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秋寒露時節
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個連在一起的節氣。這3個節氣是秋天漸行漸遠的腳步,以水凝結成露、進而為霜這樣三種形態為標志,讓一個秋季特別是深秋季節,變得如水墨畫一樣,可觸可摸。在這里,露兩次出現,顯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與蒹葭或落葉或鴻雁等秋季常出現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別致。如果說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蕭瑟感覺,唯獨露顯示出秋季的晶瑩剔透的一面。中國有很多說秋的詞匯,其中一個特殊的詞,叫做清秋,這個清秋的“清”字,應該是露所塑造而成的,只是寒露的“寒”字,讓這晶瑩的露變為清冽,透露出季節的嚴肅與嚴酷性。
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許多,這時候的露與馬上到來的下一個節氣霜降,緊迫得只有一步之遙。過去常用一句詩是:冬天來了,春天還遠嗎?也可以這樣說 :寒露來了,冬天還遠嗎?寒露時節,能夠隱隱聽到冬天的腳步聲,在霜那邊等候,在雪那邊整裝待發。
寒露時節,露是主角。盡管它們只是在夜里出現,在清晨的陽光下消失。但是,它們就像一幕大戲里那些主宰全劇命運的神靈,在倏忽一閃中,在不動聲色里,主宰著季節的癥候,讓開放了整整一個夏季絢爛的花朵盡情凋零,讓春天就開始長出的繽紛樹葉紛紛飄落,讓秋草可以一夜變黃。古詩里說:素秋寒露重,芳事固應稀。又說: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說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擋的力量。
在中國古詩里,有很多這樣和節氣密切相關的詩句,中國古詩為節氣立傳,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因為中國古代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詩歌講究自我和內心,在向內轉化的過程中,流失了很多的東西,是非常可惜的。如今,如果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異,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寒露時節,大雁和菊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在寒露的節氣三候里,它們占了兩候,說是鴻雁來賓、菊始黃華。它們一為動物、一為植物,一動一靜、一天一地,作為這個時節與露水相配的配角,是再合適不過了。盡管落葉紛紛,來年還可以重新綠滿枝頭,但是落葉畢竟有死亡的特征。大雁南飛,來年依然可以飛回來,和落葉的含義本是一樣的,卻因為生命的存在,便像南飛過冬串門走親戚一樣,讓人有了期盼的情感。孟郊有詩:秋桐故葉下,寒露新雁飛。他在大雁前偏偏用了一個“新”字,是修飾,也是強調大雁來年飛回時新的生命意義。
菊花在這時候開得最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蘭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是秋天的象征。詠菊的詩多如牛毛,如果不算屈原詩中的菊花有過于強烈的個人情感意義,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說是鼻祖。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有人生到達這個季節里才會有的心態和境界。
寒露時節,登高是最好的選擇。其實,登高任何時候都可以,但在寒露時節登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特征。這時候登高,才會看到大雁南飛、菊花盛開,更會看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觀。這時候,大自然的生老病衰,一下子顯得格外醒目,生命在對比中顯示出特別的色彩和意義。所以,唐代劉禹錫的詩里才會說: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他強調寒露和山的最高處。應該說,這更是這個季節里人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最高的心態和境界。
今日寒露,養生全攻略
今年的寒露是10月8日,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句諺語提醒大家: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時節,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盡量與氣候變化相適應對于身體健康十分重要。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后,氣溫逐漸降低,不宜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每天晚上可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關注中醫養生(微信:zyys_app)了解更多內容)
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系,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適時添衣
注:回復“穿衣法則”查看:秋冬如何知道自己該穿多厚的衣服
寒露過后,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干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后,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鹽晚蜜
在秋天里,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干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4、灸臍養秋
如果因為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使用艾灸對準神闕穴(肚臍),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進行防治,效果很好。
5、養陰防燥
寒露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說的“涼燥”癥狀,即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寒露時節,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
6、適當養胃
老中醫(微信:zyys_app)提醒秋天氣溫漸漸變涼,而胃腸道對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后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與情緒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要注意情緒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7、不要憋尿
寒露節氣不少人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覺前會喝不少水。但是這樣一來,夜尿的頻率就會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覺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較冷,常常下意識地憋尿繼續睡,這其實是非常不健康的習慣。
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長時間儲存在體內,含有細菌的尿液不能及時排出,就易誘發膀胱炎。而高血壓患者憋尿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腦出血或心肌梗死,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
【清秋寒露時節】相關文章:
寒露時節諺語07-04
寒露時節的問候諺語12-20
2015年寒露時節養生知識「精選」10-17
清秋天寫景作文09-01
愛在如畫清秋作文02-02
有關秋天作文:清秋10-01
門落清秋作文范文08-22
水木清秋作文范文08-15
清秋懷感散文欣賞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