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曹操到的歷史典故
摘要:曹操說的可能是“真心”的話,連他兒子都不相信、不肯做;然而他說得很動聽的“假話”,天下卻有三分之一的人深信不疑。如果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這豈不是莫大的諷刺嗎!
“說曹操曹操就到”有何典故?
問題:“說曹操曹操就到”有何典故?為什么是曹操,而不用別人的名字?
解釋:說曹操曹操就到意思是正在講誰,誰就出現在你面前。
典故: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后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戲說曹操:
生肖屬羊的曹操(公元155--220年)已經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人物了,《三國演義》把他的性情刻畫得入木三分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也塑造了戲劇中陰狠殘酷不仁無義、臉白心黑的奸臣形象。喬玄在曹操年少時就當面指稱他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識鑒之精,令人贊嘆。
曹操中年時曾立下志愿“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沒想到風云際會,“偶然”地封了候拜了相便不愿放下權位, 理由是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既為子孫計,又已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后來又很快地躥升為“ 魏公”“魏王”,心態上也從“父子相誓終身,灰軀盡命”以報答漢朝“三世厚恩”,轉變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既然已經說清楚講明白了,因此在他死后9個月,兒子曹丕就把漢獻帝拉下來,自己當了皇帝,哪里還管他厚恩不厚恩的!不過曹操的心愿只實現了一半,他是被尊為“國父”了,他的兒子曹丕卻偏偏只肯尊他為“武帝”。根據《謚法》,“武”比“文”略遜一籌而且有“博聞而無德不得為文”的說法曹操想當“文”王的心情,連兒子都認為不切實際他能不遺憾九泉乎!
曹操當權時,曾經兩次下令求才,“唯才是舉”,卻并不要求德行。于是把東漢以來將近兩百年好不容易重整的道德觀念完全破壞了。這么樣得來的“人才”,司馬懿就是個中國翹楚;司馬懿的為人,史傳上說是猜忌多權變 “有狼顧之相”,看來與曹操的心性是差不多的。曹操曾夢見“三馬食槽”的景象,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然而曹丕對司馬懿已經是言聽計從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就更明目張膽地表露了“天下皆知”的篡奪之心;司馬昭死后4個月,兒子司馬炎就老實不客氣地取代了曹魏。祖孫三代輕易地就把曹操年辛苦經營的“槽”給吞掉了。
曹操說的可能是“真心”的話,連他兒子都不相信、不肯做;然而他說得很動聽的“假話”,天下卻有三分之一的人深信不疑。如果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這豈不是莫大的諷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