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1
這次學校組織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觀看于丹老師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講座,我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愛心樹的故事
關于孝道,《愛心樹》這個故事是一部很貼切、很感人的教育教材。這棵愛心樹可以為了那個小男孩奉獻出自己的枝、葉、果實和樹干等來幫助孩子,我想在中國社會現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是以這種“愛心樹”的形式在無私地為孩子們付出。一方面讓我很感動,感動于爸爸媽媽對子女無私的愛、無私的奉獻;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中國式教育的弱點,于是就產生了“啃老族”這一新詞匯。
二、贈人金子,不如贈人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與“贈人金子”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說你送人物質,不如教人學會創造物質的方法。爸爸媽媽亦是如此,在你給子女創造足夠多的物質財富時,他們總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會他們創造物質財富的方法,那他們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后天創造的物質財富,我認為這個才是重點。
三、如何在繁雜的現代社會環境中自立自強
其主要的問題就是要讓孩子自我去發現,多與社會、自然接觸,靠他們自悟而自己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強不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才會讓他們立于社會的不敗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也會散發出他個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師說:“一鍋同樣溫度的水,卻煮出不同的東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處于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只要有自信,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自主地散發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這樣才會讓他們離成功的距離越來越近。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爸爸媽媽自身就是老師,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孩子慢慢地講述著許多的人生哲理。
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2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里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后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么自己一天中就發這么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于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于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發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啰嗦,爸爸讓我干什么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我要改正亂發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3
一直喜歡著于丹的書與講座,這周學校要求觀看于丹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講座,自然很是樂意。
長長的講座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一個小寓言。
用同樣一鍋沸騰的水,用同樣的時間去煮一個雞蛋,一個蘿卜,一把茶葉。當雞蛋再取出來的時候,蛋清蛋黃都變硬了;當蘿卜取出來時,變成了一灘軟綿綿的蘿卜泥;而茶葉卻舒展開了,變得飽滿充實,它使一鍋無味的水變成了香氣撲鼻的茶水。這正是三種人融入社會后的態度。沸騰的水是社會,雞蛋.蘿卜.茶葉是三種融入社會后的態度。第一種人在社會中熬得心如鐵石,忿世嫉俗;第二種人在社會中心軟了,人很善良,但是失去了自己的原則;而第三種人完全融入了社會,他在社會中展現了自己,用自身的能力改變了環境。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常識,當延伸了意義后,令我深思。社會,沸水。態度,茶葉。人的一生離不開社會,只有和社會融為一體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創造美好的人生。融入社會,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又有誰能完全做到?這是一種展現自己的同時,影響周邊環境的高難度境界。難!但是這值得去奮斗,達到了這種境界,是一種別樣的成長,不同尋常的成功。我想,要成為茶葉,恐怕最重要的`是對社會的認識。社會需要我們去真正的認識理解,社會是供我們展示自己的平臺,是供我們鍛煉自我的地方。不能像第一二種人,沒有自己的認識,輕易被社會而改變。當正確的面對了社會,此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助我們攀上巔峰的階梯。
如今的我仍是學子,未涉足真正的社會。但實際上班級正是一個小的社會。如何做好茶葉?我想,作為班長,要想成為好的茶葉,就是和同學、老師處理好關系,在學習上展現自己,和同學將我們班變為真正的集體,將我們這個小集體,又融入更大的集體——學校。
社會如沸水,態度決定成敗。我,決心做片茶葉!
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4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并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著,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了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后,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干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里,為我們娓娓道來,并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里,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于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扎在書本里,由于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于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于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于協調、融入群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5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開電視機,收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于丹教授的講座。看了她的講座之后,我感受頗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開始了她的講座。這次講座的三個主題是:第一講: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第二講: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第三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一開始,于丹教授講了一個寓言: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樹下去玩,樹非常喜歡這個孩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男孩長大了,他跑到樹底下,說他想要錢,樹把他的果子奉獻給了他,樹好快樂……一天,男孩又回來了,他想要一間屋子保暖,樹讓他把他把他的樹枝砍下來,樹好快樂……過了很久,男孩又回來了,他想要一艘船,環游世界。樹讓他把他的樹干砍掉,樹好快樂……最后,他們快快樂樂的在一起。這件故事也許是虛構的吧,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道理是十分的深刻:樹就是我們父母,我們就是那個男孩,小時候,我們離不開爸爸媽媽;長大后離開了父母,經常不回家看望他們,難得回去一次,卻是索取父母之時!難道我們就是應該向父母索取的嗎?所以我們應該記住:愛是不能無限索取的,我們應該懂得孝敬父母。
過了一會,于丹教授又講到:“她上大學的時候,曾和他的同學一起爬泰山,從凌晨開始爬起,就是為了看日出。她不像其他同學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獨自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雖然上山的時候被密密麻麻的荊棘割出了許多道血口子。但終究還是看到了日出。于丹老師是想通過這個故事給我們闡述一個道理:首先,得學會讓孩子去融入社會;之后,的學會讓孩子自立、自強。這樣才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美好的人生,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關于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范文5篇】相關文章:
2.游丹山赤水作文
5.洛丹倫的夏天作文
6.關茶的英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