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范文(精選22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范文(精選22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
《感動中國》,它讓我們知道了很多英雄事跡,每一個都催人淚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和張莉麗。
陳斌強,一名偉大的教師,因為母親得老年癡呆,所以,他決心將母親綁在身邊,騎著電瓶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同照顧1日,他的事跡經過廣泛傳播后,學校深被感動,決定將陳斌強的工作地點從鄉下調到了縣城。
看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已經有淚水在打了,我很敬佩他的孝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換作別人,5個星期恐怕就不行了,而他卻堅持了5年,他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媽媽,她卻沒有時間可以等了。”讓我霎時潸然淚下。
小時候,這根布條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長大了,這根布條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張莉麗,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教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年5月8日,她在失控的汽車沖向孩子時,猛地推開兩個孩子,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不過,現在已經逐漸康復。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很多。都說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在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2
我們看了許多令人感動的人物:有“兩彈一勛”朱光亞,他和他的工作伙伴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就制造出了核武器。這份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不得不使我們敬佩;有“無臂鋼琴師”劉偉,他在一次天災中失去了雙臂,卻學會了用腳做事,并學起了游泳,準備參加殘奧會時,卻又患上了疾病,不能做激烈的運動。可他并沒有氣餒,又開始學習彈鋼琴,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鋼琴師,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得不讓我對他豎起大拇指;有孝女孟佩杰,自幼被送給養母撫養,可養母癱瘓了,養父也走了。十多年來,她一直照顧著養母,每天為她打理起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份孝心著實感動人心;還有愛心老人白方禮,年邁的他一直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位老人用他的愛心詮釋了生命的美麗......
在這些人中,令我最感動的是劉偉,他雖然被無情的命運奪去了雙臂,但是他并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用腳學會了吃飯、寫字、穿衣服。他又想起了學游泳,在一番刻苦訓練下,他終于學會了游泳。可是又是一場病讓他無法劇烈運動了。萬籟俱灰下,他又開始了學鋼琴的艱苦旅程。用腳彈鋼琴,他需要做比常人更艱苦的訓練,終于,他學會了彈鋼琴,成為了優秀的鋼琴家。他用腳彈奏出了生命的美麗,用堅持詮釋了生命的偉大!如果換做是我,我肯定不會像他這樣堅持不懈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這份堅持實在是令我欽佩!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為集體做些什么,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3
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后,我幾乎可以淚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涌現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總為他人著想,又十分仔細細心、批改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茍,他對科學的熱愛,他就是——朱光亞。他2011年逝世。他對以前充滿遺憾,對未來充滿向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著。
一個肝膽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生都不敢為她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于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著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著想、為他人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夢想。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4
有一種熾熱的情感不需要用語言傳遞就能感染,這就是感動。
感動!觀看完感動中國,讓我明白這些美妙的真諦,讓我流下一滴火花的淚珠。這些無私盡職的精神,無一不感動著我。有這樣一群樸實的人民,沒有華麗的背景,甘愿為人奉獻。相比生氣,許娟于獎勵庫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的教師盧永根。有用自己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實現的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卻因公殉職的廖俊波。有滅火救援中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花季的成長楊科璋。還有家在哪,國就在哪心之所向是國家的卓嘎和央宗。
在這一位位令人感動,甚至有些奉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平凡人物中的楊科璋尤為讓我感動。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消防人員。在2015年5月30日1:13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為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緊抱住孩子,本來楊科刪掉六一個1.8米的電梯,只要將手臂張開,在網上扒一扒,就可獲救。可是楊科璋并沒有這樣做,他依舊保持抱著孩子不但沒有松開,反而抱的更緊兒,也因此,楊科璋獻出了自己27歲的生命。
“有速度的激情,滿是激情的生命,熱愛這崗位幾回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貴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熱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譜寫的楊科璋的班長時對于我來說,楊科璋雖不如世界頂尖的偉人,但卻以自己平凡的職業守護了幾百條鮮活的生命,他亦是平凡的,但亦是偉大的。
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從容。仿徨的時候,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堅定。懷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什么叫相信。奉獻的時候,他們讓我明白了感動的真諦。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5
近日我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感動中國的動人故事,讓我熱淚盈眶。因為每一個人后面都承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溫暖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也在內心深處感觸著人間最美好的大愛。他們當中的有些事情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想象的,但是他們做到了,不是他們有什么超強的能力,而是他們有一顆堅強的心、執著的心!他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是那樣的普通,不是什么大款,也不是什么高官,但他們用平凡的雙手,高尚的心靈,成就了偉大的事跡,這也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樂于助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優良傳統,也正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缺少的。
我看到胡忠和謝曉君他們夫婦都是城里的老師,本可以在城市里享福的他們,卻放棄了城里的安逸生活,而是帶上年幼的女兒,毅然來到偏遠的山區,當起了志愿者,義務為那里的孤兒們傳授知識,一干就是十幾年。由于那里海拔高,空氣稀薄,謝曉君經常有高原反應。那里物資匱乏,條件艱苦每個月只有300的生活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胡忠和謝曉君夫婦一直堅守在大山上,沒有放棄。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奉獻計算。胡忠謝曉君所代表的一類人,為什么能放棄那么好的環境,而到偏遠的山區支教?靠的是什么?就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態度。為了讓自己掌握知識,懂得道理,他們甘當紅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自己苦點累點沒有關系,讓每一個孩子學有成才是他們的追求和夢想。
一個人做好事并不難,難得是他們一干十幾年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到會有誰來回報。榮譽,對他而言只是虛名浮云,毫無疑義。用良心做事,一直是我們每個員工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準則。而這一刻,使我覺得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需要更加用心,更加努力,用更加多的愛來愛這個世界。
我知道,在這一刻,感動了的不僅僅是我,也有你、你們……那么請我們一起關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這個世界,使我們的社會隨處都有愛的影蹤。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6
感動!面對一次次的感動,我們應該要懂得很多很多。
感動!《感動中國》令我一次次落下了熱淚,一滴滴的淚水源于無限的力量與奉獻。《感動中國》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電視節目,它更代表了中國人的心聲。朱光亞對科學的熱愛,胡忠對孩子們的深厚感情,吳孟超的精湛醫術,劉煒的身殘志堅,楊善洲對大自然的熱愛,阿里木的愛心,張平宜的善良,孟佩杰的孝心,吳菊萍對生命的呵護,劉金國的臨危不懼,白芳禮的無私奉獻……他們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能擁有這種無私大愛的奉獻精神?他們不但是好人,而且是偉大的人,更是真正的中國人!
感動!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感動,令人們感動的不是從電視上或者報紙上看到的一些片段或文章,也不是某些人做過的n次好事。學會感動,就會知善惡;學會感動,就會無憂慮;學會感動,讓我們更加堅強;學會感動,讓我們中國人團結一致攜手前進;學會感動,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美好家園!
《感動中國》中被提名頒獎的并不是天生就決定要做一番大事業的人,也不是為追求名利而揚名的人;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只是他們做好人好事幾十年如一日,甚至終生,才會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令人矚目的焦點,才會真正地煥發出耀眼的光芒。人的一生不在于自己的銀行卡里有多少鈔票,不在乎自己富貴或貧窮,最重要的是對自己一生充滿信心和力量。
學會感動,用一生的時間去奉獻自己的所有。無論是金錢,還是精神,分享給大家才是最快樂的。面對人生的一次次挫折,我們應該相信風雨過后會有彩虹。“活著已值得慶祝”這句話同樣是我的心聲。劉偉雖然在困難面前曾失意過,但他沒有雙臂照樣活得多姿多彩,殘疾人是值得任何人尊重,可某些健全人卻失去了被別人尊重的機會。從現在開始,我們學會感動,真正面對面的對待人生!
感動!人間處處充滿大愛,我們面對無私奉獻的人們,應該學會尊重,把每份愛傳遞給世界上的每個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7
今天下午第二節課,我們看了一期感動中國。第一個女孩叫張琪慧。
她三歲的時候,在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因此,她只能靠輪椅和兩個小板凳“行走”。她雖然失去了雙腿,但是,她上學從未遲到過。她6歲背起書包上學,9歲學習葫蘆絲。還在一次全國表演中吹豎笛得了一等獎。
我被她感動的是:因為她不能體會到正常人走路的感覺,她雖然失去了雙腿,但她對學習如此吃力,這也是值得我們佩服的。她無論做什么,都是自己做,從不對爸爸媽媽發火。每天起床后,包括背書包,掛竹笛子,一值都是自己做。一看到這,我感到特別慚愧。我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也不用功。我是一個四肢健康的人學習還那么不好。第二個人叫黃珊嬌,她今年僅有11歲。在她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因病去世了,她一直與爸爸相依為命。她爸爸原來是個煤礦工人。不料,在一次意外中,她爸爸失去了勞動能力,連生活都不能自力了。全靠她11歲的女兒全僅照顧他。他們倆人沒有生活費,只有黃珊嬌每天撿垃圾維持生計。他們夫女一頓兩個人才吃一個包子,女兒讓爸爸吃一大口,自己卻吃一小口。黃珊嬌爸爸的傷口還經常疼。這個時候,我又是一次慚愧:因為我經常說飯菜不好,有時菜好了,我會說不好吃,總之我能挑出事來。黃珊嬌經常吃不飽,還吧挑事。哎,真對人第三個人叫劉偉,他更是叫人感動。他失去了雙臂,但他無論任何事情都不依靠家人,他還堅持游泳,還做一些簡單的體育運動劉偉每天早上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雖然他失去了雙臂,但他從來不依靠別人。可我發燒感冒就讓媽媽喂我吃飯,劉偉卻沒有。我除了放假,上學時就沒有一次是我自己折被,有時到上學的時間我起不來,還讓媽媽幫我穿衣服。
今天看了這期感動中國,讓我很慚愧,兩個不靠別人的殘疾人,一個11歲就照顧失去勞動能力的爸爸。我想以后我覺不挑食,不任何事情都依靠別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8
在感動中國的人物評選中,你還記得那句話嗎?“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在眾多的感動人物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和孫麗娜。
在退休的年紀里,在大部分人選擇安度晚年的時候,他們兩位卻選擇了自己當初的夢--支教。或許在我大學的時候我還能理直氣壯的說支教不會,可是就已經工作快兩年的現在的我來說,卻沒有了當初的勇氣和干勁,不是我怕累怕苦,而是我知道我是不能堅持下來的。因為現在學校的那些事情都已經讓我感覺忙不過來了,所以我是由心的佩服他們。并且要知道年輕一代的我們有多少人愿意放棄大都市的繁華去到破舊的山村就業,只怕那是很少很少,而朱老師和孫老師卻去了,去了那連廁所都只是一個坑的地方,去了那連洗澡都是奢侈的地方,就只是為了可以讓孩子們讀到書,為了祖國下一代的希望。
同樣作為老師的我,我感到佩服也感到慚愧,佩服他們的勇氣,慚愧自己在條件優于他們的同時卻還沒有他們那種對孩子全心全意的愛。朱老師可以說是倒在了講臺上,直到自己躺在病床上還在想著孩子們,還在想著教育。可是我卻沒有,捫心自問,我不能無愧于心的說我的夢想是教師,我要為教育而奉獻自己的一生。因為在很多方面我做的都很不到位,在學校任務多的時候我想過逃避,在差生的教育上我想過放棄。這些當初的想法讓我現在看來,在看到朱老師和孫老師的事跡后我覺得自己太慚愧了,不僅是對自己,更是對我所教的孩子們。要知道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有很多個五年級的學生,可是對于學生們還是他們的一生只有一個五年級的老師。我們要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最起碼要用一顆真心去對待學生,對待教育。
我知道說什么都不如行動來的實際,所以我要從現在開始用行動來表示我的態度。做一個真正的教師,真正去實踐教師這一職業。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9
十個小人物用自己的故事讓13億人的心靈感到顫動,他們的靈魂高度都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林俊德便是這樣的人物,一生為科技事業付出,在他眼里惟有把鮮血灑在中國科技才值得。
在影片中,林俊德很早就投身于核實驗中,見證了我國核實驗的發展歷程,就是周總理對他也有極好的評價。可他于一年前被查出患癌,治愈的幾率不大,他得知自己的病情,非常淡然地繼續工作。過了不久,他的病情惡化,躺在了病床,四五根管子深入他的血肉,痛自然是不可免的,可他說:“躺在病床上的是病人,坐起來的是正常人”,家人攙扶著他坐起來,他勉強地將兩只手放到電腦的鍵盤上,這時,他身上仍然插著各種輸管,嘴上還帶著一個呼吸罩。他全心地投入于科研工作的編程中,在他的身旁,醫生護士都在為他擔心著。這樣一直過了很多天,2012年5月30日下午,他感到已經無法繼續坐在病床上工作,便讓人辦公桌搬到了病房中,堅持工作了5個小時,他終于得到了休息。2012年5月31日20時15分,他在堅持工作了長時間后,久別于人世。
林俊德把自己的生命付諸于了科學事業,拿自己的時間,他把能夠擁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崗位,最后還在向目標沖鋒,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他的腦海里只有科學的實驗計劃,其實他對國家的付出夠大了,他又為何如此執著,將生命獻出呢?或許在他眼里,一條命換來一個科學計劃,科學計劃能換來中國未來科學的發展,一條命值這么多,鮮血灑得如此燦爛也便是值得的。他去世前曾說過將自己埋于馬蘭,馬蘭是個黃沙漫天的地方,而他的故鄉卻是一個溫暖可愛的地方,他的心里已經被愛國情懷徹底霸占了。
最后,那一根柱子上赫然地出現了一句詩:縱死終令汗竹香。即便戰死,也要使自己的名字在史冊上千古留名,我還記得一句話“為國當軍,捐軀于國家是當然的,鮮血灑于五星紅旗之上才更為耀眼”。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0
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者——孫家棟,在當時,科技比較不發達,什么儀器都沒有,也沒有多少錢,但是還是制造出來了。隨后,孫家棟又擔任了許多人造衛星,孫家棟中國航天達到五十八年。
王峰火海救人的故事讓我非常震驚。王峰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四十多位鄰居的命,自己卻被燒黑了,樓道里都是他的血跡腳印。經過一百多天的搶救之后,病情惡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小學教師,別人都認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說:“是,我是傻子,大山里需要我這樣的傻子。”學校里的孩子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支月英走二十多里地去買學習用品,她退休的時候還要去教學,她說:“我感到干不動時候為止。
秦月飛是大學生村官,他一開始來到村莊不習慣,所以他改掉了那些習慣。并從一個月一千多塊的工資里擠出來錢修建水渠,修建路燈。并去發展當地的特產。
張超是飛行員它是最優秀的。但是,因為一次事故去世了,因為它離地面只有十幾米,所以降落傘沒有撐開,整個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臨去世的時候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團長,我還能不能上飛機。”我欽佩他的精神。
李萬君是大國工匠,他說:“我手里拿著焊槍,就想上戰場一樣,拿著槍殺敵。”他還說:“這是門藝術,就像練功夫一樣。”
郭小平是校長,它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專治艾滋病,后來,郭小平發現,所有學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創辦了紅絲帶學校,后來,郭小平把三家醫院的主任職位辭掉了,郭小平希望盡量讓那個學校消失。
我看了感動中國以后非常感動,感動他們無私奉獻,感動他們樂于助人,感動他們勇敢!感動他們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感動他們堅強不屈!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1
感動,一個微妙的字眼,卻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
看完《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讓我熱淚盈眶,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鄉村教師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他們退休后,沒有選擇在北京過安逸的生活,而是跑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把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著簡簡單單的行囊就上路了,當他們來到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名孩子們,在這之前他們只有一名代課老師給他們上課。看到這,他們更堅信他們來對了地方。
雖然他們做好了要吃苦的準備,但寨里的生活和條件超乎了他們的想像,他們的臥室離廁所只有一堵墻,孫麗娜老師說因為晚上睡覺太臭,他們要帶2個口罩才能入睡,而晚上洗澡的地方也就只有一個池子,夏天時就在池里洗冷水澡,冬天時,因為水冷一個月都不洗一次澡,再加上高原有強烈的紫外線,已經讓孫麗娜老師右邊眼睛失明,左邊的眼睛視力也只剩下0.03,老伴朱敏才也得了重病 ,因為山寨里缺少藥物,只有自己扛下來,為看病省下來的錢幫孩子們買了學習用品,朱爺爺甚至還有一條有很多洞的秋褲也不舍得丟,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完全控制不了的留了下來,太感動了。
這些年來,他們夫婦倆已經走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小學,讓孩子們學習了美術、英語、數學等學習課程,也讓孩子們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共捐款了350萬元,讓小學里充滿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是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們向他們敬禮!向他們學習!做為00后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教育之恩,更應該懂得珍惜,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將來也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2
愛,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溫暖;愛,是一場灑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里的歌謠,是孤獨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就正是這樣愛,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他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這讓我對他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他是一位年過七旬的爺爺,也是一名研究軍事的科學家——黃旭華。這位令人心生敬佩的爺爺,讓人久久難以遺忘。爺爺為了國家,為了國家的軍事,而努力奮斗。他研制核潛艇,即使生病了,他堅決的心也毫不動搖。1957—1985,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他沒有回過家。家人去世了,他也只是專心致志地研制核潛艇。回家對他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那堅持不懈,舍小家為大家的鉆研精神,更是讓我感到敬佩和尊重。泰戈爾曾說過:“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并不要求什么報酬。”這不正是用來形容他的嗎?爺爺默默無聞的工作著,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不奢求名利與回報,只為國家做出貢獻。黃旭華,這個名字會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難以抹拭。
還有一位已經九十一歲高齡的爺爺,他的名字叫劉盛蘭。也許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受過他資助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爺爺自己家境貧寒,住在一間簡陋的小屋子里。他靠撿破爛瓶子賺錢生活。爺爺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是他對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孩子卻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資助,從十元,二十元,五十元······這樣一點一滴地積攢著。他佝僂的背影,時常出現在廢品堆里;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卻阻擋不住幫助別人后出現甜甜的笑容;手上布滿了老繭,這也正代表了他對別人的幫助。
十元,二十元······在爺爺的眼里,那些并不僅僅是錢,更是一份幫助,一份支持。而在他人眼里,卻是無盡的感恩和愛戴。老爺爺的愛心持續資助著每個人,毫不動搖,也感動了每個人,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深深的把我的心給感化了。那些受資助的人會銘記著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感動中國》中的十大人物,讓我知道了,原來人間不僅有小愛,還有大愛。愛,可能源于人們之間的一分幫助;愛,可能源于人們之間的一種關心;愛,可能源于人們之間的一句溝通的話語。
有了愛,生命的旅程上的寂寞可以化為快樂;有了愛,孤單可以演繹成交流;有了愛,歡樂可以綻放滿園的花朵。愛真是個奇跡。一直從污泥里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凈的花兒;一只細小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里發出星星般閃亮的光。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3
時年25歲的郎平橫掃各大賽事,職業生涯正盛,本該蓄力再創巔峰。然而長期的高強度訓練,讓她在收獲成功的同時也被傷病折磨。郎平是一個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1985年,考量過自己的身體狀況后,郎平毅然選擇退役,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攻讀英語專業。后與丈夫白帆共同赴美留學。
出國前,郎平是排球賽場的王者,但是,經歷了一無所有的生活后,她要歷練成為生活的王者。郎平在自傳里這樣寫道:“因為我拿的`是公派自費的簽證,所以不能工作,沒有經濟來源。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現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層,還得靠人家借我汽車,給我買衣服,我所有的優勢一時都沒有了,心里很難平衡。……后來,我慢慢地想通了,我來美國學習,就是要掌握自己過去沒有的東西,開始新的奮斗。這段8年的海外生活經歷,歷練了我的心智,我已經把自己這個‘世界冠軍’一腳一腳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實。如果我沒有經歷過出國后‘一文不名、一無所有’的'生活,沒有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經歷,我的人生不會有第二次起航。”
1995年,中國女排陷入低谷,在退役十年之后,郎平回國擔任女排主教練,她拋家別女一個人回到北京。僅僅一年,她就率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獲得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和第十三屆世錦賽亞軍。成績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半決賽前,郎平曾因過度疲勞、血液含氧量過低,跟隊員說話時突然暈倒,她卻憑借驚人的毅力堅持上場,穩定軍心。
在郎平帶隊的1995—1998年這個時期,中國女排兩次大賽都闖入決賽,不過最終惜敗正處于白金一代時期的古巴隊,屈居第二。后來郎平辭職了。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4
暴雨如注、電閃雷鳴,洶涌的洪水漫過道路,眼前是黑壓壓的模糊世界……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30歲的壯族女干部黃文秀生前傳回的最后視頻畫面。眼前是一條被山洪淹沒的路,沖過去,可能會有危險;不沖,可能天亮也回不到村里。那一刻,在黃文秀的心中,也許根本沒有“不沖”的選項。她選擇了前進,向自己牽掛的土地前進,向自己關心的群眾前進。但她卻從此消失在了洶涌的洪流中。
她是名校的研究生,是優秀的選調生,是父母眼中的驕傲,是村民心中的好書記。可是,時間永遠定格在了2019年6月16日晚,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百色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如何將百色革命先烈們奮勇前進,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下去,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責無旁貸,同時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有信心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之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黃文秀生前在地方電視臺錄制的一檔節目里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年多來,黃文秀團結村兩委干部,通過考察學習、請專家指導、挨家挨戶宣傳、黨員帶頭示范等方式,帶領群眾摸索并發展了適合本村的產業――砂糖橘、八角、杉木等。這些產業,如今已成為百坭村的支柱產業和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來源。
斯人已逝,但扶貧精神長存。黃文秀的事跡必將激勵更多青年在脫貧攻堅的事業上揮灑青春。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5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于自己的內心,緣于愛。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相比每年固定引發全國吐槽的“春晚”,它在“苛刻”的民眾中間,獲得一致好評。它表明中國的民眾其實并不苛刻,中華民族賴以傳承的那些固有的美德,也從來沒有過時。它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春晚”.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于自己的內心,緣于愛。
因為愛祖國,有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跟隨將軍丈夫回鄉務農、扎根并奉獻農村一生的龔全珍以及中國航天群體;因為愛他人,因此有了堅持捐款17年的九旬老人劉盛蘭,以及因見義勇為高位截癱29年、委屈艱辛而無怨無悔的方俊明;因為愛鄉親,因此有了貼工、貼錢、貼命的基層村支書段愛平和大學畢業回到大山深處守護教育夢的門巴女兒格桑德吉;因為愛職業,因此有了98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第一線的“良心醫生”胡佩蘭;因為親情之愛,有了身罹絕癥,為了孩子的未來苦繡《清明上河圖》的姚厚芝。
中國古老的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位列第一。為一次生死相托守護戰友30年的天山守墓人陳俊貴,所體現的義與信,難道不是基于對戰友之愛?農民科學家沈克泉、沈昌健父子兩代對油菜改良夢的癡迷和堅守,難道不是因為對科學的愛?
愛,超越年齡、超越階層、超越民族,在這些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輝,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鏡頭切換到現場,每位人物的出場都能收獲觀眾的眼淚,這是愛對愛的共鳴。
愛還可以傳承。“傳承”即便不是今年感動中國人物評獎活動特意為之的主題,也使它較往年的晚會更有了厚度。當我們看到90多歲的劉盛蘭老人老有所養,當我們看到殘疾的方俊明背后的母親和女兒,當我們看到兒子沈昌健對父親科學夢想的繼承,當姚厚芝年幼的兒子那樣動情地說出“我愛你”,我們不僅能夠理解現場的眼淚,還收獲了對社會的信心。
當然,“感動人物”畢竟只能選出十名,而且,可能需要兼顧一定的代表性。其實在票選過程中,還有更多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行為感動了我們。他們也許就在我們身邊,或許就是你和我。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于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于有愛,在于堅持愛、傳承愛。
是,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6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致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后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于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制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后,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跡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干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于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獲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7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于自己的內心,緣于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于功利也擅長于鉆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才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后的喜悅更持久。我們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對身邊的人而言,遠離現實和功利的我們會帶給他們更多陽光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還沒有那樣博大的胸襟,也沒有高尚的奉獻精神,也不要氣餒,并不是每個人都要那么高尚,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積極的道德和消極的道德里面,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踐行積極的道德,那么我們可以先從消極的道德開始,選擇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所以,我們要做個溫暖的人,你我溫暖,身邊的人就溫暖,世界也會有溫暖!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疲于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鉆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都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于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于有愛,在于堅持愛、傳承愛。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斗,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8
在我們身邊意味著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們,也可能是你或你們,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之所以有意義,恐怕更重要的是在于將“我與我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否則,每年一度的評選與頒獎就只是流一流眼淚、顫一顫心靈或是當作幾個月后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后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動過后,再無其它——這絕對是一種再無可比的悲哀。能夠被感動,源于靈魂的不懈怠和心靈的不麻木,但這二者并不必然導致個體行為上的改變和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換句話說,在感動與行動之間,存在一個距離。
感動中國評選的意義在于,它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即使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勞俱增、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美德似乎逐漸消失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是好人更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的中國人還是會在角落中不經意的觸動我們,使我們明白自我內心中對善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向往,使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感動自己時,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信心和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這個層面上講,感動中國評選出的每一個當選者,也許不都能讓你覺得感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們,但只要每年的10個人中,哪怕有1個能夠使你心生向往與渴慕,愿意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沒成功,也有積極且巨大的意義,愛與善從來也不是大而無當,非驚天動地不可的,它是每一個向往、渴慕、追尋的念頭、火花,匯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國。
感動到行動,存在一個距離。如何將這個距離縮短,不僅僅是一個感動中國評選可以單獨回答的問題。愛與善的傳遞,也許并不像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那樣簡單,否則何以解釋我們每每會留下感動的淚水卻還總是發現頻頻發生的假惡丑呢?縮短距離,必須承認個體的軟弱和不完美,檢討我們自身是不是讓太多的趨利避害遮蔽了愛同類的普世情懷?縮短距離,必須在著手于個體的精神建設同時,盯緊社會環境的引導和政府職責的追問,就像今年的當選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個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辦起的殘疾孩子學校事跡中,為什么看不到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為?事跡中的種種,的確越是艱辛就越是令人感動,但如果相關職能部門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撐的艱難,或者讓更多有愛心但無力的人們更敢于出手相助?如果個人的愛心與善行,填補的是政府的缺位,那么感動之前,更應該有對制度的追問和反思,否則,該管的卻沒管,再多的感動,也必然孤獨。縮短距離,就在于每一個做好自我本職工作的人,再多做一點的那一點智慧;也在于即使不能行善,也決不向惡行妥協的那一絲堅持;
有了這一點一絲,縮短的距離背后,就是愛與善的花朵,不止于感動而感動不止。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19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煉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盡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盡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么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跡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秘訣,在于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制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20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跡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跡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余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布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里,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后,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游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局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筑路大軍免于高原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2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桿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幾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22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盡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于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里,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相關文章:
2022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啟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0-08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會》觀后感08-11
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觀后感02-14
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02-15
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02-14
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02-14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新」02-14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03-18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范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