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一個偏遠的山村,一間破爛的教室,一張少了腿的講桌,一位僅小學文化不會教書的臨時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級擠在一起讀書學習的二十八名衣著破爛的山區(qū)學生。這就是水泉鄉(xiāng)水泉小學的教學現(xiàn)狀,這也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一開始給我的印象。
《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在貧困山區(qū)小學教書的高老師,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個月,村長找來魏敏芝臨時擔任代課老師,魏敏芝答應了高老師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因班里一名女學生跑得快被選拔參加運動會了,不久,另一個學生張慧科因家里貧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連失去了兩個學生,魏敏芝不知該如何向高老師交代,于是下決心去城里找回張慧科的故事。
電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動了,感動我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魏敏芝尋找學生的執(zhí)著。魏敏芝先是為去城里的車票錢想盡了辦法:讓學生湊錢,去磚廠搬磚,最后混車,被趕下車后步行……終于進城了卻被告知學生在火車站附近丟失了。她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堅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車站廣播尋人——不行;寫尋人啟事——不行;去電視臺,不讓進門。此時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無助啊,但她還是沒有放棄,她把希望寄托在電視臺臺長身上,為了等到臺長,她在電視臺門口逢人就問,餓了吃別人的剩飯,睡覺就倚著電視臺門口的電線桿……最后終于見到了臺長。在電視臺安排下魏敏芝參加了一期訪談節(jié)目,她的學生張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學校里。從魏敏芝尋找學生的艱辛過程中我看到了她的執(zhí)著,我們要學習她的這種精神,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終,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放棄。
二是偏遠山村教育的貧窮落后。破舊的學校沒有像樣的圍墻和校門,破舊的教室四處漏風透光,破舊的課桌高矮不一。就連放學要還要看太陽照射在柱子上的`釘子的位置。還有在我們看來最最平常的粉筆在這里卻成了極其珍貴的東西。老師上課也只是讓學生們抄寫課文……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處在繁華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們有漂亮的校園環(huán)境,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有高素質的任課老師。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力爭成才,長大后為貧困地方的困難孩子們貢獻一份力量。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代課,老師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一個都不能少,一個13歲的女孩成了28個孩子的代課老師,她只會唱一首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歌詞的前兩句是“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唱到這里她連歌詞都記不起來了。
對于學生,她唯一的法寶就是不放棄,不放棄對老師的承諾,不放棄村長所謂的50元錢。當班里有個小女孩被選到縣城作為運動員培訓的時候,她追著汽車去要人;當張慧科進城打工,即使村長不讓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錢,她帶著孩子們搬磚頭賺錢,有錢了能買兩罐可樂傳著26個人喝,大家沒有喝過這種飲料,所以這唯一的一口卻成了每個人心中唯一的快樂,1500塊磚頭搬完,還 是不值一張車票錢,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亂逃過半路還 是被趕下了車,至此電影成了老師一個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學的學生已經(jīng)在城市中走丟,沒有人脈,沒有幫助,沒有能力,沒辦法……
做廣播、寫尋人啟事,最后廣播煙消云散,啟示紙也隨大風吹走了,走投無路的她只好去電視臺碰運氣,在電視臺門口,她見人就問“你是臺長嗎?”
是好心和耐心換來了真誠的關注,上電視,被好心的老板娘幫助,不拋棄不放棄,一個都不能少得她帶著自己的學生回到了那個小地方,那個沒有粉筆、沒有喇叭放國歌的小學校,一個都不能少,她做到了。并且還 讓所有學生都認可了她,魏老師。最后一個鏡頭,孩子們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大的,小的,會寫的,不會寫的,用真實的粉筆寫下了自己的話語。
默默的,靜靜的,所有的圍觀者都散了,所有的攝像機主持人都撤走了,他們依舊要在這里重復新的日常生活,學習是孩子們在可樂味之后第二口美味,滿滿的一口就夠了。
感謝我們的鏡頭記錄下來這些近乎真實的故事。而我們的教學條件沒有這么差,但卻有孩子不斷的離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攔住他們,為了我們美好的一廂情愿我要去留住他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祖國的花朵很鮮艷,不離開花園才能讓我們祖國花園絢麗完整。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jié)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xiāng)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guī)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xiāng)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xiāng)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N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xiàn)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xiāng)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于邊遠山區(qū)。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xiāng)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nóng)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nóng)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zhí)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xiàn)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xiàn),也有著充滿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tài)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nóng)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 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后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個月后就拿走屬于她的50元,認為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著干,非要反著來,有一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這里很珍貴。
后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里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后來張慧科因家里貧困跟孫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 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后靠雙腳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 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著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后還 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饑。后來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后打聽到電視臺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jīng)歷了各種險阻終于見到了臺長,并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為不是她他還 一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里游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采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么小的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讓我是回味無窮 ,整部電影看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貧窮、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區(qū)也有人才,短短的一個賽跑,講述了山溝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執(zhí)著,為了一句承諾十三歲的魏敏芝為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只身來到城里尋找輟學的張慧科,受盡了艱辛。
我是含著眼淚把這部電影看完的,在這樣的窮山溝里,貧窮和落后制約著人們的生活,沒錢讀書,沒錢看病,貧窮使很多小學生很早的輟學,同時,貧窮、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師不愿意到這里教學;當張慧科被找回來時,孩子們看著好心人捐來的粉筆,是多么的驚喜,多么的興奮,魏敏芝老師讓孩子們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我看到了這群孩子有著多么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興趣;可是,因為貧窮,他們沒有好老師,更沒有教學資源;更可怕的是因為沒錢而可能隨時輟學。
在這樣的窮山溝里,有多少祖國的花朵,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電影用兩個簡單的段落來描述這個場景,一是挑選體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讓那個學生去城里讀書而追車,表現(xiàn)了山里的體育人才。表現(xiàn)的越簡單越讓人深思,是有極個別的學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讀書了,可是更多的學生呢,還得留在這個窮山溝繼續(xù)接受教育,所以辦好窮山溝里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有著不怕苦,不怕累而執(zhí)著的精神,張慧科輟學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尋找他回來,三天三夜,想盡了各種辦法,寫廣告 ,找電視臺臺長上廣播,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那么的艱辛,魏敏芝老師執(zhí)著感動了廣播員,感動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動了電視臺臺長,從而找回了張慧科,更感動了所有的觀看電影的人;我們這群可愛的山里的孩子們,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我突然感覺身上的擔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這山區(qū)教育的重擔,不辜負社會賦予我的這份使命,改變山區(qū)教育要從我做起。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6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qū)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fā)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yè)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jié)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jīng)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隙ㄟ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shù)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xiàn)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qū)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jié)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jié) ! 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 , 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jié)、讓人憂慮的農(nóng)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7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向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jīng)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jīng)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8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感悟開頭。)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jīng)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ê魬}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教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jié)!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jié)、讓人憂慮的農(nóng)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9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個小學畢業(yè)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jīng)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不臺長?你不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jīng)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0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xiàn)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
格的教師 ,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yè)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guī)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fā)揮到極致去實現(xiàn)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tài)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纯矗嗝礊t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chuàng)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00字。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05-20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05-12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2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8-17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8-06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想02-25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26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01-29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范文01-27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