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俗的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民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民俗的作文1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有關民俗的作文2
冬至節氣早過了,天氣異常陰冷,一連好幾天,難得見太陽。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們貓在家里,也懶得出去。這些日子里,最要緊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平常農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著要過年了。父親老早就說,機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鐵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請來,一家人都出把力氣——自己打。
我長這么大了,還從來沒有見過自己打糍粑,特別好奇,于是天天跟著父親,看他在忙啥。
石頭鑿成的粑缸是現成的,就在老屋的門背后臥著。父親早就將它清理出來,并洗得干干凈凈;當他滿懷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樓。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過的粑棍時,才發現那些木頭棍子早就爛得不堪用力;不過這也難不倒父親,父親本就是一個半邊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鋸、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樹新做的粑棍就妥妥當當了。
白得像雪一樣的糯米被母親淘洗干凈。父親一邊把一個人也難以抱得過來的木甑架在上滿水的鍋里,一邊讓我在灶下使勁地往灶膛里塞著棉稈、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紅紅的火苗撲哧撲哧地舔著黑乎乎的鍋底,時而沖出灶口,差點就燒到了我的眉毛。鍋里的水很快開了,騰騰地冒著熱氣,母親挽起袖口,用鐵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進去,最后用木鍋蓋蓋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間,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脫了棉襖,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飯蒸好了,叔輩們抬出飯甑,將米飯倒人粑缸中,大家圍著粑缸一陣亂摁;摁了一陣,大家又圍起來左轉一轉,右轉一轉,末了又是一陣亂摁。
粑終于摁好了,父親從面盆里取出浸過水的白麻布,將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團一團的,擱在案板上。案板上早就鋪好一層炒米粉,案子里面還擱著糖罐。我知道,這先揉出來的糍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給左鄰右合的。到淀粉拿上來的時候,揉出來的糍粑才是留著過年及平時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量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飯很快就變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塊又一塊的糍粑,讓人的心里覺得愜意和滿足!
屋外寒風冽冽,屋內紅紅火火,我想,這也許就是農家日子的味道吧!
有關民俗的作文3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后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云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有關民俗的作文4
壺鎮鎮地處麗水、金華、臺州三市的交界處,位于縉云、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傳統飲食以“粥撈飯”為主體,配以五谷雜糧。番蒔、洋芋為主要副食。特色風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面、橡涂、千層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燒餅、米炮糖……在傳統民間娛樂中有演戲、迎燈、迎案,其中規模最大是迎案,隊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門、內容豐富。此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富有特色的縉云壺鎮話!
一、 我的發現
1、從家鄉的特色小吃中發現我們壺鎮有哪些獨特的民俗風情?
2、說說我們家鄉話的語言特色在哪里?
鏈接:
一、壺鎮米炮糖制法:糯谷浸泡于水,數日后撈起,置飯甑內蒸熟、灑干脫殼即成“發米”,大火將“發米”炒成“米炮”。冷卻后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絲,以煎好的麥芽糖攪拌,經壓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裝。技師專門加工制作最佳。
二、索面卵:家來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面卵招待。索面即土制面條。大碗底墊肉片,索面堆成"丘",上封炒肉條,雞蛋餅蓋頂,或置剝殼白蛋一雙。
三、迎燈:大多在元宵節進行。種類以龍燈為主,有板龍、鞠龍、布龍等,另有獅燈、臺閣、轉車以及花樣繁多的花燈。板龍少則數十洞,多則數百洞,長達數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時點炮拼接,鳴鑼開道,所到之處,鞭炮相迎,外村設飯茶招待,并以糖果,粉干等相贈。其時春苗初秀,龍燈出村,進入麥田,稱"龍踏麥",謂日后必定豐收。結束之夜,非鬧個燈破龍斷,精疲力盡,決不罷休,俗稱"掰龍肉"。
四、重陽廟會:每逢重陽節(今老人節)即農歷九月初九,全鎮各村組織“扭秧歌”、“銅錢鞭”、“唱聯歡”、“羅漢”、“打腰鼓”、“十八狐貍”等民間藝術表演隊到赤巖山“會案”表演,然后到各村游行,沿街演唱,以表達豐收喜悅。活動一般持續10余天,參加人員不分男女老少。據記載,這個傳統廟會已沿襲數百年。
有關民俗的作文5
如果你看過安陽市春節民俗展覽會的話,你就會知道那兒有多熱鬧,人們腳尖兒貼腳跟兒,把市圖書館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樂點一:糖畫惹人愛
糖畫是用白糖、紅糖攪拌,放進鐵鍋中文火慢熬,一直到能牽出細細的糖絲,就可以畫畫了。民間糖畫藝人一邊用勺子在大理石石板畫,一邊解說畫畫的時候不能斷斷續續,要一氣呵成。只見藝人手握盛了糖稀的勺子,揮幾筆畫出一條彎彎曲曲的蛇,再揮幾筆繪成一條飛舞的龍。最為好看的就是宮燈了。我看得很入迷......一扭頭,老爸不見了。我鉆出人群瘋狂地尋找老爸,大概你不知道我找老爸要干什么吧?沒事,一會兒你就知道了。我想你也會抵擋不了誘惑的。找了一會兒沒結果,急得我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正要轉身再找的時候,忽然看見老爸就立在我旁邊,一臉壞笑。我押著老爸,要老爸給我買一個糖蛇。老爸經不住我死纏爛打,答應給我買一個糖蛇。噢耶!
樂點二:梨糕糖功效多。
啊哈!你猜我又看到什么啊?梨香十足的梨糕糖!梨糕糖是用梨、姜、白芝麻、白糖文火煮成的。然后拉成條狀、用模具分割成小方塊,冷卻即好。老遠就能聞見香味。梨糕糖不僅味美,而且功效多,有清熱、化痰、止咳、敗火等功效。老爸是個健康主義者,一聽有這么多的功效,趕快買了一包兒嘗嘗。我放一顆梨糕糖到嘴里,立刻清香四溢,啊不!是梨香四溢。剛剛做好的梨糕糖溫溫的,略微有點軟,不粘牙,果然有香梨的味道。老爸也在品味,停了好大一會才說:白糖的.甜、姜的辣、梨的香,確實不錯哦!
樂點三:貼剪紙過吉祥年。
內黃的剪紙在全國聞名。你看那花花綠綠的窗花、各式各樣的剪紙,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你看,這里有一些慶祝新年的蛇剪紙,上面寫著蛇年好運、金蛇狂舞之類的喜慶語。
民俗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內黃的扒糕、燒灌腸、煎血,滑縣的木版年畫,內蒙古的羊肉串、馬奶酒......還有民俗表演、猜燈謎......盡享節日文化盛宴!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民俗樂、吉祥年。
有關民俗的作文6
我的家鄉在寧夏市、和政縣,那里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寬大的柏油馬路。
以前聽奶奶說:“這里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么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著頭露著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說說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里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嘗,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馓子、酥馓……,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制作它們就難,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面什么的,錁錁里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白天就不能吃,到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么就得補61天的齋,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于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么就要補61天的。這很不劃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關于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13歲或14歲以上的女孩就不能穿短裙什么的,也不能穿短袖,你們說說:“我們的習俗是不是很封建呀!”再怎么封建也得遵守呀!”因為習慣也就覺得這個習俗很好,在漢人看來是很封建的。不,不,我可不同意你們的看法,不是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嗎?
我們回民家鄉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旅游,我們家鄉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有關民俗的作文7
據我所知,惠州的春節一般要到除夕才算開始。其他地區的春節怎么樣,我不知道。但看看惠州春節的場面,那可真是熱鬧非凡哩。
除夕的夜晚過得真開心。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用大桔子皮燒水洗澡,洗完澡出來時還必須穿提前買好的新衣服。之后大人會帶小孩——又或者把小孩留在家里,然后出門用三牲——牛、羊、豬祭拜天地、祖宗。然后接灶王爺。外出工作的兒女大多數得趕回家過年——除非這是萬不得已,不然必須得趕回家,吃團圓飯。
這天夜里,除了年齡較小的孩子,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睡覺,聽家中的.長輩說:“這叫‘守歲’。”與其他地區的守歲不同:其他地區的守歲一般是法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而惠州呢?孩子們早已會自己找樂子玩:有的拿著大人的手機一起打游戲;有的在房子周圍玩起了躲貓貓;還有的會在院子里玩各種小游戲:“紅綠燈”、“老鷹抓小雞”……甚至,如果人比較多,還有人會帶來一套“大富翁游戲棋”或幾副撲克牌,分組各自玩各自的。大人們就聚在一起聊家常,或者看電視。
守歲至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戶點燃鞭炮,長輩說:“這叫‘開門炮’。”不過一會兒,鞭炮齊鳴,震耳欲聾。1點,鞭炮聲開始平息下來,樂了一晚的眾人便各自去睡覺了。4點,鞭炮又陸續響起來,天亮方止。
正月初一其實還有不灑掃、不洗澡的習俗,家中較為年長的長輩會說:“初一塵,是人神;掃去初一塵,人就沒精神。”
拜年時間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節),上門拜年大多拿傳統食品(即惠州菜),與親朋好友見面便拱手相迎,說些祝福的話——當然小孩也要說,然后才能拿到紅包,漸漸地,孩子們中就流傳出了這么一句話:“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正月初三這天,會將新春積聚的垃圾倒掉,稱為“送窮”。
正月初七為人日(即人的生日),習俗規定此日不能罵人、打人。這天雖然慶祝形式不多,規模不大,但卻有著“初七大過年初一”的說法。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就算結束了。
我曾偶然在網上看到這么一篇資訊:惠州在過春節時人數超過900萬!由此可見,惠州的春節是多么有魅力啊!
有關民俗的作文8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兵奪主,又萬般嬌態。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圓月在天空中像玉盤,使我想到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詩句。黑夜籠罩在我們頭頂,唯獨這皎潔的明月分外耀眼。月亮并不總順心如意,有時如一葉小舟,怎經得起曠宇中的海嘯巨浪;也似勞作的鐮刀,耕耘了多少良田。宋朝詞人就抒發了“月有陽睛圓缺,人有悲觀離合”的感慨。透過深邃的夜空,仰望天空,月光依舊如水,我好似看到了廣寒宮里的寒氣奪人,好似看到了嫦娥的冰清玉潔,好似看到了蘇東坡的深情凝望,好似看到了周幽王在清幽的月下用淚拍擊最憂傷的旋律,最絕望挽歌……
中秋節吃月餅已成為中國人過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秋節吃月餅相傳起始于明代。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令屬下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里,再派人傳到各地起義軍手中,通知他們起義,就這樣起義軍一舉推翻元朝。此后朱元璋決定,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必吃月餅。
我拿著一個月餅,走到桂花樹前,頓時一股清香鋪天蓋地地襲卷而來,真香啊!我閉上眼,細細品味著清香四溢的淡淡桂花香,真的是“桂子花開,十里飄香。”
夜晚,涼風習習,我完全沉浸在花香的世界里,仿佛自己也是一朵桂花。我的腳變成了花莖,我的身體變成了小巧玲瓏的'花瓣,手與頭變成了花蕊。一陣清風拂過,我們就翩翩起舞。好久,我才想起我在賞桂花。我咬了一口月餅,慢慢地咀嚼著。我抬頭一望,咦?一朵朵桂花好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只把一半身子露在外面。我耐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它的真面目,就迫不及待地跑了過去,香味更濃了,真是“廣寒一點香,吹得滿山紅。”一顆晶瑩剔透的小露珠,又給桂花增添了一絲嫵媚。露珠們像一個個小寶寶一樣,依偎在桂花媽媽的懷抱里,不肯出來。仔細看,它們姿態各異,一團團,一簇簇,像一個個溫馨的大家庭,有的分得開開的,像兩個孩子吵架了,誰也不理誰……
中秋,月圓桂花香,思念之情徘徊心上……
有關民俗的作文9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
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民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俗的作文05-30
(精選)民俗的作文01-17
民俗的作文01-02
【經典】民俗的作文02-20
民俗作文11-23
民風民俗作文05-30
民俗民風的作文06-22
【熱門】民俗的作文06-22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14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