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頭日記》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街頭日記》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街頭日記》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街頭日記》觀后感1
到底要不要寫這個觀后感呢,這是關于美國老師感化因種族歧視的學生的一部電影,似乎與當前中國的實際有些差距,但是透過這個時代背景,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我的是一個作為教師該有的愛和責任,該有的反思。
面對一群被大家公認為沒有前途,連學生自身都自暴自棄的班級,格魯維爾女士也曾彷徨、也曾無助,但是她沒有就此屈服,她用行動告訴我們作為一位合格的教師,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學生說不可能,因為他們的潛能是無法估量的。面對一個個因生活社會的歧視變故失去親人、朋友,變得以暴制暴,格魯維爾女士用自己火熱的心去溫暖這些學生。
同樣的,她的付出非但沒有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甚至是反對,在看了很多影片,比如放牛班春天中的馬修老師,雷夫等等,他們很多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偉大嘗試都很難得到上一級的.認可,因為傳統和權威讓這些領導失去了愛心,甚至變得麻木。那么對于教師呢,作為致力于改變這種現狀的老師們,難道真的要屈服于這些authority,或許絕大部分的老師會選擇這樣,他們或許會任務這種所謂“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么要堅持,當然,平心而論,我覺得的也可能成為這些蕓蕓教師中的一員。
但是這部影片中的格魯維爾女士告訴我,不,我們不能這么輕易放棄,孩子們不可能僅此而已,無論誰放棄了,作為老師的不能放棄。她通過連續做兩份兼職為學生籌集錢買書籍、外出旅行,用行動和愛心感化這一群曾有早已傷痕累累,麻木不仁的心。面對不同的學生,她能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不循規蹈矩是一位真正有思考、真正心中有學生的老師的表現。街頭日記由此產生,其實我更喜歡說這是一個自由作家,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作家,只要你愿意。
其實,關于艾琳的付出,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的父親起初是不能理解的,他的丈夫甚至離婚了,學校領導不但不支持甚至阻止......應該說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停止的理由。有過失落有過痛苦,但是艾琳始終堅持對學生的愛,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其中學校的一個主管提到,艾琳對學生的教育史不能普及的,學生那么多,老師不可能每一個都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幾百萬幾千萬這樣的問題少年,我們教育系統無法做到。
在我看來,這是現實,但絕對不是成為我們老師循規蹈矩,不創新,安于現狀的理由甚至是借口。沒錯,我們能改變的只是少數,這是相對于千千萬萬的學生而言,但是對于那一個為挽救的孩子而言,他就是全部。不能做到全面,那么就從點滴做起,艾琳告訴我的。
其實,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雷夫《第56號課堂的奇跡》告訴我,一個老師要有一定的奉獻精神。影片中艾琳是幸運的,因為她的付出得不到身邊任何人的支持,但是她得到了孩子們的心,孩子們的成長就是對一個老師而言最重要的回報。但是現實中,總是有些學生永遠不懂老師的心,這是我們真的要學雷夫,明白,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感恩,并不能奢求每一位學生都回報。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當發現自己所有的付出非但沒有回報,得到的是惡言惡語,這不僅僅是對自己付出的褻瀆,更是內心的痛。就連雷夫都有經歷那么多的沉淪,我們更加需要。在這里只想提醒自己在以后工作中,無愧與內心,還有,就是要多看書,內心要有一個永不言敗的角色。
《街頭日記》觀后感2
一個自始至終不知姓名的學生:
在我短短的十四年的生命中,這是最糟糕的一次暑假。一切從一通電話開始。我媽媽哭著,哀求著:請求多寬容幾天,好像她在喘著最后一口氣。她緊緊的抱著我,眼淚不停地流,他的眼淚像子彈一樣打著我的衣服。告訴我,我們已經無家可歸了。他不斷地向我說抱歉。我知道我已經沒家了。我應該在圣誕節的時候,要求便宜一點的禮物。在被驅逐的那天早晨,我被一聲粗魯的`敲門聲驚醒。警長在哪里執行他的工作。我仰望天空,等待事情的到來。我媽媽沒有家庭可以依靠,也沒有收入。都沒有家了,還要來上學或拿好成績干什么?公車停在了學校前面,我覺得想吐。我穿著去年的衣服、鞋子,沒有剪頭發。我一直在想會被取笑,然而,我被那么多的朋友問好,還有英語班的學生。這觸動了我,格羅威女士,我去年的瘋狂英語教師,是我唯一擁有希望的老師。與朋友們談去年的英語課和我們校外旅行,我開始覺得好多了。我收到我的課程表的第一個老師是203班的格魯威女士,我走進教室,感覺……,生活中所有問題都不在那么重要了,我回家了。I AM HOME!
從這篇日記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群怎樣的孩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每天都在暴力中長大,能否順利活過一天都不知道。種族歧視、幫派斗爭、無人信任,他們的感嘆就是“學校就是社會也是監獄”,學習正如這個學生所感受到的那樣,學習好又能怎樣呢?他們放縱自己,打架、斗毆,謀殺,槍聲不斷,學習完全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
文章的最后,或者影片的最后,203已經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家。他們不再相互仇視,多了份寬容,多了更多的信任、了解,親如一家。這一轉變,就是依賴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媽”——格魯威爾小姐。
格魯威女士從一個理想主義的教師接手這樣一群孩子開始,許是理想的信念的作用,并沒有放棄他們,而是從理想回歸現實,觀察他們,傾聽他們,了解他們,最終找到了一把打開他們心門的的鑰匙——日記,這也是唯一可以拯救他們的方法。這也是片名的由來。
故事如果不是強調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我都有些不相信,這樣一群孩子可以改變!,這也一透視出自己對這樣的一群人內心的主觀想法。如果讓自己去教這樣的孩子,估計我會和那個教三年級的老師差不多,對這樣的孩子是一種默然,甚至會是厭惡。
面對現實,我更多的可能去抱怨社會,抱怨制度。現在想來,最該抱怨的就是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己又作了什么呢?教授知識不是教育的全部,很重要的一部分應當是“育人”,賦予孩子們生活的希望,創造的愿望。
《街頭日記》觀后感3
艾琳從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爾遜學校一個糟糕透頂的班級里擔任老師。這里有著給老師們帶來噩夢的學生:他們虛度光陰,消磨時辰,把學校當成18歲之前的游樂場;更混亂的是,學生們來自社會里的不同種族和各類底層階級,分幫結派互相斗毆。艾琳老師的肩上承著千斤重擔,她憑借閱讀的力量,以及一顆熱忱真誠的心,帶領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明燈。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艾琳老師用自己對教育的熱愛和真誠的心靈喚醒了這些“無可救藥”的孩子們的心靈。看完電影,自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為艾琳老師的行為感動,也為那些被喚醒靈魂的孩子們高興,他們接下來的道路不會充滿暴力與黑暗了,迎接他們的將是一片光明。因為他們自身改變了,他們內心開始花香四溢,世界在他們眼中也開始變得不一樣。
剛看到《街頭日記》這個電影名的時候,感覺真酷,然而現實卻如此沉重,不過過程很溫馨,只是孩子們的轉變在電影中有點突然,這是電影制作方面的一個瑕疵吧。看到孩子們最后像一家人一般說笑,自己內心也頓時春暖花開。
現在的人們在教育孩子方面越來越重視,尤其在孩子一路的學校教育中開始選學校大比拼,前幾年的熱劇《虎媽貓爸》將中國當前的教育現狀演到了極致。殊不知,選擇一個好學校其實不如遇到一位好老師。人們眼中的.好學校肯定是升學率高的學校,而真正的好老師是會喚醒孩子靈魂的老師。
比如電影《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大膽創新鼓勵孩子突破規則、追求自由、及時行樂,久被壓抑的孩子們在他的引領下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氣,體驗到了及時行樂的快感。
電影《熱血教師》中的克拉克老師,憑借55條班規和自己的熱情將眾多叛逆的孩子喚醒,在他的引領下孩子們的命運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凱瑟琳老師的獨立個性極富魅力,那些以“嫁個好人家”為終極目標的女學生們也開始變得獨立、不依附于婚姻,開始大膽追逐自己久久沉睡的夢想!
這些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教育事業的摯愛,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源于愛和真誠。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老師:創造了56號教室的奇跡的雷夫老師、李鎮西老師、還有更多默默無名的老師……他們都用愛構筑起了教育的殿堂,讓孩子們的靈魂更多的被喚醒。
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自己邁向優秀的路還很長,但是我一直在路上……
《街頭日記》觀后感4
又到了伊頓紀德電影日。如果說,伊頓是一所學校。那么我想,以電影為教材,學習、體悟人類和教育的優秀價值,就是我們這個“學校”的一門必修課程。
《街頭日記》講述了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不同膚色的高中生,因自愿整合計劃而被放置在加州威爾遜高中的大熔爐之中。被迫成立的種族融合實驗班,并未對緩解種族隔離奏效,反而將矛盾、沖突帶進了學校,一群年紀輕輕的高中生,成為被社會遺棄的幫派犧牲者。“203班”的孩子就是這樣一群在校方眼中無可救藥的學生,但年輕女教師艾琳格魯維爾的到來,成就了他們的奇跡。
在這里,我并不想談論影片中涉及的教育公平問題、種族隔離問題。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各種社會問題必會映射其中,仿佛這些社會問題未能解決,教育亦會不得解脫。但事實是,在充斥著各種問題和沖突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亦能有所為,如影片中“203班”的奇跡,還有雷夫的“第56號教室”、尼爾的“夏山學校”等。
現今教育的鐘擺偏向于教育的社會功能,殊不知教育公平問題、種族隔離問題等不僅是教育問題亦是社會問題,而解決此類問題也并非僅僅依賴教育本身。教育往往被賦予過多的社會使命,強調教育改變社會,從而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影片中,面對混跡于充斥著幫派、毒品、暴力的街頭戰場的“問題學生”,校方采取忽略、管訓的策略,任由其自生自滅。誰給予了校方放棄他們的權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育人嗎?難道教育就如他們口中所說,只是“一份可以領薪水的工作”?一直以來,我在想,教師的職業道德中是不是應該有一條:若僅僅將從教作為其生計手段者,不可為人師。
影片中,年輕的艾琳格魯維爾老師胸懷對生命的敬畏、對教育本質的堅守,至始至終沒有放棄“203班”。她在內衣店做兼職,為每位學生買來一本《安妮日記》;在酒店做兼職,為學生們提供一次難忘的旅行。我想,像艾琳、馬修(《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老師,帶給學生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對自我、對世界的積極態度,這對學生的一生都會有所影響。他們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待日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些學生再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代代相傳。人的問題解決了,那些社會問題還會如此困難嗎?
然而,“經師易遇,人師難遭”。現實生活中,很多教師就如影片中的教導主任,都是“經師”,只單純地教授知識。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僅僅是“授業”而已,其更多的在于“傳道”,喚醒每一位孩子的心靈。艾琳老師之所以能挽留“203班”的學生們,就在于她走進了孩子的心里,修復了他們受傷的心靈。
最后,我想以影片中安妮的一句話送給那些有所堅守的伙伴們:“我們都只是平凡人,但即使平凡的秘書、主婦或青年,都可以用他們僅有的力量,為黑暗燃點一線光,對嗎?”
【《街頭日記》觀后感】相關文章:
《街頭日記》觀后感3篇10-15
雨中街頭01-28
街頭的溫暖11-26
香港街頭見聞01-28
街頭即景作文08-17
街頭鴨子警察12-22
秋天的街頭作文03-05
溫暖的街頭作文03-02
卑劣的街頭觀后感08-21
街頭即景初中作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