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后》電影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放學后》電影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放學后》電影觀后感1
舍友搬走后,留了幾本書在書架上,有一本東野圭吾的放學后,我拿過來,從陽光透過霧霾隱約照到窗內的傍晚,看到只能聽到屋里日光燈在響的靜夜。看完了,腦子里全部都是這些人。
以下有劇透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著一份安穩的工作,有著一個賢惠的妻子,平時也有自己的業余愛好供消遣,似乎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這樣。主人公平時對人客客氣氣,也從不干涉其他人的個人生活,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夠成為這起謀殺案的主角。可最后作者卻給他來了一刀。這一刀叫我心里面很難受。不知道作者為啥安排了這樣的結局,一個人,是要怎樣才能對和自己同床三年的枕邊人做出這樣殘忍的決定。他只是疏于關心她,沒有家暴沒有虐待。現在想想,可能作者想強調下,哪怕是身邊最親近的人,你也看不透她的人性是怎樣的。
學生:惠子,惠美,陽子和雅美(名字都太像了……)我看到的是18以前那段年紀里的純真、仗義,嗯,可能還有無助吧。惠子和惠美采取的是最最極端的方式,陽子則是反叛,為了反叛而反叛,飚車,雅美的'方法看似最有效,通過組織學生運動來抗議或來抵制學校或者教育的一些問題,可是,這根本無法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我羨慕她們瘋狂的青春。當我意識到我竟然也有有這樣的想法時,我意識到,當時,沒有用力去劃那根火柴。
老師:主要講的都是學校的事兒…兩位男老師的死,年輕女老師被威脅,都是我們看客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引發的。之所以覺得是小事兒,因為,實在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人啊,一旦鉆到了里面,就容易做出極端的事兒,動機說出來,外人都會覺得可笑,但你不知道這卻是他非常看重的地方。
想到幾年前看的一部電影,叫劍雨,那會是被里面的江阿生和曾靜的愛情打動而對這片印象極深。現在想想,里面的反派大boss為獲得摩羅遺體,在武林里掀起血雨腥風死傷無數啊,為了啥?其實那個大boss是個太監,只是因為那個摩羅遺體可以叫他恢復普通男人有的能力。
人性復雜,又軟弱易變。我們耗盡精力去了解去研究人性這東西,總還是研究不透,因為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人性不是用來研究的,是用來體察的。感同身受,只是說來聽聽的。
《放學后》電影觀后感2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
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
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
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讀后感《《放學后》讀后感》。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
由于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出現。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并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并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放學后》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2.錢學森電影觀后感
3.錢學森電影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