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王勾踐劍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有關越王勾踐劍的歷史典故
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歷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越王勾踐劍的歷史典故,供大家參考。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已經是盡人皆知了。這個歷史故事說的是:傳說在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中,吳國打敗了越國,吳軍把越王勾踐包圍在會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忍辱求和。從那以后,越國成為吳國的臣國,并受控于吳國。越王勾踐像奴隸一般在吳國宮中服役3年,后來吳王免去了勾踐的罪,讓他回國去了。為了不忘亡國之痛、報仇雪恨,勾踐在屋頂上面吊了一個苦膽,無論是出是進、是坐是站,就連吃飯睡覺,也要嘗一嘗苦膽之味,用來激勵自己的斗志;他還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鍛煉自己的筋骨。越國最終滅了吳國,就是因為勾踐這十多年的磨煉并實行了各種得力措施。
聞名于天下的不僅僅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還有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的越王勾踐青銅劍。考古工作者在挖掘的時候發現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有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現代的擊劍運動用的劍則與中國古代的寶劍有很大區別,它比的不是劍的鋒利程度,而是用劍技巧。為了滿足人們對擊劍的愛好和需要,又不至于傷害生命,劍身一般較短,并且是呈菱形或長方形的鈍頭,分為重劍,花劍和佩劍三種。運動員穿戴擊劍服裝和護具,在擊劍場上以一手持劍互相刺擊,被先擊中身體有效部位的一方,為被擊中一劍。
文物歷史
越王勾踐劍在春秋末期,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后,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后,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并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名霸王。"鳩淺"就是這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余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后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于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文物造型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制作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文物銘文
鳥篆銘文其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鉞王鳩淺"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學者郭沫若贊同考古現場專家方壯猷的意見,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是楚國派到越國的"越奸",最后被封為越王。而古文字專家唐蘭認為,這兩個字是"鳩淺",是"勾踐"的通假字。后者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
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譯為:越王勾踐,親自督造(制作)并自己使用的劍。
【越王勾踐劍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關于越王勾踐劍的歷史典故05-29
歷史典故:越王劍01-28
越王劍歷史典故07-09
越王劍歷史典故08-03
越王勾踐歷史典故08-21
歷史典故:越王劍2篇08-03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典故04-21
歷史典故:越王勾踐臥薪嘗膽01-28
越王勾踐的歷史故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