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世界詩人泰戈爾成才的故事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小編整理了世界詩人泰戈爾成才的故事,歡迎閱讀!
世界詩人泰戈爾成才的故事
人物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于加爾各答市,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作了1500多幅畫,以及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等。
泰戈爾不僅是印度的偉大詩人,還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畫家。泰戈爾成長為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完全得力于他父親從小對他的熏陶和培育。他因為受不了當時學校教育的機械與貧乏,14歲就休學在家,雖然家里人對他感到失望,但詩人自己日后提起這個變動,卻頗感欣慰。
泰戈爾的父親為教育好兒子,就以自己的示范作用來影響兒子。每天早晨,父親把泰戈爾叫醒,父子倆一起背誦古詩。早點之后,父親讓泰戈爾坐下來,靜靜地聽自己頌唱經文,然后一塊兒去散步,散步時講各種知識。回到屋里,教孩子讀英文。晚上,爺倆又一塊學習,還以天為書,講初級天文知識。泰戈爾的求知欲望越來越濃,父親把家里的藏書展示給孩子,泰戈爾飽覽名著,寫出了第一部詩劇。
泰戈爾說,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他父親對他的教育——潛移默化和身體力行。他父親為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學著作付出了畢生精力。除了潛心研究之外,旅行是他父親的業余愛好,尤其喜歡前往喜馬拉雅山旅游。當面對潺潺奔流的山泉,溪水發源于高山而滋潤大地、奔流入海的追求給了他父親深深的啟示。他父親不再向往隱遁,而開始致力于宗教改革活動,把自己認識的真理帶到人類社會中去。
1873年初,父親親自主持成人儀式,讓當時年僅12歲的泰戈爾和一個哥哥、一個侄子把頭發剃光,戴上盒耳環,在三樓進行三天祈禱,冥想人生與宇宙的秘密。當時誦讀的《吠陀》(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總集)贊歌,在泰戈爾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優美的韻律和抑揚的音調,使他終生難忘。
由于泰戈爾出身于一個富有的大家庭中,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家仆看管下度過的,泰戈爾被關閉在高墻大院之內,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因為這樣,他對圍墻外廣闊而又神秘的世界越加好奇和憧憬。泰戈爾12歲那年,父親第一次帶他去喜馬拉雅山旅游,他高興得無法形容。他們到達的第一站宿營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曠無涯,廣闊的原野,坦露的荒地,還有那錯落有致的溝溝壑壑,在藍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濃筆重彩的大油畫。壯麗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爾,他第一次獲得了在空曠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樂趣。他們繼續向喜馬拉雅山進發,沿途游覽了許多地方,還特地參觀了阿默爾特薩爾的金廟,和那些虔誠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錫克人的頌神曲。抵達喜馬拉雅山山麓時已是陽春三月,但山區的春天卻是姍姍來遲。他們稍作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爾豪杰峰攀登。
途中要經過幾個宿營地,他們或步行,或騎馬,或坐轎。山路兩旁,古松參天,春花初綻,云飛霧繞,鳥語聲聲,皚皚白雪在峰嶺熠熠閃爍,山路自下盤旋而上,溝壑萬丈,層林迭翠。這一切,對泰戈爾來說都宛如天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一顆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這山區的美景之中了。他們到達德爾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購置的小屋里。每當太陽從東方的峰嶺噴射出萬道金光時,泰戈爾和父親早已在戶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讀一小時英文,讀畢就到冰涼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讀書,討論宗教問題,晚上則是坐在星空下,聽父親講天文知識,欣賞高原美麗迷人的夜色。父子倆在那里整整度過四個月這樣的旅游生活。
這次旅游,使泰戈爾和喜馬拉雅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留給他許多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他后來稱喜馬拉雅山是"蟄居在心靈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懷著深深的眷戀,他曾多次攀登喜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詩集《飛鶴》,就真實地記錄了他這些游覽活動的感受,被評論家稱為出類拔萃的詩,達到了抒情詩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爾和他的父親又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桑地尼克坦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園,他們常去那里游覽休假。他還在那里創立了植樹節和開犁節,使當地植樹造林蔚然成風。泰戈爾的生活已經與桑地尼克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通過在那里的許多實驗活動,擴大和增進了對自己所酷愛的大自然的親近感,飽覽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這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品主題:
愛國主義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其創作多取材于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
關于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我們注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并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并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一樣。”“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向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最后階段,用了20余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一的過程。
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并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因此,善惡且不是絕對的存在,但對于有限的我們來說卻是真實的,必須通過《薄伽贊歌》中的業溶血,也就是通過無私善行的實踐而與無限者的活動統一起來,以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說,“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無限中證悟了人生,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通過內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對整個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義是要把這種道德力量修煉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們的行動范圍不應束縛于狹小的自我領域內。”“當佛陀沉思使人類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途徑時,他已經達到了這種真理:即當人類通過把個別融合于普遍而獲得最高的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正由于如此,泰戈爾對佛陀推薦備至,詩作無處不體現著這種從一切處去體會個體和整體的聯系。
風格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于創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于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印度宗教社會造成的種種弊端的反映。泰戈爾以寡婦們獨特經歷的關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鮮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筆刀,直接指向了充斥著童婚制、包辦婚姻、少女守寡、寡婦殉夫、嫁妝制度等種種不合理、不人道、歧視婦女的印度教傳統陋習,表現她們境遇的凄苦、經歷的曲折和反抗的無助,控訴這些傳統陋習的積弊和給廣大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
【世界詩人泰戈爾成才的故事】相關文章:
世界名人泰戈爾的故事02-02
浪漫詩人泰戈爾經典名言10-21
詩人李白的故事01-29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01-17
泰戈爾世界-the world of tagore01-24
關于詩圣泰戈爾的故事01-28
關于泰戈爾的名人故事01-31
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03-03
中外名人立志成才的故事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