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老師來了觀后感三篇
引導語:《中國老師來了》是一部BBC的紀錄片,那么觀看完之后,要怎樣寫一篇觀后感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中國老師來了觀后感一
《中國老師來了》是BBC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師給英國一所中學的孩子上一個月課,然后和英國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孩子成績比較的故事。這種文化的碰撞題材的話題往往一出現就能抓住人們的目光,更何況是發達國家主動嘗試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認為英國的學生太懶散,需要中國老師去“滅滅威風”;有人認為中國老師太嚴苛,扼殺了學生活潑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時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誤會,那就是中式教育選擇了權威、紀律和殘酷競爭,而英式教育選擇了自由、寬松和全面發展。而事實上結合中國人多教育資源少的國情來看,是殘酷競爭選擇了中式教育,或許也帶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環境需要我們更加高強度的學習。英國相對寬松的環境選擇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師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教育模式的選擇,不僅僅是非“中”即 “英”那么簡單的事,它牽扯到一個漫長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間地帶。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國家,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師,視頻中的英國學生對中國老師的尊重顯然是不夠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尊重也是不夠的,公然訓斥學生,不聽學生的解釋,眾目睽睽之下讓學生罰站等等。因此我們不該把矛頭直接指向英國,應該自我反思。
不管是過程還是結局,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國老師來了觀后感二
此節目已播出很長時間,之前一直沒機會看最近終于有些觀看感觸頗深,本節目是由BBC制作的關于中式教育和英國教育效果的對比,英國邀請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國教師到英國一所優秀中學任教四周,然后與本中學的相同年級的學生共同參加測試比較高低。
由于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從一開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國的校服被英國學生戲稱降落傘(其實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顯然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管理學生的觀念,中國教育注重的是服從權威,這里的權威便是老師、紀律、校長、領導等,要求學生在學校要對老師絕對服從,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師所認為的中國的學生是最聽話的(可能是因為他教授的`中國學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國教育則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從學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并且注重學生的自我思索,鼓勵學生質疑教師和權威,他們在課堂上實際是把老師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從第一周開始就因為巨大的差異引發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便是紀律問題,中國老師們不得不在每堂課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學生保持安靜,用心聽講,可一向自由慣了的英國學生顯然不會那么聽話,因此在影片中會看到很多不和諧的畫面,以致英國中學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幫助中國教師維持紀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課方式的區別,中國教師主要運用中國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教育,整節課都在不停地講并且課下還要安排一些練習進行鞏固,可很多英國學生并不能適應,有的只能堅持一會就失去興趣開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擾其他學生,甚至做一些過激的行為反抗教師,連英國中學校長聽了一會課后也感覺很煎熬,其實在中國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學校和家長的壓力學生無從發泄而已,最后便是學校的時間安排,英國中學的學生一般下午很早就會放學回家自由支配時間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學生還要繼續在學校上兩節自習課,早上也要早起,總的來說中學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差不多是英國學生在校時間的兩倍。
雖然最后考試結果出來顯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測試中取得了勝利,可總感覺這樣的教育下的學生失去了一些東西,也許也正像英國中學校長所說的那樣,這樣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樂,總之由于中國和英國文化的教育體制的巨大差距讓我們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顯然英國已經意識到自己學生在國際競爭中的壓力開始著手改變,中國是不是也該做出一些改變呢,不過對于其中出現的中國教師在國內授課時用英語授課的場景讓我很欣慰,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國際競爭中不會因語言而落后,只是這樣的場面只能出現在大城市的先進學校,對于廣大的鄉鎮農村學校何時才能出現這樣的場景呢,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我很是期待也會不斷努力去實現它。
最后祝愿我們的教育能越來越好!
中國老師來了觀后感三
最近看了BBC的全三集紀錄片《BBC:中國老師來了》,感觸良多。紀錄片的英文名字叫《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它講的是中國的5位老師到英國的一所頂級中學教九年級的學生(相當于中國的初三),為期一個月,然后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的學生一起考試,比較成績。那 5位老師都是中國老師的精英,他們平時用英語教學,教的中國學生成績極高,按其中一位老師的說法是“九成學生能得到優秀甚至滿分”,同時老師們進取心和榮譽感十足,他們極力想證明中式教育的優越性,當教學遇到困難時,有老師在私下場合甚至急哭了。不過這批中國的精英老師在英國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折射出我們兩國文化和人才的差異。
紀錄片中的中式教育方法大部分我都經歷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我一點不覺得有什么稀奇,反而我對英式教育和英國學生對中式教育的反應有點驚訝,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是這樣學過來的啊,他們怎么會有那么多想法和不適應呢。
下面我把紀錄片中提到的一些不同點列一下:中式教育需要做早操,這是鍛煉集體意識的好方法,貌似英國中學的校長和學生還蠻喜歡的。中國課堂的學生非常多,這次實驗是選了50個學生組成一個班,而英國班級一般不會超過30個人,英國學生對50個人的班級很震驚,我心里想哥上學時一個班70多個人豈不要嚇死你們。
對于這么多學生,中式教育是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法,中國老師基本上是在講臺上講講講,為此校長覺得不可思議,對那些跟不上進度,打哈欠的同學深表同情。而英式教育是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老師講的更少,更多是小組討論和與老師交流中學習知識。英國的小伙伴們第一天上中式的課就有點吃不消了,首先是上學時間長,早上7點到晚上7點,一天下來小公舉小紳士們就累成狗了。另外老師們講的快,像片中的鄒老師講三角函數只花了差不多15分鐘,班級上最好的學生也聽不懂,大家心更累了。不過讓人感動的是聽不懂三角函數的幾位好學生課后一起去找以前的數學老師補習,可見英國師生關系的融洽。
對待中式教育的“填鴨模式”,不同的英國學生有不同說法:“我覺得她認為我們是機器人,我們能吸收她給我們的全部知識,然后就能得全優,光從黑板上抄下知識點并不能讓我真正學會。”“她很容易失去學生們的注意力,在課上只是單純地抄她的板書,這真的很無聊。”“我覺得她教得非常好,她說的每句話我都能聽懂,博航特的課上我們不太會這樣,因為。。。”“是啊。我也不知道。。。有一節課她在教平衡概念,但我們兩個之前都不懂,而現在,我們立刻就懂了,因為她教的更清楚明白。”可見,像這種高強度的知識灌輸,更適合那些注意力集中,愿意吸收知識的好學生,而另外一些喜歡主動思考,抗拒硬塞知識的學生就非常反感這種教學方式了。喬什說:“平時,我學習很用功,但在中式學校里,我卻完全不會用功,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我總想反抗,我要與眾不同。。。在博航特里,在社會教育中,老師鼓勵同學有自己的觀點,而中式學校卻不是這樣,學生要一直抄寫,這就是典型的中國課堂。學生會被告知一些事實是正確的,因為這些都是更有權威的人說的。比如老師,校長,或者是政府,我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就像是流水線作業,創造了很聰明的學生,他們有共同的工作理念,我覺得這種模式是有市場的,但我不確定英國是否適合這種模式。我知道如果我能認真上課和復習,肯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但我不會那么做,因為我覺得這不健康,這不是我想要的。”其實中國老師自身也不是全面接受這種流水線的教學方式,他們在鏡頭里也說到:“在中國,個性化是不被提倡的,我們為了國家而奮斗,我覺得這很好,英國也需要這個,需要這種力量,需要這種團結。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中式教育可能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自由,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在中國,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潛力。”
中國學生跟英國學生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老師及家長們的權威在英國大大削弱,中國老師常用的“眼神執法”和“罰站”不管用了,英國學生覺得罰站比較滑稽,而不是丟臉。老師的話,他們也不是無條件接受,而是挑戰和質疑它。由于感到中式教育的無聊和不適應,課堂紀律越來越差,剛開始學生是在課堂上說話聊天,最后以至于逃課,上課喝茶都出現了。在中式教育行將崩潰的三周實驗后,老師們想到最后一招,召開家長會,請求家長們的配合和對學生的鞭策。家長會開得非常成功,家長們都很感動,有家長甚至邀請老師去喝一杯,順便討論下回去怎么訓斥孩子。最后一周,在各種壓力和鼓勵的促使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起來,紀律明顯好轉,而中式教育的超長在校時間也發揮了作用(差不多是英式教育的兩倍),老師和學生們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期末考試。紀律,刻苦努力,以及競爭的教育方法是中式教育的三個法寶。紀律和刻苦努力不用多說,英國學生在某些時候也能做到,但強調與別人競爭的教育方法著實讓最優秀的學生都偶爾崩潰。
14歲的菲利帕是中式學校里表現優異的學生之一,就是傳說中的“學霸”。不過她在體育課上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將兩公斤的實心球扔過及格線,最后她哭了起來,英國老師嘗試安慰她,她哭哭啼啼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在乎及不及格,我只是覺得很糟糕,就像。。。,我覺得整天跟別人比較,并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同學們帶菲利帕去喝點東西冷靜一下。當學生走后,英國老師忍不住傷心的流下淚,她說:“這真的很打擊我,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上體育課,中式教育方式盡管很有效率,但他們都認識到竭盡全力也不能做好,讓他們考試及格,這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如果不及格,他們就有挫敗感。看到學生為此這么傷心,我真的很痛心!”看到這里,我不由想起自中學以來每周的測試和緊繃的'神經,考試時緊繃的神經有時甚至妨礙了我的思考,尤其是碰到難題沒有頭緒時,腦袋就不自覺地想些雜七雜八的事轉移注意力,那時考試就是一種煎熬。當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趕緊升入大學,放松一下。中式教育一方面是有效率的,它將知識成體系地灌輸給學生,它激發學生之間的競爭,讓每個人都感到充滿挑戰。但另一方面中式教育又是效率低下的,每個人都要被強迫學習超長的時間,學習一些永遠不會用到的邊角知識,只為未來的考試能多提高兩分。很多人在多年的學習后,不但沒有養成主動發現,探索知識的學習習慣,反而形成惰于思考,迷信權威的思維習慣。而主動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在培養人的效率上,中式教育能說得上高嗎?我在學生時代是一個標準的好學生,但我也有英國學生的苦惱,老師講的好枯燥,思想一不小心就開小差,雖然眼睛盯著黑板,但腦袋想著別處。
上了大學,這種情況更嚴重,學習壓力小了,老師講的更枯燥了(本人學的物理),經常一節課下來,只是聽懂只言片語,根本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每次只有到考前一段時間,突擊看下書,然后勉強及格,這種突擊學習教會了我一些自學的方法,但畢竟時間有限,應付差事而已。多年下來,我有點后悔自己為啥不索性拋開老師的灌輸,自己看書,與同學討論學習,那樣起碼不會那么有挫敗感。不過現在想想容易,那時要那樣做,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探索精神,這些我在中學是沒有學會的。英式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落后于中式教育,節目開始就指出英國要比中國同齡學生普遍落后三年的課程學習。但這種進度的落后未嘗不是一個好事。博格特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有一個非常英式的傳統,鼓勵自我發現。在科學課上,學生們自己做著實驗,英國科學老師說:“我們一般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解決方法,因為對于一個科學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找出正確方法。即使我們給一些指導,他們仍然會犯錯,這才是科學的真諦。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然后找出正確的方法。”探索的過程需要時間,它也許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知識,但肯定能提高我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追根求源的科學精神。英式教育較少的學時也有利于學生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交更多有趣的朋友。有位英國小MM說:“我太想念我的社交生活了,就好像。。。,在學校認識的人,就是我所有的朋友了。就是這樣,沒時間在學校外面交朋友,甚至都沒有什么時間見自己的家人。”這個我也是感同身受,直到現在,我也沒找到對什么有持久的興趣,當時大學選專業,我的高考分數還比較高,但真不知道選什么好,最后竟然想著我高中物理比較好,就去上個物理專業吧。
而社交生活,在高中前,更是少的可憐,以致現在跟中學同學聚會,都很難想起中學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紀錄片的最后,考試成績出來了,中國老師也要離開學校了,英國學生個個淚眼婆娑,與中國老師依依不舍,他們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歷。我也想到之前軍訓完與教官離別的情形,當時我們軍訓也是一個月,訓練極其嚴格,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8—9點,整天累的像個狗一樣,我當時就有個念頭,如果這樣搞一年,哥就不讀了。最后一個月過來,教官真要走時,還是挺舍不得的感覺,畢竟朝夕相處,為同一個目標奮斗過。所以不要看著英國學生哭鼻子,就以為中式教育把他們馴服了,他們只是把這個教學實驗當成寶貴的經歷,真要他們一直在中式學校試試。中式學校嚴格的訓練既消磨了我們的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我們的毅力,教會了我們堅持的力量。可惜的是這些更多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而不是出自我們內心的選擇,所以大多數人在環境輕松的大學沉淪了,包括我。在我的理想中,是以西方教育為主體,以小班教學,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自我發現,提出不同觀點為主。同時也參考中式教育,給一些學生更高的目標和壓力,讓他們在感興趣的學科更上一層樓,畢竟真正有意義的事都不會那么簡單。最后到底是哪種教育的學生獲得成績上的優勝呢,小二哥就不在此透露了,其實輸贏真不重要,你看看片子就知道了。
【中國老師來了觀后感】相關文章:
老師來了作文03-06
噓,老師來了作文10-26
來了位新老師作文01-29
老師來了作文(通用47篇)02-20
老師來了快安靜小學作文01-28
王老師回來了_650字11-08
老師來了初中作文600字11-28
寫老師的作文:班里來了新老師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