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軍工記憶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1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1
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26日登陸CCTV—9,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聯合攝制的系列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將于6月26日至28日黃金時段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連續播出。該片以紀實拍攝和人物采訪拍攝的形式,講述了“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等重大武器裝備的研制歷程。
第一集《巨浪一號潛地導彈》再現了我國第一顆潛地導彈驚心動魄的研制歷程,主要講述研制人員首創中國特色的試驗程序及模式,攻克固體發動機技術、水下發射技術的感人故事。第二集《052導彈驅逐艦》還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艦”的052導彈驅逐艦從決定立項到正式下水的全過程,講述了工程研制人員突破艦體設計、建造、新型鋼材等眾多關鍵技術,實現戰斗指控、武器裝備等方面跨越發展的故事。第三集《空警2000預警機》主要講述科研人員攻克三坐標有源相控陣雷達、世界上直徑最大的雷達天線罩及飛機設計改裝等諸多技術難關,最終研制出領先世界水平的“爭氣機”的`艱辛歷程。
《軍工記憶》攝制組歷時十個月,行程數萬里,先后赴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10余家軍工廠所,采訪欒恩杰、王小謨等近百位型號研制的親歷者,整理口述資料近百萬字。該片宏大敘事與細節鋪陳有機結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關型號研制的決策背景和研制過程,深度挖掘了研制歷程中許多可歌可泣的生動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內心世界和人文情懷,催人奮進,感人淚下。有關專家認為,該片融史實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了解軍工歷史和裝備發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生動教材。
創作攝制《軍工記憶》,是國防科工局“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軍工文化、弘揚軍工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央有關部門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攝制該片是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作用、創新開展老干部工作的典范。該片的前四集《水下長征》《金戈鐵馬》《豹嘯長空》《東風破曉》去年在央視播出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其中《水下長征》《東風破曉》獲得了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2
最近,央視記錄頻道連續播出了三集紀錄片《軍工記憶》,分別披露了我國“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等重大武器裝備的研制歷程,看后令人十分感動和振奮。
《軍工記憶》為我們展現了我國軍工人的英雄群體形象,謳歌了我國軍工人的拳拳赤子之心,讓公眾知曉了:戰斗在國防科技前沿的軍工人,長年默默無聞地用他們的`勤奮和智慧,不斷在軍事工業的尖端領域創新、突破,為祖國打造了一個個重大、尖端的武器裝備,令敵人膽寒,令國人振奮。
值得我們感動、振奮和自豪的是: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中國人民中,戰斗在國防科技前沿的軍工人,僅僅是其無數的戰斗群體之一。
試看2020年的中國,必將以更加雄偉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國絞盡腦汁的遏制,日菲越恬不知恥的騷擾,豈能阻擋住中國巨人這一有力前進的步伐?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3
6月26日,一部聚焦國防科技前沿“軍工人”的三集高清紀錄片《軍工記憶》,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為您講述那一幕幕鮮為人知的故事。該片由中央電視臺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出品,央視紀錄頻道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新聞宣傳中心聯合攝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展示了我國研制尖端軍事武器艱苦卓絕的歷程,一代“軍工人”將以群像的形式進入電視觀眾的視野,帶領人們“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作為一部國防科技題材的紀錄片,《軍工記憶》分為《“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三集,每集講述一種武器裝備的研制過程。這三種武器裝備,都是中國軍工尖端領域零的突破,為我國國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與以往同類題材的紀錄片不同,該片摒棄了宣教式、歌頌式的創作思路,而是將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裝備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層層揭秘的手法,讓觀眾領略那些不平凡的歷史。通過采訪當事人和真實資料的穿插,將每一個項目的緣起、設計、制造、運行的過程娓娓道來,實現時間上的縱向講述;同時,還將每一個項目置于全球軍事工業的整體大環境下進行比較,呈現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如何面對現實堅持自主創新,迅速擺脫“一窮二白”的局面,最終結出豐碩成果。全片將研制武器裝備的復雜性、艱巨性作為故事核心,因而使這部專業性極強的紀錄片引人入勝,很具觀賞性。
據總導演葉旻鵬介紹,在《軍工記憶》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識性的解讀,增加了科研人員個人的視角,并強調了研制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和關鍵節點,以此引導普通觀眾進入“軍工人”的世界。通過呈現研制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關和越過難關的努力,把情感的線索隱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適合的出口才讓它爆發。他說:“我們對解說詞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壯語,更不能出現口號式的套話。對包裝特效的要求是適當和恰如其分。對剪輯的要求是提煉節奏、烘托氣氛。我們希望所有創作人員都對電視片的主題有深刻的理解,對‘軍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誠的認同。”
片中,“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這些當年的尖端武器裝備,它們神秘的身姿和艱難的誕生過程,將使觀眾大開眼界。
新中國成立后,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研制先進武器的裝備迫在眉睫,而這,需要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軍工記憶》中,展示了軍工英雄的光輝群像,既有黃緯祿、侯世明、潘鏡芙、王小謨、杜耀惟等精忠報國的一流科學家,也有徐鴻禧、劉維新等踏實肯干的建造專家和高級技師,而更多的,是無數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獻給了國防事業的普通科技人員。他們或者白手起家、在艱難的`歲月里艱苦奮斗;或者點滴積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邁上新的臺階;或者勇于創新、在封鎖和打擊的困境中沖擊極限。每一種先進武器的誕生背后,都充滿了預想不到的重重艱險,甚至慘痛的失敗,而這些看似平凡的軍工英雄們,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落后的國力、國際的封鎖、薄弱的科研基礎、無法匹配的工藝水平,這一切都讓軍工人備受失意和困苦的雙重打擊,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為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跡。
《軍工記憶》采訪了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界人士,將首次公開珍貴的影像資料,并拍攝了軍工研制和生產的精彩場面,向世人展示中國軍事工業的研制步驟和細節,并傳遞來自幾代軍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當您看到他們回憶往事時眼里閃爍的淚光,也許就能理解“愛國”的含義和分量。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4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開創或從事的事業與這個國家的前途緊密相連,與這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當我們在電視上,報紙上,為他們的成果感到激動和自豪時,也許想不到,在這背后的是許許多多平凡的人,他們用持續一生的波瀾不驚,托起我們共同的驕傲,他們就是中國的軍工人,他們很多是沉默了一生的人,但是在他們的身上無不閃耀著一種軍工精神——默默無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
十七年的失敗與失望,十七年的困苦與煎熬,只為遼闊海面上的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十年磨一“艦”,寒來暑往,斗轉星移,向著心中那深藍的夢想,無數人在堅守中成功啟航;鷹擊長空,劍嘯蒼穹,從一無所有到世界領先,點滴的進步都充滿著挑戰與艱險,只為那一刻的藍天翱翔。這里沒有勾心斗角的斗爭,沒有阿諛奉承的圓滑,有的只是一代代軍工人的默默無聞。他們早已習慣了沒有鮮花的日子,每個人都各盡其職,他們就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無名之輩,但是他們卻在用一生為不平凡的事業默默無聞的奮斗著。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技術落后就靠智慧與勤奮來彌補。無數次地失敗,改進,測試,再失敗,再改進,只為向著目標一點點前進。但是在無數次的奮斗中,自強不息的品質卻被一代代軍工人傳承,促使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歷盡艱辛,雖然備受磨難,但卻一往無前的`地一次次沖擊極限。
不管是臨危受命還是秉忠值守,不論是風吹日曬還是嚴寒酷暑,一代代軍工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這不僅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勇氣。沒有人抱怨,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當我們在電視上為他們的成果歡呼雀躍時,他們留給我們的卻更多的是“集體記憶”。
時光飛逝,歲月在每一代軍工人的臉上刻滿了抹不去的痕跡,一代代軍工人就這樣繼承著軍工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著,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奮斗著,但是他們卻沒有抱怨,因為他們知道: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他們就是中國的軍工人,他們的精神叫軍工精神。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5
《軍工記憶》記錄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一系列裝備的發展歷程,更可謂是我國國防科技的發展縮影,記錄片使我了解了許多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更學到了以愛國精神為核心的勿忘初心,執著探索,死守夢想,默默無聞,堅持不懈,自立自強的精神。
紀錄片中涌現了許多為國家軍工發展而在幕后默默無聞的努力付出者,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使我深受感觸,同時也成為我努力前進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動力和榜樣,讓我知道了他們身為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武器制造的軍工人仍然默默奮斗在隱秘戰線的歷史。他們很苦很累,但仍然能堅持在自己隱秘戰線數十年如一日的忍受著寂寞努力工作,正是因為前輩們的努力,才使祖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我們作為后輩更應該摒棄浮躁和虛榮心,盡自己的全力為祖國的事業添磚加瓦。
遭受了近百年喪權辱國的歷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深深刺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維護一個國家主權的完整,軍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個國家國力強盛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維護世界和平的實力體現,而一個國家的軍事工業是國家軍力的基礎保障,也是能力的體現,軍工人的素質又是一個國家軍工業賴以生存并能長遠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魂魄。
上世紀60年代,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面對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面對新中國成立的一窮二白,老一輩的軍工人用中國人的勤勉和堅韌,臨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勞智慧在一張白紙上為新中國的軍工事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繪著新中國軍工事業的未來,創造出來了一個個的不可能。
第一顆蘑菇云升空,第一顆火箭升空,第一次成功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太空,殲—10的成功研制,中國第一艘航母下水,從這一個個第一可以看出,沒有什么不可能,老一輩的軍工人創造的一個個第一,讓我國成為真正的騰飛的巨龍,龍嘯聲響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這個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他們高層從戰略層面始終把中國這沉睡的獅子視作假想敵,為了達到“亞太再平衡”,也為了阻止中國的崛起,在亞太地區搞起“美日韓三國同盟”,在南海搞起三道島鏈封鎖中國海上力量,同時拉攏其他周邊國家從各方面制衡中國。中國又再次面臨被封鎖的.邊緣。之前的封鎖都被我們的前輩巧妙地用實力化解,而現在我們作為后輩更會努力,讓美國親眼看著他們費盡心機設計的封鎖被我們一點一點的打破,讓他們認識到,他們已經阻擋不了我們中國騰飛的腳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站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新的起點,借助歷史史料充分的挖掘上一輩軍工人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借助訪談當事人的模式,走進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的事業勤勉、忘我奮斗的內心世界,這將成為現階段年輕人學習的楷模,定將為新一代為夢想奮斗的年輕人奉獻的精神大餐,我想這也是《軍工記憶》攝制組的初衷吧。
勿忘初心,默默無聞,堅持不懈,自立自強,執著探索,死守夢想。這是一代代中國軍工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軍工人的風骨與脊梁,也會是我們年輕一代的精神,之前有了前輩,而之后則交給我們!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6
7月27日至8月1日每晚8點,由國家國防科工局拍攝的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軍工記憶》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中央九臺)連續播出。江南公司重點參與的兵器集團“紅箭”產品的研制故事作為系列片中的.一個章節,將在此期間與大家見面。
為傳承軍工文化,弘揚軍工精神,國防科工局聯合中央電視臺,以軍工重大歷史事件為敘事背景,于近年拍攝制作并陸續播出了系列紀錄片《軍工記憶》。系列片以親歷者或見證者講述精彩故事、歷史資料畫面等方式,回顧我國軍工行業的有關重大歷史事件,展現軍工兒女獻身軍工的豪邁精神。該系列片榮獲“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
“從一無所有,到世界領先”,“紅箭”產品作為中國兵器的一個品牌,創造了無堅不摧的神話,成為軍工裝備的重要產品之一。去年,國防科工局《軍工記憶》攝制組先后兩次來江南公司,歷時十余天,通過人物專訪、場景拍攝、資料收集等方式,采訪、拍攝了紅箭產品研制、生產的歷程,向國人展現了江南兵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軍工精神。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7
第一集:《“巨浪一號”潛地導彈》
“巨浪一號”潛地導彈不僅是我國第一枚潛地導彈,使我國具備了二次核打擊的能力,而且開啟了固體導彈的發展道路。然而,在1965年論證時,潛地導彈的科研在我國是完全的空白。
從荒涼的大漠深處開始,“巨浪一號”的研制走過了十七年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其間遭遇的技術困難、工藝困難數不勝數。
在國力十分薄弱的情況下,“巨浪一號”的研制被迫舍棄了一些必要環節,這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巨浪一號”形體較小,之前東風系列的經驗和基礎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參考,導彈的所有系統都要重新設計。特別是水下彈道系統,更是白手起家,從最基礎的`試驗開始做起,一點點地記錄數據,反反復復計算和修正復雜的力學參數。
潛地導彈的試驗過程十分復雜,而當時很多試驗手段都不具備,軍工人不得不設想出各種“土辦法”,來攻克難題。在生產過程中,嚴格的精度要求對落后的生產設備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沒有數控機床的情況下,如何靠著技工的手做出和電腦相媲美的部件?
好容易越過一道道難關,但是當1982年第一次實彈試射時,“巨浪一號”的第一發試驗彈竟然在空中爆炸了……
第二集:《052型導彈驅逐艦》
眾所周知,中國海軍的裝備曾長期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在1971年,中國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051型成功下水,但它的技戰術水平不盡如人意,無法走向深藍。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海軍裝備的升級迫在眉睫。作為現代海軍的“當家小生”,導彈驅逐艦的研制提上議事日程。中國軍工系統第一次面對如此復雜的軍艦設計和建造任務,而上級部門給出的時間只有十年,這在世界軍工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第一次引入作戰系統的概念,第一次實現信息化作戰的目標,第一次采用陸上聯調的試驗方法,第一次使用處在科研階段的新型鋼種,第一次安裝柴燃聯合動力裝置……
如此之多的第一次,意味著無數不可預見的風險。十年時間里,所有人都處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而每一天面對的卻都是極其瑣碎和平凡的細節。
總體設計所用五年時間交出了上噸重的手繪圖紙。負責建造的江南造船廠,用兩年時間完成船臺建造。最后,052型導彈驅逐艦實現了走向中國海軍追求幾十年的走向深藍的夢想……
第三集:《“空警2000”預警機》
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預警機被譽為“空中帥府”,它對一個國家能否實現攻防兼備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世界上能研制預警機的國家寥寥無幾,這是一個涉及很多高精尖技術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科研基礎薄弱的中國剛開始試圖尋求國際合作。
1992年,中國與西方某國達成協議,開發一架發展型預警機。為此,中方承擔了項目中風險最大的雷達天線罩的任務。但是,2000年,由于某大國的干預,合作項目被迫終止。
從此,中國軍工人開始獨立自主向頂級軍工科技發起沖擊。“空警2000”因此被稱作“爭氣機”。為了爭這口氣,航空和電子兩個系統的科技人員卯足了勁拼命干,但是這口氣不好爭。登頂的途中一次次在懸崖邊行走:試驗用的載機在拖進車間時差點毀掉、雷達的關鍵部件不斷燒毀、雷達天線罩找不到合適的生產設備、載機裝備嚴重超重、試飛過程中危險重重……
但是,短短幾年時間,中國軍工人便交出了“空警2000”預警機,它不僅填補了我國預警機的空白,而且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九個第一,是具有世界先進級水平的尖端武器。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8
《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六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紀錄片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憑借“軍工報國”“自力更生”的軍工精神,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故事。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軍工記憶》紀錄片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并拍攝到許多軍工研制和生產場面的精彩瞬間。
《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片攝制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公里,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開展“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載體。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和中央實施三線建設50周年,《軍工記憶抗戰硝煙》《軍工記憶三線風云》等多部系列紀錄作品也正在緊鑼密鼓攝制,將陸續面世。
據了解,此次播出的《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六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縮影和真實寫照。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黨委書記丁杰盔介紹,《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片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開展“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載體。紀錄片牢牢把握“中國夢”主題,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片中一組組人物故事見微知著,無一不傳遞出“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的深刻內涵,傳達了“強國夢、強軍夢”背后的“中國夢”深刻主題,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夢”不僅僅在當下,更是歷史與未來的一脈相承,給電視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以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據悉,本片攝制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千米,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捕捉拍攝到許多軍工研制和生產場面的精彩瞬間。既展現了催人奮進的重大武器裝備研制進程,又深刻勾畫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衛星、導彈、軍艦、戰機研制過程中的科普知識,又真實再現了特殊年代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情懷。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9
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聯合攝制的系列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將于6月26日至28日黃金時段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連續播出。該片以紀實拍攝和人物采訪拍攝的形式,講述了“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等重大武器裝備的研制歷程。
“這些紀錄片講的都是塵封的往事。”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影像處處長李陽說,有些采訪對象直到被采訪前,家人都不知道他們曾經所做過的工作。“我們采訪的過程中遇到了一批這樣的人。他們并不是軍人,可是當國家一聲令下,他們就能拿起背包說走就走,這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據《軍工記憶》攝制組介紹,他們歷時十個月,行程數萬里,先后赴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10余家軍工場所,采訪了“巨浪一號”總指揮欒恩杰、“預警機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等近百位親歷者,深度挖掘了研制歷程中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據了解,《軍工記憶》的前四集《水下長征》《金戈鐵馬》《豹嘯長空》《東風破曉》去年在央視播出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其中《水下長征》《東風破曉》獲得了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
提及1967年,腦海里浮現出國家經濟蕭條、民生貧困、舉國艱難的景象,然而在這個困頓時期,有那么一群年輕人,憑著不服輸的勇氣,以及科技強軍的崇高信仰,正在著手開展一個難于登天的高科技項目,研制“巨浪一號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由潛水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戰略導彈,與潛艇的導彈射擊控制、檢測、發射系統和導航系統等構成潛地導彈武器系統。其隱蔽性強,機動性好,生存能力強,便于實施核攻擊,是一個國家強大國防能力的象征。然而潛地導彈的研制不但需要頂尖的軍工技術,更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美國研制的第一顆潛地導彈“北極星”,曾花費25億美元的巨額資金。
當時,我們國家財力薄弱、技術落后、信息匱乏、設備老舊、經驗不足,要想在這種條件下研制出潛地導彈,無疑難于登天!然而,我們不服輸的科研前輩們,卻毅然接受了這個巨大挑戰。從總體設計師到普通工人,他們雖不是軍人,卻履行著軍令如山的諾言,毫不猶豫的將千斤重擔扛在肩上,開啟了他們長達17年刻骨銘心的科研之旅。
17年中,他們曾在生活條件積極惡劣的荒漠中,在自己建造的矮小土坯房里,開始“巨浪一號”的總體設計和核心技術固體發動機的研究;他們曾在特殊動蕩的歲月中,絞盡腦汁、晝夜不休,利用簡單方程解決導彈發射過程中的復雜問題;他們曾在普通機床上,利用獨具匠心設計的特殊工具,加上精準的手工操作,加工出能與數控機床相媲美的零部件;他們曾在無數個孤獨的夜晚,編制詳盡的工藝規范,指導每一個裝調過程,大到鑄件鍛造,小到螺釘安裝,一絲一環都十分嚴謹,甚至是嚴苛,做到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在“巨浪一號”的研制過程中,辛苦、困難自不必說,但是所有科研人員的堅定信念和我必擔大任的決心,更是讓人由衷敬佩。“巨浪一號”總體設計師黃緯祿院士曾說過:“中間不管失敗多少次,最后都一定要完成任務,除非你的生命在成功之前結束,那就沒有辦法了,否則只要接收任務,就一定要成功,你能承受得了要承受,承受不了也要承受!”多么樸實的一段話,卻又多么沉重的'一段話,只要任務在身,不管怎樣,都要承受,都要承擔,都要完成,都要成功!
經歷了艱苦卓絕的17年,經歷了苦苦探索的17年,“巨浪一號”在成千上萬的軍工人的努力下成功發射,這是我們老一輩科研人的豐功偉績,更是中國軍工史上的奇跡。
當年奮戰在軍工尖端的科學家和設計師,如今已經步入花甲之年,很多科研老前輩,每每提及自己當年的工作,談到自己設計的產品,無不熱淚盈眶。他們真的`熱愛自己的工作,留戀自己的崗位,鐘愛自己的事業,他們把整個青春,整個生命都放到了事業中。在他們的人生中,雖然他們做的很多事情都不為人知,他們的名字也不會被后人銘記,但是承載他們畢生夢想的“巨浪一號”終將寫進歷史,流芳千古。
感慨老一輩為軍工事業奉獻青春之余,也讓我想到當前的我們,當下的年輕人。現在,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充足的資源、海量的信息、精良的設備、完善的實驗室、豐富的科研經驗,還有什么理由攻克不了技術難關,創造不出先進的武器裝備呢!站在老一輩科學家的肩膀上,讓我們給自己充滿力量,奔跑吧,年輕人,前方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成功也將是我們的!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10
“當這些成果向全世界展現時,成就了這些榮耀的軍工人卻和我們一樣,只是普通的觀眾;當更多新型的先進導彈保衛著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安寧時,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沉默了一生的人們。”這是攝制組執行制片人、撰稿許丁心為《巨浪一號潛地導彈》寫的片尾解說詞,“普通”“偉大”“沉默”正是攝制組成員對這些老同志的一致評價。
許丁心曾開玩笑說,這是她生平第一次接觸這么大規模的理工男,他們生活簡單,性格樸實,“很多戳中淚點的故事,他們在講述時卻都很平靜,而能令他們落淚的往往是講述‘閱兵’、‘成功’時的激動。”
據許丁心回憶,在采訪052導彈驅逐艦總設計師潘鏡芙時,攝制組發現他竟住在一所很普通的房子里。夏季的上海非常炎熱,而他卻只用電風扇。當天他的女兒特意來幫忙找衣服并叮囑說:“爸,你上鏡得穿好看點”。許丁心忍不住問他:“作了這么大貢獻,生活卻如此簡樸,您覺得值得嗎?”,他滿足地說了句:“可以了!”
“他們身上有一種共性的‘傻子’精神,我將其概括為特別專一的奉獻精神、不圖名利的實干精神和執著于理想的吃苦精神。”李陽說。
他們也曾是一群不顧后果、敢闖敢干的年輕人。據時任七機部某局副總工程師的邵愛民回憶,在首次開展中國第一個固體發動機試驗時,由于沒有試車臺,他們把發動機兩端捆著吊起來,不料點火后沖擊力過大,發動機轉了180度,火焰往上、兩側噴火,他們頓時不知所措,趕緊鉆進旁邊一個鋼管,只聽得耳邊“咻”的一聲有東西劃過。
如今,這些老同志許多都已到外地子女處養老,但聽說單位要拍紀錄片,他們不顧家人的擔憂,毅然回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采訪打開了他們記憶的閘門,每位老同志都有太多的話要說。”
邱衛民說,原本預定每個人講一個小時,時間順延后被約來的老同志默默等在外面,大家都毫無怨言。
“老同志要求很簡單,就是被理解和尊重。”邱衛民說,他們在紀錄片播出后,給各個被采訪單位發了一封感謝信,信中特意提及接受采訪的老同志。
沒想到在單位領導念完后,感謝信就被老同志搶走了,于是科工局重新給每位老同志發了一封感謝信,“他們可開心了”。
正如許丁心所說,要向觀眾介紹一件事物,你首先得自己認識這個事物;而要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動,你必須深入實地、入腦入心地去體會那份感動。
由于歷史的腳步已經走得太遠,很多塵封的`事實已經變得相當模糊,為縷清脈絡,攝制組在第二季拍攝前開展了三個月的調研,深入到影片策劃型號的主要設計研制單位內部,理清型號研制歷程及參與的主要人物,搜集各單位檔案和影像部門留存的歷史資料,并查勘拍攝場地。
老同志們在接受采訪時講了很多過去工作的場景,為了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攝制組進行了情景再現。他們從倉庫翻出已經淘汰的老部件、桌椅、圖板等,到圖書館借出一些老圖書和筆記,并發動老同志“貢獻”他們尚保留的老物件如風扇、鴨嘴筆、尺子、削筆刀等,布設了一個老式設計室,讓現在的設計人員重現過去的工作畫面。
“我們是把科普、人文、歷史三種紀錄片的創作手法結合起來,實現了最優效果。”許丁心說。整部紀錄片里沒有一句口號,卻在展現真實的過去,也傳播著強大的正能量,以最真實質樸的情感感染了無數觀眾。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 篇11
守望和平,珍愛和平,是中華民族長久的期盼,也是時代永恒的主題。《軍工記憶》紀錄片介紹我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軍工人員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制出國產先進武器的過程。
中國的軍工行業,如初升的旭日,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建國初期,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研制出兩彈一星和核潛艇,令無數國外專家折服;如今,我們自主研制的武器裝備頻頻亮相,航母入列,殲-10勁舞,又屢屢被冠以“中國奇跡”。
品味《軍工記憶》紀錄片,短短的幾十分鐘里,自豪、感動、驚嘆、欽佩、惋惜,各種復雜情緒不斷交織著,撞擊著我的心。這些軍工巨匠從抽象的簡筆畫,清晰為我們身邊嬉笑怒罵的普通人。他們工作中針鋒相對的爭論,生活中的彼此照顧,專業上的沖鋒,鏡頭前的赧然,讓我敬佩又動容。
歌德說,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激起的熱情。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在變,但是觸動人內心的感情并沒有變。排除萬難的堅韌——“死對我來說,沒這個型號重要”;殫精竭慮的拼搏——“沒白沒夜干了50天,結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堅守——“我管錢,但我從來不動錢”,愧對家人的動容“我耽誤了父親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裝備研制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做好了隨時奉獻自己一切的準備。
鏡頭前,“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講述百歲老母臨終前對他的牽掛時,臉上仍帶著克制溫和的笑,眼角卻止不住留淚;“獨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時擔綱三代坦克的總師,當記者問他為何忍著摔斷三根肋骨的劇痛也不肯誤了會議的時間時,他樸實而認真地回答,都在開會啊,都等著我啊!看到這兒,我不禁淚流滿面。
052驅逐艦的總指揮王榮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著我們的“長槍短炮”,他帶著孩子般的羞澀說道,“我們這些人,特別不習慣見人”。他們無一例外地一再強調,個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確領導、各部門的大力協同才鑄就豐碑。他們本著“有譽于前,不如無毀于后”的低調作風,在遠離聚光燈的地方,咀嚼著一生的付出與收獲,靜靜地用生命踐行“為黨奉獻一生”的承諾。
從放映室出來,在靈魂深處,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軍工人的付出,已沉淀為行業的生命力;守護安寧的使命,早已滲透進每一位軍工人的血脈中。
我們沒有割斷記憶,新時期的軍工人將源源不斷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記憶素材。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軍工記憶觀后感07-19
軍工記憶觀后感07-19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后感(通用8篇)07-19
紀錄片敦煌紀錄片觀后感范文04-11
紀錄片觀后感01-05
長征紀錄片觀后感04-27
紀錄片沖天觀后感08-21
講究紀錄片觀后感11-07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6-14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