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岡仁波齊》觀后感(通用18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岡仁波齊》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岡仁波齊》觀后感 1
有信仰的人一直善良和體貼的,即使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飛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無人抱怨,無人遲疑,這樣朝圣的道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這部分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如何還?所造的業怎么樣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伙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可以平靜,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些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些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00多里的朝圣的道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日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如此的含義好像比拍完全程更有含義,修行的道路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日常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成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那樣近距離的認知過藏民的朝圣的道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這樣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大家從電影里只不過看到沒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漂亮而神圣,可是我卻非常了解走到那里絕大部分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這樣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備很意義的電影的拍攝,這樣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假如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岡仁波齊》觀后感 2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沖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們一輩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么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于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后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干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圣,他們可以舍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后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后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并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后許一個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游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游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岡仁波齊》觀后感 3
好多次看見這個名字不過都沒有選擇進去觀看,今天一個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電影真的特別真實,沒有漂亮的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甚至沒有太多語言。
很抱歉我沒有記住人物的名字,只記得他們一行15人,有年邁的爺爺,有懷孕的媳婦,有9歲的女童,患有先天殘疾的屠夫,他們所有人共同的心愿去神山,磕長頭,贖罪,祈福。信仰面前是一樣的。
當他們制作朝圣的工具和所穿衣服還有準備食物時,我感覺就像東北的過年。我完全沒有想到會走那么久。一出門就開始磕長頭,晚上搭帳篷生火,念經文。一直看著他們磕頭,我的心不平靜了,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本來生活的很苦了為什么還要更苦呢。當我看到孕婦生孩子的時候,那鮮活的生命降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信仰的虔誠要體現在行動上。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縮,尤其是帶著小生命一同前往。我說出我當時的想法大家別笑我,我居然想剛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嗎?后來大喇嘛給孩子我明白了朝圣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讓孩子在拖拉機里安靜生長。
旅途中遇見困難大家相互關愛,同樣朝圣的人相互幫助。一群人心無旁騖的為追求眾生平安而付出辛苦。共同追求平安喜樂的目標。
在他們身上讓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擁有大愛,并去愛別人。車子被撞翻到路邊,來不及看自己的.傷勢,聽到對方車里有需要幫助的人,立刻讓人離開。而一行人更加艱難的上路了,途中爺爺的離開了,我在想這應該是他要來朝圣的最終心愿,最后他被葬在了朝圣的路上。
電影里一路上無盡的雪山,讓人神往的美景,讓人陶醉的圣地。用腳行走2000公里,一邊走一邊磕頭,鞋子不知道穿壞了多少雙。當鏡頭推到他們在拉薩腳下依舊磕頭,我想旅游的人們大概也和我一樣的心情看待他們吧。電影最后一片白茫茫,幾個微小的人影,繼續行走著。我的心不僅有些震撼,重新對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看到小女孩臉上那堅定的表情,不僅讓我感動,追求極簡心,純凈修行,心無旁騖,唯有眾生喜悅平安是他們今生的追求。
一場修行,渡人渡己。
《岡仁波齊》觀后感 4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圣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么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圣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圣,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里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岡仁波齊》觀后感 5
這兩天,朋友圈在刷完屏幕后被稱為《okaren Boqi》,看過和沒看過的人都被含淚的影評感動和鼓勵。電影評論提醒那些看過電影的人比較描述是否與數據一致,然后添加幕后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們沒有看到的內容。那些沒見過面的人正計劃和家人一起去。
我兩天前也去看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被照片刺穿了好幾次,被他們的虔誠和平靜刺穿了。然而,不管我們流多少眼淚,別人的故事終究會過去。我們還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寫自己的'故事。如何讓這種震撼發酵成營養,成為通過反思滋養我們生活的動力,是文藝作品的終極目標。如果你不能將能量用于自我理解、擁有和使用,幾天后熱量就會消退,一切都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油就是油和水,你仍然過著過去的習慣生活,不管作品多么令人震驚和感人。
我一直認為看電影不是看一個生動的場景,而是在別人的靈魂里看到自己。觀看后的感覺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己置于那種情況下,問我會發生什么?向自己學習并改正自己。
當我看書、看電影和聽故事時,我總是喜歡把自己置身于那種情景中。我問自己,如果那一刻是我,我該如何選擇?
我將這一年的朝圣之旅延長了2000多公里,以實現我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將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來應對路上的每一次朝圣,這是我想要思考和付諸行動的。
我從他們那里了解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很多驚喜,但這并不妨礙我時不時地以簡單、愉快和冷靜的態度對待它們。沒必要擔心。士兵們將擋住水,覆蓋大地。沒有必要問生活的結果。只是它會在黃土下面變成一縷煙霧,而體驗過程是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必急于得到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停下來聞花香,停下來喝杯茶,爬山涉水。你只是選擇毫不猶豫地向前走,猶豫和失望!最終到達你向往的目的地——圣山。
《岡仁波齊》觀后感 6
大概是《岡仁波齊》票房突破4千萬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開始出現,對影片質疑的聲,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貶的說:“這只是碗給小資的雞湯,是藏區的小時代,是在消費異域文化、藏區風光,從電影類型,拍攝手法,階級劃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導演張揚和投資人的歷史。”什么都有, 總之只要和影片聯系起來的都可以拿來議論一番,不能聯系起來的也生拉硬扯湊到一塊。也有專家說:“這是藝術片的試金石,是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眾回歸了傳統的審美。”
位置不一樣,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覺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沒有什么比自己喜歡更重要,都是為了蹭個熱點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來說這就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和我平時看的其他電影沒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說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靜下心來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日常。
遠處的雪山,近處的火爐,早晨起床的誦經和打水聲,酥油茶、糌粑、牽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縣這個叫“普拉”的小村莊里的人們,開始了他們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個叫楊培的老人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動了,為了不留遺憾決定去拉薩、去岡仁波齊朝圣。于是,這一天便在這個村莊變得不平凡起來。這個決定一出,消息不脛而走,懷著各種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這件事沒有令人激動萬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個話題,沒有什么特別。十一個做出決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閑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來了,沒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時更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只是安靜的在全村人注視下,始于不斷重復著磕長頭的叩拜中。口誦經文、雙手合十、頂禮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復始。漫漫兮其修遠,兩千五百公里雖長,但沒有一句多余的廢話,朝著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論快慢,終將抵達。就這樣一部電影安靜如一股清泓靜靜流淌開來,讓人在平心靜氣中,慢慢等待故事的發生。
接下來,路遇朝圣者的對話,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導,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險,買鞋的討價還價,趟水過河,飛來的車禍,沒錢停下來去打工,替房東磕頭,和理發店里姑娘的調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氣,或是順理成章,或是突如其來。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難,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禱誦經中,顯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讓看電影的我也跟誰他們一路前行,體驗路上的喜悅收獲。
生活在藏區的'人經常會在路上遇到像《岡仁波齊》里,為心中信仰虔誠朝拜的藏人。且不說心中懷揣的這份信仰,單說用身體丈量朝圣的距離,這種事需要平靜而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令人欽佩。而現實中的你我又何嘗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從來到世間起,一路打怪升級,堅難成長,干掉生活中一個個大大小小的Boss。讀書時要好成績,上好大學,畢業后想體面安穩的工作,接著成家,養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復我們走過的路,能跳脫這個循環的貌似很少。原來你我早已是生活這條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艱難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誰的生活里沒有苦難,沒有風雨呢?生活這條路靜水流深,時有驚起波瀾,但身在其中的我們從未感知。
看電影時我能感到孩子媽媽的偉大、會為車拉出幾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頭而感動,會為小女孩打電話問候家人時眼眶濕潤。但我真沒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們所說的深度,我只是在看電影時找見我自己僅此而已,算是一場觀影與觀心對話。“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看《岡仁波齊》自會有一萬種感悟。朝圣不是終點,所有人終將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對于大多數的我們來說生活不易,前路難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為肩上的責任,心中的夢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雖平凡但無畏。岡仁波齊只是我們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遠方,只在腳下和心里,沒有回頭路可以重來,直面內心才無所畏懼。
《岡仁波齊》觀后感 7
終于還是鼓起勇氣,點開了“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很早以前就從騰訊視頻上了解到了這樣一部電影,她的評分高達8.6,評論上面也說她是一部震撼人心、洗滌心靈的一部紀錄片。我也很想去看看。可是又怕她如其他紀錄片一樣,平淡、冗長,讓人看得昏昏欲睡。又或者害怕自己還沒準備好來一場滌蕩人心、凈化靈魂的旅程。可是我終于還是點開了“岡仁波齊”。
故事是從處于西藏東南部芒康縣的一個小村落開始的,村里的人們日復一日的勞作,為生計奔忙。閑暇也念經誦佛。可是村里的一位老人的離世,喚起了另外一位老人對于人生苦短和信仰追求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又猶如星星之火,點燃了整個村子里每一個人對圣地的向往。他們有的人是個屠夫,為了減輕往日的罪孽;他們有的人感嘆命運的不公平,為了改變自己的運勢;他們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后代能夠健康長壽;而更多的人,只是為了那一份為眾生祈福、眾生平安的一種宏愿和那么純粹的.向往。所以他們一起踏上了朝圣的遠途。
在這一路,他們遇到了很多的艱難險阻。不管是路途有多么遙遠,不管路上有多少亂石飛濺,不管是風霜雨雪或烈日炎炎,不管是磨破了多少雙手板、棉鞋和皮子;那怕孕婦臨盆,那怕飛石砸傷,那怕剛出生的小孩嗷嗷待哺,那怕孩子生病,那怕出了車禍失去了充當后勤保障的拖拉機。但是他們從沒有停下蹣跚的步履,沒有一絲猶疑,驀直向前。這份堅持與篤定,令到我感動與羨慕。
《岡仁波齊》觀后感 8
最近,張楊導演的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上映。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9天,票房破2700萬,對于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了。
因為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張楊導演正帶著他在西藏拍攝的兩部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奔走于各大電影節,本刊在那段時間采訪了他,從《岡仁波齊》聊到在西藏風餐露宿的十個月,從近些年的的電影創作,聊到他的堅持、局限和困惑。
那時,張楊對《岡仁波齊》未來的院線表現并不樂觀,具體的宣發策略也不明確。對他來說,今天的票房成績是個驚喜。對于藝術電影進院線來說,《岡仁波齊》也將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
《岡仁波齊》看起來是紀錄片,實際上是個故事片。導演的控制力在于截取藏族素人演員的生活,講自己的故事。“一個孕婦,一家三口,一個屠夫,一位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電影中的這些人物是早就設計好的,只有現場拍攝是紀錄式的.。”張楊說,他讓演員們正常燒火、做飯、喝酥油茶,攝像機一直開著,碰到好的場景就暫停,想幾句臺詞,加在剛才的場景里,“整部電影都是這樣拍攝的”。
這種“偽紀錄”的形式也曾出現在張楊的另一部電影《昨天》里。當年,張楊把演員賈宏聲吸毒戒毒的經歷寫成了劇本,讓賈宏聲和父母一起,在鏡頭前表演他們真實的生活。《岡仁波齊》看似與張楊之前的作品不同,但“偽紀錄”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過往的作品中使用過,“形式和內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里,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張楊追求儀式感,希望在馬年把它和《皮繩上的魂》拍出來。擺在他眼前的第一個難題是找投資。早年拍電影,張楊沒為錢發愁過,但眼前的兩個片子,無論從題材還是他希望呈現的影像風格,都沒有能賺錢的賣相,想要籌錢不容易。《皮繩上的魂》起碼是個完整的故事,《岡仁波齊》連劇本都沒有,他只能和投資人說說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攝方式和希望呈現的風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誰敢投啊!”張楊也覺得,自己這看起來不靠譜的項目有些為難投資人。
眼看著已經到了2013年底,再不進藏,《岡仁波齊》就來不及拍攝了。這時,好友李力站了出來。作為合力辰光的董事長,李力最賺錢的一筆電影投資是《小時代》,從那部電影里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勸張楊拍商業片,大制作、大IP、大卡司(演員陣容),張楊總是猶豫不決。他投資過張楊的上一部電影《飛躍老人院》。那部電影沒能讓他賺到錢,眼前的這兩部電影更沒有賺錢的希望,但他依然對張楊承諾:“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給你托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資還沒到位,張楊就帶著一個30多人的劇組進藏了。劇組買了七輛面包車,一路走一路拍,遇到縣城就住旅館,沒有旅館就住帳篷。隨隊的有廚師和醫生,餓了吃大鍋飯,病了也有人照看。他們還在當地雇了藏族的攝影助理,剛開拍的那段時間,因為高原反應,攝影師扛不動攝像機,全靠助理們出力才能順利拍攝。
拍完《岡仁波齊》,張楊把劇組擴張到120人,又花費兩個月拍完了《皮繩上的魂》。在藏區的10個月,張楊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只有缺錢時,才打電話催催投資人。
10個月下來,張楊成了現在的張楊,皮膚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銀戒指,坐在人群中寡言少語,他有意無意地與周遭保持著距離。“剛從原生態的地方回來,大家都不適應或者排斥亂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試著分析張楊,“但他的這個勁頭持續的時間有點長。”
《岡仁波齊》觀后感 9
看完《岡仁波齊》久久內心不能平復,電影里每一個磕長頭的場景,都熱淚盈眶。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停留喉間、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體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復始的單調動作,在前往圣山——岡仁波齊的路上,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以生老病死為伴奏,以救贖為信念。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平淡卻也是最震撼的節奏!就此,寫下一段感想,一段關于活著與死亡之間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岡仁波齊》經過11個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經歷,如細水般緩緩道出。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也許它不夠華麗,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也許它不具備太多沖突,但正是這般貼近真實,才能激蕩起內心深處的漣漪。電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依然在朝著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因果的輪回……
電影開始于一個西藏的小村莊——芒康,故事開始于芒康的一戶普通人家。家中的長者帶著遺憾去世,為了替他完成遺愿——去朝拜岡仁波齊,這個家庭傾盡一切,宰殺牛羊,變賣籌資,安排一家老小,準備踏上一條漫漫長路,然而這條路上會發生什么,完全不知……
現實中,人生許多階段也許都會遇到需要歸零的時刻,初出茅廬的迷茫、人生巔峰的失衡、萬念俱灰的絕望。那時,前進與徘徊,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因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沒有答案。就像準備朝圣的藏族家庭,傾其全部為的并不是最終的到達,而是為了那一路的懺悔與救贖。
芒康村莊上聞訊而來的村民,紛紛申請加入朝圣的隊伍,他們有沾滿動物之血的屠夫,有懷孕待產的婦人,有身處不幸的中年,有不諳世事的女童,還有年邁的老人……為了同一個信念,他們臨時組隊。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時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許各自的目的不一樣,年齡不等,身份各異,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心路更加多彩。沒有誰生來孤獨,父母、朋友、師長、愛人……我們扮演著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主角,同時,更多的主角配合著我們演繹自我的生命,沒有誰是單純的生和單純的死,因果交織的業力牽引著我們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淚的告別只是開始。沿著318國道11個人開始三步一磕的虔誠之行。重復的動作在不重復的風景、過客、晝夜之間反復。第一件不尋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臨,那個被圣山賜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經歷短暫的喜悅后,母親加入到磕長頭的隊伍,一切重新歸于腳下。此后,屠夫為一只走過的螞蟻讓路,孩子帶病堅持磕頭,老人每晚帶領大家念經,路上遭遇車禍,他們選擇原諒司機……因為撞壞了拖拉機,所以男人們拖著行李車行進幾百里,再折回遠處磕頭。遇到泥濘和水潭,他們磕著長頭過去,羊皮護具已經破敗不堪,水打濕了他們的身體,曬干頭發和衣服,他們又重新向著前方出發,直到一個清晨,隊伍里的長者楊培老人長眠于山腳下。因為楊培老人的心愿,隊伍成行,而他的離開并不預示著隊伍的終結。他們為老人堆起了瑪尼堆,請了喇嘛做法事,而后又以瑪尼堆為起點開始了長頭的叩拜,幾百公里外便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一路上,經歷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縮影。生命的誕生象征期望,讓人喜悅,成長的過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靜,又有些許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緒的誕生,每一個身影的出現與離開,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出發的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前行的過程中變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軌跡,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時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間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細細斟酌。人生沒有回頭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個路口,我們都要調整步調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邊村莊長者的提醒:不能帶紅繩磕頭、小孩磕頭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來,總有那么一個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淪的步伐,重新整裝出發。
電影最終,朝圣的藏民們順利抵達拉薩,他們的錢花光了,頭發長長了,十萬遍的長頭快磕完了。他們在拉薩打了兩個月的工,和發廊女孩約定從圣山回來后再相見,之后,重新朝著岡仁波齊出發……
《岡仁波齊》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聲音來告訴我們電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還在繼續……似乎結束但又沒有告別。超乎人們以往對結局的認知,在最需要感情升華的結尾,一切又歸于平靜。而這更貼合人生之路的設定,因為對于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時也來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過后,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輪回的起點……
結尾繼續著下個開頭:聽著樸樹為《岡仁波齊》異常發布的《NoFearInMyHeart》,我的觀影感想到此暫停了,凌亂的文字記錄了小小的一點感想。感恩能在自我歸零,準備開始自我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際,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始終堅信因果輪回,世事無常,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走在自我的心路上,時刻提醒自我腳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實堅定,迷茫時不輕易退縮,犯錯后勇敢駐足,摔倒了繼續前進……享受身邊出現和消失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我心路上獨一無二的輪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繼續前行的原動力。
《岡仁波齊》觀后感 10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圣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么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圣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圣,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里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岡仁波齊》觀后感 11
昨晚吃著餃子,順便打開電腦,看了這部下載了很久存于硬盤中的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副原生態的西藏地區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家里的條件不是很好,家里養著牛羊,一家人揉著青稞面邊吃邊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堅定的佛教信徒,藏傳佛教的文化也深戶到每家每戶每個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電影里的東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來拍的,沒有去研究這部電影背后的東西,只是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去觀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膚比較粗糙,也很好理解,畢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區,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凍也得凍紅了,還有寒風吹著。也正如古話長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藏地區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這么一群樸素的人。在這里,女人作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賣力的為家庭操勞。而無論男女老少,則都透露出一種最原始的樸素,盡管聽不懂藏語,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他們在說什么。
《岡仁波齊》觀后感 12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于得以成行。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煙,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著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云仿佛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說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歷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后,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布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圣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著布宮,或繞著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圣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圣。老人逝去便逝去,我們繼續朝圣。導演并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么神圣,多么牛逼。它就在那里,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為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后,終于決定去珠峰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為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后,到達珠峰大本營,并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說下,又陪著他玩狼人殺,他終于被游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真善美埋藏于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于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并不能帶給你什么,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于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圣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并沒有講述什么故事,如果老朝圣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么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后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仿佛有所得。片子的最后老朝圣者死去后,年輕一輩的朝圣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著地。但又仿佛老人的死并沒有帶給他們什么觸動。故事最后朝圣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后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圣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命運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會凡塵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內心不必受到諸多煎熬。命運不好的人如我,生而為人,必被俗事煩惱,便下決心斬斷三千情絲,卻也無法避免輪回苦道。只好心懷善念,一心向佛。
《岡仁波齊》觀后感 13
《岡仁波齊》像“朝圣”,平靜至極,而《掌紋地?皮繩上的魂》則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與“魔幻現實主義”氣質,神秘、懸疑、時空交錯,人物環環相扣,愛恨交織,相生相殺,如入天堂,如墮地獄。
“這兩部作品創作形式雖大相徑庭,但內在有著極強的關聯性,它們探討的都是在路上和尋找的主題。實際上,我最終的目的,是尋找自己真實的生命和電影的關系。
岡仁波齊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為著自己心中的信仰轉山。拍片的時候,團隊經常會遇到兩個三十多歲的苯教信徒,每天都會逆時針圍著岡仁波齊轉,而藏傳佛教徒是順時針走,因此兩支隊伍每天都會相遇,打個招呼,再擦身而過,各自沿著自己的方向前行…他們的計劃是轉一千圈,我們到時,他們已經轉了兩年,六百多圈了,看起來面目漆黑,衣衫破爛,但眼神里卻都是虔誠和執著,我常常被他們的眼神感動。大家都在按各自的方法修行,包含我自己,這一年的拍攝正是我的電影修行,而這兩部看似風格迥異的電影,實際上是我同時朝著兩個方向出發,朝著自己的電影神山進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棄已知的技巧,跳出創作和市場的安全區,像第一次拍攝電影那樣,用純真的眼光去發現,用最笨的方法去尋找,沒有完美的電影,但能在藝術上給自己設定一座岡仁波齊,走在朝圣的路上,堅定地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電影神山,已經足夠幸福了。”
電影《岡仁波齊》此前曾入圍多倫多電影節,并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但他們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觀眾最真誠的靜默或掌聲。
我們不能確定這個時代談“信仰”是否合適,但在這樣緩慢平靜的電影面前,我們未免都走得太快了。
XX月20日,朝圣者們將帶著這部虔誠的作品踏上大銀幕。
請和我們一道,花一部電影的時間,坐在寧靜的漆黑中,朝著高處的明亮的光,等等自己。
《岡仁波齊》觀后感 14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歲生日,帶著給自己找點有紀念價值感的意思買了票。之因此題目中說他敬仰高于價值是因為覺得平心而論電影本身沒有那的觸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張揚帶著個三十幾人的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做這件事。現在熱錢充斥著這個影視圈,也許以張揚的名氣可以選一條讓自己很好過的路子在他這個年紀過得很安逸,但他選擇做藝術是因為由衷的熱愛吧! 朝圣的路漫長且多難,一條遙遙相望的路卻像一面鏡子照得見人心看得出人性。看電影的時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條公路上的是我,我該以什么心態會做出何種舉動?后來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場修行,也不覺得自己差勁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謂的娛樂圈中,帶帶著些文人的自詡,常常會感嘆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會被耳語拉回現實,三觀不正偏離主流的東西見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間的風雅俗事早就讓我亂了心去做事,如果說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話,那就是在自己的堅持里,在滿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線以里畫個圈。因此說張揚能帶來這樣一部靜心之作無疑讓我佩服。
電影值得一提的事節奏感做的不錯,冗長的偏紀錄片形式的電影,節奏感應該很重要吧,如果沒有節奏感估計半年個小時之后影院中就已空無一人啦!安營拔寨,危機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傷,大家不在意時老人去世,意外車禍失去交通工具,整頓時碰上愛情,種種的麻煩事為電影提供了不錯的節奏,拉攏了浮躁的心坐下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只不過結尾的戛然而至讓我有些驚訝,細細回想應該是導演想告訴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長,人心的修煉也很長,長到你不知道期限。
當IP成為大家哄搶的資源,我們常常忘記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張揚的這次遇劫歸來給我們提了個醒。
《岡仁波齊》觀后感 15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傳聞出資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逾越一個億。影片震懾心靈的兩點:一是美麗的西藏風光,二是純潔的藏民的心靈。西藏是一個天然美麗、共同而又奧秘的區域,那里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田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云的雪山;以及獨特的寺院,精巧的巖畫,睿智的喇嘛,忠誠的信徒……攝像在敘述故事的一同,以唯美的鏡頭言語將這些西藏天然人文景觀逐個出現給我們。
故事從一個說走就走的朝圣旅程開端,待產的孕媽媽、年少的'女孩、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垂暮的白叟,一般的牧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僅僅幾句簡略的商議,無畏旅程的悠遠、進程的艱苦,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動身,好像上鄰村串門相同,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形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我們磕過去吧”,全隊人員堅決果斷,順次撲進嚴寒的水中。遷延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很疲乏,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媽媽生完小孩,沒有所謂“做月子”的身體康復,直接回來朝圣的部隊。他們心中只要一個崇奉,那便是對佛的忠誠,對圣地的神往。
傳聞劇組在拍照時,遇到一輛旅行大巴,車上好像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車輛掉在江里面。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見》采訪中說:“我的了解便是崇奉不關乎宗教,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崇奉,僅僅崇奉的東西不相同算了。”而我想:崇奉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抵達的當地,你想要的日子、你想成為的人。而假如每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傍邊的最終一天來活的話,我們就不會再去糾結于人生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要實際的安靜、純潔的神往。
《岡仁波齊》觀后感 16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圣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夸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明白《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圣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資料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此刻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構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優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那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于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愈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并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應當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岡仁波齊》觀后感 17
位于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岡仁波齊山,又叫須彌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云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所以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踏上這條求福之路。電影《岡仁波齊》就是張揚導演用鏡頭講述的一個關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 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當他在家庭聚會時說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平靜理解的態度和聞訊趕來要求同往的村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影片剛剛開始,作為觀眾的我還在努力捋清關系的狀態中,影片中的人們不管是青壯年還是婦孺就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我要去!且不說此去路途艱難,就是這些“朝圣者”讓大家看了都不禁說一聲:懸乎!他們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可是,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期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輛拖拉機充當腳力用來運裝備和物資,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儀式,鏡頭就突然切換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長頭,朝圣之路就這樣開始了。而未來2000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們都要這樣走過,幾步一叩首,五體投地,沒有人監督,但每一個人動作之規范之賣力是難以想象的',只為求得神明的護佑,甚至途中拖拉機壞了男人們不得不用人力拉車,走到幾百米的遠處,再折回到去,重新回到原地繼續磕頭,一步都不敷衍。楊培老人在某個清晨再也沒有醒來,大家也僅僅是請來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繼續趕路,沒有痛哭,僅有祝福。
他們在風霜里叩首,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他們對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信念和夢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必須標準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為之努力奮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此時,倉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蕩在我腦海,我明白,藏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是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完全詮釋出來的,在應對異族獵奇目光的窺探中,他們面帶微笑,心向陽光,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岡仁波齊》觀后感 18
自從熱愛戶外活動以來,每到一地,除了欣賞那些絕世的風景,我還關注那些遺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視或被遺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與我約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但是命運卻不一樣。命好的那個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遠方聽到朋友圈這首震撼內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觀看電影《岡仁波齊》的欲望,當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駕西藏的`經歷。
花開,花落;有生,有死;陽光、暴雪;眼淚、歡笑。不多的語言,平緩的節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突然像斷弦的弓一樣,你雙手高高舉起,身體伸展開來,匍匐在地上,徹底被震撼看到朋友在微信上曬出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后,讓兒子在網上訂票,深夜去萬達觀看。
之前,網上對電影《岡仁波齊》的評論涇渭分明。而我,作為走過、熟悉這條路朝圣之路,在電影院一直犯困,對電影的感受就一個字:悶。對,是悶,不是克制。克制是底下有洶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堅決不讓這種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對觀眾產生了一個理解上的時間差。在理解力填補完這個時間差的瞬間,觀眾突然感受到了潛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來,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說它是紀錄片的話,《岡仁波齊》缺乏大量的堅實細節,尤其是一路風景灰暗,完全沒有西藏藍的明快。倒是大量的現代交通工具對原始的朝圣帶來了視覺沖擊。如果說它的故事片的話,那就太乏味了。
后來想想,這也許是新生帶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早就存在代溝。于是問了兒子對電影的觀后觀,他說純是為了陪你,讓你重溫西藏之夢,我快睡著了。
還是重溫一下我在圣地看到的自然風光神情清爽,真正是眼睛上天堂、靈魂歸故里。
【《岡仁波齊》觀后感】相關文章:
馬仁奇峰作文02-08
游齊山作文01-18
秋游齊長城作文08-05
游馬仁奇峰作文02-08
游馬仁奇峰作文(經典)08-12
游馬仁奇峰作文[經典]03-17
(經典)游馬仁奇峰作文01-19
(經典)游馬仁奇峰作文05-07
游馬仁奇峰作文【精選】02-25
游馬仁奇峰作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