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蘇東坡觀后感(通用18篇)
觀看一部優秀作品之后,我們會受益匪淺,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觀后感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蘇東坡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東坡觀后感 1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自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句詩句是中國古代大文豪蘇軾所寫的。可是你確定你很了解蘇軾嗎。
讀了《蘇東坡傳》我才知道我對他的了解太淺了。
蘇軾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美食家不僅如此他還煉丹藥,修煉瑜伽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傳的古詩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為他弟弟所寫的,整首詩無處不透露出他對弟弟蘇轍的思念,可見蘇軾的重情重義。蘇軾的詞恰似北宋詞壇的一陣清風,既影響了當代,又為詞體的發展開拓了道路。蘇軾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僅用來寫愛情、離別、旅游等,還用來描繪農村生活、報國壯志、貶居生涯等。他用筆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但蘇軾詞真正的黃金時段是在他被貶的時候。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并將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進監獄,之后僥幸被放出的蘇軾開始了“被貶生涯”。
在被貶的這段歲月中蘇軾領略了很多事,這也促使他的寫作風格出現變化。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倆者耳。”表達了自己想報效祖國的心里,又同時安慰自己雖然被貶,但能賞到如此美好的風景是只有像他現在的一樣的閑人才能欣賞得到。
書中也提到過蘇東坡詩的受歡迎程度,當時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蘇東坡的詩當寶貝一樣,總是第一時間弄到最新的蘇東坡的詩,可見這也是為何,之后皇后幫助東坡。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東坡先生的所作所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無奇。
蘇東坡觀后感 2
最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愈發喜歡蘇東坡和他的詩。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長的流放中度過,但他始終有一顆豁達的心,這最令我佩服。
提起蘇東坡,或許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說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三蘇里,我最喜歡的就是蘇軾,蘇軾以東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稱之為蘇東坡。蘇東坡一生起起落落,烏臺詩案讓他跌落谷底,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慘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總能苦中作樂。閑暇之時,游歷于山水之間,廣交天下有志之士,創作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歡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也喜歡《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更喜歡《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情。
才華橫溢的蘇軾還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貶黃州時,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做的“東坡肉”,特地把這道菜譜編成順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們記憶,以至于現在這道菜還十分有名。他對生活的`樂觀,對做菜的喜愛,對此可見一斑。也正如書中所說,正是這樂觀的精神,讓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時候,也能抵御負面情緒的侵襲。
書中還寫到,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風雨對床”的約定。正是這般親情,維系著兄弟倆,讓他們同甘共苦,伴他們走過風風雨雨,共同面對困難和挫折,榮耀和掌聲。還記得兄弟倆第一次分別時,東坡這樣描述他們分別時的復雜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見烏帽出復沒。苦寒念爾衣裘波,獨騎瘦馬踏殘月。以至于后來,為踐行風雨對床之約,三番五次想要從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處的喜悅。
蘇東坡是一個傳奇的存在,他寫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華章,他的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蘇東坡觀后感 3
《蘇東坡傳》主要講:蘇東坡從小聰明,21歲就中了進士。他寫的詩一向樂觀曠達,就連皇上看了,也驚得忘記吃飯。可是,就因為蘇東坡的詩好,受到了他人的誣陷,被關進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舉辦大型活動時被放了出來。之后蘇東坡被分別貶到密州、徐州、黃州、常州等地區做官,一聲歷經了無數風雨,可蘇東坡還是樂觀、曠達對待。至今,蘇東坡這個名字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有一次,蘇東坡被關進大牢后,他告訴兒子:以后送飯時,有菜有肉是沒事,如果送魚,就是要砍頭了。有一次,兒子有事,讓一位朋友給蘇東坡送飯。卻忘記告訴朋友別送魚。朋友為了讓蘇東坡吃好點,送了一條魚。蘇東坡一看,以為要砍頭了。可他也沒有驚嚇無比。還是一副樂觀的心態。這一點我很佩服他。遇到什么事都有平靜的心態。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會發火、著急。不知怎么辦才好。所以,我想學習蘇東坡的'樂觀曠達。
想變得樂觀曠達,就要做對比。有一次,放長假時,作業特別多,我擔心寫不完,一回來就生氣,發火,不想寫作業,結果,開學的頭一天才把作業寫完。可是,如果樂觀曠達,作業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馬上寫作業,一天盡力而為,能寫多少寫多少,開學總能寫完。這樣,心里又高興,又能快快寫完作業。多好呀!所以,我要變成樂觀曠達的人。
其實,我現在已經開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說:當《青鳥》童話劇導演很難。但我還是堅持走了下來,也沒一句怨言。我為我的進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加變得樂觀和曠達。蘇東坡這個名字我一生也不會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蘇東坡觀后感 4
重大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蘇東坡》,以風云變幻的北宋大舞臺為歷史背景,通過落榜舉子鬧事風波、王安石變法、徐州抗洪、烏臺詩案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再現了蘇東坡大悲大歡的人生歷程,也還原了這一絕代風流人物的歷史真實性。觀看之后,讓我記憶尤深的是劇中王安石評價蘇軾的那句話:“不知還要幾百年方可出此等人物耳!”
若論官階,蘇東坡甚至還不如他弟弟蘇轍做到了參知政事。若論事功,蘇東坡有據可查彪炳千秋的功業屈指可數。可是確如王安石所言,千百年來蘇東坡的骨灰級粉絲總是層出不窮,但大多只能望其項背。蘇東坡到底因何而偉大?其魅力究竟何在?電視連續劇《蘇東坡》給出的答案是六個字:率真、才情與豁達。
率真。蘇東坡是一個始終忠實于自己,也忠實于文字的人。我們讀他的作品,無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還是“寂寞沙洲冷”,都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在聽一位朋友如泣如訴。即使行走官場數十年,歷經了人生各種各樣的浮浮沉沉,蘇東坡仍然是那個心無城府、率性而為的“憤青”。這樣率真的人,怎能不令人引以為知己?正如蘇東坡吹噓的那樣,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垂髫小兒”聊天。與那些自命清高的文人相比,率真和“接地氣”正是其魅力所在。在電視劇《蘇東坡》中,青年蘇東坡不顧朝廷禁令開放城門收留災民,既體現了其親民愛民的情懷,更是其特立獨行的性格寫照。
才情。蘇東坡集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美食家等于一身。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星空中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經歷多少滄海桑田、改朝換代,依然閃爍著奪目的光芒。如果僅僅有才,還不足以成就其的偉大。史載蘇東坡的才情極其豐富,我們今天讀到的.許多千古名篇,往往都是他在喝酒喝到三分醉的時候揮毫潑墨,一氣呵成的。比如在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還特別注明“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足見其對自己詩詞才情的自負。電視劇《蘇東坡》把家人四處尋找酒醉后的蘇軾、穿插在他寫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過程中,更具有了懸念和趣味性,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既真實可愛又才華橫溢、如癡如醉的蘇東坡。
豁達。“男人的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這句話用在蘇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經歷了“烏臺詩案”后,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已出獄,但仍作為罪官被看守。蘇軾家里人多,顯然靠其俸祿難以為生,于是帶領家人在黃州開荒種地。文化人兼職做農夫,就是在當今社會看來都有失顏面,可是他不以為然,還常以為樂,在黃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前后有《赤壁賦》、《卜算子·州定惠院寓居》等。
早在青年時期,蘇東坡就被宋仁宗視為“替子孫選定的宰相之才”,可是歷經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他非但未能位極人臣,而且在晚年還被一貶再貶,最終死在被召回朝廷的路上。無論是在不毛之地的嶺南,還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蘇軾的豁達與樂觀是非常人能比的,把被貶謫之路當成了一場生命的旅行,歷史上也許僅此一人!
《蘇東坡》,這是一部被忽視的上乘歷史傳記劇。恰如廣電總局的評價:“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文化底蘊厚重,雅俗共賞。”感謝導演王文杰、主演陸毅忠于歷史,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栩栩如生、有著生命厚度的蘇東坡。透過這部電視劇,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也看到了人生中的種種無奈,啟迪了人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在這個聒噪、騷動不安的年代里,我們該如何淡定、冷靜、甚至智慧地處世呢?
蘇東坡觀后感 5
終于2買到《康震評說蘇東坡》,用了一個晚上讀完了,康師這本書寫的通俗易懂,饒有興味,充實嚴謹,且字里行間都充盈著真性情,能感覺到康師是在用心寫作,用心去貼近那個千年前的蘇東坡,他是由衷的喜愛著蘇子的。
康師在這本書中每一處引用都在現場標明了出處,包括每一則典故、軼聞。這樣的寫作必是一件繁瑣而麻煩的事,可康師一絲不茍的這樣做了,主觀上是一個學者嚴謹的品格使然,客觀上實在方便了喜愛蘇軾的讀者,讀者可以順著康師引出的這一條條“瓜藤”去閱讀更多有關東坡的著作,去獲得更多的收獲。
不過這本書真正的好處還不在此,仍然在于從講座到著作一脈相承的康氏風格,這康氏風格就是真性情三個字。全書我幾乎一口氣讀完,但是中間我還是跳過了“巨星隕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讀蘇軾臨終前的種種情景。不過有我不忍讀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歡讀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動我的一章,康師將這一段深沉、真摯的人間親情用飽滿的筆觸展現了出來,子由在為兄長題寫的墓志銘中寫到:“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一個“撫”字真是有說不完的深情厚意,說不完的追思回憶,說不完的感念神傷,我想子由在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一定落淚了吧。還有蘇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攏隔,但見烏帽出復沒”,這樣的詩句真是輕而易舉就能擊中人們心中最脆弱的那一處,分別時的背影總是會叫人肝腸寸斷。
在這一章中,康師有這樣一段話:“蘇軾死后,子由將他與王閏之共同葬于河南郟縣小峨眉山,并命子孫在自己百年后,也將自己的遺骸葬于兄長墓旁,小峨眉山處遂有“二蘇墳”之稱。也許,只有在美好而永恒的天國里,他們的約定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吧……”。我想康師在寫完這段話的時候,會不會在心里有一聲嘆息呢?也許這也是康師對東坡在天之靈的一種祈愿吧。
贊美之后,要提出批評意見了。
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華書局,這本書裝幀精美,插圖也十分妥貼,較之《品李白》顯然更勝一籌,但是書中出現了幾處文字錯誤,大概是校對的工作沒有做好,另人遺憾。我把我感到有問題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兒”,我以往看到的這句話應是“卑田院乞兒”。
p71第十三行“為官沒有事權”,我不知道這句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是不是應該是“為官沒有實權”?
p28末行“……宰相辦公室卻改為擔任通判……”。這整句話我覺得略顯別扭,似乎加幾個字為“宰相辦公室將批示卻改為擔任通判”這樣意思就更流暢通順。
還有曾有吧友提出過的p3“回首向來瀟灑處”。
下面的意見是想和康師商榷的。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敘說蘇軾的生平,顯然書稿是由講稿潤色整理而來,書中有許多設問句。這樣的句式適合于講稿,易于使講座更吸引人,富于懸念。但我覺得并不很適合于著作,書中出現了過多的設問句易使行文顯的不夠流暢,讀起來易有頓挫阻澀之感。
還有一處疑問是關于蘇軾和王安石的,“東山再起”一章中講述了蘇軾和王安石的.會面,讀起來溫馨融洽,蘇子甚至有言“某游門下久矣……慰幸之極”,然而后面P101處蘇軾對王又有極端惡劣之評價,仿佛與此人不共戴天。前后判若兩人,簡直另人懷疑起蘇軾有“兩面三刀”之嫌,我覺得康師對蘇軾與王安石的關系解說的還應該再透徹、明晰一些。
書中對于司馬光的評價前后也出現過矛盾之處,比如p112處“北宋以來的學者……發展到極致,不免自我標榜、惟我獨尊,對于異己觀點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圍攻,王安石、司馬光、程頤身上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特點”,p103處“司馬光的頑固程度與王安石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p112處亦有言“司馬光更是善于將不同派別的人物聚攏帳下”,這樣幾處評價讀起來不免有矛盾費解之感。
還有一句話“我自己的一點思考,則是微不足道的”出現在康師的后記里,康師的后記一直是我非常喜歡讀的,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文字彰顯出了康師的風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穩重的文字背后,依然跳動著青年學者的率真性情。但是這句話,《品李白》、《評說李清照》、《評說蘇東坡》的后記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歡。這句話太過自謙,過謙就意味著不真實,放在這里顯得不必要,也不協調了。
蘇東坡觀后感 6
俗話說,對待生活樂觀向上,對待工作積極作為,不為別的,只為心安。
最近看了《蘇東坡》紀錄片,感慨頗深。在中國眾多的文人里,蘇東坡的詩與詞,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是許多人的最愛。看到月亮,你會情不自禁吟誦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練習書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稱精品;提到美食,又會讓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可以說,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讓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個人。
蘇東坡一生幾起幾落,一度被貶至杭州、黃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處,蘇東坡心懷天下蒼生,專心造福一方。比方,清淤西湖,筑建蘇堤。東坡餅、東坡笠,都因蘇東坡而變得更有韻味。
詩人余光中說:“如想要選擇一個人一同旅行,他不選李白,由于他不負責任;不選杜甫,由于他太悲苦。蘇東坡倒是一個值得同行的人,由于他是一個好玩味的人。”這或許,就是很多人寵愛蘇東坡的緣由了。千年之后,人們寵愛他,信任,再過千年,他依舊魅力照舊。
蘇東坡觀后感 7
蘇軾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林語堂這樣評價蘇東坡。
蘇軾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個老鄉。
媽媽是個普通的中年婦女,平日忙于服裝店的生意,幾乎是詩歌絕緣體。
我經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靈雞湯就是各種不明真假的轉發。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標題,才明白人都是有詩歌基因的,只不過有的可能已經冬眠了。
看著這句“偷得浮生半日閑”,我“終日錯錯碎夢間“”。想起了前幾天我們一起看的紀錄片《蘇東坡》。
他的際遇、他的失意、他的闊達、他的抉擇。這部紀錄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
第一集,我看電視,媽媽在拖地,人生到處何相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因“烏臺詩案”受誣陷,曾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媽媽說,蘇軾真不容易,那時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這么多地方,舟車勞頓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發現自己一無所知。
第二集,我邊看電視邊吃西瓜,媽媽邊聽電視邊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細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世道險惡,人言可畏,這是自古以來從未變過的。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銀河迢迢,蘇軾,不管是面臨險惡的人生抉擇,還是日常的沙沙雞毛,總能展現出豁達壯闊的心態。雖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媽媽湊過來,說道,畫面真是極美,極舒服,我喜歡這樣的素顏鏡頭。
第三集,大江東去浪淘盡,蘇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凈的夜晚觀看,令人振奮不已,高中的時候,我最喜歡讀蘇軾的赤壁賦;后來看了張學友主演的電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賦》貫穿全劇,我更是愛的如癡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嘩的涌進房間,張學友飾演的老師念起,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我頓覺胸中酸楚無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別為《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
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看完了《蘇東坡》,頓覺整個世界空蕩蕩,想要繼續從詩歌中尋找一絲慰藉。
我以為媽媽不會對詩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為她的心里不會再有詩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標題后,我開始改變了對她的看法。
媽媽也是愛詩的,她的生活不應該只局限于油煙味的廚房和掛滿服裝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詩和遠方。
媽媽說,看完這部紀錄片后,她精神為之一振,詩歌再次變得新奇而美好。她利用手機百度學習了很多優美的詩句,記住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篇。
媽媽說完后,低頭吃著碗里的飯。她的話語觸起我一種特別酸楚的感受,這么多年,媽媽為了這個家奔波操勞,周旋于世故滄桑之間。久而久之,媽媽成為了只知柴米油鹽和市井新聞的媽媽,一點詩意有沒有,一點情懷也沒有。
而我呢,竟然有點嘲笑沒有學問的媽媽,甚至鄙視她毫無色彩的靈魂。
但是,我忘了,我記在心里的第一首詩就是媽媽教給我的。
蘇東坡觀后感 8
上周看了那篇關于蘇軾的文章,對他很感興趣,希望哪天國內拍一部連續劇,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曠世奇才。一位朋友說,幾年前已有電視劇《蘇東坡》。
看這種劇,就像看書,看歷史,沒有驚心動魄,只有憤慨遺憾。關于蘇軾,我不想說太多,自古以來多少文人著書立說,熟背吟誦他的詩。我對詩詞一竅不通,根本沒有資格對偉人加以評說。我只想說的是,如果蘇軾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運也不可能比他所經受的'好多少。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起路遙和劉震云。路遙只是寫人生,生活,而劉震云寫社會,抨擊當政,所以他倆的命運不同,真是性格決定命運!
我開玩笑說,路遙是"好人",而劉震云是"壞人",注意這兩個詞都帶有引號。文人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寫自己的生活,寫文字,贊美大好河山;另一種也寫字,但他們抒發感情,談論當前時事,討論國家大事,抨擊不正之風。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偉人。
當文人容易,他們會成為大文豪。偉人就難了,他們的命運坎坷,時刻可能遭遇牢獄之災。所以我認為,可以先當文人,待名氣遠揚,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變文風,寫點"大文章",討論國家大事。這樣即使他們自己惹來殺身之禍,起碼他們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值得值得!
不過比較路遙和劉震云,還是后者命運更好。是他的膽量,他的硬骨頭,還有他的執著讓他成為偉大的作家!而且還會更偉大,因為他還會一直寫下去,寫出最美最好文字的同時,也諷刺了各種社會弊端。
中國上千年就出了一個蘇軾,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當今社會哪里還可以出現這樣的偉人!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問題,要是有機會,你想跟哪個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與蘇軾聊天,但若有機會,我想問問他,你直言不諱朝政,一輩子不受重用,一貶再貶,是否后悔過?
這部連續劇拍的很好,盡管對蘇軾的處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讓我大笑,感慨蘇軾的才華。他在黃州,因為干旱,老百姓缺糧缺水,希望他祈雨。當地官僚也刁難他,想讓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爺祈雨。他恐嚇"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狀到玉帝那里,說你是懶龍!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貶到哪里,他都是豁達,樂觀,幫助當地老百姓。人活成蘇軾,已經成仙。當時海南島土著居民說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當之無愧。
人有才有德,還必須勤奮能吃苦。我們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禱,希望中國再來一個蘇東坡。但話又說回來,也許已經早就有了像蘇軾一樣的人,可能還有不少,只是不為我們所知。他們沒有被貶,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嘆。就是神仙,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什么呢?!
蘇東坡觀后感 9
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于赤鼻磯上游覽眺望,雖歷經烏臺詩案的波折,內心依舊滿懷著對人生成就功名的渴望。是的,時間的確太過殘酷,讓多少心懷壯志的男兒鬢染白霜。但蘇軾終其一生都沒有放棄他多年的信仰。多少年后,出獵密州的他依然高聲吟詠“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纏綿的.情意,字字的血淚,那份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與不舍的深情。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磨練,讓他成長,讓他成為成熟的人。
蘇東坡觀后感 10
俗話說,對待生活樂觀向上,對待工作積極作為,不為別的,只為心安。
最近看了《蘇東坡》紀錄片,感慨頗深。在中國眾多的文人里,蘇東坡的詩與詞,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是很多人的最愛。看到月亮,你會情不自禁吟誦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練習書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稱精品;提到美食,又會讓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可以說,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讓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個人。
蘇東坡一生幾起幾落,一度被貶至杭州、黃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處,蘇東坡心懷天下蒼生,用心造福一方。比如,清淤西湖,筑建蘇堤。東坡餅、東坡笠,都因蘇東坡而變得更有韻味。
詩人余光中說:“如想要選擇一個人一同旅行,他不選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不選杜甫,因為他太悲苦。蘇東坡倒是一個值得同行的人,因為他是一個有趣味的人。”這或許,就是無數人喜愛蘇東坡的原因了。千年之后,人們喜愛他,相信,再過千年,他依然魅力依舊。
今天,我趁著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著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于詞的創作,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后,他才開始詞的創作。這時他才明白,詞并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聞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一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一籌。現在,日本的廟里還專門開設了東坡班,供日本學者一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一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著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頓時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著。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說,這么美好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說,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著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因為家境貧寒,便拿了便宜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后人大為稱贊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蘇東坡觀后感 11
午后,兒酣睡。先醒來的我在床邊書桌旁靜看紀錄片《蘇東坡》,不時還跟讀其中幾句詩詞,身心皆放松。舒坦。
此片甚好,不辜負詩經群里各位老師的推薦,盡管我一開始是沖著李山老師去的,但到后來確實被片中各種有趣的講解吸引住了。此片詳述了蘇東坡的傳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詳細的描繪了蘇東坡的內心世界的變化,從年少輕狂少不更事,到放飛自我自在灑脫,豁達快樂。很不錯。我喜歡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
盡管是紀錄片,但是這部片子不止是知識類講解,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看完并且不費力的銘記在心。比如流傳至今的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烤羊骨的由來;比如西湖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蘇堤春曉,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等等。
第二,在第五集有一處細節,寫到蘇東坡寫詩稱自己八方來風吹不動,內心穩定安靜。一位摯友看出他只是強說辭,便戲稱屁話。蘇東坡氣急敗壞找上門去,摯友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聞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矯情,說到“我還是過我的日子去吧”。這處細節讓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煙火氣,詩人也是人,作品雖高于生活但終究來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實的人生,不足以稱之為大文豪。蘇東坡就是一位有煙火氣的大文豪,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接地氣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蘇被貶至黃州,慢慢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喝酒犯戒,午夜十二點城門關閉后翻墻回家。自己還戲稱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與尋常百姓談笑風生。真文人也。
其次,我所感動的還有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那次會面。兩大文豪曾經的政論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響他們的互相欣賞,對于他們來說,政論是政論,是君子之爭。精神層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動千年。
還有,無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蘇東坡是一位詩詞達人,并不了解他還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雖然在朝堂之上蘇軾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為官便如魚得水,抗洪,滅蝗,獻出秘方幫老百姓治瘧疾,治理的井井有條。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蘇東坡單純可愛的人間大愛吧。
看完這部片子后感覺很多地方都很棒,讓我這樣一個只知道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漸漸喜歡他,有想要把蘇軾詩詞找出來朗讀一遍的沖動。但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動的還是蘇東坡在黃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員演變成善于發現生活中快樂的人的心路歷程。這是詩人的成長,是詩人的豁達,更是我等世俗之人應該汲取到的營養。
蘇東坡觀后感 12
由于出品方是湖北黃岡,所以整個片子有點像“蘇東坡在黃州”,這點可以理解,更何況黃州對于蘇東坡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地理坐標;整個成片共為六集,其實加在一起也只有120分鐘來講述千年蘇東坡,從成本的控制上來說也可以理解;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影片為我們展現了過量的“洋人看蘇東坡”:東坡肉,要洋人告訴我們好吃;《水調歌頭·中秋》,要洋腔洋調來唱給我們聽;東坡書畫,要洋人來給我們點評好在哪里;東坡的文學地位,要洋人來下結論,弄得在下還以為是什么漢學海外傳播的節目呢,有美國人、法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當韓國學者出鏡時,老夫不禁虎軀一震:難道蘇東坡也要被“認祖歸宗”了?
玩笑歸玩笑,但問題來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傳播,當然無可厚非;如果主題是關于一個大文藝家的“世界旅行”,雖然很可能并沒有那么多的學術支撐,邏輯上倒也還說得過去;然而問題是,這個片子是拍給國內觀眾看的。哈佛大學或早稻田大學的研究者,在蘇東坡這個問題上就能比國內眾多的蘇學學者提供給觀眾更準確、更有用的信息?當然未必。這樣做,無非要追求所謂的“國際化”,給人一種“好洋氣”的觀感,以此來增加權威性,就像時下常見的很多大而不當、只是為了追求高大上的“國際學術會議”那樣。這里面有沒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當然您可以質疑在下玻璃心,但我們可以用學術水準來衡量,或者東坡在海外真實的大眾認知度來判斷;如果和事實比較起來剛好相反,難道這不是“文化自信”的問題?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舉個例子吧。推崇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鏡的日本書法家杭迫柏樹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編過一本質量很高的《王羲之書法字典》;但導演偏偏要他講一段“明知是贗品還要買”的經歷。其實對于書畫收藏者來說,“偽好物”同樣是好物,米元章、張大千都造了很多“偽好物”,這一點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偽好物”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行為。不解導演此處的用意,大概是想說,日本人比我們更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這么想從某些個例來看也未必十分錯,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從中國帶回日本的大量寶貝,例如王羲之《喪亂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宮內廳”。而這幾樣精品我們已經沒有了,現存天津博物館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廢品收購站偶然發現的。盡管如此,但我們是中國人呀,難道不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這些問題嗎?特別是面對我們近代史的時候,國寶流失背后的故事都一言難盡。
所以接下來這個例子就有點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長達三分多鐘的篇幅,講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東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出蘇東坡《寒食帖》真跡的故事。然而我們回到菊池惺堂購買《寒食帖》的那個時代,我們能看到的除了恥辱還是恥辱。《寒食帖》當然是一等一的國寶,為了錢能把這樣的國寶賣給外國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關于《寒食帖》的遞藏,《舊日風云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圓明園與《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經說得非常清楚:自咸豐十年圓明園遭劫火而從宮中流落民間,先后經過馮展云、盛伯羲、完顏景賢、顏韻伯、菊池惺堂、王世杰之手,最后由臺北故宮收藏。當時日本“支那學”第一人內藤虎次郎和中國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顏景賢、顏韻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國的寶貝都是經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將《寒食帖》搶救出后(其實他收藏的還有巨然的《溪山蘭若圖卷》與北宋李氏《瀟湘臥游圖》,都是不下于范寬《溪山行旅圖》的稀世珍寶),就寄放他家。
蘇東坡觀后感 13
追了半個月的《蘇東坡》,昨晚看完了。這無疑是部成功的歷史劇。以蘇軾為線索,使觀眾明白宋朝的興盛衰亡原因。君主遠小人而近賢臣,則國盛,反之,則國衰。
雖然本劇為了體現蘇軾的文學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較過頭,可是我還是喜歡上了這部劇,并且一看就斷不了。當蘇軾閉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當時的百姓一樣沉重。蘇軾離世了,去天上繼續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詩文書畫皆精的大才子。悲傷的同時,我又為他終于擺脫人世間的疾苦開心,他終于不用受制于人,勞苦奔波于世。
原本對蘇軾也就《水調歌頭》,《赤壁賦》的印象,現在真的'從心底里喜歡這個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的東坡先生。他不畏強權,敢于直面圣上,擊鼓為民請命;他不怕降罪,開糧倉,解民缺糧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飲咸水之苦……這樣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畢竟遠遠比不上這位東坡先生,不知該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觀后感,應該有對自己生活的思考,我這里也來說下。像我這樣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小事,關于天下,我既沒有什么發言權,也不甚關注;說到自己,與蘇軾一比,簡直無地自容。遇到客戶催單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里團團轉,若更悲劇者,發貨方無法準時發貨,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廠,逼他給我變出貨來。如果像我這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歡,那蘇軾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沒有,并且,每貶至新處,總能做些政績來,他做事從不為取悅領導階級,只一心為著百姓,我想這就是他總是“貶不敗”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東坡先生學習!
蘇東坡觀后感 14
今日,我趁著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聞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由于它們根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于詞的創作,由于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后,他才開頭詞的創作。這時他才明白,詞并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著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一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一籌。現在,日本的廟里還特地開設了東坡班,供日本學者一起討論蘇東坡。蘇東坡有一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著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立刻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著。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說,這么美妙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說,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專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聞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由于家境貧寒,便拿了廉價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后人大為贊揚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蘇東坡觀后感 15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該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同時,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全片共分為:《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等六集。
該片由湖北省黃岡市委市政府、湖北廣播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制。自2015年12月啟動拍攝以來,攝制組行程10余萬公里,除在黃州、羅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并遠赴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拍攝大量珍貴素材,對余光中、葉嘉瑩等數十位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了訪談,還采訪了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全球知名學府的教授,以國際化、多元化的視野探討蘇東坡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
蘇東坡觀后感 16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人的人生會讓你熱血沸騰、總有一些人的人生會讓你萬分敬佩。我喜歡讀人物傳記,因為讀人物傳記是我們尋找生命原型、不斷汲取生命能量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在別人的生命里多活一次。我近期讀的人物傳記是《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
年少時,我對蘇東坡的了解僅僅是學了他的一些詩詞,對他所想要表達的主旨也只是停留在詩詞表面,并沒有過多地體味他的人生情感。讀了《蘇東坡傳》之后,我看到的是一個情感豐富、非常富有人情味且無所畏懼的蘇東坡。
他在山東密州的時候,想到七年未見的弟弟,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想到自己那已去世十年的發妻,他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蘇東坡是一個內心細膩而情感豐富的人,他對于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很好的`情感,他有非常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敬仰之心,他的才華在當時無人能及,而我更喜歡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為官生涯中,他時時處處為百姓著想,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雖官宦生涯一路坎坷,仍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無所畏懼,從不怨天尤人。
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蘇東坡“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的人生大智慧,別管世界多復雜,自己要活得簡單,如清風般過自己的一生,尊崇內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樂。
在讀《蘇東坡傳》時,他的名字只是一個回憶,但他那如清風般的一生和喜悅純真的心靈,會永遠留在世人心中,這是真正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觀后感 17
看完紀錄片后,我對蘇東坡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他的人生可以分為“官場生涯”與“詩人生活”。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兩個蘇東坡。
在官場生涯期間,蘇東坡呈現出來一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例如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著手興建水利,退耕還湖,將當時還是一片廢棄鹽水沼澤的西湖煥發新生,修改了征稅政策,改變了當時體系腐敗的杭州,成為了大家心中的'“偶像”。
成為了詩人,蘇東坡褪去了人們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變得單純天真。此時,他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寫文章、說話,完全不顧及:開心了,各種比喻聯想,傷心了,還是各種比喻聯想,可就是能讓人讀出他的情感;噴上兩句朝廷,對別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可對他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顧后患,可以說是詩人蘇東坡的最好描繪了。
蘇東坡觀后感 18
這首《念奴嬌》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和友人坐船夜游赤壁之時。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也表達了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懷古抒情,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
以前對蘇東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春節,在觀看了央視人文紀錄片《蘇東坡》后,對蘇東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認知。紀錄片從蘇東坡貶謫黃州開始,講解了他一生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再現了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每個人生來都不是大徹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經過"鳳凰涅槃"。秉性樂天的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對蘇東坡的評價都很高。蘇軾在二十歲考取進士,歐陽修在看過他的作品后對蘇軾寄予厚望,認為三十年后會取代自己。仕途平坦,意氣風發的蘇軾也有過少不更事,陳希虎讓他寫的《凌虛臺記》暗含諷刺,卻沒成想被一字不動的刻在石碑上。面對王安石變法的節奏之快,蘇軾的辭官隱退也有著文人的"清高"。但"烏臺詩案"使他深切地領略了朝廷的黑暗,經歷了精神的煉獄。那時的他是感性的,面對生死,再清高的人也會折腰。黃州是他的精神地標,一蓑煙雨任平生給了他喘息的機會,領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寧靜和超脫。
解決了思想困擾的他,耕種著東面山坡田地改變著經濟困境,并從此以東坡自居。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廟夜談,發明"東坡餅",后來的"東坡肉",火烤羊脊骨,"東坡笠"足以看出他雖身處逆境、卻讓貧困生活多了興趣盎然的境界。面對逆境,他將別人嘲諷轉化為人性的寬容和溫暖。他任由大自然變化,定風坡的雨使他將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說蘇東坡是流行歌的先驅者,他改變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詞風格,《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對詞賦予了自由灑脫的定義。他的人生是可樂的,夜游赤壁問自然,大自然的回應使他發怵。半夜敲門不應,重回江邊的《臨江仙》,使他的監管官以為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些烏龍也是他在死亡邊緣獲得重生后的了悟。
四十六歲他了悟,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難在不粉飾、不賣弄,自由準確的呈現人的內心世界。《枯木怪石圖》,成竹在胸成就了他繪畫的成就;柔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給了他全新的價值觀;對朝云寫的詞和墓志銘抒發了他的眷愛和感激之情;王安石的江邊相迎、徹夜長談政見,懟了一輩子,臨了評價蘇軾"不知更幾百年才出此人物"。
也有人說蘇東坡是網絡語言的鼻祖,"呵呵"在他流放儋州期間寫給友人的信里出現多次,"呵呵"是他不加掩飾的自得,是他心里不得志的豁達。
我敬佩蘇東坡,敬佩他熱愛生活,敬佩他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溫暖的人間情懷。彌留之際,面對生死,他說用心過了每一天,西方的極樂世界就存在每一天。他為官救世濟民,興修水利;為兄"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為情"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美食家、偉大的工程師、詩人……
當一個偉大的人物成為過去的時候,人們總是追尋他的蹤跡,發一種遙遠的幽古之思。他身處逆境超越苦難,善于思考的曠達情懷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學習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觀后感】相關文章:
《蘇東坡》觀后感11-12
蘇東坡的婚姻與愛情01-03
我心中的蘇東坡作文09-17
《蘇東坡》觀后感(通用12篇)02-24
《蘇東坡》觀后感(通用18篇)08-23
蘇東坡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1-28
有關蘇東坡的高二作文10-28
蘇東坡畫扇判案的故事11-02
蘇東坡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1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