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精選1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走進顧炎武紀念館,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一句話。這是至今流傳著的愛國名句,它不僅只被世人傳誦,更包含著一位老者的`家國情懷和對天下人民的期望。
顧炎武,字寧人,人稱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是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開山始祖。
他孝順。嗣母王氏為保氣節,最終殉節。留下遺書,他含淚閱讀,想到嗣母以前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不禁大聲疾呼:“吾從母言,一仕二朝!”自此終身銘記而踐行,“三拒修史”就是最好的解釋。
他削發不削志。滿清貴族入關后頒布“削發令”,只留頂部一小圓形頭發編成一條長辮拖在背后。顧炎武粗粗做了個小辮來應付,而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戴布帽、草帽、笠帽......充分表現了他的志氣。
他“采銅于山”。騎著一頭跛驢,用一匹瘦馬馱著幾箱書,開始了實地考察生涯。他曾三登泰山,北行經過山東、山西一帶。如果去到某地,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翻看史書,直到明白為止。這是真正做到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但最重要的,還是他愛國。明朝滅亡后,他誓不損節,不為清朝服務,還參加了抗清復明的復社,殺了逆賊閻茂才,放火燒了衙門。他六次至南京明孝陵祭明十三陵,多次哭吊明代末帝。而每逢端午,他總是在門前懸掛蔓青,在里面塞上蒜,并在后面掛一塊白布,在上面寫“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知國朝惡而避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百姓保住天下,這也正是顧炎武做的,這激勵著中華兒女同心同德,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2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句話,震撼天地,氣沖斗牛;一句話,影響了一代代仁人志士。
他便是一代“儒師”,“清學開山”的始祖,著名的經學、史地、音韻學家——顧炎武。
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時代,一生為了反清而奔波。
“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顧炎武把復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西四論”,為行朝出謀畫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兵力、財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此外,顧炎武還倡導“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的治學方法。他身體力行,潛心研究,考辨精深,撰寫出《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極有學術價值的名著。
在《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里,他提倡“利國富民”,并認為“善為國者,藏之于民”。大膽地懷疑君權,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他一生奉行這句話。于是乎,他對晚明王學末流的泛濫深惡痛絕,認為其罪“深于桀紂”。他進而揭露心學“內釋外儒”之本質,指斥其違背孔孟之道。他十分贊同宋元著名學者黃震批評:“近世喜言心學,舍全章本旨而獨論人心道心,甚者單摭道心二字而直謂心即是道,蓋陷于禪學而不自知,其去堯舜禹授天下本旨遠矣。”既然陸王心學是佛教禪學,背離了儒學宗旨,自當摒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天下興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興亡,而是指廣大的中華人民生存和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而在顧炎武的一生中,也確實是以“天下為己任”而奔波于大江南北,即令他在病中,還在呼吁“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3
周末,媽媽帶著我去亭林公園游玩,進了大門不遠處,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石像,是一個古代的老爺爺形象。我問媽媽他是誰?媽媽告訴我他叫顧炎武,公園門前的亭林路就是以他的號命名的,他是昆山的驕傲。于是,我和媽媽一起去參觀了他的祠堂。
顧炎武出生1613年,去世1682年。昆山千燈人。在顧炎武的雕像后面,有八個大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人,和黃宗羲王夫之并稱“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教會我三個道理。第一,我們要學以致用。學了東西就要派上用處。如果學了東西不派上用處那么為什么還要學呢?假如我語文不好,數學很好,另一個人語文很好,數學不好,我們倆就要互相學習,我教他數學,他教我語文。第二,我們要懂得恥辱,因為我們是個有文化的人。顧炎武說過,“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我們不知道羞恥,就稱不上是人。第三,顧炎武還說過,“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民”。那時候,皇上的權力是最大的,顧炎武希望把一半的權力讓給老百姓。皇上的'權力也不是最大的。這就是顧炎武教會我的道理。
1644年,顧炎武31歲。生母去世了,是被清軍砍了胳膊而死的。他的養母也去世了,是絕食而死的。清朝,朝廷想讓顧炎武做官,可顧炎武不愿意做官,他不會忘記生母被清軍砍死。
這就是我眼中的顧炎武,他教會我要學以致用,懂得恥辱。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4
我自幼兒園開始就一直待在昆山,目前已經是一名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說起對昆山歷史的了解卻是知之甚少,幸而得本學校組織的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媽媽帶我去了“亭林先生”顧炎武的故居。
我們在顧先生的故居內參觀了約兩個多小時,參觀完后我對顧先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昆山的歷史了解了不少。讓我知道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背景和意義,而不再是單純空洞的八個字,我被顧先生的民族氣節深深地感動了。在明朝滅亡之后他的種種選擇,他的民族氣節,我認為都與他的家庭教育有關系。
首先,他出身名門望族,衣食無憂,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少年勤奮讀書,14歲中秀才,他應該對當時的明王朝也是非常認可的。
其次,他過繼給養母后,4歲開始養母就教他學知識,而養母教他的最多的就是岳飛、文天祥等人精忠報國、以身許國的英勇事跡。我想這些歷史事件及人物性格早已經滲透到顧先生的內心,而他當時也是身處動蕩的年代,他可能這個時候起心里就有了一顆精忠報國的心吧。
接著,當清兵入侵的時候,他親眼看著自己的四弟、五弟被殺害,親生母親被清兵砍斷右臂,還有養母在常熟絕食15日殉國,養母遺囑讓他不事二姓,家中也被洗劫,當時他對清朝充滿了痛恨,是清朝讓他走到了國破家亡的地步。于是他終生都沒有在清朝做官,在此后他所作做的便是組織及參加反清復明活動,這個時候就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在我看來顧炎武先生是一個胸懷天下,心系百姓的'偉人。
最后,在多次反清復明未成功之后,他選擇了專心做學問,但堅絕不接受清王朝的高官厚祿,并還以死相逼來拒絕,除了遵守養母的臨終遺囑外,還有他內心深處對明朝的懷念吧。由此可見他的民族氣節是多么高尚,讓人敬佩。
有人說顧老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已亡為誰守節呢?像他的三個外甥,都是識實務的俊杰,才華卓絕都做了清朝的高官,退休后是昆山的大富翁,可謂一生榮華富貴。你如果是顧老,會選哪條路呢?我想如果時光倒流,讓顧老再選擇一次,他應該還是會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吧。讓我們青少年都來給顧老的風骨節氣點贊,我們都應該時刻胸懷一顆愛國的心。
總之,歷史上的顧炎武是一個值得后人敬仰的偉人,同時也是一位難能可貴的名臣。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5
水磨腔里,一唱一白皆可見“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文化魅力;《日知錄》中,一字一句莫不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的確,當“昆曲” 和“顧炎武”這兩張昆山最具辨識度的文化“金名片”完美邂逅于一體,昆劇《顧炎武》無疑是一場文化與情懷交相融合的視聽盛宴。
顧炎武是一代大學問家,他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生活就是一本書”。
據說,顧炎武常常帶著書本到處考察。有一回,他發現一條大道很寬闊、很平整,就問這里的村民這條路是什么時候造的,那人回答說:“聽老人說這是唐朝流傳下來的。”顧炎武感嘆道,我親眼看見了唐朝遺留下來的大道,就更能感受書上記載的唐朝盛世輝煌了。
有一次,顧炎武到山西考察,那里的人們聽說大學問家顧炎武來了,都紛紛前去迎接,想看看這位大學者的風采。
誰知迎接的人群來到村口,只看到兩匹騾子,根本看不到這位大學者的身影。只看到旁邊的山上,有一個老農民模樣的'人正往懸崖上爬。
只見他爬到了山頂,取出幾本書和筆墨紙硯,在勾畫著什么,山下的人們都在好奇地問,那是誰啊,他在干什么。過了好一會兒,才看到那個人慢慢從山上走下來。等到他走近了,人們才認出這人就是顧炎武!
人們一下子圍住一身灰頭土臉,蓬頭垢面的顧炎武,問道:“顧先生,你這是在做什么呀?”
顧炎武舉起手里的書,說:“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考察那里的地形、物產和人口,以便日后國家要用。我剛才看到這里地勢險要,就爬到懸崖上觀察地形,發現原來的地圖畫錯了好幾處。”
就這樣顧炎武考察了全國各地的山川形勢、物產稅收、人口村落等情況,寫成了著名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6
那是個動蕩的年代,外有滿清貴族崛起于東北,大有叩關下南的氣勢,又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席卷著中原大地。明朝統治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當年,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揚等府賦稅,致使人民怨聲不止。為了爭強國家的認同,培養愛國情感,顧炎武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
顧炎武先生是偉大的思想家,開啟了明末清初的樸學風氣。治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習行治學與經世”為一,他的作品多為傷時感事之作。他素稱清代文學之祖,大力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摒棄了宋明理學的空談,提出了“興實學、經世致用”等思想觀點。他的進步思想在當時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下,對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地批判。面對當時社會道德的下滑,他主張“行教化、正人心、厚風俗”,試圖挽救并解決社會的政治問題。他具有的強烈反抗精神,關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積極思想以及廣搏宏富的學識,對我們影響深遠,也倍受人們贊譽。
但對于每一個愛國志士,最可悲的也莫過于顧炎武這樣,有才無處使,有心無處用。他們把國家放在心里,把人民的安危當做最重要的事情。國家的`一起一落都會在他們的心中產生巨大的波瀾,這種對祖國的博大情懷,當今社會還是少有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是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天下就將滅亡。保國這種事情只需要由黃帝及大臣和掌管權力的人去謀劃,但“天下”的興亡,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天下興亡不僅指家族王朝的興亡,更是指廣大的中華人民生存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在顧炎武的一生中,他為了人民而奔波,即使在病中,還在呼吁“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7
他,是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堅定的愛國者;他,是一代學術宗師,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他,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治行宗旨,取得了許多成就;他,就是亭林先生——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聲慷鏘有力的話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仿佛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顧炎武就在眼前,震撼著我的心。著名的藝術家們利用國粹昆曲演繹了顧炎武跌宕起伏的.一生,扣人心弦,《思歸》《訣母》《驚碑》《對獄》《薦試》《問陵》六個主題將顧炎武演繹得淋漓盡致。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問陵》這一幕。
一天,年邁的顧炎武只身來到了明孝陵,與康熙皇帝不期而遇。他們談論著世界國家的更替變遷,兩人心中都包含著無限的苦難和屈辱。談論中,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光輝思想,又不禁對世界發出了叩問:“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這些話語深深地影響了康熙皇帝,特別是那句曠世警句,使康熙皇帝對顧炎武樹立起了由衷的敬佩。
顧炎武是中華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一面歷史旗幟。他超越了民族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使命擔當意識及其畢生實踐,光耀古今,永澤后世。我為昆曲《顧炎武》喝彩!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8
年前,我出去放煙花,朋友津津樂道地跟我說他前幾天去了昆山大劇院看昆劇《顧炎武》,又說了戲如何如何精彩,如何如何好看,從他那支離破碎的敘述中,我對顧炎武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顧炎武,出生于1613年7月15日,去世于1682年2月15日,漢族,是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因為仰慕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故改名炎武。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并位居“三大儒”之首。
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的'“開山始祖”。顧炎武學識淵博,對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他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以文、行已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集多為傷時感事之作。他的作品主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真所謂著作等身啊!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六歲啟蒙,十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十一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并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就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
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學習”的措施:首先,他限定自己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后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后,一本書就變成了兩本書;再次,它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和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后來匯聚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后,他在每年春秋兩個季節,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習200頁書,溫習不完,絕不休息。
顧炎武勤奮、嚴謹、刻苦、專注、堅持不懈的特點啟發了我,我要向他學習:上課時認真聽講,勤做筆記,不要為了省事而減去一些字,態度要嚴謹。寫字時不要毛毛躁躁,要橫平豎直、一筆一劃的仔細寫。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上一層樓,在將來的成長道路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社會、國家作貢獻,爭做“大好昆山和小康路上的追夢人”。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9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還在我的耳畔回蕩著,卻一直在震撼著我的心靈。滿腹經綸,忠心愛國的昆山名人顧炎武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現著。
顧炎武生于明朝江東名門望族昆山,他從小就大量的`閱讀儒家文學經典,“忠孝”兩個字就深深地刻在顧炎武的心間,顧炎武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音韻家,他一生經歷過許多波折。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新創一種治學方法。因此被后人稱為清學的“開山鼻祖”。
著名的藝術家們用國粹昆曲的形式演繹了顧炎武波瀾起伏的一生。全劇分為思歸,決母,驚碑,對獄,薦試,問陵六幕,其中決母這一幕讓我最為之感動,母親絕食而去的遺訓讓顧炎武悲痛欲絕,顧炎武與母親王氏和妻子貞姑的對話中讓我明白了顧炎武反清復明的堅強信念。后來在驚碑這幕中,顧炎武棄筆從戎,帶兵抵抗清兵,結果慘敗,許多戰士慘死沙場。這件事被清朝皇帝知道了,便叫李萬去捉拿顧炎武。于是顧炎武被關進了私人監獄,在獄中遇見了自己的兩位知己,他們見了顧炎武心中大喜,他們互相勉勵,互相支持。他們心里都有著反清復明的堅強信念。
最后“薦試”和“問陵”這兩幕更是襯托了顧炎武“誓不仕清”堅強信念,問陵這幕劇中那一句“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更是振奮人心。昆曲藝術家們將顧炎武獨一無二的偉大人格,博大精深的思想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為偉大的顧炎武喝彩,我為感動人心的昆曲喝彩!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10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并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
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后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后,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
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后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后,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前人的治學經驗告訴我們,抄書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效果,二是積累了資料,為日后進一步研究作了準備。但錄抄或筆記時要注意幾點:
①所抄的書要嚴格選擇,必須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不能見書就抄。
②錄抄或筆記要分類,以免日后查閱費時費力不方便。
如果不思考,做個“抄書公”,對讀書也不會有多少好處,仍然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11
寒假的一天,我淋著小雨,踏著愉快的腳步,來到了昆山顧炎武故居。
還未進門,迎面撲來一陳清香。我上前聞了聞,有點銀杏樹的味道,但想想又不像。于時,我帶著滿腦子的疑問走了進去。
故居向東,西墻正中上方,有一塊小匾,上書“貽安堂”。下方掛著一幅優美的'畫,畫里有山有水,景色宜人。畫前面,是兩張飽經風霜的八仙桌,四周分散著紅木椅子。當年,“貽安堂”是接待尊貴客人的會客廳,而且“貽安堂”還是一位名叫廖綸的縣令所書的。據說,顧炎武就是在這兒出生的,他第一次與父親學習,也是在“貽安堂”開始的。
我走出貽安堂,發現后屋前面是兩棵叫不上名字的古樹。我立刻明白了那純凈疏淡的清香的來歷:原來是那古樹所發出的獨特香氣。
我走上前一看,古樹的樹皮一層接著一層,一片蓋著一片,如魚鱗般鱗次櫛比。走上前去細看,仿佛是一個做工細膩的工藝品,而不是古樹。這時,我突然發現樹上有幾處淡淡的傷痕,原來是當年八國聯軍攻擊而成的。風兒吹過時,樹葉“嘩嘩”地響著,仿佛在訴說著當年悲慘的遭遇……
走進后屋迎面是一個平面電視,上面正講述著顧炎武那離奇曲折的一生:他二三十歲放棄科舉,專心寫書。國家滅亡,他奮起抗敵,在外逃亡達數年。母親和養母慘遭殺身,他忍辱負重。逃亡時期,仍不放下寫書,創下了許多教育、政治名著,像《日之祿》《音學五書》……其中最有名的名言便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字字敲擊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
顧炎武,一位有著一生傳奇的人。他留下的文化遺產,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12
我快馬加鞭,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鄉,好像已經聽見了心中牽掛的人喚我的聲音……
離弦之箭般地跨入家門,看見年過六旬的老母和賢惠的妻子貞姑,我“砰”的一聲扔下手中的矛槍,奔到面黃肌瘦的母親面前跪下。
母親和妻子向我問起前線的戰況,淚水頓時溢滿了我的眼眶,那些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啊,我那兩個以身殉國的兄弟啊!
貞姑端上一碗粥給絕食多日的母親,母親卻接過粥,拿起調羹,舀了一勺粥,放在嘴邊吹了吹,又喂給了我。兒時,母親就是這樣喂我喝粥的。
貞姑陪著母親進了房間,不久就哭著出來:“婆婆…婆婆她……走了!婆婆留下遺言,不可為清朝官吏。”我好像被雷劈中了一般,無法動彈。我默默重復了幾遍:“不可為清朝官吏,不可為清朝官吏!”
驚碑
我又重回了戰場,卻身負重傷,意外來到了碑林,這里早已被紛飛的戰火毀成了一片廢墟。
我怎能讓中華文脈斷裂!剎那間,狂風四起,風沙漫天,千瘡百孔的我扶著一塊殘損的碑緩緩地站了起來,我,要保護中華文化!
對獄
我被關在了監獄里,同我一起被關押的還有潘檉章和吳炎。我是多么的幸運啊,我的侄子在監獄里為我上下打點,為我換來了個出獄的機會。
只要我承認我不是信中所寫的“寧人”,我便可以出去。但我心里無比清楚,“寧人”指的就是我顧寧人啊!兩個同伴對我說,你要出去,要保護好中華文化啊。于是,我在生死攸關之際,說出“我不是信中寧人!”
獄卒把我放了,處死了我的同伴們。我定要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論試
我帶著我的學生潘耒隱居在山林之中,清朝官吏劉大人請我出山,編撰《明史》。我又想起母親的臨終遺言,誓不清仕,誓不清仕……
這時候家書來了,這封沉重的家書帶來了妻子離世的.消息,我不禁清淚兩行。潘耒來向我告別看見家書中的內容如何也不肯離去。我便勸他,去吧,去吧,為了你的前途,為了清朝無辜的百姓。
問陵
是夢境嗎?是幻境嗎?我來到明孝陵,正遇見了一位年輕人——玄燁。當他聽說我便是顧炎武時,向我提出了生命的叩問:“何為亡國?何為亡天下?”
而我,堅定地答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先生是一個忠義、孝順、愛國之人,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這樣一位令人敬佩與贊美的顧先生,在昆曲的舞臺上被演繹的淋漓盡致,昆曲的曲調是多么的動聽。我作為一個昆山的中學生,因顧先生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昆曲的美妙動聽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 13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聽過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出自被人們稱之為“亭林先生”的顧炎武之口。無論是古代的老百姓,還是現在的人民,都被他熱愛祖國的精神,和魅力所折服,對他稱贊不絕。
顧炎武是江蘇昆山千燈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寫下了名貫古今的著作《日知錄》《天下群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等。他不忘先祖的遺訓,與一支義軍一起南明抗清。他做這些全是為了國家著想,為國家做貢獻。正是因為顧炎武的這些英雄事跡和精神品質,后人才編出了昆劇——《顧炎武》。
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也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的戲曲品種。昆劇主要是以弘揚品質精神為主。
編劇羅周說,自己在編劇過程中“努力接近顧炎武偉大痛苦而孤獨的靈魂。”從這句話中,可見顧炎武的一生是多么崎嶇和坎坷,對國家又付出了多少寶貴時間和心血啊!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鄭澤云說:“《顧炎武》運用全新的機制,打造藝術精品,是演藝集團和昆山市近幾年來卓有成效的探索。”又可見這部昆曲的震撼性。
昆劇《顧炎武》一共有六個場面,這六個場面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顧炎武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分別是《思歸》《決母》《驚牌》《對獄》《薦試》《問陵》,主要講了顧炎武臨終前的回憶。精彩的.唱念做打和表演給觀眾生動刻畫了顧炎武的精神品質。其中最能表達出顧炎武內心情懷的,當然要數《思歸》和《問陵》了。
《思歸》講的是清康熙二十一年,客居山西的顧炎武有心還鄉,因年老體弱,騎馬時不慎摔下馬背。臨終前他的口里不停地呼喚著母親,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于是回憶過去,也因此有了接下來的五幕。讓我最感動的,是他第一時間會回憶起的祖國,我也不僅對顧炎武大為感嘆一番。
《問陵》講的是年邁的顧炎武只身來到明孝陵,與康熙不期而遇。他們談論著更替變遷,心中包含著無限的苦難和屈辱。談論中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曠世警言,又不禁對世界發出了叩問:“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這些話語深深地震撼了康熙,對顧先生有了深深敬仰之情。可見亭林先生即使逝世,也不忘記自己的祖國,想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亭林先生”對祖國的博大情懷,和熱愛,啟迪了我們要用自己的才華來回報祖國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不辜負它對我們的希望。
【走進顧炎武寫人作文550字】相關文章:
顧炎武的名言02-24
顧炎武的名言260句07-19
高考人物素材積累:顧炎武06-13
小學寫人作文 寫人的作文11-14
寫人作文字 寫人的作文03-27
關于奶奶的寫人作文_寫人01-10
顧炎武自督讀書名人故事11-03
外公寫人記事的作文范文_寫人01-10
優秀寫人的作文初二寫人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