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彭德懷的三則小故事
七一建黨節快到了,為了紀念建黨節九十五周年,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曾經給我們黨帶來巨大貢獻的十大元帥之一:彭德懷,希望讀者喜歡。
彭德懷的三則小故事
(一)
抗美援朝五次戰役結束后,志愿軍召開了一次很重要的會議,時為戰地記者的張友林走進會議室,想給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拍攝一個鏡頭。當舉起相機對準他時,不料遭到彭老總的拒絕:“我彭德懷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個人,你省下膠卷給志愿軍戰士照嘛!”張友林受到批評,委屈地走出會場。
會議中間休息時,志愿軍副司令員陳賡走過來安慰他,接過相機說:“你別難過,我來幫你照。”彭老總見副司令員給他照相,雖然不好拒絕,但表情很嚴肅,總是繃著臉,最后也沒照成。后來,張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攝影記者在給彭老總照相的時候都吃過“閉門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軍政治部召開的一次黨的組織生活會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懷同志是志愿軍司令員,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戰場上的形象,中央宣傳部門和中央一些報刊也叫我們提供材料和照片。”志愿軍副政委甘泗淇將軍向彭老總轉達了這一意見,彭老總的態度才有所轉變。
一天,彭德懷興致勃勃地來到上甘嶺陣地前沿視察,張友林聞訊后立即趕到陣地,見彭老總和戰士們談笑風生,表情輕松,他連忙取出相機準備拍照。彭老總一眼認出了自己批評過的張友林,笑著說:“哦,又是你這個小記者,今天你隨便吧!”張友林抓住時機按下了快門,拍下了這張照片。
(二)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懷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彭家圍子村。他幼年時讀過兩年書,但因家貧輟學務農,下煤窯做工,15歲那年由于參加饑民鬧糶,被官府通緝,逃到洞庭湖當堤工,1916年入湘軍當兵。由于痛恨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黑暗統治,彭德懷逐漸萌發富國強兵思想。1920年冬天,他隨湘軍第二師第六團駐防在南縣復興港一帶。當地農民受土豪劣紳的欺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更激起了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于是,他利用代理連長的身份和團長袁植對他的好感,在士兵中秘密組織成立了一個“救貧會”,旨在反對列強,提倡平等,打倒土豪劣紳,救濟貧苦農民。
幾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彭德懷在戰場上結識了來自南縣九都山的共產黨員段德昌。當時段德昌任師政治部秘書長,彭德懷任第一團一營營長。在段德昌啟發教育下,彭德懷逐漸了解了共產黨的主張,并通過閱讀段德昌送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大綱》、《新社會觀》、《共產主義ABC》等馬列主義著作,明白了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一次,他倆在關帝廟鋪草就宿。段德昌告訴彭德懷,一個真正革命者,不應當僅停留在“耕者有其田”上,而應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公有制,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此次促膝夜談,使彭德懷猶如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曙光。他當下向段德昌提出了入黨要求,并希望派人來他管轄的部隊建立黨組織。但由于當時國共合作比較順利,上級黨組織決定暫不在彭德懷所在部隊建立黨組織,于是彭德懷的入黨愿望也就落了空。
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一個化名為張匡的共產黨員以其表弟的身份找到彭德懷,代表湘北的共產黨組織對他堅定的革命立場、出色的政治表現表示贊許。于是,當部隊進入湖北孝感時,彭德懷再次向段德昌提出了入黨要求。經過南縣特委的認真考察,認為彭德懷堅信馬列,立場堅定,在革命最困難的時候支持革命支持黨,完全具備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條件,于是經段德昌介紹、南縣特委通過、省委批準,接受彭德懷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4月,彭德懷在南洲城團部舉行“入學儀式”(即入黨儀式)。團部墻上掛著馬克思、恩格斯的畫像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的標語,張匡代表南縣特委出席,坐在彭德懷對面,團書記官鄧萍和張榮生坐在桌子兩端。在張匡宣讀了入黨誓詞后,彭德懷莊嚴宣誓:愿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就這樣,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候,彭德懷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彭德懷和團里的另兩名黨員組成了一個黨支部,由彭德懷擔任黨的支部書記。
此后,在幾十年革命生涯中,彭德懷經常回憶起段德昌在南縣介紹他入黨時說過的話:在軍隊建立一個黨的基點不容易,要以一營為基礎,逐步發展到全團,以至全師,在條件成熟時是要起重大作用的。事實證明,黨組織在后來彭德懷領導“平江起義”時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
一次,警衛員給彭總泡了一杯茶。他端起來一看,發現茶葉不對,就問警衛員:“這茶葉是哪里來的?”警衛員回答:“是管理科送來的。”彭德懷一聽就火了,大聲批評警衛員:“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動腦子嘛!管理科送來的茶葉,是招待客人的。我個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葉呢?”警衛員笑著解釋:“就這么點小事,算得了什么?”彭總一聽,更加生氣:“事情不大,可是個原則問題,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最后,彭德懷拿了一斤茶葉的錢,讓警衛員給管理科送去。并明確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開來放,個人喝茶,絕不能從公家的茶罐里拿。
這是發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現在聽起來,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彭德懷所講的道理,不僅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一條永恒不變的真理。《韓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說的是小問題也可能引起大災禍。
然而,就是這些小問題,現在卻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嗎?不就是吃了一頓飯嗎?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嗎?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嗎?不就是用了一次車嗎?不就是公費旅游了一次嗎?沾點公家的光,算啥大問題?
這種無所謂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來上。過年了,節慶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動。你到我這里來,我到他那里去,你給我帶點東西,我給他帶點東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蟻穴”,就是在這樣的“沾光”和“往來”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領導同志說,現在不少腐敗案件一經查實,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機制,真正做到干部小違紀的時候就能及時發現,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違法犯罪。要抓住節假日等關鍵時候,加強預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圍,嚴防節日腐敗。
這些年來,我們查處的腐敗人員中,有哪個是第一次受賄就達到犯罪的?又有幾個是第一次受賄就被抓住的?觀其犯罪軌跡,許多人開始都是抵制賄賂的。但往往是經不起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說服”,從一件件小事開始,讓居心不良者打開了缺口,職位事業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點一點垮了下來,最后全線崩潰,走向犯罪深淵。
能夠發現和查處大案,當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們的目光,也應該關注那些“小事”和“小案”。從小防起,從小抓起,從小管起,從小查起。近年來,中紀委制定了一系列將反腐敗關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蟻穴”之災的好制度,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切實重視思想上的“蟻穴”,時刻警惕身邊的“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