慘重,但是以紅軍34師陳樹湘為代表的犧牲者的強力阻擊,還是為紅軍主力贏得了渡過湘江的時間。《血戰湘江》將批判的武器對準將士的血肉之軀,鏡頭非常貼近戰場,子彈橫飛、炮火連綿,李德在冒進的同時還要求毛主席的部隊攜帶著成了累贅的輜重,導致紅軍行進速度過慢,讓國軍的轟炸和追擊造成更慘痛的傷亡。《血戰湘江》并沒有將毛主席塑造成神,也給了李德自我辯護的.理由。毛主席以其豐富的游擊戰經驗和對中國歷史上的戰爭的熟稔,訴求明確的提出建議。而李德則“主觀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確實不足以在最需要強有力的戰略軍事家的時刻繼續待在那個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后的遵義會議上,歷史選擇了毛主席作為核心。《血戰湘江》講述的便是,沒有核心的紅軍是要被歷史有所犧牲的。而有組織、有紀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統一,則是黨派、企業實現自身目標,在歷史的大風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這風口的關鍵。
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3
硬派電影是市場剛需!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每年都需要產出自己的硬派電影。去年一部《血戰鋼鋸嶺》讓美國人硬氣了一整年。今年,咱們中國影迷終于也可以硬氣一把了。因為咱有了一部叫《血戰湘江》的戰爭片。其硬派程度比《血戰鋼鋸嶺》有過之而無不及。兩者皆成功詮釋了“血戰”主題,讓那些不夠硬的戰爭片都淪落成了動作片。不出意外的話,你們的年度最硬電影殊榮八成八得歸這部《血戰湘江》所有。沒錯,它是國產戰爭片的又一座高峰。
于藝術手法上有經驗、于創作態度上有執著,《血戰湘江》不僅燃,而且硬。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不僅僅是一場戰斗,更被主創提煉出情節緊張的戲劇沖突。《血戰鋼鋸嶺》那種帶著光環的主人公在這里是不存在的。這里不是奇跡的搖籃,而是湮滅了數萬條生命的戰場。整部戲有7000多人參與、用了2噸TNT炸藥、80噸汽油。在這種硬派大環境下,就連王大治這種時不常演喜劇片的丑角,都能淬煉成鋼,變身英勇無畏的硬漢。
在《血戰湘江》中,囤兒依稀看到了幾位熟悉的演員。為什么說“依稀”,是因為囤兒熟悉的那幾位演員在片中已經被改造成了另一番模樣。張一山、保劍鋒、耿樂出演了戰斗在第一線的師長團長等角色,挖掘出了實力硬漢的一面。尤其是耿樂和張一山,在前沿陣地打得連親媽都認不出來了。之前聽說有小鮮肉接演戰爭片,一聽說要去軍營體驗生活便立刻拒絕。哎,這種弱貨真該組團去看《血戰湘江》看看什么叫硬,什么叫戰爭片,什么叫男人。
最近故事十分牽強的《變形金剛5》再次憑借一番狂轟亂炸豪取票房。其實,這種綠幕加CG的場面戲,看多了很容易疲勞。還是實拍的真槍真炮對視覺的刺激最直接。《血戰湘江》的戰爭戲無疑是國產片里的頂級水準。影片從一而終貫徹了片名中的“血戰”二字。影片拉開帷幕的時候,前沿戰場就已經是短兵相接的.白熱化程度了。幾個重要的阻擊戰場更是統統從頭打到尾。重武器、輕武器,戰壕防御、沖鋒肉搏,炮擊、轟炸均一輪輪上演。白熱化程度竟然隨著劇情的推進,還能再上三個臺階。這就好比已經73勝的勇士隊,還能通過得到杜蘭特來進一步提升實力一樣,必然會讓觀者瞠目結舌啊。
雖然外國戰爭片囤兒也沒少看,但始終覺得八一廠在拍攝戰爭場面上是最懂得渲染慘烈感滴。片中戰壕里的積水一點點變成紅色,堅挺的牌樓最后終于禁受不住連日的摧殘而轟然倒下,這些帶有鮮明意象的畫面,比單純的高科技裝備更讓人感到震撼。硬,不靠說;戰,我最強!
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4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眾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沖擊,那才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于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后來的采訪中提到拍攝現場,且苦不堪言。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嘆號,完全刷新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后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件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夸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高空航拍可見硝云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沖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斗,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尸橫遍野、戰壕里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云。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沖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斗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斗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斗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里沒有寡不敵眾。正是得益于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紀錄片血戰湘江觀后感】相關文章:
血戰湘江觀后感07-14
《血戰湘江》觀后感01-27
電影《血戰湘江》觀后感01-26
長征血戰湘江觀后感01-26
影片《血戰湘江》觀后感02-03
電影《血戰湘江》觀后感11-07
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21篇)07-22
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10篇)08-16
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9篇)08-09
血戰湘江觀后感800字(精選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