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頒獎晚會觀后感(通用23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頒獎晚會觀后感(通用2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
“為公明白,為私糊涂,以此自勉”。
彭士祿個性質樸無華,舉手投足真性情,但是,做起科研卻極為嚴謹。
“為公明白,為私糊涂,以此自勉。”彭士祿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他認為,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20世紀60年代,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彭士祿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計算公式,但仍沒有把握確保反應堆在常態下安全受控。
當時,計算主要靠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因理論值與實際值還有一定的差值,他們被迫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補添了近一倍的可燃毒物棒,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把反應堆的“脾氣”摸得清清楚楚。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退休職工郭勇欽佩地說:“彭老素有‘彭拍板’的美譽,是因為他牢牢掌握著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拍板的重要依據。”
彭士祿曾說,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過實踐去解決。科技人員最珍惜時間,時間是生命,是效益,是財富。有些問題只有盡快定下來,通過實踐再看看,錯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這比無休止的爭論要高效得多。
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這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彭士祿在回憶錄里寫道,但當一個糊涂人則更難,難得糊涂。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涂越好。
是的,當國際社會稱他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時,彭士祿坦言,中國核潛艇研制成功絕不是一兩個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沒什么“之父”之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是的,當彭士祿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后,他毅然將全部獎金100萬港幣捐獻給組織,并要求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經組織多次說服后才同意命名為“彭士祿核動力創新獎”,獎勵在核動力領域做出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語出戚繼光《望闕臺》,這也許是對彭士祿院士一生“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最真實的寫照。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2
有這樣一個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核潛艇而奉獻一生,它的名字叫彭士祿。
彭士祿的童年可謂是艱難坎坷,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為革命而被敵人殺害,一年后自己的父親也被殺害了。他的父親原本是地主家庭的男孩兒,卻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革命,一起對抗那些剝削勞動人民權利,自由的人。父親的死使彭士祿成為了孤兒,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四歲的逃犯。
父親去世后彭士祿跟著自己的奶奶東躲西藏,曾被27個家庭撫養過,而這些撫養過彭士祿的媽媽們也因為他,而被敵人一個個地殘忍殺害。直到15歲,彭士祿才被周恩來找到,結束了11年躲躲藏藏的生活。
十幾年后,彭士祿去蘇聯留學學習機械專業,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許多領域的技術都非常落后,中國急需要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研制核潛艇,彭士祿聽到這個消息后,立馬將專業改為原子能核動力,為祖國奉獻力量。他回國后便消失了,因為研制核潛艇是國家最高的機密,所以研究人員在此期間不能與外界聯系。彭士祿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的研究基礎,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國外圖紙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來的一艘核潛艇模型。關于所有潛艇的書籍都是英文版,所有的研究人員都不懂英語,彭士祿便組織同事們學習英語,每天凌晨五點便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在背英語單詞。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和同事們基本了解了核電站級潛艇的'原理,便開始了十三年的研究。
彭士祿回憶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吃的只有饅頭和野菜,住的地方到處都是蟲子,如果哪天不被咬幾個大包都覺得不正常了。
經過彭士祿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參加了海上訓練。
彭士祿為了研究核潛艇隱姓埋名十三年,他為祖國做出了何等的貢獻?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3
彭士祿院士一生為國家潛艇核動力和核電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在中核集團公司的統一組織下,核動力院副院長劉承敏前期指導黨委宣傳部和科技處共同完成了宣講材料的準備和宣講團的籌備。本次宣講由黨委宣傳部領導帶隊,來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東、許愛威作為主講人參加了此次宣講,將彭士祿院士的坎坷經歷和巨大貢獻生動地顯示給觀眾們,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現場許多觀眾眼中都泛起淚光。
此次宣講會是何梁何利基金會擬為彭士祿和黃旭華院士舉辦的四場宣講會中的首場,后期還會在上海、廣州、澳門等城市舉行。宣講會的受眾范圍廣、社會媒體多、傳播力度大,對宣傳科技強國理念、弘揚和發展核工業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結尾所說,新時代核工業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核動力領域攻堅克難。不負芳華,勇攀高峰,在核電市場奏響華龍新篇章!”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4
有一位戴著鼻飼管的老爺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隱藏了幾十年的國家最高機密的核潛艇研究員。
他叫彭士祿,出生于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死在敵人手下,四歲被通緝,坐了兩次牢,吃了百家飯,許多媽媽都為了換他的命犧牲了自己。彭士祿從小就十分孝順。他小時候就十分艱苦,在他15歲時,周恩來找到了他,還給了他學習的機會。
彭士祿原本學的是機械類,后來他因需要,轉行轉成了研發核潛艇。
這些時間,他每天五點起來,十二點以后睡覺,餓了就吃窩窩頭,但有些時候,卻可能連個窩頭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最開始的.資料便是在美國商店買的兒童模型玩具和一張模糊得看不清的圖片,但是,他們仍然敢于去嘗試。一次,他們搜集到了一個英語資料,可他們沒有學過英語,更看不懂英文,于是彭士祿他們就早起背英語單詞,十分努力。
他們的環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蒼蠅,叮得身上流膿,但是,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依舊日日夜夜艱苦奮斗著。
終于,他們奮斗了13年,中國第一個核潛艇“長征”號成功潛入大海。想到祖國原來一窮二白,被蘇聯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祿他們這么多年為國奉獻,可都是他們的功勞哇!
彭士祿回到祖國便影藏了幾十年研造核潛艇,這就是那個戴鼻飼管的老爺爺!
彭士祿勇敢無畏,一生報國,他不怕艱辛,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5
原子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著很高的水平,在我國發展核潛艇事業的進程中,有一位英雄的事跡令人敬佩。
一位名叫彭士祿的老爺爺,別看他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可他卻是我國的`機密,因為它是原子核動力的科研人員。彭士祿出生在一個英雄的家庭,母親在他三歲時犧牲,父親是4歲犧牲,其他的親人陸續犧牲。但他們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為革命而奮斗。在他成為孤兒后,他便與她的奶奶游走四方。在他15歲之前,他曾經好幾次被抓到監獄中,但就在他15歲的那一年,周恩來找到了他。從此,他便踏入了學習生涯。
在此后他,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但也就是那一年,美國的核潛艇,讓世界震驚。毛主席出面問蘇聯是否提供一些資料,但蘇聯方卻提出相當無禮的要求,于是,毛主席勃然大怒:“寧愿造1萬年,也不愿意讓出一點土地。”
便開始訪問留學生,是否愿意轉科目,彭士祿說:“只要能為國家奉獻,什么活都做。”于是,一部分留學生便將科目改成原子核動專業。他們每天十分的刻苦。也十分努力。但當他們進入了祖國的核研究基地時便“消失了”其實他們是改名換姓了。彭士祿他們便沒日沒夜的工作,能讓他們參考的只有兩張模糊的圖紙和一個模型的玩具,他們每天5點起來念英語,上廁所時也在背單詞,直到深夜12點之前都不能入睡,因為他因為資料全是英文寫的。
但也就因為他們這種沒日沒夜的奮斗。讓他們只用了十三年走完了美國二十幾年的路程。1970年成功的,造成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這樣為國做貢獻的人值得我們欽佩,所以我們一定要像彭士祿爺爺學習為國貢獻,一生報國的精神。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6
為了祖國的核事業,彭士祿隱姓埋名工作了數十年。49歲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飼管提供營養。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搞核潛艇全靠“自教自學”
“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把我往哪里搬。”這句話彭士祿向來身體力行,從年僅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他就一直在履行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通過考試赴蘇聯留學,專業是化工機械,他所有的功課全部是優秀成績。畢業時,彭士祿獲得了蘇聯頒發的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1956年,彭士祿即將本科畢業,正逢陳賡大將訪問蘇聯。陳賡把他叫到大使館,跟他說:“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生改行學核動力專業,你愿意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毫不猶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100千米,管道總長30余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制更是難上加難。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么樣。在這種條件下怎么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并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
身為副總工程師,彭士祿是基地技術負責人,但他與大家一樣住“干打壘”,一起加班加點。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關鍵技術,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
在彭士祿的帶領下,僅用不到5年的時間,我國建造的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就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彭拍板”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
彭士祿一生都勇于創新、敢當使命,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豁得出、頂得上,外號“彭大膽”“彭拍板”,他將對國家核事業的堅守轉化為果敢行動的具體實踐。
1967年,彭士祿來到位于祖國大西南的九〇九基地,開展陸上模式堆的建設工作。作為技術負責人,他總能一眼發現問題所在,當機立斷拍板作決定,便有了“彭拍板”這個綽號。
“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說。他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后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20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采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跡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
“核潛艇工程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干部集體努力的結晶。”彭士祿做到了在工程技術上始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名利晉升、提級授獎上,卻堅持“越糊涂越好”。2017年,彭士祿以全票通過榮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當彭士祿女兒問他此筆獎金100萬元港幣該如何處理時,他立馬說了兩個“不要”:一是不要獎金,把它捐給組織,設立人才獎勵基金;二是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獎勵基金。彭士祿說:“此項榮譽和成績不只屬于我個人,它更屬于核潛艇人,屬于核電人,屬于核動力人。核潛艇的研制成功是全體參研人員共同奮斗、艱苦拼搏、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群體才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是共和國的脊梁!所以這筆獎金應該獎勵那些為核動力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高精尖人才。”經組織多次說服后,他才同意命名“彭士祿核動力創新獎”,獎勵在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深藏功名為國為民
從中國潛艇核動力堆到秦山一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都留下了彭士祿辛勤的足跡與汗水。在他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一生里,彭士祿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他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勇挑重擔,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核動力事業。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彭士祿不要名、不要利,但要把核潛艇造出來、要把核電站建起來。他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深潛”一輩子,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必將激勵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繼續為祖國的富強而奮斗。
以彭士祿為代表的一生為國家而努力奮斗的人,國家永遠不會忘記,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7
最初,其實沒人看好蘇炳添。他的身體條件并不優越。小時候在體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練勸他離開田徑隊。從10秒59到9秒99,蘇炳添用了整整9年。
我們總以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生來就是天才。殊不知,那個在舞臺上閃著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過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無人問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脫胎換骨的自我蛻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是因為從父母眼中看到了光,孩子未來的模樣才被被慢慢點亮。就拿運動健兒來說,如果您也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終身鍛煉,終身成長,在家庭中也不能忽視體育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要有體育鍛煉的愛好,定時拿出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父母要有良好的體育習慣,以自己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帶孩子多進行體育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體魄與身體素質。
其次,體育鍛煉是提升孩子意志力、自制力的重要方式,當然,這需要家長充分引導,以身作則!孩子由于還處于未成年階段,對待困難容易氣餒,容易放棄。父母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失敗觀。
此外,家長還可以及時關注一些體育方面的話題,讓孩子接受到一些體育知識,提升體育的興趣。在飯桌上,茶余飯后之時,不再只一味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多給孩子講講體育新聞或者趣聞,對提高孩子對體育的興趣頗有助益。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8
在我的美好世界里,有許許多多讓我感動的事。他們好似大海里的貝殼,在大海爸爸的保護下悠游自如;他們好似天空中的星星,在天空姐姐的陪伴下盡情玩耍;他們好似土地上的小草,在大地媽媽的哺育下自由成長;他們好似我們,在爸爸媽媽的懷抱中不需長大。
保密
翻開十一歲時的一頁,早上,正要吃早飯時,爸爸媽媽在廚房小聲說話,好奇的我把耳朵貼在廚房門上,仔細聽,但什么也沒有聽見。我便問爸爸怎么了,爸爸想告訴我,但卻又被媽媽一個神奇的眼光給“殺”了回去。我便沒有再問,帶著疑惑就去上學了。
天作之合
爸爸媽媽在我走后,抓緊忙活。媽媽洗菜,爸爸切菜,爸爸掃地,媽媽拖地,爸爸裝扮,媽媽做飯,就這樣兩人忙活了一上午。爸爸剛要坐在沙發上歇息時,媽媽想起來還沒有買蛋糕,便叫爸爸出去買了。爸爸回來了,媽媽也收拾完了,我也正好放學回家,走進家門便聞到了一股香甜的味道,爸爸媽媽從廚房走了出來“寶貝女兒,祝你生日快樂……”
瞬間感動
蛋糕上的蠟燭一閃一閃的,“生日快樂”曲調在我耳邊回蕩,我的雙眼也變得朦朧。那一刻,我才知道爸爸不告訴我的原因,明白了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才知道自己不記得的生日爸爸媽媽卻記得這么清楚。我真的特別感動,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原來,我也是幸福的。
生活中,處處都有那么一個瞬間,也許是你不經意的一瞬間,也許只是悄悄的一瞬間,也許是驚訝的一瞬間,我想說,只要在生活中發現那么一瞬間,就會無比感動,無比幸福!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9
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今天上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為后續任務積累經驗。
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后,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穩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0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6月17日發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們身體狀況怎么樣?如何確保身體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鮮事?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
“自助式”體檢和常規鍛煉確保航天員身體健康
關燈睡覺?“摸黑”只為眼底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為航天員醫監醫保工作的重要項目,有利于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一些空間病癥狀,“體檢”就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隨后,湯洪波為聶海勝也進行了眼底檢查,從三人交流的表情來看,他們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熱水泡腳?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名為“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象。隨著在失重環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生骨質疏松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后,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準備工作。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1
為了對抗失重生理效應,航天員每天都需要進行體育鍛煉。
最近這段時間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員有了更多的`時間開展體育運動。航天員劉伯明已經完全習慣了太空跑臺,即便是在失重環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矯健。聶海勝也躍躍欲試,開始使用太空自行車。
“神十二”太空生活過半航天員開展各項實驗
建站為應用,中國空間站將實施49項航天醫學實驗項目,神舟十二號任務將完成14個項目,天和核心艙搭載的人系統研究機柜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實驗。在軌飛行已經過半,三名航天員使用該設備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
人系統研究機柜,是中國空間站中首次應用的、航天醫學實驗領域的主要設施。7月14日,航天員陸續對人系統機柜進行了解鎖、展開等實驗準備,同時對太空醫學樣本冷藏箱和離心機也都進行了解鎖和測試。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2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以來,空間站環境已經變得整潔舒適和秩序井然。除了有航天員辛勤整理的功勞,也有空間站結構上的收納便利。
原來是天和核心艙內部大有乾坤。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期間,行李包裹是用特制的包裝袋收納起來,捆綁在核心艙內壁。這樣航天員進駐的時候,就能夠更直觀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內容和狀態。但如果任由這些包裹留在艙內,看上去不夠整潔,并且會占用航天員大量的'活動空間。那些暫時用不到的包裹,就會被收納進空間站的夾層之中。
收納的秘訣,就在地板上的這些儲物空間。視頻中,聶海勝和湯洪波打開了攝像頭最近處的儲物間。湯洪波整個人趴在地板上,將手探進去尋找包裹,聶海勝手中還拿著一支手電筒幫他照明。在他們的身邊,已經有了兩個大型包裹。
像這樣的儲物空間,在空間站中還有不少。可以說為了方便航天員在軌生活,空間站設計者們集智巧思,設計出了很多人性化的使用模式,并且在應用方面進行了反復驗證。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3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并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很多網友看到湯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評論說“感覺像極了第一次乘坐飛機時的自己”。
負責什么工作會靠窗坐?穿艙的過程中,他們如何分工?
首次飛行航天員為何靠窗坐?
從發射傳回的畫面中可以看到,聶海勝坐在中間位置,劉伯明和湯洪波分別坐在其右側和左側。
據航天員中心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劉偉波介紹,他們的座位與各自所負責的工作有關,以在飛船的狹小空間內有效進行協同工作。作為指令長的聶海勝坐中間座椅,方便下達指令;劉伯明的任務是協助飛船的駕駛,因需要操作的便攜式指令板安裝在了右側,所以,劉伯明坐在聶海勝的右側;湯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側靠窗。
穿艙的過程中,航天員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員進入核心艙后,需要跨過兩個航天器之間的4道艙門。
據介紹,在穿艙過程中,航天員需要不斷與地面進行溝通,判斷飛船的增壓情況。負責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湯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艙內留到了最后。
聶海勝負責打開艙門,并設置狀態。劉偉波表示,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尤其是對接鎖緊之后,打開返回艙的艙門進入軌道艙的過程。
此外,聶海勝和劉伯明要先從穿著壓力服換成日常工作服,接著把設置在前艙門的軌道艙攝像機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
同時,因為需要記錄首次建立對接通道的具體狀態,留下數據,供未來參考,所以,劉伯明在協助聶海勝的同時,還要進行攝像工作。
艙門為何需手動?不能自動嗎?
對于這個疑問,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從大氣環境方面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氧氣、氮氣、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氣體的壓力都不能超過允許值,同時,濕度也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神舟飛船中,兩個艙段處在密閉不互通的狀態時,打開艙門的前提就是壓力一致,否則,要么艙門無法打開,要么艙門打開速度會極快,可能傷害到航天員,因此,航天員需要先手動打開艙門上的平衡閥,建立一個小通道,將兩個艙體聯通,待壓力趨于一致后再打開進行穿艙。
而從需求上來說,楊宇光指出,自動開門也沒有什么必要,因為穿艙的動作只有航天員在現場的時候才會發生,完全可以手動開門,自動開門反而沒必要。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4
感覺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并沒有以往那樣的讓人感動,但是仍有很多讓我印象很深刻。
其中義薄云天的一位軍人劉俊貴,只因風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他為班長在天山守墓不知道多少個三年。還有格桑花開的最美鄉村教師,一名西瑪拉雅山下的園丁。她在一米多寬的山路并且泥濘不堪,下面就是懸崖的情況下,每天護送孩子回家,堅守在雪山和河流之間,與危險相伴。姚厚芝,一位慈祥母親,在自己患有癌癥的情況下,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孩子,想到他們將來的生活,將來的學費。病壓垮了她的身體卻沒有摧毀她的母愛,她用她僅存的`生命日夜的去完成清明上和圖刺繡,為的只是自己死后,孩子以后困難了可以買些錢得以生活,如果是我以后會有她這般堅持與付出嘛。
還有一位龔全珍老人,當時我很疑惑,心想她到底有什么來頭。現在知道了,原來是一名將軍夫人,放棄高官厚祿跟著將軍當農民,讓我看到了愛情的堅貞,將軍離世了卻留下修好的水渠,大橋,良田。老阿姨繼夫繼續把溫情留給鄉村百姓。她說,日子雖清苦但是心里快樂,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真心誠意對大家付出,大家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也會牢牢的記住這些話。
今天的整個評選讓我懂得無論做什么事只有付出才能有回報,學會堅持,學會愛人,懂得感恩,做一個有責任心,有上進心的人。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5
在望謨縣的這三年,劉秀祥經常去各個村里開會、家訪,一遍又一遍地給家長和孩子們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讓孩子學習。
三年,劉秀祥跑遍了每一個村子,跑壞了幾輛摩托車,在這樣的努力下,當地的風氣逐漸被改變,家長們非常贊成讓孩子努力學習,而孩子們的成績也一步步高升,望謨縣的.干部說:“劉秀祥把自己的故事傳遞給人們,讓無數人感到勵志,因為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虛假的。”
三年的時間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劉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謨縣還需要他,學生們還需要他,深思之后,劉秀祥沒有離開,而是留了下來。
漸漸的,劉秀祥的名聲傳了出來,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講,對于這樣的要求,劉秀祥從不拒絕,但也不要錢,他說要自己去演講可以,必須資助我們這邊的兩個孩子上學。
8年過去了,劉秀祥幫助的學生達到了1900人,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學,走出貧困山區。2018年,劉秀祥被調任為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他開始幫助更多的學生。
劉秀祥就像蒲公英的種子,灑在望謨縣的大地上,給這片土地帶來無盡的生機。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6
8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期間,劉秀祥把望謨縣的教育帶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謨縣本科上線率為0,整個縣有十萬余人文化水平在小學及以下。
2015年到2020年,望謨縣中考成績400分以上的人數從358人突破1000人,中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線率也從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這些學生當初中考的成績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卻考上了本科,劉秀祥的鼓勵對這個縣的改變之大不言而喻。
隨著孩子們學業有成,回到故鄉,望謨縣的貧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謨縣的貧困率已經不足3.6,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劉秀祥被成功評選為“最美教師”,這個曾經睡豬圈,背母上學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動,改變了無數貧困地區學子的命運。在被評選為“最美教師”之后,劉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專門對老師的德育進行培訓,他說只有更多優秀的老師,才能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在望謨縣的8年里,劉秀祥從未放棄一名學生,他說:“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未來。無論他出生在北京上海,還是我們貴州望謨。”
無論是扎根望謨的.劉秀祥,還是為學生失去雙腿的張麗莉,這些老師們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這些“最美教師”們的故事,還在繼續,愿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7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那個先到來,生活總是會給人出各種各樣的難題,有這樣一個農村家庭,本來幸福的日子被意外所打破了,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家里變得更加困難,母親也因此瘋了,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也再也沒有回來,最小的兒子一人承擔起了這個家庭的責任,到哪里上學就把自己的母親背到哪里,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位孝子最終如愿的考上了大學。
這位千里背娘去上學的孝子叫劉秀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一家五口人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但是即使這樣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的,然而現實卻無情的將這些打破了,劉秀祥的父親突然離世了,家庭的勞動力喪失了,劉秀祥的母親不得不外出打工,但是超負荷的工作很快就打垮了她,因為工作的壓力和心情郁結,劉秀祥的母親“瘋了”,換而言之就是換了精神病。
父親的離世再加上母親患病無疑是給這個家庭雪上加霜,之后劉秀祥的哥哥姐姐也出去尋找工作,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竟再也沒有回過家,年紀最小的劉秀祥不得不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患病的.母親,日子過的非常艱辛,但劉秀祥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機會,依舊認真刻苦的學習,在學習之外,劉秀祥還要去地里挖菜以貼補家用。
后來劉秀祥考上了縣城里的一所重點高中,但是他卻放棄了,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金錢去支撐自己去上重點高中,最后選擇了一所普通高中,到縣城上學之后,劉秀祥也把母親接了過去,因為家里已經沒有人可以照顧母親了,上了高中之后,劉秀祥經常去兼職賺錢,經常是學校和工作的地方兩頭跑,時間一久,劉秀祥終于病倒了,因為生病也影響了高考的發揮,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
病好之后的劉秀祥決定不向命運屈服,他決定重新學習去考取大學,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劉秀祥終于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如愿的考上了山東一所大學,于是劉秀祥就帶著母親一起去了山東,之后學校了解到了劉秀祥的困難,學校就為劉秀祥和他的母親安排了住的地方,而面對學校捐款劉秀祥拒絕了。
在拒絕了學校的捐款之后,劉秀祥就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在后來的采訪中他表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絕不會去向他人伸手拿,這樣的堅強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學畢業之后劉秀祥并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選擇帶著母親回到家鄉去當了一名人民教師,他說希望可以通過自己去教育更多的人,希望那些和他一樣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8
談到學生的改變時,劉秀祥開心得“手舞足蹈”唐瑞清攝“我們處在一個很好的時候。”劉秀祥說,在8年“助學走鄉村”的經歷中,他發現隨著脫貧攻堅,教育扶貧的大力開展,“真正因為貧困讀不起書的孩子很少了,”他坦言,“更多是思想上的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讀書沒有用,特別是對女孩來說。”劉秀祥深刻地意識到,扶貧亟需扶智,思想的轉變是關鍵,這正是劉秀祥把工作重心放到德育上的原因。
劉秀祥的公益勵志演講開展了1000多場,有上百萬聽眾。他的能量也通過這一場場演講傳遞給了無數的孩子,在他們心間撒下了點點星火。
劉文星的改變就始于劉秀祥2015年的一場演講。劉秀祥千里背母上學的故事,努力改變命運的自強不息精神深深打動了當時在讀初中的劉文星。“從那以后劉老師就成了劉文星最敬佩的人,他轉學去了劉老師的班上。”母親羅儒紅說。她感嘆道:“孩子變化太大了。”在劉秀祥的影響下,原本不愛學習,有些讓人“不省心”的兒子漸漸變得自覺懂事,變得會關心父母,變得富有同情心。
劉文星的父親劉春旺告訴記者,兒子在北京學畫畫時,劉秀祥經常通過微信關心他的情緒和學習。劉秀祥去北京時,劉文星特別激動,要去看望老師,劉秀祥請他吃了飯,又因為擔心他晚上回去的安全問題,掏出200塊讓劉文星打車回住處。“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劉老師的細心讓我們十分感動,他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時時為學生考慮。”劉春旺動容地說。
在北京學畫畫半年沒上文化課,劉文星在2019年返校時的成績并不理想。劉秀祥幫他制定學習計劃,激勵他不要放棄。2020年高考,經過努力,劉文星以超過藝考線50多分的成績被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建筑設計專業錄取。“祥哥你放心,我在大學也會像在高中一樣努力的!”劉文星說。
劉文星唐瑞清攝在孩子們的心里,劉秀祥不是嚴肅的副校長,他更像一位親切的哥哥、智慧的朋友,孩子們親切地喚他“祥哥”。“祥哥是個很溫暖的人,他經常用自己的工資給我們買水果,(買)香蕉、芒果給我們解饞。我們住校不常回家,逢年過節他還會叫我們去他家搓一頓改善伙食。”劉文星說道,“今年端午節,劉老師和師母凌晨4點就起來給我們包粽子,全班56個同學,還有科任老師,每個人都有。”
采訪當天下午,正值望謨縣實驗高中高三三班的思政課,劉秀祥給同學們進行了一場主題為《你不努力,誰替你努力》的演講。課上,劉秀祥聲音激昂:“面對困難不放棄,努力會讓你看到希望,不要用現狀去評判未來!”他的目光明亮有神,仿佛盛著希望。
課后,高三三班學生廖國份告訴記者:“劉老師的演講總是充滿力量,他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覺得離自己很近,是劉老師讓我堅定了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信念。”廖國份說,自己以后想當一個設計師,修建優質的建筑來幫助更多的人。
劉秀祥每個月都在學校舉辦沙龍、論壇,給孩子們上不同主題的思政課,以此來跟孩子們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狀態,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樹立自信,堅定目標,與他們一同發掘撬動人生的支點。
劉秀祥不只影響了學生,在同事楊名胥的眼中,劉秀祥是老師們的榜樣。“對劉校長來說,學生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平均一周有4天以上都住在學校,而且睡得越晚,起得越早,精神越好。”楊名胥告訴記者,在劉秀祥的帶領下,老師們都卯足了勁整學風、抓學習,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大大減少,原本嚴重的.遲到現象也基本杜絕。楊名胥說:“劉校長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無論學生成績好壞,家有多遠,他都一定會去家訪。他常常說‘相信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這給了我們很大信心去努力改變望謨教育的現狀。”
劉秀祥給學生上思政課唐瑞清攝劉秀祥先后獲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教師、全國青年五四獎章、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在學生、家長、同事們眼中,他是“偉大”的人,“真正的好老師”,“強大的榜樣”……劉秀祥笑著搖搖頭,表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做了作為一個人該做的事。”對于榮譽,他看得很淡,只對它們能讓自己的公益活動獲得更多的支持,改變更多的人而感到欣慰。
劉秀祥基于親身經歷的勵志演講是一陣有力的春風,喚醒了無數孩子內心對讀書、對奮斗的堅持,夢想開始發芽;而劉秀祥,是光,他對教育和公益的堅守,是一汪不竭的清泉,持續地滋養這些夢想;最終,一棵棵樹茁壯成蔭,或撒下一方清涼,或散發一陣芬芳,帶去更深更遠的改變。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19
樊錦詩先生圍繞守一不移、擔當使命、探索進取、永遠在路上四個方面,結合親身經歷,詳細介紹了一代代莫高窟人為傳承弘揚敦煌藝術瑰寶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時還與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講座深入淺出、內容豐富生動,讓廣大領導干部對于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敦煌市領導干部學習先進榜樣、普及敦煌文化知識的熱情。梁建明等領導在敦煌市分會場收聽收看了會議實況。
據了解,樊錦詩先生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終身成就獎、薪火相傳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同時,還在前不久獲得了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
樊錦詩一直很忙,從北京到香港、從廈門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為敦煌努力。”她說。“對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無比廣闊,內容無限豐富。越研究越覺得,老祖宗留下來了世界上獨有的、多么了不起的東西!”樊錦詩說。是吸引,更是責任。這座千年石窟曾歷經磨難,成為“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常書鴻、段文杰等前輩白手起家、投身沙海,為保護敦煌傾盡一生心血。“老先生們明明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偏偏歷經千辛萬苦留在敦煌,他們就是精神符號。東西壞了還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沒有了。‘莫高精神’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樊錦詩說。如今,莫高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大城市比還有不小差距,卻仍有年輕人不斷踏著前輩的足跡來到敦煌,甘愿奉獻。
他們說,“莫高精神”已經成為文物以外的“第二寶藏”。“干了一輩子,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兒”樊錦詩充滿感情地說。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20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款的時候卻很大方,劉盛蘭是一位普通再不過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8年幾乎沒嘗過肉味兒,沒填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不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但這些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該思考答案。
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于自己的內心,緣于愛。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于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鉆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么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著和發揚著,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獲福報,晚自習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我們觀看了2015年度感動中國頒獎晚會。
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那一份份真摯的感動,還在我的胸口回蕩。令我感動最深的還是老驥伏櫪的朱敏才,孫麗娜。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盡管在來到哪里之前他們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山區濕冷的氣候又讓他得上了風濕病。這里缺醫少藥,朱敏才干脆硬扛著。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舍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系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在朱敏才生病暈倒醒過來之后第一個想到的還是那些孩子。回到孩子身邊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這是感動中國給予他們的頒獎致辭。
其實在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也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感動著他人。我們都應該盡自己微小的力量最做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或許不驚天動地。但只要對的起自己就是最好的。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21
王威,29歲,現在是北京煤炭總醫院的一名護士。
王威8歲時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癌,16歲時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全家輾轉就醫多家醫院,但均因病情過重而被拒之門外。在20歲生命將走到盡頭時,她寫信給央視《星光大道》欄目組,打算死后把角膜獻給需要的人,遺體獻給醫學院解剖研究。
她的事感動了很多人,煤炭總醫院組織專家為王威進行了手術,長達6.5個小時的高難度手術,摘除腫瘤十余個,最大的有成人的`拳頭那么大。她奇跡般地康復了。2012年,25歲的她成為煤炭總醫院的一名護士。
因為愛,王威活了下來,現在她要盡己所能,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并告訴大家,癌癥是可以戰勝的。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22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東海域上,矗立著12座燈塔。這里留下了葉氏家族五代燈塔工的足跡。
自1883年白節山燈塔建成,漁民葉來榮帶著一家老小上島,成為中國第一代燈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復一年的守望,必須冒著風險,克服無邊無際的.孤獨。燈塔工要在孤島上連續工作11個月才有20來天的休息,這11個月時間里,只有海風,只見海水。
在茫茫大海里,燈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葉家人為燈塔付出了很多,葉家有三口人因為燈塔失去了生命,但他們沒有氣餒,一直堅持下來。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 23
葉嘉瑩先生提出的這一概念,出自對詞這一文體美學特性和內在意蘊的研究,最早見于其《從艷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一文。基于過往對詞體的研究“神韻說”“境界說”等不能秉承主旨,葉嘉瑩先生從張惠言“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王國維“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等論點出發,探尋詞作者因內心的“難言之處”于無意之中結合進入了詞的創作,敏感地把握住詞體以深微幽暗、富于言外之意蘊者為美的美學品質。葉嘉瑩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來歸納詞體的這種美感:“這種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采取約束和收斂的、屬于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
葉嘉瑩先生發現,在清朝詞人朱彝尊《靜志居琴趣》《江湖載酒集》等作品中,隱含了一段與其妻妹的不倫戀情。因為這段不為社會所容的愛情,朱彝尊將內心中纏綿郁結的“難言之處”,化生成詞作中隱曲的“弱德之美”。在葉嘉瑩先生看來,不但“低徊要眇”“沉郁頓挫”“幽約怨悱”的佳詞、《花間集》中男性作者托名女性敘寫所表現的.“雙性心態”,甚至蘇東坡、辛稼軒等豪放詞人蘊含“幽咽怨斷之音”和“沉郁悲涼之慨”的作品,都具有“弱德之美”——究其本質,這些都是在外在環境的強壓之下,不得不將“難言之處”以曲筆道出。
也正因此,葉嘉瑩先生認為詞體的“弱德之美”具有雙重意蘊和雙重心態。東坡詞意蘊的深曲,因其儒家用世之心受挫后遁而為道家之超曠的一種雙重的修養;稼軒詞意蘊的深曲,因其英雄之志受到外界壓抑所形成的一種雙重的激蕩;朱竹垞詞作意蘊的深曲,只是由于愛情的追求在禮教的約束之下所形成的一種既想要沖決網羅卻又不得不馴服于禮教的掙扎與矛盾。
朱彝尊收入《江湖載酒集》的一首小詞《桂殿秋》,言盡朱詞“弱德之美”:“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竹垞《桂殿秋》一詞深受后世詞評家激賞,甚至被況周頤評為清詞壓卷之作。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朱彝尊的風懷詩案》一文對朱彝尊與其妻妹纏綿悱惻的愛情作了福爾摩斯探案般的考據。同為具有“弱德之美”的作品,但在葉嘉瑩先生眼中,風骨高下立判:東坡詞可以稱為“弱德之美”中的達士,稼軒詞可以稱為“弱德之美”中的豪杰,竹垞詞才真可稱為“弱德之美”中一個真正的弱者。
葉嘉瑩先生甚至認為,在古典詩歌行列中,陶淵明和李商隱也含有“難言之處”和“弱德之美”。陶淵明“不以五斗米折腰”,退隱歸園田居。李商隱身陷晚唐牛李黨爭,以隱忍態度承受痛苦。陶淵明、李商隱的詩歌各有其“難言之處”,以曲筆委婉道出,同屬“弱德之美”。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相關文章:
2017年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感想01-31
感動中國2015頒獎晚會完整版01-25
2017年觀看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感想01-31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09-11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01-31
感動中國2014頒獎晚會觀后感02-02
2015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后感08-11
感動中國2015頒獎晚會觀后感08-08
感動中國2021頒獎晚會觀后感03-04
感動中國度頒獎晚會觀后感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