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 《人世間》觀后感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世間》觀后感 1
周秉義自不必說,上山下鄉的政策實施之前,他就已經被兵團給錄取了。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倆必須留一個在家里,按照周志剛夫婦的計劃,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里的,但是沒想到周蓉為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地跑去了貴州,把整個家都扔給了周媽媽和周秉昆。
當然,那時候的周蓉應該不會想到后來的`事情。
這些年來,一直是周秉昆在家里,雖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義在兵團,因為有才華的緣故,一直比較受重要,如果不是為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軍區領導了;周蓉在貴州,雖然遠離了家鄉,但是做一名鄉村教師,倒也不算太累。
畢竟,那時候的老師,只要教好書就夠了。
反觀周秉昆,作為兄妹三人中讀書最少的一個,先是在木材加工廠上班,從事體力勞動,后來去了醬油廠,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車間,干的還是體力活。
最為重要的,周秉義可以和郝冬梅出雙入對,周蓉可以和馮化成相親相愛,反倒是周秉昆和鄭娟,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地下戀。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里就只剩他一個孩子,遇到家里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干,周秉義和周蓉就算再擔心家里,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時候的周蓉,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愛情和愛人的詩歌,未必會操心家里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
《人世間》觀后感 2
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馮化成被抓了起來,周媽媽因此暈倒,緊接著周秉昆也坐了牢,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統統都扔給了鄭娟。
那半年時間里,鄭娟一邊要照顧仨孩子,一邊要伺候癱瘓在床的周媽媽,為了給周媽媽按摩,一雙手都給磨爛了。
劇中有個細節,等到周秉昆出獄之后,鄭娟說周志剛經常往家里寄錢,似乎并沒有說到周秉義和周蓉,雖然這跟他們不知道家里的情況有關,但是我猜測,這兄妹倆應該是沒有往家里寄錢的。
不知道周蓉是在什么時候知道母親昏迷的事情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對周秉昆兩口子拖累最多的.人。
等到后來一家團聚的時候,周秉昆和鄭娟忙前忙后,周蓉一家和周秉義兩口子,雖然也在做家務,但是在我的直覺里,他們一直處于“半客人”狀態。
記得那次,知道周蓉要回家的消息之后,周秉昆馬上就準備買電風扇,雖然是因為他心疼鄭娟,卻也是因周蓉他們而起。
這些年來,周秉昆夫婦在家里照顧老人,撫養孩子,還得打點鄰里關系,收拾哥哥姐姐留下的爛攤子,也實在太難了一些。
只是很可惜,雖然他們付出了這么多,但是等到周秉義和周蓉兩家人回來之后,眾人都只看到他們身上的光環,卻忘了這些年來,如果不是周秉昆和鄭娟這兩只螢火蟲的話,周家可能早就沒了。
而且,這些年來,對鄰里幫助最多的人,也是周秉昆夫妻。
《人世間》觀后感 3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人們常說,要追求完美的人生,其實不然。生活總是和人們開著玩笑,不論怎樣努力,生活依舊會有缺憾。電視劇《人世間》就是一本人生的教科書。郝省長盡管官至正省級,戰爭年代兩個孩子流落民間未曾找到,膝下只有一個寶貝女兒還不能生育,至死都沒能享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老工人周志剛艱苦一生,兩大憾事到死都無法釋懷。一個是,與省長親家同在一個城市,從未謀過面;二一個是,春節率全家給左鄰右舍拜年,考慮不周傷害了小兒子周秉昆的.感情,多年未能消除。周秉義盡管畢業于名校,工作政績突出,官至副部級,但仍遭惡人誣告,晚年長期與病魔抗爭。周蓉盡管漂亮聰明,畢業于北大名校,年輕時愛情轟轟烈烈,人到中年卻遇到丈夫出軌,雖有男顏知己蔡曉光陪伴,但感情的傷害卻無法彌補。周秉昆一生吃過苦力,蹲過大牢,當過小老板,磕磕絆絆總算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但他因自己從小不好好上學,未能給家庭增光添彩,一直覺得對父母很有虧欠,這個心結遺憾陪伴了他幾十年。鄭娟憑著借自己的漂亮和善良,贏得了周秉昆的真心相愛。雖說這對貧賤夫妻生活很幸福,但楠楠的突然離世對鄭娟帶來的精神打擊將成為她終生的痛點。回望《人世間》每個人物的命運安排,深感“不求萬事皆如意,但愿人生半稱心”。生活沒有永遠的浪漫,可以繁花似錦,也可以素衣禪心,只要坦然面對,每天仍然美好。
《人世間》觀后感 4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里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里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后呼應的戲劇“扣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后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布滿繭子的手,瞧見了干干凈凈、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后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么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念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里,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人世間》觀后感 5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能夠一如往初?很多人在起初的時候確實抱著感恩之心對待別人,但是時間長了,他就會慢慢忘記自己的初心,于是產生了抱怨,進而內心開始不平衡,開始計較、生氣,一直與人翻臉。
而鄭娟呢?她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最初的想法,即便成為這個家里的“頂梁柱”,也沒有恃寵而驕,依然默默地支撐著這個家。
不忘初心,常懷感恩,讓鄭娟沒有抱怨,只有付出,內心也一直坦然。
鄭娟的幸福,還在于她懂得知足常樂。
周家三個孩子,周秉義讀北大,媳婦冬梅還是高官之女;周蓉讀北大,嫁的人是著名的詩人;他們兄妹倆在外人面前風風光光,而秉昆和自己則被人看不起。面對這樣的“不平等”,她從來不計較,而是靜靜守護著自己的小幸福。
她幫助秉昆賣煙酒,賺了錢,給每個人添置了禮物,她高興地說:花自己賺的錢的感覺真好。
過年,周志剛帶著大家去拜年,別人都稱贊他的'大兒子和女兒,但是她內心沒有不平衡,反而找個機會跟秉昆回來一起做飯。
其實,人的痛苦,往往來源于比較。就拿周秉昆的六小君子來說,一開始大家起步都差不多,所以能夠開開心心一起玩,可是后面隨著喬春燕的升遷、川和呂陽考上大學,大家的差距就越來越大,所以有些人就感覺不再幸福。
比如吳倩,當她看到喬春燕住樓房,而自己一家八口窩在兩間毛坯房的時候,她內心是不平衡的。
但是鄭娟卻不會。不管大哥和周蓉活得如何風光和幸福,她都不去羨慕,更不會嫉妒,而是想辦法經營好自己的小日子。
也正是她這份知足常樂,才讓秉昆有了底氣去辭職創業,他們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知足,才能讓你靜下心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路。而嫉妒只會讓你失去方向,不知所措。
《人世間》觀后感 6
《人間世》是最近好評度極高的一部作品,講述了醫患之間發生的故事。本片以獨特的視角,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個與以往認知不同的醫患故事。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人間世》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
片中拍攝和記錄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變化,病患家屬的擔心焦慮,醫護人員的細致入微。讓觀眾通過自己的視角來感受片中人物所發生和經歷過的事,帶入自身的理解,從而得到與以往不同的對生命的認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態。生是一個生命的起點,死則是終點。沒有人想輕易走入終點,更何況是斷送他人的終點。在《人間世》第三集中,一個孩子的'父母決定簽下自愿放棄治療通知書。腦死亡,基本上已經宣告了這個人走到了終點。但他的心臟仍在跳動,人們就不愿承認這個已經在懸崖邊的事實。孩子的父母在這個時候該是最絕望和無助的,他們面對病床上年輕的骨肉,無法割舍,悲痛得無法自己。但總會走到終點,誰都無力回天。父母在萬般不忍之下簽下放棄治療書,并將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獻。這是讓常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一點。為什么要簽下通知書?為什么不讓孩子在終點完整的歸去?這個孩子已經腦死亡,再讓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過是多讓心臟跳動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讓這鮮活跳動的心臟幫助他人重獲新生。這對父母的決定救治到了四條人命,讓兩個人重見光明。這個捐獻者和他的父母無疑是偉大的,讓人心生敬佩。
人世間無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臨病痛和死亡的時候才是最無助的。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關注的都是金錢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現問題時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人生在世,生而為人。人縱有七情六欲,但終避不過一死。所以我說,人活在世,生大于天。
《人世間》觀后感 7
被父母愛的孩子,內心充滿愛;而那些從小跟父母不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叛逆。孩子會因為父母沒有照顧自己而質疑父母,而父母也會因為自己沒能照顧孩子而內疚,這樣的關系,對親子關系不利,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
馮玥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周蓉太過自我造成的。當年在北京上大學,馮化成為了她們母女放棄了作協,選擇了圖書館,不就是為了分一套房子嗎?可是這個時候,周蓉并不想把女兒接過來。
如果這個時候把玥玥接過來,讓她在北京上大學,也許就是另一個光景了。但是周蓉錯過了這個時候。她那個時候應該覺得,有人給帶孩子挺好的,自己抓緊時間拼事業吧。
她和馮化成在北京發展得不太好回到了吉春。她在江遼大學提拔為副教授,也分了房子,這個時候玥玥在上初中,她本來也能接過來。可是她還是沒接,她覺得秉昆家房子大,住得開,自己只是一居室,孩子沒地住,所以依然不接。
總之呢,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接,過得不好的時候也不想接。她雖然是個母親,可是每周只去看女兒一次,女兒心里想的什么,她一概不知。這種放任的`態度,讓女兒養成了自我的性格,所以馮玥不會聽母親的,更不會聽鄭娟和周秉昆的,這讓她比周蓉還任性。
缺失父母之愛的孩子,內心有一個空洞,她總會覺得任何人都欠她的。
周蓉這一生真的是高開低走,本以為她是個優秀的女孩子,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很勇敢,沒想到就是因為愛情,她的一生都被毀了。
可憐的周蓉,更可憐的馮玥。
《人世間》觀后感 8
父親經常跟我念叨說,培養孩子這件事,真的很沒道理——
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出來,可是孩子要奔赴自己的生活,根本沒辦法留在父母身邊,身為父母,除了名聲好聽之外,好像什么都沒有。
可是遇到孩子“沒出息”的,等到孩子成年之后,雖然面子上看起來不好看,但是等到父母年老之后,卻是最不看好的孩子一直陪在身邊。
幾年來,老家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家老人生病了,是家里沒工作的小兒子一直在照顧,一直等到老人快不行的時候,另外幾個孩子才趕回來,等到他們回家之后,都對小弟弟挑三揀四。
等到把老人送上山之后,小弟弟再也忍不住了,質問他的哥哥姐姐老人生病的時候他們在哪兒,一年到頭來就回家呆一兩天,根本配不上父母為他們花的精力。
好在他們兄妹感情還算比較好,雖然鬧了一些不愉快,后來他們還是把話說開了,并沒有鬧出更多的齷齪。
只是父母不在了,那幾個在外的兄弟姐妹,回老家的次數也就更少了。
至于,清明節掃墓之類的事情,大多也都是留守在家的那個孩子在做。
也許,正如老話所說的那樣,如果孩子有出息,我們就是在為國家培養孩子,如果孩子“沒出息”,我們就是在為自己培養孩子。
有能力的在外盡忠,能力差的.在家盡孝,這樣明確地分工,倒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希望那些在外盡忠的孩子,可以多回家看看父母,那些在家盡孝的孩子,也需要擁有自己的事業,讓自己和父母都過得好一些。
《人世間》觀后感 9
很久沒看那么多集的電視劇了,《人世間》看完后一直想整理一下思緒,不是所有都能理解,也許那就是人生吧。
近五十年的時間里所經歷的人生故事匯進五十八集電視劇里,看到第9集周秉昆為了給鄭娟每月送生活費,把傳家寶——鐲子偷偷當掉的時候,我氣得一度想要棄劇。當時特心疼被他賣掉的鐲子,只覺得他是個不孝的敗家子,自己想要幫人就用自己的錢啊不夠就自己打零工。看到這里心里真的`罵過好幾遍。還好后面換來的是鄭娟一生對周家的守護和報答,比傳家寶更為寶貴。
在追劇的過程中,心情隨著劇情起起落落,太苦太氣人的時候,我們觀眾可以隨意選擇倍速或快進跳過不想看的劇情,但對于故事中的每一個人,人生的每一段路都算數,無法跳過。
周秉義最后的信里的內容都特別好,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這一生選對愛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確實啊,是家最重要的組成。家人之間要多溝通多理解。
人這一生,只要遇到困難,能夠站在身邊給你力量的人幾乎都是家人。人生中若遇良師,有三兩知己,那便是更大的恩賜了。
《人世間》最大的遺憾就是到最后也沒能拍成的那張全家福,總覺得來日方長,可時光荏苒。在看最后彩蛋里收集的一張紙全家福的時候,彈幕里很多人都定下了拍張全家福的目標。在這個手機隨時都可以拍照的時代里,別忘了和家人拍張全家福,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光。
《人世間》觀后感 10
善良是人生最好的護身符。主人公周秉昆鄭娟夫婦,雖身處城市最底層,但在他們的身上集中了中華民族的許多優秀品德,其中善良厚道是他們最顯著的特征。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也講不出多少高深的道理,但他們深知“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的道理。因為善良,他們遇事總先替別人著想,助人為樂成了他們的人生信條,遇到天大的困難獨自扛著,幫助別人從不想獲名獲利。周秉昆和鄭娟的生活軌跡告誡人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善行無痕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馬克吐溫也曾說過,“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因為善良厚道,周秉昆夫婦的工作生活中困難很多,但很少遇到跨不過的溝坎。因為他們的善舉已經播撒下了許多回報的種子,每每遇到難事都會有意無意的得到貴人相助。當年周秉昆奮力搭救一位素不相識形神落魄的老頭的生命,后來這個名叫馬守常的老頭官復原職竟是省委副書記,對他喜愛有加幫助不少。他們身邊的一幫窮朋友,誰家有困難他們都能兩肋插刀出手相助。有求人幫其安排工作的,有無償借給和贈予住房的,有生意被騙幫其追款的,也有直接經濟援助的,等等。特別感人的一幕是,圍繞鄭娟母親留下的一間小房子,是留給兒子周聰做婚房還是贈給好友于紅,兩口子糾結爭執的痛哭流涕,最后還是決定贈給失去丈夫的特困戶于紅。正是這種先人后己的善行,才使周秉昆夫婦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我們是唯物主義者,雖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佛家學說,但從周秉昆夫婦身上我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善良是人生最好的護身符。
《人世間》觀后感 11
其實,周秉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鮮見。
在我的同齡人中,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正如老話所說,十個指頭有長短,孩子的能力也不會絕對相同。
能力強一點的,大多都在外面打拼,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并不多;如果家里有念書念出來吃了公家飯的,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工作上,等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之后,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就更少了。
相反,那個念書不好,能力不好,只好留守在家的孩子,反倒成了陪伴父母最多的人,也是對父母盡孝最多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能力強的.,念書念得多的,也是父母花費精力最多的,偏偏這些父母付出最多的孩子,沒有時間好好照顧父母,反倒是那些不被偏愛的孩子,反倒成了對父母回報最多的人。
當然,不是那些在外打拼的孩子不想好好照顧父母,老家也有很多年輕人發達了之后,把自己的父母接進了城,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們的父母要么因為不喜歡城里的生活,要么受不了獨自待在家里的孤寂,紛紛又回到了農村。
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那個留守在家的孩子,才能給他們最想要的生活,也才能給他們更多的陪伴。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趕上父母生病啥的,等那些在外面的孩子趕回來的時候,留守在家的孩子,早就把父母送到了醫院。
當然,還有更壞的情況,很多父母臨終的時候,都沒辦法見到自己最想見到的那個孩子。
《人世間》觀后感 12
最近,電視劇《人世間》正在熱播,而我一集也沒看,我選擇了聽書。聽書,是為了比電視劇更精細的掌握這篇巨著的細節。是比讀書更充分利用時間的方式。
今天,在周秉義去世的遺憾里,在周秉昆和鄭娟的憧憬中,我結束了全書136集的收聽。
長篇小說《人世間》記錄的上世紀東北城市貧民區“光字片”里,以城市小人物作為視角展現50年來百姓生活畫卷的故事。故事從個人命運到家庭關系,從柴米油鹽到人情世故,無不寫滿了底層平民在生活中的苦難和遺憾。同時,也寫出了一代人的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更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善良正直、有情有義、堅韌擔當的中國人形象。
聽書聽到了最后,有些過不去的怨恨最終都放下了,曾經耿耿于懷的心結也得以釋懷。精明世故的人終于醒悟,在失去后懂得了珍惜。而周秉義,周秉昆,周榕,蔡曉光,鄭娟,春燕兒,國慶,敢超,周楠周聰弟兄倆……他們都是書中平凡的人物,也是,現實中每一個平凡的我們。
梁曉聲曾經說過“自己是最不喜歡出書的人”,然而他的這部巨著卻在20xx年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讀罷這部作品,想法很多,感慨很多,皆因為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回憶和時代的進程。我認為堪與路遙的.著作《平凡的世界》媲美。
有句話說:當你實在熬不下去的時候,就讀讀余華的《活著》。我讀過,但還沒到熬不下去的時候,余外收獲的且是滿滿的動力。這里不針對某一部作品,是泛指!
弱者習慣于依賴,強者鞭撻自己成長。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會淚流滿面,有時,發現自己也很厲害,勇敢地走了很長的路,做了很多的事,面對過很多復雜的人……
在讀書中感動自己!
在生活中歷練自己!
《人世間》觀后感 13
《人世間》題材宏大厚重,觸及敏感的時代禁忌,但講述點卻落在平凡的人和家庭身上,細膩現實、舉重輕落。隔著一段時空,但人與事又是每個人共鳴的體驗,這樣的劇最重要的就是一一真,演員的表演也好、臺詞風格也好、時代的還原性也好、只有真才能讓觀眾信服、有代入感。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這一個輩子就過去了。”“人生啊,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旅程,終點都一樣”人有時候會想為什么活著?最終不過是化為塵土,魂歸天地,那這一天天的有什么意思呢?可有時候又覺得,活著啊,能體驗很多東西,快樂的,悲傷的,都是經歷,造物主既然創造了人,也就賦予了他們不同的意義。能來人世間走一遭,真好。
我們當下所經歷的所有開心與不開心,過去了以后,不論你是否愿意,那都是你的回憶。開心的時候,回憶曾經的不開心的時候,那也都會是覺得開心的時候,曾經的不開心現在想來也是開心的。不開心了,去回憶開心的'經歷,也是不開心的,因為覺得曾經那么美好,現在怎么這樣了,所以啊,心態很重要。
看完這個劇,首先就是覺得“對不起”這三個字真的一文不值,但是也不能說它沒有意義,存在即合理,雖然物質上起不到任何作用,至少精神上還是有一點用處。
我也不想長大啊,我想永遠停留在二十歲。長大后的生活,真的好苦啊。生活不易,大家也都在為了生活而努力,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好人有好報。本來不相信這句話了,可是看道大結局,還是相信了,所有的善意,在某天都會結成善果。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人世間很溫暖,好好體驗吧!
《人世間》觀后感 14
《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后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著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著,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里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里也有性格沖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筑新巢,蛻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里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扎扎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坐標和目標。
《人世間》觀后感 15
電視劇開篇,帶著史詩感的俯瞰鏡頭切入了1969年東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親去西南“大三線”,長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要“上山下鄉”,只留母親和小兒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隨周秉昆的視角,隨他走進木材廠、醬油廠、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邊事。
主創花了大力氣營造準確的時代風貌。畫面掃過林海雪原、國企車床、集體林場、國營飯店……大工業時代東北的冷冽粗糲撲面而來。鏡頭一推入“平民窩子”光字片,則是另一種氣息。屋檐疊著屋檐,街道變窄成了巷。外人會迷路的光字片里,從院角的雞籠、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頭、門簾、鍋碗瓢盆,都透著濃濃煙火氣。但對《人世間》而言,物理層面的'講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讓長輩憶往昔、年輕人知過去的,不止于嚴絲合縫的視覺符號,而是綿密的服務于人的細節。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視聽細節,對上了觀眾心里對年代和人的認知,讓“我們”代入了他們的情感和命運。
描畫親情,細節時而詼諧。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勝在本分孝順。母親不識字,他理所當然擔下讀信、寫信的任務。母親大晚上興起要給父親寫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還是鉆出被窩拿起紙筆,順帶還跟母親撒個嬌,求她給自己織條新毛褲。小兒子身上緊繃繃的,正是姐姐穿過的毛褲。父親寄來長長家書,整整十頁,周秉昆慢條斯理地讀,一邊揣摩父親潛臺詞,夾敘夾議的節奏急壞了等下文的母親。母子溫情、家人的牽掛,悉數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讀與聽。后來,周秉昆同父親慪氣,鄭娟接過紙筆,牽起父子間東北與西南的往來。一樣是寫信,多了分傳統中國式父子關系的欲語還休。
【 《人世間》觀后感】相關文章:
《人世間》觀后感12-13
人世間觀后感05-12
《人世間》觀后感作文05-18
看《人世間》的觀后感11-02
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12-23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活動作文范文09-28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初一話題作文04-14
人世間百媚千紅獨愛誠信這一種作文03-25
《奪冠》觀后感-觀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