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完《血戰鋼鋸嶺》,我立馬給它起了另一個標題——信仰、良知與慘烈戰爭的較量,呵呵,雖然我的有點長,但是似乎與影片所表達的主題更貼切些。
就這部影片,我想談談它給我帶來的強烈震撼,139分鐘的時間,我是一點沒拉下,看完全篇又看字幕,當白色的字幕出現,音樂響起,我仿佛看到影片制作團隊在幕后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還有那充滿著興奮的激情、巨大的成就感。我們不得不承認,導演、編輯包括演員在這部影片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而且展現了他們作為電影人智慧、執著、巧思的一面。
電影一開始的場面就很震撼,熊熊烈火,血肉橫飛,近距離短鏡頭的戰爭寫實畫面直撲眼前,整個畫面讓我想到這些詞:慘烈、血腥、生命瞬間倒下、到處是尸體、空氣中充滿著絕望、拼殺、求生欲望及死亡的味道,前五分鐘我就被這影片所吸進去了,這也正是作為一個導演所要具備的最佳能力之一。
《血戰鋼鋸嶺》除了場景拍攝的成功,還有劇情安排的巧妙。先說影片的時代背景和事件背景,影片的時代處于二戰期間,準確說是1945年4月,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國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1945年4月,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在太平洋拉開序幕,成千上萬斗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而要想拿下沖繩島,就必須先攻破日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美國大兵中,有一個不愿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就是來自美國弗吉尼亞也是本片男主角的德斯蒙德·多斯。
情節上從男主角德斯蒙德·多斯(以下稱多斯)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親入手,多斯的父親是一戰老兵,由于戰爭失去了三個最好的哥們兼戰友,他的脾氣也變得暴躁、陰郁,經常跑到墓地和他們自說自話,其中這段對話安排的很精彩。
他的父親對已故的戰友說“杰克孫街和主街的街角挖了,鋪了人行道,你們肯定認不出來了,恐怕他們(鄰居或友人)也很難認出你們,我經過他們身邊時,他們就差點沒認出我來,仿佛我和你們一起死了,仿佛我們從未存在過”,從這些話觀眾可以感受到,多斯的父親由于戰爭,更由于親密戰友的離去,內心已經是一片死灰,戰爭的創傷和死亡的陰影一直在困擾著他,這從側面烘托了影片的主題——戰爭對人性的改變。原來的他勇敢,愛自己的家庭,不會打罵妻子和兒子,現在的他經常干些連他自己都覺得很可怕的事。(令我至今沒想清楚的是,多斯的父親為什么要在日出時打他們一頓,然后在日落時又打他們一頓,難道只有這樣才能展示或宣告他這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抑或顯得他這一天過的多么的令人難以忘記,以便讓三個戰友感知?)
但盡管如此,多斯的母親依然愛著他,當兒時的多斯來到受傷的母親身旁,他的母親說:他不是恨你們,而是恨自己,只是有時……(這省略的部分我猜應該是“控制不住自己”吧),母親依然在為父親辯護,爭取兒子們的諒解。
這里,導演并沒有直接去拍攝或以一種回想倒敘的方式去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激烈,而是通過多斯父親那暴虐的脾氣,苦痛、糾結的內心,以及對兒子和妻子無謂的情感發泄,內心既不愿意讓兒子參軍等細節,向觀眾集中傳達了一個認識:即戰爭的殘酷,對人性的滅絕和對人的心靈、精神所造成的巨大創傷,即便戰爭結束,這些依然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看到這,不僅讓我想起了西方垮掉的一代和戰后精神恐懼癥,以前有不少歐美影片曾拍過這些)
細想后就會發現,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刻意讓其充滿著濃郁的——氛圍,在這個背景的烘托下,導演一步步讓男主角多斯從一個普通人通過信仰逐漸發展為一個精神領袖或者說一個信仰導師。從剛開始的基督訓導“你可聽過,耶和華是永恒之神,創造地極之主,他既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人可揣度,他賜力量予疲乏者,增能力予軟弱者,正值青春也會疲憊困倦,青年亦會絆倒跌跤,但信仰上帝者,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贏展翅翱翔,必奔跑而不疲倦,必行走而不跌倒”,到“哥倆打架,多斯良心上感到不安,就去跑到門后盯著《主禱文十誡》,然后他母親告誡他說‘殺人是眾惡之首,奪取他人的性命,在上帝眼中是最嚴重的罪,沒別的比這更令他傷心’”,再到“史密提故意挑釁多斯,打他左臉后讓其再遞上右臉”等等,這些都源自于圣經。
個人認為,這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對上帝的信仰,對人性中那些正義、良知、美好事物的追求。從一個側面,我們看到——不僅在生活中對西方的社會、家庭影響至深,且在人(某部分人)的內心深處、精神領域占有著無可動搖的地位,但在表現這些時,影片跳出了“直接表白”的窠臼,通過讓男主角歷經一系列挑戰對比鮮明地給我們展示了信仰的堅定性。
挑戰一:圣經教導他愛鄰人,當他得知有兩個同齡人因未能參軍而自殺時,他的憐愛之心告訴他,他必須參軍,否則就是對自己信仰的背叛,這是多斯參軍的動因——愛鄰人,要良知。同時,這也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因為他參軍的目的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去保家衛國,打擊敵人,殺死敵人,他是一個因良知而拒絕攜帶武器者,他的目標是軍醫,是要去戰場上救人。(如果不是這個身份,估計他早就死在戰場了,所以說,正是這個身份和他對基督的信仰成就了他)
挑戰二:信仰教導他不許殺人,因此,在進行射擊訓練時,他拒絕拿槍,但不拿槍就通不過訓練,通不過訓練就上不了戰場,他救人的目標就無法實現,信仰又一次受到挑戰。影片中有一段,我記得非常深刻,就是當別人都休假可以回家探望時,那個光頭長官唯獨沒有批多斯假期,因為他違反了軍規,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不拿起槍訓練,要不被送上軍事法庭。看到這,我第一時間想起了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一條軍規》,這幾乎就是那本書中所揭示的悖論的翻版,這讓我有理由懷疑,導演或編劇借用了《第二十一條軍規》里的創意,不然這也太巧了。
挑戰三:多斯被關進監獄,女友來看他,女友多羅西勸他不要太自傲和倔強,適當的時候要做出表面的妥協,就算做做樣子也行,還說多斯把自己的意志當作了上帝的意志。而多斯的回答是:如果我不能忠于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更不是成為你希望我成為的那個男人。
瞧瞧,在無比美好且準備傾注一生情意的愛情面前,男主人公依然沒有動搖其信仰。看到這時,我對多斯這個人物是徹底折服了,心中只有一句話,就是信仰的力量無堅不摧,不可戰勝。
挑戰四:進入前線后,慘烈的戰爭場面給從未上過戰場的多斯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驚,剛開始他似乎動搖了,覺得上帝怎么能這樣呢?讓這么多人被活活的燒死或打死,他告慰自己說這一切都不是上帝的安排,但隨后通過自己所創造的神一樣的奇跡(在敵人的追殺下救出了75位傷員,包括他的上司,那個訓練他們給他們起外號的教導員),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當一個士兵呼喊“救我,上帝”時,他似乎真的聽到了上帝的聲音,之后他不停地鼓勵自己說“再救一個,幫我再救一個”。當看到這,我又禁不止想起了另一部著名的二戰電影,呵呵,你也想到了?對,就是《辛德勒的名單》,只不過那部影片中,男主人公是用財產、珠寶救人,而這部男主人公是用肉體和堅強意識救人。
還有一個挑戰在影片的最后,當準備第二波進攻時,大家都希望有多斯在,而他們的長官也希望這樣,多斯此時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不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多斯的安息日,圣經教導安息日是不能干活的,要安心侍奉上帝,更別說參與到無情的殺戮當中了。但此時,相對于戰友的生命,勝利的在望,遵守安息日這個信仰的末節似乎已經顯得不再重要,所以多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和戰友們站在了一起,這雖然違背了圣經的儀式,但卻從某種意義上成就了另一種信仰——對正義和勝利的渴望,對親人和祖國的報答。
當多斯受傷被送下懸崖,懷抱圣經,導演用一種近乎神示的方式告訴觀眾,多斯由于對信仰的虔誠,已經成為上帝最忠實的信徒,要想學到其中的真義,我們須仰視才見。
除了以上這些,影片中可圈可點的還有很多,比如剛到前線,當這些新兵看到幾輛大卡車經過,上面堆滿了死尸,而坐著的幾個活著的面孔也是個個表情絕望、悲慘。這些鏡頭,導演沒用一句臺詞,僅僅通過老兵和新兵的表情對比就把戰爭的慘烈和殘酷程度一下子讓觀眾體會到了。(當時看到這,我整個的心都是吊著的,太震撼了)
另一處可圈點的是通過臺詞表現的,哪句臺詞呢?就是在戰爭間隙,一個士兵絕望地說出的“戰爭時期父葬子,和平時期子葬父”,這句話一說出,給影片瞬間籠罩上了一種悲情成分,極好的刻畫出了當時在眾兵士心里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情緒。
還有一點就是導演——梅爾·吉普森,從最早看他的《勇敢的心》(現在似乎還能想起他飾演的那個人的嘶喊“freedom”),到現在的《血戰鋼鋸嶺》,他完全從一個讓無數影迷為之傾倒的演員,成功蛻變成了一個能拍出如此精品的實力派導演。
好了,不多說了,相信大家在看了影片后,也都有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在此,讓我們一起重溫《血戰鋼鋸嶺》,感謝那些經典電影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新時代下,讓我們一起珍愛和平,拒絕戰爭,拒絕假丑惡。最后,小編把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句子摘選了些,送給大家。
影片金句:
當世界在自我毀滅時,我覺得做一點點補救,并不是一件壞事。
上帝說不可殺人,我給你們一個新的戒律,即你們要愛彼此,就像我愛你們。
任何干預他人信仰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不管在軍隊里還是別的地方。
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會變得認真,會嚴肅對待自己的人生,就會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而他(多斯)就是這樣一個人。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天堂電影院電影觀后感12-23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活著電影觀后感12-24
決不饒恕電影觀后感06-27
電影《灰姑娘》觀后感12-25
《灰姑娘》電影觀后感12-24
黑豹電影觀后感范文12-24
電影《雷鋒》觀后感作文11-14
電影雷鋒觀后感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