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鏡子觀后感范文(通用15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鏡子觀后感范文(通用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
“我是一面鏡子……”,日前觀看一了部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制頻道十年策劃,耗時兩年攝制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 它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心理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處不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刻的,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他們默默付出,揭盡所能的最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因為這滿滿的愛,有時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怎樣的愛才不會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我看完后,自己也陷入了“迷茫”,腦海里不停重復著過往生活里的點點滴滴,不停的檢查自已與孩子生活中的行為有沒有走向偏軌?怎樣的愛才是最適合我們家孩子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剛好十二歲,也正是叛逆期的開始,我要怎樣引導與表達我的愛,才可以讓她健康快樂的走得更高更遠?無可否認,我們家孩子是一個善良、聰明的孩子,她無論學校的成績與外面機構補習,她都能取得好成績,同時受到老師們對她的一致表揚。我希望她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小學畢業并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因接下來將會有很多新的挑戰需要你去面對,不管結果是好的,壞的,都要你能勇敢的面對,調整個人心態,找出適合自己而又健康的解決方式來勇敢的面對不好的結果;同時想出健康的解決方式來進行下一個挑戰,只有不斷調整自己受挫折的心態,只有勇敢的面對任何困難,遇到事情,要多方面思考問題,因問題的存在,一定不是單向的',它是根據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做法而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只有自己在學習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停的強大,你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一份貢獻!
我只希望你能明白,父母的愛是無處不在, 我們是你最堅固的后盾,當出現困難時,你可以找我們咨詢或聊天,我們將會以我們曾經走過的經驗給你提供解決困難的選擇;我們是你最親近的親人,不希望你會用刺激的語言,或過激的行為去傷害他們,因為他們也是人, 是人也會受傷,更不希望你會隱瞞、逃避現實,這樣很容易受自己的心魔限制與操控,傷害了自己同時,更傷害了你身邊最親近,最愛你的父母。理所當然,父母也有可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你能接受你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的原諒,那么,也請你可以原諒你的父母,因他們的犯錯是因為他們是你“唯一”的父母,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可以有很多很多,但父母是你的“唯一”,這是永恒不變的事實!試想一下,當你范錯的時候,你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如果采取錯誤的方式傷害了身邊愛你的人,同樣也傷害了自己!
最后,我只希望孩子你能戒驕戒躁,遇到什么矛盾的時候,學會傾聽,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換位思考,很多問題其實并非無法解決,事在人為,關鍵是自己想與不想,多理解對方,多一絲寬恕,你將會得到更多,你的人生會更美好!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2
“我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我們是如此的相似。”這是一位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說出的話。央視10年打造紀錄片《鏡子》,給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作為一名資深教師,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很多的家長在和我溝通的時候都會和我說一些關于孩子的教育或是學習上面的一些問題,我發現很多的家長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問題的時候是無力的。家長認為是對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卻偏偏不會向著家長所規劃的方向去走,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幾乎沒有家長反思過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確,而是一味的'去責怪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而家庭則是社會的鏡子。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們的家長并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愛的認知。很多的家長的愛就是控制,將這份愛物化了,導致我們愛已經扭曲了,滿滿的愛最后變成了慢慢的傷害。為了幫助各位家長解答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長分享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在這部紀錄片里面我相信家長們一定能有所啟發。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3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里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游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么呀!我也會,有什么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于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么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于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4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筑好的防護墻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后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于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5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向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并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于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盡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的何其少!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制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6
14歲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學醫的有留學經歷,爸爸是事業單位,本科畢業,這樣的幾乎的頂級配置的高知家庭,澤清說,我來是因為有跟蹤報道,因為這樣有存在感;我來是因為這里有家長課堂,我覺得他們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為他們付出了這么多。
澤清的爸爸說:這個家庭需要改變,但我覺得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用改變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長課堂時說,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著我面試呢!你們誰會同意讓孩子不上學去當背包客,難道讓我放棄他不管他的學習么?
媽媽說,我覺得江校長說的兒子的關鍵在家長課堂上,我覺得太夸張了,沒有那么多。
心理咨詢師李老師說:“我們做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考駕照,可是我們做父母卻不需要,但這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職業,父母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學習。”
那么需要學習的是什么呢?
1、尊重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因為他們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他們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樣尊重他們,包括尊重他們的感覺。
2、正確表達愛
當江老師帶著兩個教官去接家明的時候,大家看到一個細節,家明在家里聲嘶力竭的喊著“讓我見他們!讓我見我爸媽!”,而門外的父母拿掉眼鏡趴在墻邊掉眼淚。
他們不愛對方么?愛,只是用這樣扭曲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反彈回去讓他們自己也難受。愛的正確表達,就是帶著愛一點點的放手,讓孩子在引導而非控制的環境下尋找自己的人生。
3、糾正行為前先連接感情
鄰居有個老太太想要老頭名下的房子,未果,這個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戶前大罵老頭子,幾乎沒有間斷過,左鄰右里不甚其煩。大家覺得這個挨了罵的老頭子會開開心心的把房子給老太太么?你自己會對批評你的'領導說:領導你批評的太對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話去做了,你對我太有幫助了”你不會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會在被批評指責的情況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錯誤。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們,要和他們做朋友。
4、請把指責變成鼓勵,把命令變成啟發式提問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用腦子想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問題并沒有解決甚至更糟,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5、言傳身教
家庭環境是競爭的還是友好的,取決于父母。孩子從一出生就通過觀察在學習處理關系,看到父母總是指責對方他學到的是什么?所以一個問題學生背后,肯定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至少是有問題的父母。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7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輟學、早戀、毆打父母、輕生,不同類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鏡子面前,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張年輕的臉龐,而是布滿皺紋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單純。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從第一次睜開雙眼到熟識數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決定他們未來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絹一展,任由父母書寫。你所謂善與惡,所謂好與壞,毫無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腦海里。
影片中有所體現,時常因為母親送水果飯菜打擾他下軍棋而毆打母親的澤青,年僅十四的他為什么對愛母如此狠心?影片后邊講述說到澤青的父親一直有家暴的惡習,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澤青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毆打母親天經地義,是件常事,可怕卻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許可以憑借年齡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復雜是無關年齡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簡單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思想,認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長階段是一個塑造性格的時期,尤為關鍵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應似得顛覆一生。家長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日夜操勞,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緒,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對父母吐露心思,雙方如果也不及時溝通,那么隔閡和摩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孩子開始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許孩子有一點偏差在他規劃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讀書、中考、高考、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圓滿了。可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多數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數人其實也在黑暗處厭惡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這種思維慣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變成對的了。自認為的正路,這與思想跳脫異想天開的孩子的思維有極大的矛盾,開始了冷戰,吵架,離家出走,甚至以愛相連的兩代人變得刀劍相向,缺少的是溝通和理解。
中國人是含蓄的,年紀稍大的父母更是這樣,他們從不說愛,卻時時都在愛著。他們的愛隱形在每天三頓平淡的飯菜中,隱形在十幾年如一日的叮囑與嘮叨中,隱形在每一次爭吵后滾燙的淚水中,隱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隱形而偉大,常見卻無價。
語言這一最適合表達愛的產物或許失去本意變成了負累。當語言失去美麗,變成冰冷的鐵錘,傷害的不止一個人,那心與心之間的愛的羈絆也變得搖搖欲碎了,有些或許已經粉碎。碎滿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疤。
深愛著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揮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靈,毀壞家庭的和諧?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么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勞上?
深愛著的媽媽啊,你怎能讓一個愛心變成束縛孩子自由飛翔的牢籠,只做你乖巧的小寶貝?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能無視那偉大純潔的愛,帶給他們痛苦與折磨?
親愛的,深愛的,你們都是對方最最親愛的人啊!又怎能讓痛苦代替歡笑,讓麻木代替溫柔!
孩子像風箏,父母是你的牽線人,任你在風中飛舞。
當有一天,風足夠大,風箏足夠結實,便是父母撒開線的時候了。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8
今晚學校安排了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家長陪同孩子觀看央視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三集共90分鐘的片子,母女倆一氣追完了,片子終結時我倆相對無語,過了兩分鐘,12歲的女兒天真無邪地對我說:“媽媽,這片子我沒看懂,但是我也想養一只片子里那種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沒看懂呢,還是馬上就運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長滿足她的愿望來考驗父母的愛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們撕心裂肺地控訴:父母總在“逼迫”、總在“控制”他們……我小心翼翼地探問女兒:“媽媽有逼迫你嗎?媽媽有控制你嗎?你快樂嗎”?女兒一本正經地回答:“沒有逼迫,沒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讓我養一只二哈狗狗的話,我會更快樂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擔心才消失殆盡。
這是一部紀錄片,它所記錄的現象和事例其實早已在各種新聞媒體中反復地重演著。問題孩子的現象,親子關系的斷裂都是老生常談的內容,毫無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結尾卻讓我只有嘆息和滿滿的沉重感,片子的結尾是3個在特殊學校生活了三個月后的孩子,最終仍是選擇了與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離開了父母獨自游歷,他們中只有一個滿18歲才剛成年。我想,這是大部分中國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結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片子里的'父母用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能回歸原來的樣子,足以證明父母對孩子濃濃的關愛,可為什么結果還是有違人愿?為什么“鏡子”反映出來的是孩子對父母滿滿的抱怨呢?我想是因為父母一直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付出愛,卻忽略了接受愛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饋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父母的監護下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并成長,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兩份完全相同的愛,培養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所以應因孩子的個性付出愛,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摸索和積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饋,是讓父母不斷地調整和改善付出愛的方式,這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努力和關注的事業,而不是日常里蒼白無力地嘴里念叨幾句:爸媽很愛你,你該去做功課了之類的句子。愛,也是需要滋養和成長。
太多的父母忙著上班,忙著應酬,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從小就給孩子一部手機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樂場或別人家中,他們用自已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卻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傾訴,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動時間。父母極少與孩子分享愛,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終,孩子也如“鏡子”一般,不再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孩子與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斷裂,絕不是三個月的特殊學校生活和心理咨詢能夠挽回的,親子關系斷裂的心靈創傷也許伴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可能延續到孩子的后代,并擴大影響到社會。
90分鐘的片子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心理咨詢師李品寬老師所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這三十年……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成果的同時,精神的構建是滯后了。確實,特別是家庭關系的精神構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歷悉尼市,當地的友人告訴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須購買一張家庭票,家長可以攜帶兒童乘坐當天的各類交通工具,這項舉措分明就是鼓勵家庭的周日活動。我們的國家,什么時候才會有類似的舉措呢?從片子里,我還注意到一個小數據,進入特殊學校生活的孩子多數是男孩子,從教育角度來看,父親在孩子特別是兒子的教育中的榜樣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們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職或父代母職地陪伴孩子成長,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愛,需要真實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會的支持、鼓勵和正面宣傳。孩子們需要在父母身上學習愛的能力,了解愛也需要滋養和成長,才會在日后的生活中傳播愛,并在付出愛的時候獲得幸福感。
臨睡前,我與女兒討論著片中的各種細節,說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媽媽從來沒有拒絕過她養小寵物,但是,媽媽一直都有言在先,要養一只小寵物,你要同時承擔照顧狗狗的責任,喂養、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證實你自已有這個能力,也不能說服我,那么我不會無條件的滿足你的愿望。愛是有條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養她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我很慶幸我的孩子沒太看懂這個紀錄片,對于她來說,問題少年們經常玩游戲、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書、一場電影、一次滑雪或她喜愛的各類活動。我也很慶幸,在陪伴她成長的時候,我收獲了她對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點、再早一點,多一點、再多一點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9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后還充斥著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為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為感慨,作為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為——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于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并沒有錯,幾代人對于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群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眾樂罷了)。我并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0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小學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于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沖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并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1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視網消息: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為什么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2
大致把央視拍的《鏡子》這部紀實的紀錄片看完了。總長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的信息含量是相當大的。
有點題外話,這部紀錄片已經相當震撼了,能夠把很多不忍直視的問題披露出來,這個相當難得了。而且是在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是不是說明有關方面已經對當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開始了反思,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啊!所以說是首都的一部分學校甚至聽課來看這部片子。其實這部片子跟我們大武漢有很大的關系,片中的這個學校就在我們武漢,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漢的孩子,很多場景畫面都讓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這塊。不知道我們武漢的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有沒有看過這個片子,咱不停課看一看?其中的澤清的爺爺還是湖北大學的副教授,與我也扯的上一點點關系。可能這樣的片子的負面信息太大了,讓我們武漢有點丟臉?也許吧,無論如何,這部紀錄片確實是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讓家長反思,其實里面包含的內容囊括了方方面面。應該是值得整個社會的反思。
這個學校收錄的'都是所謂的“問題少年”逃學,叛逆,迷戀網絡等等。家長和學校已經束手無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從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對父母的控訴,這個是主線。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其實不光是片子中的這些家庭的問題,應該來講是代表了我們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維模式。只是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況比較嚴重而已,走了一點極端而已,與他們的個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關系!其實不用慶幸自己的孩子沒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樣,個人感覺這個比例不會是少數,而心理問題都暗藏于很多類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沒有一個誘因和條件來爆發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點。我們只能說是感到慶幸吧。而目前的所謂的“安全問題”形式的嚴峻,已經是我們當前教育的“警報”在拉響了!如果長此以往,只能會讓家長和學校焦頭爛額,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更復雜的問題!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3
最近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央視CCTV—12頻道《天網》欄目上映,該紀錄片分三集講述了各種“問題”孩子被強制帶入訓練營的事情,讓人感受頗多。筆者并非心理專家、也非教育相關職業,所以本文僅僅是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是一部什么樣的紀錄片,以下內容為業余觀點。
看完前兩集,筆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些“問題”難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個“問題”孩子背后,沒有一個“問題”家庭?究竟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家長的責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難道這些孩子不想做一個陽光少年?為什么我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本紀錄片都給您帶來詳細解答!
筆者記得片中有這樣的情節“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學,為什么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也許,紀錄片《鏡子》能給你帶來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鏡子》一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強加,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對家長對學習都產生了較大的抵觸,到最后出現基本無法正常溝通的局面。這個時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進這些機構進行“特訓”。面對圖中的場景,家長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難受,他們也知道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過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齡的孩子更強。當孩子渴望得到家長關心的時候,你們往往表現的是不耐煩?孩子對于家長的表現是最為在意的,你們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長總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誠的去和他去溝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這些始終是片面的猜測。
孩子也認為家長過于意識強加,讓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買的東西回家就被家長丟掉,自己的想法還沒說完,就被他們否決。
其實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長的理解,得到家長的愛,但是家長的錯愛往往造就了這些“問題”孩子。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4
近來朋友圈被一部紀錄片刷爆了,沒有偶像、沒有明星,主角是三個普通的家庭。這部紀錄片叫《鏡子》。
這是一部由央視用十年時間策劃、兩年跟拍最后剪輯出來的三集紀錄片,耗時90分鐘。
講述三個家庭里出了三個輟學的問題少年,家人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把他們送進武漢一家教育機構接受三個月的“改造”,結果有了意外的收獲。
紀錄片一開始的畫面是這樣的,少年發現家里人要把自己強行送往機構“改造”,和在場的工作人員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淚。
有那么一瞬間,我不想看了。一般這題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張的開端,然后孩子進入教育機構后被馴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興興把家還。
當我看到第二集,卻被震撼到了。紀錄片不著重于孩子在教育機構的訓練情況,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長學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變,你的孩子不會改變,有可能之后會更糟。
一個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爸爸,不愿意請假去上課。他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可是不愿付出時間。
一個國企事業單位的爸爸,自信問題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變太多。
在家長學堂上,爸爸認為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早戀,孩子卻說與早戀無關,是學校的環境太壓抑了,然而家長卻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畫畫,想去唱歌。爸爸說希望孩子過得好,能夠實現理想,但這個理想要糾正。校長一語中的,你說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實孩子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給的。因為受到過多的保護和禁錮,所以希望能夠走出父母的懷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個問題的孩子背后,一定是個問題的家庭,雖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實際上,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
所幸,媽媽們是首先開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員性格的一個綜合體。這說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長學堂后,曾經固執的一位爸爸選擇了改變,相信一切都來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長的變化明顯要比孩子多,不強迫孩子上學,讓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戀愛,讓他自己理智處理;不限制孩子購物,同意買了寵物回家;不拒絕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給孩子一筆錢自己學會消費……
紀錄片之所以取名叫《鏡子》,正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參照物不改,鏡子也沒法改。
很多時候,我們把愛和家人物化了,變成自己的物品,這是我的老公、這是我的老婆、這是我的孩子。
卻沒有意識到TA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夢想、有個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愛,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復制。沒有人想過別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識到這一點,只要一切沒有變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為家長,你將用一生的時間來當這個角色,請不要吝惜這90分鐘來看這部片,因為它可以幫你成為更好的父母。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 15
《鏡子》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一部關于家庭、教育和成長的影片,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情感和社會現實的力作。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我對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長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影片以三個家庭的真實故事為主線,通過他們的日常生活、沖突和和解,展現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充滿了情感和沖突,但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在觀影過程中,我被影片中孩子們的真實情感所打動。他們或叛逆、或迷茫、或無助,但他們的內心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他們的父母,雖然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但他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當,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叛逆和迷失。
影片中的父母們,在面對孩子的'叛逆和問題時,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和做法。有的父母選擇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有的父母則選擇逃避和放棄。然而,這些做法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影片通過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家庭教育的問題,影片還涉及到了社會現實和人性等多個方面。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樣性,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我們應該關注家庭教育的問題,關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總的來說,《鏡子》這部紀錄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重新審視了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長的問題,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關注家庭教育的問題,關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我們就能夠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2-09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3-17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1篇)11-22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3篇)09-28
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6-16
紀錄片敦煌紀錄片觀后感范文04-11
鏡子電視劇觀后感心得 老鏡子觀后感07-22
鏡子觀后感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