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觀后感(通用17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術》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術》觀后感 篇1
昨天中午,我看了《心術》第一集,下午孩子放學后,又要孩子看了這一集,我在做飯菜的空隙也重新看了一會,感慨如下。
《心術》是目前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并且是描寫醫患關系及其社會現狀的一部片子,前幾天聽同事說很好看,反映了當前醫療及醫務人員的真實狀況。因為我對現在的電視劇有一些偏見:一是穿插的廣告太多,二是言情的故事太現實,三是積極向上的片子太少,四是劇情太長浪費時間,影響視力及睡眠等,我已經不太喜歡看電視劇了。《心術》就是《醫術》,因為醫者必須先醫己心,才能再去醫他心。然而,醫者的心隨著社會大氣候的改變也在慢慢變化,變得有些不近人情了,有些市場化了。看了第一集《心術》,卻看出作者及演員的內心世界,并沒有完全理解醫務人員,以致在言行上與醫院制度有偏差。
外科醫生大部分時間在手術室度過,但是,手術室絕不是一個可以隨便閑談的地方。從為病人做術前準備,到術中為病人做手術,再到術后的一系列觀察治療和護理,是醫護人員通力合作的一個非常緊張嚴謹的醫療過程,來不得半點大意或疏忽。
《心術》第一集,谷醫生、劉醫生等外科主刀醫生,就在為病人做手術的時候,出現閑談的鏡頭。不管谷醫生離婚也好,晉級也好,劉醫生的女兒透析也好,作為醫護人員,穿上了白大褂,戴上了帽子和口罩,就要一心一意為病人服務。醫護人員在為病人做手術期間,是不允許閑談的,閑談就是發生醫療事故及醫療糾紛的導火線!一些做錯手術部位的醫療事故,就是醫護人員工作不嚴謹引起的。
顱腦外傷病人的病情本來就是變化多端的,而作為破格晉升副主任醫師的谷醫生就在剛做完手術之后,對病人家屬說病人手術很順利、很安全,一個硬膜外血腫病人剛手術清除血腫,還沒有離開手術臺,就很安全了嗎?曾經有一位腦震蕩病人住了一個星期出院了,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發死亡,我們能對腦外傷病人家屬隨便說病人很安全嗎?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還有病人家屬來了,術前沒有簽字就要在看到家屬來了之后及時簽字,不管是主管醫生還是責任護士,都必須清楚這一點,家屬還沒有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谷醫生就在家屬面前說病人的手術做得很成功,這不是夸夸其談嗎?還有谷醫生與陳主任談話的態度,在面對媒體采訪面前的態度,無益不暴露了醫者浮躁的心理——一位破格晉升的副主任醫師的素質就是這個樣子嗎?這不是給醫生臉上抹黑嗎?沒有真正體驗醫生生活的演員,如何能演好醫生啊!
美小護作為護士代表,能戴項鏈上班嗎?在上班的時候,能隨便把手搭在醫生的肩上嗎?個別護士的言行能代表整體護士的形象嗎?這些細節不能不說是作者和演員不懂護理工作規矩。
《心術》觀后感 篇2
《心術》收官了。對小孩子有句話叫做“三歲看八十”,這對于大多數劇來說也基本適用。早在三五集時的表現來看,《心術》已經喪失了成為一部優秀劇集的水準。一些看法是《心術》三五集時帶來的印象,當時沒時間整理,看完整部劇,作為觀眾,我仍維持原判。
我得承認當初對這部劇還是相當滴期待。鋒利的極富話題性和戲劇性的題材、以挑戰社會痛點為看家本領的熱門編劇、熒屏上難得一見的大牌實力演員組合——這讓《心術》已預先長好了一幅“好劇”的皮囊。隨著四大衛視不遺余力的鳴鑼開道,《心術》萬事俱備,唯獨少了那道東風。
東風就是影視劇那條非常簡單的規則:好劇才能決定名編劇和名演員,但僅靠名編劇和名演員卻綁架不了一部“好劇”。
我也得承認,在現實環境之下,醫療題材就像一只渾身長刺的刺猬,哪都不好碰。保障的不完善、以藥養醫、醫護待遇等等的重重矛盾將醫患關系逼進了一個小小的角落,別說左右騰挪,就是活動活動筋骨都有可能碰個鼻青臉腫兩敗俱傷。我大概明白六六的本意,應該是“我們既然一時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一下自己吧!”作為被逼進同一個角落的醫患雙方,即使不能抱團取暖,也盡量不要相互踩腳,痛苦的人何苦再為難另一個痛苦的人呢?這樣的方式能解決多大的問題先不說,也算一種積極的態度。如果醫療問題是一個100%的圈,醫患關系應該只是其中5%的部分,也是最前線的那部分。于是,六六的敘事模式出來了,是要透過5%的圈子講訴100%的問題和矛盾。這不是個好干的活兒,醫患關系的全身布滿了神經,根根與100%相聯系,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對于編劇來說,卻占到了一個好角度,從這里可以得到非常廣闊的視角。
這注定是戴著鐐銬跳舞的游戲。這當然很難,然而不容易不等同于不可以,不好說也不就是不能說,正如戴著鐐銬并不能成為跳不好舞的理由,因為你還可以跳踢踏舞。撇開其他,故事講得不夠精彩就是《心術》缺乏的作為一部好劇的基本功。《心術》在投拍時就經歷了劇本修改的大變動,但從最終結果看來,這第二次的修改還是不那么盡如人意。我看過《心術》的小說,六六駕馭文字的技巧還是比較熟練的,反正我是可以一口氣讀下。但文字感卻不一定可以轉化為相應的畫面感。可以這樣說吧,原小說多是通過嫻熟花俏的文字給讀者帶來快感而非情節,而這樣的花俏要支撐一部好劇卻遠遠不夠,這也是《心術》對劇本二次回爐的原因。(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大染坊》的小說,幾乎就可以直接拿來當劇本用,畫面感和情節都非常充足,以至于我一直搞不懂是先有劇還是先有小說。)按照《心術》小說所設計的結構,電視劇應該是一個個單元故事串聯的形式,中間貫穿主要角色發展脈絡。這也是電視劇里較常見的一種敘事方式,經典的有臺灣老劇《追妻三人行》,雖然是八十年代末的作品,但故事講得非常漂亮(不由得歪樓緬懷一下臺劇的輝煌時代……)。大陸的《大宋提刑官》也是代表作(它的故事層次更分明)。相比之下,《心術》所講的故事就遜色許多。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角色表現的鮮明有力這些技術性項目不用一一細說,單就觀眾印象就可以看到《心術》講的故事成效如何了。從《心術》的主題來看,它所講的故事應該具備可讓人震撼、動容、共鳴、反思或更多的效果,所謂“於我心有戚戚焉”。但最后我們看到的卻是《心術》很賣力地在講了,觀眾也充分做好了被感動的準備,然而卻發現原本期待的在情感這根弦上的重重一撥變成了不輕不重地撓了幾下癢癢。就像多米諾骨牌,頭一張晃悠了兩下,看似要倒了,但最終又晃晃悠悠著站直了。想象中的皆大感動的場面一腳踩了空。
然而《心術》最沒找對勁兒的還不在這里,而在于一起始的主題的錯亂。“最能體現信望愛三個字的地方,是在醫院。”這是《心術》一開頭就深情呼喚的主題,并且一直以一種莊嚴的旋律貫穿整部劇的始終。作為看劇前就對《心術》有些許了解的人,我愿意體諒六六側重于這個角度的苦心。但現實卻是,我們當下的醫療范疇的矛盾還處在基礎建設階段,遠未上升到精神層面。六六與主創們都是在醫院蹲守過的,現實中醫院擁擠的人流,昂貴的醫藥費,醫護人員強大的工作壓力等等——任何一點都可以輕易地將幾句口號淹沒。
正如之前所說的100%與5%,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透過這5%追溯100%的矛盾,當100%的東西都可以在這5%的身上若隱若現,這部劇的厚重感就自然體現出來了。當然,在現實條件下100%并不是都可以攤得開來,也絕不是不能展現,一些最普通的事實就可以說出這個道理。但首要條件是,這個主旨是必須明確的,這才是方向,而不是一些擾亂視線的標語。最終結果是六六好像把這個百分比的關系搞反了,因此我們看到的《心術》是試圖以5%支撐100%的矛盾局面,其種種力不從心就顯而易見了。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心術》時老有種漂浮著不著根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它開始就沒找準那塊“實地”,因此在闡述這些矛盾時思維有點混亂,一會子談談信望愛,一會子又揭示幾句潛規則陰暗面,東一榔頭西一棒,各種情形握不成拳頭形不成合力。
“信望愛”很高大很美好,卻當不了醫患難題的指南針。實際的情況是一方愛不起,一方不敢信,僅靠喊喊口號是催眠不了這個現實的。在今天的醫患題材下,先談“愛”真的有點太奢侈了,如果將主題鎖定“窘”,也許更能說到醫患雙方的心坎兒里——也許,這才是在“一個坑”里的醫患雙方更真實的狀態。進一步說,如果不是在“愛”的大背景而是在“窘”的大背景下談起“信望愛”,這樣的“信望愛”也許才可以折射出更動人心弦的力量。
既然說缺點就再多說幾個。就《心術》而言,鏡頭剪輯得不怎么干凈利落,無謂的閑鏡頭太多,這也影響了整部劇的品質。另外,《心術》里一些情節設計得有點讓人莫名其妙。比如霍思邈的老媽到醫院為他鎮場子那出戲,也許是編劇導演想增添點喜劇色彩進,也許是想給霍思邈公子哥兒的角色加點料——但這種賣弄天真的方式真的從內容到調調都跟《心術》不大搭,這樣的情節出現在偶像劇或一些低質量的喜劇里也就罷了,出現在現實題材的劇里,想表達什么?霍公子牛叉還是局長夫人牛叉?輕喜劇的情節也是《心術》的一種風格,但把偶像劇的喜劇情節用到現實劇里來,那個度就不大對了。
說到底,也許是《心術》用轟轟烈烈的假象誤導了我們,讓我們打點起精神來對它求全責備。如果是只要消磨一下八點檔的時間,《心術》也盡可以看得下,只要你不用那么高的期待值。畢竟,認真,就輸了。
《心術》觀后感 篇3
《心術》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每當急診科遇到突發事件如車禍之類的患者,醫生一上來立馬就拿著個小手電筒查看患者的瞳孔。比如第一集中,重大車禍送來了病人,一個昏迷,醫生翻開眼皮看下,另一個睜眼能和醫生對話,腦部受傷,也被翻眼皮看下;到第二集,還是在急診科,一個滿頭是血拉著護士叫疼的患者,醫生一來同樣是看他瞳孔。為什么急診科醫生碰到患者的統一動作都是查瞳孔?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主任丁邦晗教授介紹,急診中,遇到意識不清楚、有顱腦外傷的患者都需要檢查瞳孔。這一點劇中醫生的做法是符合要求的,醫生查瞳孔主要也是針對這兩類患者。瞳孔和大腦關系密切,瞳孔的大小、對光反應的靈敏度與對腦神經(動眼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傳導功能有關,縮瞳肌和擴瞳肌的中樞在中腦。當損傷累及中腦時常可出現瞳孔的改變。瞳孔的觀察在神經外科有著特殊的定位意義。
丁邦晗還介紹,急診科的救治和專科大為不同,“先開槍后瞄準”是一個形象比喻。丁邦晗說,來急診的患者情況通常很緊急,需要快速排除危險因素,醫生首先考慮的是導致患者短期內死亡的疾病。比如腹痛,急診醫生首先想到是否為心梗、宮外孕等等,而專科醫生遇到腹痛,或許先想到闌尾炎之類的。
在考慮排除最危險因素的同時,急診醫生要對患者進行初步傷情評估,不單單是檢查患者意識水平及瞳孔變化。此外還有氣道通暢程度、呼吸狀態及呼吸類型、量體溫、檢查血壓和脈搏,看有無大出血征象等。丁邦晗說,時間不等人,急診科醫生就是在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先穩定患者基本體征,明確病癥后,再作進一步處理。
《心術》觀后感 篇4
黃菁菁的媽媽因長期發燒并伴有口腔腫痛住進了醫院的VIP病房。醫生霍思邈認為這位患者的疼痛極有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引起的,建議她先去口腔科消炎,然后到神經內科拿點兒藥吃。得知患者的女兒是演員、貌若天仙后,霍思邈想留住患者,安排其做了檢查,發現腦中腫瘤壓迫神經才是牙痛的最主要原因。牙疼和腦腫瘤居然存在關聯?
牙痛是由顱內腦腫瘤壓迫神經所致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據有關的臨床統計發現,約有近一半的三叉神經痛患者誤以為自己患的是牙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鄧躍飛副主任介紹說,從劇情可知,女演員媽媽起病是牙痛,醫生檢查發現是三叉神經痛,而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前者主要是由于顱內三叉神經根受血管壓迫所致,后者主要是由顱內神經鞘瘤、腦膜瘤、血管瘤等病變壓迫所導致。女演員的媽媽就屬于后一類。
“人的頭面部感覺是由三叉神經負責,所以三叉神經發生病變,或者受血管、腫瘤等壓迫,就可能出現麻木、疼痛的表現。”鄧躍飛進一步解釋說。在其接觸的三叉神經痛患者中,不管是原發還是繼發的,他們在診治過程均有過不同程度的誤診經歷。有的病人治療過程曲折,先是被誤診為牙痛被拔牙,后來按“三叉神經痛”先后用藥物、手術、伽馬刀、射頻熱凝等方法治療,但因沒有對因治療,故效果不佳。
《心術》觀后感 篇5
早就聽到很多人在收看電視劇《心術》了,難得今天有點清閑,也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心術》視頻,結果看到百度指數顯示80萬的人在搜索和關注《心術》視頻。不由得使我也想看個究竟!
當我看完了第一集的時候,我明白了為什么這么多人在搜索了。因為它是一部反映最新社會矛盾的電視劇。我個人認為,喜歡的電視劇《心術》原因:有一部分人認為它太假了,因為現實中找不到像谷醫生那樣的醫生,醫院有責任很容易推給病人,再說現實中谷醫生完全沒有必要冒風險為病人簽字的!也許現實生活就是太缺失這樣的醫生了,所有又有另外一部分人喜歡它,人們都希望美好的東西能夠存在吧!
一開場的谷醫生為搶救病人,在病人家屬沒有簽字的情況下手術,結果由于病人的原因,讓他承擔了,原本不屬于他的責任!難到他的行為錯了嗎?是的。按照醫院的規定是錯了!因為他沒等患者家屬簽字的情況下動了手術,違反了醫院的規章制度!讓醫院承擔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但是從醫生的職業使命和職業道德來說,完全沒有。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可是,事情就是很矛盾的,對立的,對任何人都是。如果他當初堅持等到家屬來了簽字再動手術,責任是沒有了,事故也沒有了。但是他的醫德要受到的拷問的更多了,人們對醫生也就更加的害怕了,很多人就會因為醫院的制度而死亡!醫生和醫院就會很現實,缺乏人情味!
《心術》觀后感 篇6
醫生也有苦衷,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想起來也符合常理,當面對親情和患者取舍兩難時,當面對高風險工作時,當面對病人垂危家屬拒絕簽字時,當面對微薄的工資無法維持生計時,醫生的心情是何等的矛盾與痛苦,但為了使命,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自己深愛的崗位。一部《心術》揭示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系現狀。
提起醫生,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體面、令人尊敬的職業。其實并非如此,醫生表面看來風光,但內心卻非常勞累,每天不但工作辛苦,而且職業壓力較大,大多數醫生工作起來幾乎都是“5+2”、“白加黑”,因此醫生很少和家人團聚,欠家人、朋友的太多了。
當你深入醫生平凡、單調、緊張的生活時,看到有些醫生整天高度緊張時,了解到有的醫生帶病還堅持工作時,感受到醫生的職業壓力巨大時,體會到醫生的付出與工資及不成比例時,你會感覺到醫生是多么偉大與高尚啊!特別是那些工作在基層的醫生,環境雖然艱苦,但是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每天過著清貧的生活,默默奉獻于基層衛生事業,更可敬的是那些鄉村醫生,為了農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每天起早搭黑,風里來,雨里去,誰又會真正了解他們的感受啊!
日月輪回,光陰荏苒,雖然醫生很清貧,很辛苦,很無奈,但他們還是時刻心懷病人,牢記服務宗旨,依然每天做生命的守護神,淚,在一點點流,情,在一點點灑,誰又會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啊!
《心術》觀后感 篇7
《心術》剛看了一集就被吊起了胃口,很想深入了解楊陽導演是如何解讀當下的醫患關系,到底能在多大層面上反映當前社會現實,也想通過這個電視劇更多地了解醫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探究醫院的診療流程和些許內幕。近期犧牲了十幾個晚上的睡眠時間,終于將這部由楊陽執導,六六編劇,吳秀波、海清、張嘉譯主演的《心術》看完,觸動很大,覺得自己有話要說,一吐為快!
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確很不感冒劇中對醫生某些方面的美化,感覺離我們現實生活有點遠,認為有點假,甚至懷疑該劇投資方是否接受了醫院的贊助,故意高大了醫生的形象。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逐漸改變了我固有的看法,我感覺自己慢慢融入到了導演給我們編織的世界里,認同了導演想要表達的某種東西。( )我開始與劇中人物共悲喜,同甘苦,甚至在某些渲染的場景下不爭氣地流下了“久未謀面”的眼淚。
楊陽導演說:“這世界有三樣東西對人類是最重要,那就是FAITH(信),HOPE(望),LOVE(愛)。我能看到的對這三個字最好的詮釋,就是醫院。”
“信、望、愛,這是人類最重要也當下中國最被忽視的主題。”
“讓患者和醫者清楚地看到對方平時不為人知的部分。換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我們要拿出絕對的誠意,使它成為一部真誠的作品。”
“它是非常中國、非常當下的。醫院的味道、社會的味道、金錢的味道、人性的味道撲面而來。”
我覺得楊導真的做到了,我確實感受到了導演所釋放出的那種召喚、那種希冀、那種追求、那種味道。從劇中我感覺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所以更應該特別珍惜。“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每個人都向往“真善美”,內心深處我們都有成為善良的好人的愿望,可無情的社會現實卻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行其道,社會的誠信體系被破壞殆盡,道德底線也一再被突破和降低,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使得我們只能用厚厚的盔甲將自己全副武裝起來,讓別人看不到我們的真面目,以免自己受到不應有的傷害。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每個人都有其人性善的一面,也必然有其人性惡的一面,我們既要看到人性惡的一面,及時予以批判和遏止,更要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大力加以贊美和宣揚,推動社會向“真善美”邁進。
記得曾有人說過“人類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是在某個歷史時期,這個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卻慘遭蹂躪和拋棄,那個階段人性被摧殘扭曲,造成多少父子成仇、夫妻反目、人倫顛倒的悲劇,親情和倫理被踐踏,仇恨和恐懼被放大,人性的惡的潘多拉魔盒打開了,魔鬼蜂擁而出,禍害人間……社會發展到了今天,物質是極大的豐富了,但整個社會卻物欲橫流,金錢至上。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曾經的泱泱華夏禮儀之邦,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并采取行動嗎?
現在該到我們覺悟和清醒的時候了,從自身做起,進行自我救贖。我相信因果循環,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必須學會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心術》給我的啟示,愿《心術》帶給人更多的思考和感動,愿“
信、望、愛”結出更好的果實,愿《心術》能成為化解人們內心焦慮、對立、誤解和煩惱的一劑良藥。
真誠地希望每個人都生活在陽光下,自由、平等、相互信任,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希望,每個人內心滿溢而出的都是愛!
《心術》觀后感 篇8
今天終于暢快地把最近在各大電視臺火熱播放的這部優秀電視劇,帶著復雜的情感觀看完了。它既扣人心弦又不乏幽默風趣,讓人情不自禁的引發出特定社會現象地思索。
該片以上海某知名醫院的腦外科醫生們的生活、工作為視角切入點,試圖去揭開中國醫患關惡化的根源,了解醫患關系既依存又對立的關系。面對時下的住房、醫療、教育,已成為現時代老百姓最大的三件事,而看病難、藥價貴、醫療事故發生,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給了我們很好的詮釋。
還記得片中霍醫生提到:作為一名醫生,不僅救死,還要扶傷。扶平患者及家屬心理上的創傷,這也是很重要的。這句崇高的誓言鞭策他們風風雨雨走過泥淋和曲折的道路。作為一名醫生,他們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喜怒哀愁裝扮著豐富多彩的人生,但他們更需要的是擁有更強的責任感、更大的社會壓力。大凡成為名醫的人,腳下都踩著不少犧牲品,所以醫生的壓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作為一名患者,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關懷,更有資歷的醫生:作為一名醫生,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但當這種平衡的砝碼偏向于一方時,患者將對醫生失去信任,醫生將對患者失去責任,我們將面臨“信任危機”,這或許并不是我們所期望和得到的最終結果。
當下我們會時不時地聽到某醫院醫護人員被家屬毆打,還要更惡劣的行為攻擊醫護人員,讓我們防不慎防。曾幾何時,我們醫務工作者也成了弱勢群體。醫患糾紛每天都在上演,都在充斥著我們的眼簾,似乎是考驗作為醫務人員的我們最低心理承受防線。讓大家經常在是否要為醫療事業奉獻一生打上沉重的問號。當真到了拯救軀體的靈魂工程師銷聲匿跡的時候,那我們的健康又有誰來為我們保駕護航呢?
為了緩和醫患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為一名醫生應該要深思,正如片中提到的:“怎么樣才能夠做一個好醫生?”眾所周知,不僅要擁有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業務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應該關愛生命、愛護病人。就像片中所說:“很多時候,無關你們職業的判斷,有關你們語言的溫暖。你如果換一種柔和的語氣,多說哪怕一句關愛的話,病患和家屬,無論如何都對你恨不起來。”
作為醫務人員的我們,每天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前方的路雖然很坎坷和崎嶇,但只要我們用心去付出,終會哪天守候到黎明前的曙光。
《心術》觀后感 篇9
已經很久沒有看現代生活片了。我不是不喜愛看生活片,主要是喜愛看時刻跨度大的連續劇,例如《從農奴到將軍》、《我這一輩子》類型的奮斗史。朋友說這一部《心術》,抱著試一試看的心態就下載看了起來,剛剛看了一點就被劇中的人物劇情吸引住了。這是一部作為國內首部反應醫患關聯的電視劇,電視劇《心術》將為人們真實的呈現醫護人員的生活環境與情感狀態,集中討論了醫患信任危機、醫生吃回扣、醫療訴訟等熱點社會話題。
此刻的醫患關聯已經是現今社會的熱門話題,紅包基本成了醫院的代名詞,個性是做手術,只要是做手術的基本沒有不想送不送紅包這個問題的,患者很多都是在想,假如不送紅包,就不敢去做手術,總以為醫生會留一手,患者及家屬就會怕犯忌諱。受社會的影響,個別醫生的道德水準也降低了,不給紅包就給患者臉色看,把患者當作發家致富的工具。醫患關聯開始緊張起來,患者不敢堅信醫生。作為一個人幾乎沒有不生病的,生病就會和醫生打交道,作為患者信任醫生無疑對病情的治療,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療法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就應建立起良好的醫療秩序,醫患雙方建立充分的信任,患者不信任醫生就很難徹底治療疾病。我的一個老領導給我講過這樣的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六十年代末,他剛剛大學畢業,在醫院工作,有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孩子讓他治療,當時他看到這個孩子已經死亡了,告訴這個婦女孩子不用治療了,但是,這個婦女還是不甘心的問:“陳大夫在不在?”(陳大夫是這個醫院比較有名望的的老醫生)。這是什么樣的一種信任啊,就是孩子已經死亡了,沒有經過自己信任的醫生決定就不愿放下。
《心術》是一部大型醫療題材電視劇,關注醫護群體,揭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聯現狀。里面有許多橋段和臺詞直接觸及這天諸多敏感醫療話題,令人深思。首先是《心術》的真實感來自于它不簡單地追求戲劇性,而是擺脫神秘化的成見,重新去發現醫生的工作生活狀態。霍思邈、鄭艾平們不總是遇到“急診”被緊急召回,工作之余他們也簡單調侃、家長里短;劉晨曦既是神經外科醫生,同時也是腎衰竭患者的父親;“美小護”剩女愁嫁,常常正因護士身份而受到莫名的“歧視”……總之,和其他群體相比,他們一樣有困惑,也有尷尬,有委屈,也有成就感,只但是這些情感的來源和方式有所不一樣。這種真實顯示了作者創作的誠意,讓人自覺不自覺地對作品有了信任。建立在真實自然的情節基礎上,劇中人物大段大段的議論也就顯得入情入理了,并且放大了故事所要促成的“不一樣群體間的和解”的效果。
其次是真誠地明白醫患雙方。它沒有停留在醫患矛盾的表層去制造戲劇沖突,而是體貼地發現矛盾背后醫患雙方的訴求和心態。患者“鋼絲男”賴在醫院不走是病痛折磨和極度貧困所致,他最終選取跳樓,想把捐款留給老婆孩子,為的正是擔起對家庭的職責。腦瘤需不需要做手術?有時候即便專家也言人人殊,并無定論,思考到“手術與否”對患者產生的心理暗示,問題就會更加復雜……《心術》充分展示了這種復雜性,并且讓復雜性自身產生戲劇效果,在觀眾愉悅的觀賞中不斷地滲透和說服,最終讓人“心悅誠服”。
此刻的個別患者及家屬恨不得殺雞取卵,有事沒事就去醫院鬧一番,個別媒體也并沒有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任何事情,無論誰對誰錯,只要一扣上醫患關聯的帽子,好像就是醫生在欺負患者。其實,就是一個技術十分精湛的好醫生也不可能避免醫療意外和無可預知的醫療事故,患者就應去明白醫護人員。
海清、張嘉譯、吳秀波等演員的精湛演藝,在這部電視劇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心術》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醫患關聯這個問題,哪怕不能起到什么實質性作用,但是讓大家重新用一個較為公平的眼光去看待醫生,這部電視劇就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了。這一部電視劇對于醫生形象,細節漏洞無傷大雅,過度拔高則沒有必要。誰不期望現實中的大夫都這么帥氣、善良、負責,醫術高明還不收紅包?問題恰恰在于,如果我們經受了《心術》的沐浴,使我們真正去明白醫務工作者,使他們更好的為我們大家服務。
《心術》觀后感 篇10
著名醫史學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生和病人。
從行為學上來說,無論是“醫”還是“患”,其出發點都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這本該是一對互相協作、目標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也是最應該互相信任的兩個群體,但為何近年來卻表現出了勢如水火的對立?醫患關系僵局將如何破冰?相信僅靠內心的自覺去重建信任是不夠的。
或許,我們在近日各大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心術》中能夠找到關于重建良好醫患關系的一些共鳴和啟發。
最初被《心術》吸引,跟醫患這件事一點關系沒有。
因為編劇是六六,因為主演是張嘉譯、吳秀波及海清——如此強勁的陣容其實是提前宣告了勝利。但看了幾集之后,慢慢發現《心術》絕不是靠大明星和大編劇撐門面的劇集,它的現實意義即直面現實中尖銳的醫患關系更讓人全神貫注。
《心術》拍得很有誠意。它沒有回避當今社會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更沒有回避部分醫生“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同時還能看得出《心術》在重建良好醫患關系方面在做著積極的嘗試。
關于醫生的責任,二師弟吳秀波和大師兄張嘉譯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師兄,我想你一定記得教授的話: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僅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這話如果放在主旋律劇集中,怎么聽怎么別扭。但在極具誠意的《心術》中,在一臉誠懇的二師弟口中說出,透出的則是感動。那一刻我相信,大部分醫生都達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夠達到第二和第三重境界的,則是具備了仁心仁術的高人。大師兄和二師兄都是這種高人。
吳秀波飾演的二師兄是《心術》中非常有趣,也非常出彩的一個人。他取名霍思邈,旨在向偉大的藥王孫思邈致敬;他有著高超的醫術和醫生第三重境界的高度;他擁有女人喜愛的生活情趣,所以幾乎包辦了片中的感情戲。
張嘉譯延續了最近幾部戲流露出的“大哥風范”,繼續身背家庭的責任、父親的責任,以及作為醫生的責任。略顯沉重,卻與吳秀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彼此增加了看點和分數。
海清與吳秀波的對手戲則使《心術》多了幾分輕松和詼諧,讓劇集主題的鋪開不再生硬,觀眾接受起來也十分自然。
其實,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主要是醫生的責任。當然,也少不了患者的責任。據稱,一位大醫院主治醫生每天要面對上百名患者,其工作量已是超負荷,精神壓力極大。當然,患者花大量時間排隊掛號,甚至從千里之外來此求醫,也是很不易的事。如此看,醫患之間不妨多些理解,多些體諒,才有希望解決彼此緊張的關系。
近來看了幾集《心術》,不知覺中看上了癮,連著三天開夜車把全集看完了,看完后覺得不像網上評價的那么不堪,無論有多少不符合實際的,但那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來源于生活卻又是生活的升華。因為看了《心術》,所以對醫生這個職業多了一些了解,我覺得很多人對于其中某些片段、某段臺詞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和對于現實的感嘆,甚至對于劇中某個人物特征的表現都閃爍著關于自己的理想主義的影子。再看這個劇集的同時,作為幼兒老師,自己的心中也有一些小小的感嘆。
關于青春:其實每一個幼兒教師的職業生涯都是從青春開始的,那時候他們年輕,對一切都充滿著憧憬,當他們滿懷著希望與幸福走進幼兒教師這個行業的時候,他們在實踐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什么力量、環境與吸引力能夠讓這些年輕人把一顆充滿熱情的心留在幼兒教育這里?還有,要想讓一個年輕的幼兒教師真正走進幼兒教育,蛻變成一名真正的有文化內涵、有專業素養等等非常專業的幼兒教師這又需要多長時間?就像《心術》里的一個感嘆:要想成為一名術業有專攻的優秀醫生,那需要多少的積淀與積累呢?
關于善良:有時候感嘆現實的無奈,人性的冷漠,其實想想,現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悲觀,有人曾經說過,你想知道社會是什么樣,那么就看看自己周圍的人是什么樣?先看看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周圍的朋友、同事、路人是什么樣的人?其實大部分都是善良的人,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心術》里的那句來自于醫生的感嘆:其實醫生做手術的時候,他不會說,這個人送紅包了好好做,那個人沒送紅包就不用心,其實這是道德底線,想一想如果自己是醫生會這樣嗎?我想大部人都會說不會,是啊,醫生自己手里那是生命,是責任。就像幼兒園的老師,其實孩子還那么小,他們就是那樣率真、自然,散發著天性,他們還那么小,我們肯定會盡自己的心來對這些孩子們的,但是有時候會有疏忽,但是這不能就否定我們和孩子們之間那么多溫暖的交流,與對孩子那濃濃淺淺的愛。
關于付出:人面對生活本來就很不容易,所以很多人都為此付出了很多我們外人所無從知曉的努力,甚至代價,就像醫生的一臺手術,那么長的時間,那么艱辛的付出,有時候還會有醫鬧的情況發生,其實緊張的關系往往扣住了很多可以噴發的熱情與張力,最后把所有的可以成長的萌芽都扼殺了,最后,大家變成了陌生的路人,甚至還不如路人甲。幼兒教師的工作其實很多人也并不了解,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幼兒教師就是哄孩子玩,有什么可喊累的?其實幼兒教師自己的心里知道,是的,甘苦自知,付出的.那么多,希望的就是一份理解與尊重,付出那么多有時候就是覺得那是自己的責任,如果所有相關的人都能夠給與那么一點點理解尊重與支持,那么相信那些年輕的幼兒教師們能夠更加盡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關于相信: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個評論,說醫生哪有那么好。或許是的,因為我并不了解,但是我寧愿相信那是真的,而且我敢肯定,像《心術》里,老大、老二、老三這樣的醫生肯定是有的,或者是哪一個醫生的一點點影子。就像我們的幼兒老師,其實有時候無論是出去學習,還是做教研活動,看到那些幼兒教育的專家和教授,他們都是那樣認真的在做與孩子有關的這一件事情,哪一個瞬間,哪一句話,有時候會讓我有一種想哭的感動,因為那些做幼兒教育的人真的是認真在做,還有我周圍的這些平凡普通的一線教師,他們真的很用心。所以我寧愿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因為能夠讓我們自己產生的共鳴的美好的事物與理想,那就是我們曾經都為之付出過、努力過,甚至失望過、放棄過,但是我們畢竟依然懷著這樣一種美好的期待,或者說是夢想,繼續著我們的生活。
我想,如果有那么一部劇能夠讓人們對幼兒教師這一個群體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如果有那么一部劇,能夠讓幼兒教育之美綻放在人們的視野中,那么一定是讓所有人的童年都散開了一地的花兒,那種幸福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心術》觀后感 篇11
在看電視劇《心術》前,先讀了六六的原著。原著以日記形式完成,紀實色彩很濃,間或穿插幾段六六與網友的互動文字,不仔細分辨的話,果真會把小說當現實了。受敘事形式限制,小說并沒有為電視劇提供良好的改編基礎。難為六六了,在劇本創作上,電視劇故事對比原著有了不小的改動,起碼,臺詞變多了。
六六的臺詞基本功不錯,聽著美小護、霍思邈們耍貧嘴,也蠻有意思。但聽多了總覺得有點不對勁,這么像《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般的耍貧嘴,哪還有更多的篇幅,用來描寫醫患關系折射社會矛盾啊?所以,看《心術》時有點著急,總覺得電視劇沒談到大問題,沒談到骨子里,有時過于注重描述溫暖,疏忽了冷酷一面是溫暖最好的折射。
后來想通了,指望一部電視劇來看透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各種復雜因素,是對創作者要求太高了。《心術》的性質,得先是一部具有觀賞價值的娛樂產品,其次才是一部批判社會的現實主義作品。這年頭電視劇紛紛 躲避現實都來不及,好不容易出了部《心術》,大家要愛護,要用高收視率支持,由此才會吸引更多導演轉到現實題材中。
既然是娛樂產品,不妨從其娛樂性談起。這部劇最值得稱道的是演員的表演,海清飾演的美小護,在原著中所占篇幅并不多,為了突出這個角色,編劇給她加了不少臺詞。于是我們不斷在劇中看到海清吧啦吧啦地說話,嘴皮子比在其他劇中當媳婦時要靈快得多。
吳秀波飾演的霍思邈,張嘉譯飾演的劉晨曦在劇中的表現都極其放松,乃至于有點放松得過火。不曉得導演用什么方式,讓演員卸掉了面對這個獨特題材的包袱。演員演得放松,觀眾自然看得也不緊張。問題就出在這兒,放松感雖帶來了觀劇舒適度,但缺乏緊張元素總會讓人若有所失。
《心術》的播出有它的社會價值,它能幫觀眾認識那些在就診臺后不茍言笑的醫生,在工作之外其實和每個普通人是一個樣子,有著大家都有的愛欲情仇。《心術》無意為醫生開解,它只是(也只能)把一些可供言說的東西展現出來給大家看,讓人們對醫生這個職業有稍微多一些的理解。
醫生的手術刀講究快、準、穩,但《心術》無法做到,它是一把鈍刀,但一點點撕拉社會肌體的某個傷口。作為觀眾,如果能感到疼痛,那說明你還是一個正常人,需要溝通、理解、關愛,如果無動于衷,不能說電視劇拍得不好,只能說人心確實變了。
《心術》觀后感 篇12
《心術》所反映的是當今社會比較“敏感”的話題,“敏感”是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而又具有爭議的矛盾共同體。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作者的出發點讓我感受到了一名普通百姓對醫務工作和醫生、護士的包容、理解、關愛,書中所講述的故事涉及了醫務工作的發展,當今醫護人員的生存狀態,以及各種患者的人生百態。
六六說,人在世上不外乎兩點,心與術。也就是德與才。要么德才兼備,要么心術不正,正也可,邪也可。一個預備成為醫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顆仁心,然后才去訓練他的仁術。心術不正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心”與“術”的貫通結合并運用,是作為一名醫生的準則,也是衡量一名醫生的標準。《心術》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是醫患關系,體現的是醫療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躍的一種人際關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影響上層建筑。這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騰飛,同時也促進了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醫務人員面對的不再僅僅是人體生物學上的改變,還包括社會、心理因素,而這些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 健康是第一財富,人人關注自己的身體,一旦生病,都期望盡快康復;孰不知,醫療技術發展到今天,尚有許多不可預見的問題未能解決。一旦患者花錢就醫,病未愈,甚至出現惡化、并發癥及意外情況,統統將不滿情緒對醫院發泄,導致醫患關系緊張,引發糾紛。有人指出醫患關系緊張80%歸于醫患溝通不到位。書中所涉及的幾個故事在現實中很具有代表性,醫患雙方的醫療信息不對稱,再缺乏良
好的溝通,患者對醫院就會產生不信任感,甚至逆反心理,這就給醫療糾紛埋下禍根。沒有信任,是現代醫患關系的禍根。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窮極一生可以擁有財富、地位等等,但是在他生病的時候,這一切都不重要了,他只能把唯一的最寶貴的生命無條件的交給我們去保管,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所以,我們應該用自己的真心去溫暖他們,讓他們信任我們,這樣的治療才是有效的。而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他的背后有著一個家,甚至幾個家庭在支持著他,所以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家族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時候家屬的一切沖動的做法,病人的逝去有可能就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的隕落。從這個角度想,我想我們就更能理解家屬和患者的心情了。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就容易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六六在書后語中說,“我可以和媒體,和你們一起罵醫生。這種選擇,對我而言是容易的事,而且很能吸引眼球……”她并沒有這樣做,她在用一名普通百姓的視角客觀的反應醫患關系,每位患者的素質不同,讓我們感受了護士被患者家屬打傷的辛酸,一個因醫療事故痛失愛子的陜西老漢和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并用了一顆包容的心讓我們體會了一名前途無量的醫生,因為一場醫療糾紛被判處罰, 改行做了律師專門攻打他的同事的諷刺和無奈……對醫務工作者來說,良好自身的修養和職業道德成就的是對一份職業的肯定和驕傲,是“利他”和“助人”,是無私的奉獻,具有高尚醫德的醫務工作者,就會把病人的需要視為第一需要,會竭盡全力為病人服務,千方百計地解除病人
的痛苦,視病人如親人,努力使病人從痛苦中贏得樂觀,從死亡中拿得新生的職業情感和真摯的同情心。《心術》讓我領悟到了作為一名醫生內心與現實的平衡,對仁心仁術的堅持,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
醫院是社會的縮影,承載了太多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需要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態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書中探討了醫務工作者的生活現狀,愛情和家庭,讓我為之動容的是主人公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依然堅定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大師兄對待病人的光明磊落換來家人和同事的鄙視,二師兄對愛情的執著和無奈,最后收獲了自己愛情……我是一名年輕的住院醫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沒有體會個中滋味呢!眾所周知,住院醫生是整個從醫過程中最青春的年齡,從十年的寒窗苦讀到邁入社會,在這個青春的年齡當看著昔日的大學同學選擇金融行業掙得盆滿缽滿時,社會中個別群體不懈的眼神時,我們曾幾何時也感嘆過羨慕過,看到每逢節假日同學休息或者出去游玩,而我們在辛苦的工作而無法陪伴家人時,心里的個中滋味也只能自己體會,雖然一路走來我們深深的感受到所選擇這條道路是艱辛的,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因為我們始終有一種精神在支持著我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堅強的意志和情感。
《心術》的結局更多的是作者對社會的呼吁和共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我是一名協和醫院的醫生,讀完這本書更加激勵著我憑著自己一顆善良的心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去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這也是協和人始終不渝的追求。
《心術》觀后感 篇13
這幾天,我有時間就看心術,里面的劇情就像真的一樣,比如醫療事故啊,如法庭打官司啊!不過,那個地震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門診部的“孤美人”以前的態度極差,一問三不知,被上百人投訴,后來體檢發現得了癌癥晚期,但她依舊回來工作,態度變得極好,以誠待人,積了不少的德,結果癌癥恢復的很好。這個是我們,要以誠待人,
一次,一個病人得了腦梗,這醫院一直說觀察,用掉了家屬不少的錢,后來送到征途醫院,把血塊取出來,百病全消,這可把病人家屬惹毛了,要告這醫院。來到醫院,像砸廠子醫院,隨便砸,還把護士張曉蕾打毀容了,最終boss護士長號“美小護”下來了,把砸廠子的那幫人罵得無處可容。最后那位病人的腦梗再次引發,把病人家屬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來到此醫院來求醫院開刀,因為以前來這砸過廠子,這次可把在場醫生護士給下壞了,以為他又來砸店,都被醫生,護士拒絕了,沒辦法,只好跪下求他們。手術好了之后就又是謝又是贊的夸醫生,也賠了不是。這讓我知道,不要忙著要結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有位年邁的老太太,得了術后腦積水,做手術時要開很多的刀,她那兒子很不順眼,要打官司,去求律師,醫療律師也知道這官司的結果可能會輸,最后沒答應。最后病人兒子說醫院怎樣怎樣的,引來一大批記著……
我就看到這了,后面的沒看。
心術很好看的,你也去look吧!
《心術》觀后感 篇14
看完《心術》,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部電視劇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信任、希望、和愛,她們是對世界人類最重要的,也是對每個醫務人員最好的詮釋。
冷漠是一種傳染病。別人對你冷漠了,你心情不好,就把這種冷漠傳播出去,這個社會就越來越冷。
報復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感。真正的快感來自于:你有報復的能力,而你選擇原諒。
一個預備成為醫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顆仁心,然后才去訓練他的仁術。心術不正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作為醫生,醫術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術!沒有仁心怕也不會是個好醫生。
人活著要有兩個主義——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如果沒了這兩個主義,人生會變得暗無天日,活得如行尸走肉。
你不到絕處逢生,你不能了解生命的意義。在我健康的時候,我體會不到健康的價值,也體會不到病人的痛苦。你只有躺在床上不能動彈,需要別人照顧,看著窗外的鳥在飛,花在開,小孩在歌唱的時候,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
所有人類學解決不了的問題,都交給神學。我常年修行的就是放下和接受,就像戀愛接受苦追,婚姻就要接受越軌,人生就要接受生病,生病以后就要接受死亡一樣。所有的一切,我都會欣然接受……我有兩把刀,一把用來拯救病人的生命,一把用來剖析自己的心靈我的精神世界分外強大!這些都是電視劇《心術》里的經典臺詞。
人心向真,人心向善,人心向美。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想不通看不破的時候,都以為這個世界只有自己在經歷。當我們迷茫和鉆牛角尖的時候,一句引起共鳴的話也就能讓人豁然開朗。生活中,我們既需要一支竹板鞭策自己,更需要一碗心靈的雞湯來溫暖心房。
“要相信,奇跡在下一秒,一定會發生。你要相信,信仰,希望,愛。這是世間最重要的三樣東西,缺一不可。”
所以,我覺得《心術》應是中國現階段最溫暖美好和最具現實意義的電視劇之一。
《心術》觀后感 篇15
其實社會上好多人的對醫院的事情都是道聽途說,并不了解真實情況。在公立醫院藥占比是考核業務科室質量的硬指標,藥占比高了就要扣科室的獎金,有質控科專門抓此項工作,每周中干例會都要通報,如有科室大處方(門診每張處方100元以上為大處方)太多院長就會大發脾氣,而且藥品收入不能算科室收入,防止藥物濫用,增加病人的負擔。
倒是我們這一些民營醫院急功近利,對藥品成陪或幾陪加價,謀取暴利,切欺詐行為泛濫。我經常能看到有病人去一些民營醫院檢查,診斷為宮頸疾病,說要做手術,費用大多1500-2000元左右,可病人到我們醫院復查什么都沒有,一切正常,我們經常為此憤慨不已。所以建議病人還是到正規醫院就診更為安全。醫者仁心,一日為醫,終身是醫,醫德始終是不能丟的,我也希望有些民營醫院的醫生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那些傷天害理的是還是別做,必定我們是醫生,不是奸商。
《心術》反映的醫生整天為病人忙碌,做不完的手術,不能按時回家,不能準時赴約.真的一點都不夸張,其實我們真實的工作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不需要回報,我們只需要理解,這就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的心聲。
《心術》觀后感 篇16
聽同事們說《心術》電視劇前段時刻在東方、浙江、安徽、天津四家衛視等好幾個電視臺熱播。是有關醫行界的講術醫患之間的關聯,值得一看。想著和自己的職業有關,于是就利用休息時刻完完整整的在網上搜索觀看完36集,一集都不漏過。看完后有深大的感觸,確實是最好的一部醫療題材電視劇,有著辛辣的、敏感的醫患內幕描述。它實實在在地反映此刻生活的醫患關聯。
當今社會醫患矛盾不斷惡化升級。最近的哈爾大,北大事件,全國各省各地區都有出現過病人及家屬毆打辱罵醫務人員的現象,醫院發生病人去世后,家屬在院內擺花圈燒紙高靈堂,多人圍攻威脅醫生等等,大在小小的“醫鬧”事件每一天都在醫院上演。導致某些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要帶頭盔上班。編劇六六讓我們觀看《心術》,里面的每一件事件都是那么真實的在醫院里上演,除了讓醫務工作者找到共鳴外,更試著讓家屬也能找到自己的縮影。但愿這部劇的熱播后,這樣的事情會少些。醫務人員和家屬,從來都不該是站在矛盾的兩邊,如何建立起信任,無論是醫生還是家屬,都能試著換位思考,堅信大家都能做到這點時,醫患關聯將會越來越和諧。
《心術》開場第一集谷超華醫生接車禍硬膜外血腫的傷員,因病情緊急只能不等家屬簽字先做手術救人,病人卻突發隱性心臟病死亡,家屬執意要打官司,要谷超華承擔職責。谷醫生仁心、仁心兼有,我替他感到惋惜,這到底是誰的過錯,難以下論。其實在我們醫院也有類似的,有一患者住院,突然病情變化,最后死亡,病人家屬要告我們的醫院索取賠償。最后查明原因,得知病人及病人家屬有意隱瞞處于艾滋病晚期,打消了訴訟。還有我們醫院急診科女醫生也曾被一個醉漢病人打成了“國寶”。做為醫務者的我們都捧著一個醫者善良的心,我們與病人及家屬的共同點都者從病人的利益出發,期望患者恢復,絕不會有一個是想置病人于死地的,就像在《心術》劇中張曉蕾說的,犯罪的犯人來到醫院也是病人。在現實中形形色色的病人都是有,前段時刻一個殺人犯先殺死了他的女朋友,然后割頸自殺未遂,當時病情危重,被直接送到我們醫院手術室搶救,脫離危險就住在我們五官科。沒家人一向都收不到費用。我們醫院每個科室都是一樣,都是以救死扶傷為首,我們五官科也不例外,還有個性是在晚上遇到救護車接回來的外傷病員,沒有親戚朋友,病人不清醒的狀況下,連病人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繳費的問題了,都是以先搶救為主,以無名氏收住院。醫藥費收不到,從科室里扣除,還不是扣我們醫務人員的。難道危重的病人沒錢就不搶救了,不是的。正因救死扶傷就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的天職。大多數都是先搶救,后補交錢。有時候遇到沒家屬沒錢的病人,連一時的溫飽問題都替他解決。
另外從病人的角度明白,醫患的關聯,醫患的溝通,我以前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不喜愛和陌生人說話,記得我剛出道不久,給一個退休教師打針,沒打中,我選取了沉默,沒跟她道歉。正因老師更加嚴格要求禮貌,就正因“對不起”這三個字,她寫好了投訴書,要投訴到院長那里去,想辭退我。之后我哭著對她道歉的時候,她訓了我一頓,我記得很清楚她還說了一句話“我不會讓我女兒,及找的兒媳做護士,太臟了,同時也照顧不好家庭。”我不記恨她,正因是我的失手,我的過錯。同時我要感謝她,從新給我一個機會,最后沒遞交那封投訴書。從今以后,我要學會打開我嘴巴這道門,我明白醫患之間更需要的是溝通,患者的感受,改變自己的態度。做為護士的我們,打針不可能都是一針見血,一針見血是最好但是了,有時候也會遇到又細又變曲,看不到,摸不著的超難打的血管,也會有失手的時候,增加痛人痛苦的同時,我們要有道歉聲,遇到素質好的和明白事理的病人,會回你一句:“沒關聯,不好緊,我的血管也不是那么好打,而你又不是成心有意的。”倘若沒有道歉聲,遇到素質稍微差一點的病人,心里不是味道,肯定會大罵:“你是怎樣搞得,會不會打針的,回學校再學習去,我不好你打,叫其他人來。”我堅信遇到這時候大多數的護士都不會去頂撞的了,但選取沉默不出聲,也不對,是化解不了病人的心病,這就所謂的心病還得心藥醫,系鈴人還需解鈴人。如做人的道理:你想得到時別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尊重他人。平常利用完成工作之余的時刻多下病房和病人溝通,很羨慕劇中十三姨和平平,邈邈,小護他們的情感的,很感人,醫患之間是那么的和睦,溫暖。如親人達成一家人。我也像張曉蕾那樣對護士這一職業的愛,毅然做了護士,不一樣的是張曉蕾后因事故辭職,而我呢爭取做一名優秀的護士,從一而終。
劇中我很欣賞,劉晨曦、霍思邈還有德高望重的神經外科王主任這三個大男生的仁心仁術。
老大劉晨曦,他醫術高超、成熟穩健,對周圍的同事和患者更是仁厚、樸實。從他查房的一幕,可知他愛自己的病患,我們看到一顆令人敬佩的“醫者父母心”。
老二霍思邈,他作為一名普通的醫生對患者的那份高度負責和對病患家屬那份設身處地的體諒。霍思邈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經常與IVP病房的王淑萍溝通,取得信任。醫患的溝通,才能取得信任。我們醫院也有的醫生和藹可親,拒收紅包,不能推辭的,轉換成幫病人交按金。受病人的愛戴。如我們科的阮醫生,很多病人信任他,都找他看病。他是病人的偶像,而病人是他的粉絲。
劇中有我喜愛的話:其一,是第九集神經外科王主任的幾番話最能讓人啟迪,“有些人當了幾年學生就不愿意做了,我恭喜他們,他們還來得及轉行。有一些人當了幾年醫生不愿意干了,我祝福他們,不干醫生,干醫藥代表也很好,收入比醫生高得多。但我更珍惜我們留下的這個團隊,珍惜你們。有些人天資可能比你們好,可他們沒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正因他們差的那點點東西,你們有信念。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人,才會在我們那里經歷各種打擊磨難而無怨無悔”。主任還說:“人活著要有兩個主義。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如果沒了這兩個主義,人生會變得暗無天日,活得行尸走肉。”個性讓人感慨,能夠看作鼓勵,也能夠看作自我安慰。關于仁心仁術的探討:“做為一名醫生,醫術固然重要,但仁心更必不可少。”
再就是二師弟霍思邈和大師兄劉晨曦的一段對話:“師兄,我想你必須記得教授的話:醫生有三重境地。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但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進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關于醫生的職責,我堅信,大部份醫生都到達了第一重境地:治病救人。能夠到達第二和第三重境地的,則是具有了仁心仁術的高人。大師兄和二師兄都是這類高人。我們都是普通人,很難輕易做到成為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但是我們能夠做到把他們當親人一樣對待,時刻給予微笑給予關心。力爭做到仁愛、仁心、仁術。愛就是要用心的對每個人友好。我們雖然每一天應對無數病人,不能做到對每個人都用心呵護,但我們至少就應擁有一顆醫者的仁心。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談仁術。那么堅信病人會對我們更加信任,醫患關聯也會近一步得到改善。
醫務者要有仁心仁術,要有信念,要懂得堅守,醫學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個病人,但給人以幫忙和安慰,則是醫療工作的常規行為與功能。只有用真心和溫情去關心病人,才能減少患者發病時的痛苦,幫忙患者更好的康復。堅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從細節著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給病人更大的安慰和心靈寄托,才能得到家屬的明白和支持。
醫生和護士固然是個令人的行業,既然選取了這種職業,明知是一條艱辛的人生之路,但是,我們仍然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醫德、醫術兩個并重,我們要履行我們的職責和義務,救死扶傷,要奉獻一切為人民服務。
《心術》觀后感 篇17
我是無意之中看到了《心術》的預告片,編劇六六,主演張嘉譯、吳秀波以及海清等等,強大的演員陣容吸引了我,看了幾集之后感覺到這個絕不是靠著大編劇大明星撐門面的電視劇,它講述了一群年輕的人們發奮成為好醫生,而不得不應對社會現實的艱難困阻,揭示了當代中國緊張的醫患關聯。它沒有回避當今社會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從醫務人員的角度來敘述問題切入點的勇敢,表達出了我們醫務人員每一天應對上百名的患者,超負荷的工作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人人都想有健康的身體,他們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給了我們醫院。在患者眼里,他們把醫務人員的服務更多的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花了錢,就務必給他治好病,不允許我們有意外,否則就會認為我們的服務不到位,甚至還會惹來一身的麻煩,心術里面有句話說的很好:“我是人,不是神。我永遠不可能跑在死神的前面。以前有句古語:閻王爺要你十點走,你就活但是十點零一分。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病醫生都能看好,那么你到此刻都能看見柏拉圖和梁山伯在你眼前晃悠,你覺得地球能承載這么多的生命嗎?”我們也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也不是萬能的,此刻醫療水平還沒有發展到包治百病的地步。我們治好了95個病人,媒體不來追蹤報道,他們感覺治好病是我們分內事,他們只追求那治不好的有差錯的極少數。給人的印象我們醫生就多么無良。人們心里都有個強勢弱勢的自然傾向性。警察與被捉的百姓之間,警察是強勢,老百姓是弱勢。醫生與病患之間,醫生是強勢,病患是弱勢。城管與小販之間,城管是強勢,小販是弱勢。弱勢聲討強勢是權利,若強勢膽敢辯駁,那叫屎殼郎進廁所,找死。
應對總總的誤解,我們更多的只是無奈。人和人就是這樣對立起來的,像“陳力”這樣的家屬還是有的,我們也知道90%以上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達理的,但我們決定不出誰是會制造事端的10%,為保護自己,防患于未然,所有的人統統被假定為鬧事患者。你拿來的二級醫院的片子,我們不承認,你昨日剛量的指標,這天要重新做過,我們只認我們醫院的設備測出來的結果。我如果好心替你省錢,憑直覺決定,而少做一樣檢查,萬一不巧恰恰就是省下的那部分出了麻煩,職責肯定是我的。我不想再擔負任何職責了,我就應擔負的和我不就應擔負的。我所有的悲憫之心,就這樣被毀掉。
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全怪患者的無知,現如今也是有一些收受紅包,拿藥品回扣的不良現象,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醫院都會出現,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是這樣。
古往今來,醫生的職業都是神圣的,為了維護人們的健康,發奮的工作著,患者對醫生多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近年來醫患關聯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數量急劇攀升,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職業“醫鬧”。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導致醫患雙方時而發生尖銳的矛盾對立。實際上醫生要學會體諒患者的不易,患者要體諒醫生的辛苦,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多一些,明白多一些,醫患關聯就會自然而然走向和諧,而最終病人就可能獲得更滿意的治療效果。
【《心術》觀后感】相關文章:
《心術》觀后感09-26
《心術》觀后感09-14
《心術》的觀后感01-24
心術觀后感01-24
心術觀后感匯總07-10
看《心術》觀后感07-06
《心術》觀后感3篇03-30
心術觀后感三篇03-09
電視劇《心術》觀后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