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明文怎么寫
相信大家在學習、工作中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特別是說明文,說明文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明文怎么寫,歡迎大家分享。
說明文怎么寫 1
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有這么一種看法,教語文是最好教的一門學科,為什么有這種想法呢?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語文不像理科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只要你會說,可以天南地北的跟學生聊,其實不然。語文教學在有的時候也是相當的難上,例如說明文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說明文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長期以來,語文教師對于說明文教學是很頭疼的一件事,原因在于說明文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它沒有小說那么有故事情節性,也沒有詩歌、散文那樣有優美的語言,學生對于上說明文課,都是抱一種無聊的、沒有興趣聽的態度來對待,教學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讓學生正確的對待說明文,如何在課堂上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
語言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一個‘活’字,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講活了。”可見“活”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隨著教學改革的實施,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語文課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給說明文課堂注入的一股“活力”,如何提高說明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多媒體的合理運用。
多媒體的運用要在充分體現語文學科性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眾所周知,各學科教學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有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現代手段,那學生還要不要花時間去讀書呢?語文學科是交際工具、文化載體,只有抓住語文學科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才能將語文課講“活”。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在誦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大家十分倡導在語文教學中研究語感,培養學生語感。從目前的實踐來看,語感訓練多在記敘文、議論文、散文、詩歌等形象性強、理趣性重的文體教學中受到重視,在說明文教學中卻往往被忽視。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忽視朗讀這一環節:一是因為在觀念上認為朗讀不重要,與考試無關;二是認為就算需要朗讀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說明文輪不上。三是說明文文辭相對枯燥,不容易融入情感,調動興趣,往往教師自己都覺得讀起來會索然無味,所以厚彼薄此就不足為怪了。事實上,說明文貌似容易讀,而實際上與其它文體相比要難讀。于是就導致了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完全省略了“讀”這一環節,把學生讀書的時間幾乎全都占用了,多媒體課件直觀性強,形象生動,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激發了學生上課的興趣,但是若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的聲音、圖象、課外資料在課堂上充分運用,加大了課堂容量,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吸收知識的時間越來越少,整個課堂充斥著技術的要素,反而使語文課的特點不能得到很好地體現。尤其是說明文,如果老師備課時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生物課、地理課和歷史課。其實,在教學說明文時,如果教師不能范讀,也可以先借用錄音磁帶引路,再由學生集體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一說明文進行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得到語音感、語氣感、語法感、語體感等。如教《蘇州園林》時,在觀看錄相后,可以讓學生聽讀和自讀時注意說明、記敘、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這樣,不少學生就能在誦讀后概括出文章中用以說明介紹園林、描述形容景物、議論分析原理的寫作特點。因此,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帶來圖文并茂的數字化信息的同時,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人們開始動員身心感官,來回應多媒體技術的沖擊,作為集中體現書寫文化特點的語文課,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在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
的特色并進一步發展,說明文教學亦是如此,授課時依然不能忘了要扣緊語言的要素。
二、教學內容的靈活處理。
自從語文學科引進多媒體技術后,教師所設計的課件就變成了教師使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教學素材的工具,從某種程度上講,多媒體課件替代了傳統的圖片和傳統的黑板的功能,但這僅使傳統的語文教育換一個面孔,這與傳統的語文教學又有何本質的區別,無非是比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省時而已。所以我們依然要注意到教材才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在備課時教師必須先體會大綱要求,理清教學程序,摸清學生心理,然后制訂出科學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該樹立整體觀念,弄清這文章在整個知識序列中的位置,明白文章在能力培養上所起的作用,篩選課文中最主要的內容,集中精力解決重、難點,處理好疏密關系,在此基礎上制作課件,而不能讓制作課件的過程來代替備課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實際效果。記得我在制作《蘇州園林》這課的課件時,一開始,我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設計成了幻燈片,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待做完之后自己回過頭一看,感覺步驟繁雜且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認真反思了一下,將教學目標定位于: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明確說明文的抓住說明對象特征層層深入的行文特點以及說明方法,重新制作課件,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刪掉了原先一些非重、難點的內容,而突出了重點的問題。在授課時,學生既了解了常識,又學到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再如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文,其生動性、條理性是本文的特點,教學中,可以通過優美的配樂朗讀及其豐富自然景觀的視頻畫面,讓學生感受說明語言的形象、生動;可以展示層次清晰的課文內容的投影,引導學生理解說明的條理性;同時創設情景,啟發學生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 另外我們還可以大量收集相關的氣候知識和地理圖片資料。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知識量,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說明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網絡調用下載教學資源來完成語文的自主性學習。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揚長避短,而不能不顧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運用多媒體的情況一味地都配上多媒體課件。
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說明文內容簡單,注重科學性,缺乏趣味性,遠不如其它文體那樣豐富多彩,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反映出對說明文單元的反感,這都造成了說明文教學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的現狀,而多媒體技術能夠將難點轉化為形象,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現代教育強調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特別是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信息的傳遞、感知材料的呈現,而應該是讓學生在吸收課文原有知識養料的同時,觸類旁通適當地或介紹或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知識。 首先,運用激發情趣的方法導入課文。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導入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教《月亮上的足跡》時可以先讓學生玩一個接龍游戲,教師可以先起個頭:“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太空尋找著外星生命。你透過舷窗,看到了美麗的景象——”學生就七嘴八舌地接上這個故事,在大家都發揮了想象力之后,再引導他們看課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和大家接的文章作個對比,這樣學生對課文的寫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高了能力。
其次,將生活體驗引入課堂,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看云識天氣》是一
科普著作,課文講了云和天氣的關系,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的方法是本文的目標之一,在上完這課之后可以讓學生做個關于云的諺語的課外搜集,并拿到課堂上交流,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而且又增大了大家的信息量。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切身體會,既訓練思維,更全面、深切體會到說明文語言傳達信息的作用,其效果是滔滔不絕地講析所不能達到的。
再次,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我聽過一節課,教師在完成《生物入侵者》一文教學任務并作了簡單小結后,大屏幕顯示若干則關于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危害的報摘材料。讓學生快速閱讀后,結合課文內容,為消滅這一入侵者獻計獻策,或者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有關“環境保護”的想法。在融洽的氛圍中,學生積極思考討論、踴躍發言,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聯系本地實際,寫一小論文。這樣,在多媒體向學生快速傳遞信息的`基礎上,讓學生將新認識和已有的知識相結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構成自己的認識結構,變成自己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學習過程是教育現代化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基礎舉措就是要構建新型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模式:教師不再是從頭到尾“滔滔不絕”的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過程也由一味的分析講授轉變為學生參與活動、探究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上課要努力創造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生精神振奮。 另外,氛圍活躍的課堂也離不開教學藝術的支撐,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機智、抑揚頓挫的語調、寓教于樂的幽默、求“新”獵“奇”的創造,都有助于我們營造和諧、有生氣的課堂氛圍。
說明文怎么寫 2
一、弄清說明的對象。
閱讀一文章,要準確地把握說明的對象,需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從整體看一文章說明的是什么事物,二是從部分看說明的是這一事物的哪一個方面,即一文章的具體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可以是實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這種說明文旨在說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樣”。例如《笑》,文章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笑,并從生理功能入手,闡述了笑對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所起到的作用,接著將笑的“功能”擴大到人的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這是一以抽象事物為說明對象的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事物的內部規律性,這種說明文旨在說明事物“為什么”是這樣的。如《善待家園》一文,文章說明了地質災害給人民帶來的生命與財產的威脅,并揭示了“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這個道理,是說明事理的。
二、抓住對象的特征。
要準確地理解說明文的內容,只找到說明對象是不夠的,還要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一說明文是否達到說明的目的,關鍵在于有沒有把事物的特征說明白。例如《善待家園》一文,作者在文中使用大量的數字和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的特點。
三、理清說明的順序。
說明文要有一個清楚而又合理的條理,這就是說明順序。說明順序一般有三種,即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閱讀文章或語段時要注意從這三個方面去把握。空間順序一般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從遠到近,先中間后兩邊等順序。時間順序一般有從古到今,從過去到現在等順序。邏輯順序有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特點到用途,從整體到部分,從一般到特殊,從概括到具體從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如何判斷文章的說明順序呢?一般地說,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都有表明順序的語言標志,如方位詞、時間詞等。理清邏輯順序,要先概括每段的說明內容,再分析句與句之間或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理清說明順序。有些說明文,可以綜合運用幾種說明順序,使說明的內容更加條理化。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全文按照從主到次的順序,先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再介紹荔枝生產的有關情況。而在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時,則按照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順序。
四、掌握說明的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引用、列圖表等。明確常見的8種說明方法的概念時不要死記硬背,而要能具體判斷文章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同時還要能結合文章,分析它的作用。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靈活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的運用,不僅揭示了荔枝的種種特征,把事物說明得更明白,把知識介紹得更具體、更易理解;而且加強了科學性,給人以言之有據的深刻印象,加強了文藝性,使文章增添不少情趣和文化內涵。
五、體會說明的語言。
說明文要求語言準確,這是說明文的特點所決定的。準確,就是要按照被說明事物的實際情況,運用最確切的詞句,恰如其分地介紹和說明。在閱讀說明文時,要注意理解那些選用準確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分析它們在文中或句中的作用。如“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一句中,“大多數”是個概數,說明了荔枝肉的顏色以白色透明的為主,但也不排除有少數的荔枝肉是其它顏色,這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的語言都要求準確,當然,在準確的前提下也不排除生動的說明,特別是科學小品更是如此。
六、了解說明的結構。
說明文常見的有以下三種結構關系。并列式:各層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如《龍永圖趣說WTO》一文。遞進式:后邊的說明是在前邊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說明。各層次之間的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可派生三種情況,即總分式、分總式和總分總式。當然,針對某一文章或某一具體段落,幾種結構形式有時單獨使用,有時交替使用,有時大層次之間按照一種結構形式安排,而其中的某一小層次采取另一種結構形式。
說明文一般不僅有關于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介紹,而且融入了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思考,具有較強的人文色彩。抓住了以上六個方面,就可以輕輕松松解讀說明文。我們希望同學們通過這些方法不僅能從中學到科學的知識,提高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且能了解社會的進步,關注世界、關注環境、關注特定人群的生活狀況,培養就科學的精神、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注意事項:
不少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復雜的事物、深奧的知識、抽象的事理。如何使讀者容易接受理解,這就需要深入淺出,用簡明生動的語言、恰當簡便的說明方法使之變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常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引言論、分類別、下定義、列數字、畫圖表等等。
總而言之,要寫好一說明文,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選擇精當的說明材料與內容;
2、確定恰當的表達方式;
3、抓住事物自身特點;
4、安排好事物的說明順序;
5、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說明文怎么寫 3
說明文閱讀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文章。在閱讀自然科學類說明文和科學類說明文的過程中,能理解說明順序,分析基本說明方法的作用,掌握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點,通過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信息,準確把握說明對象,掌握說明內容,獲取科技和人文知識,從而培養科學興趣和人文精神。
說明文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準,說明文可分不同的類別:
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但是,有時在一說明文中,介紹事物與闡述事理往往是交錯使用的。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要求作者對說明的對象進行真實的介紹,這其中,我們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學精神。事物說明文是對事物進行詳細介紹的文體形式,而事理說明文是對道理進行詳細介紹的文體形式.區別是前者針對事物,后者針對道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你要說明的事物。
議論文、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的不同:
事物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旨在介紹某一事物的形體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國石拱橋》。語文課本上的《恐龍》《海底世界》等等。
事理說明文 事理說明文旨在解釋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內部的規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說明文一樣,寫作事理說明文也需要遵遁三個原則;①了解事理。可以通過親自觀察研究或是查閱資料來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別人介紹;②安排寫作順序。事理說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邏輯順序(事物的因果、遞進等關系),也就是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認識事物的規律。邏輯順序不但要運用在段落關系上,句子之間也要按照這種順序來寫;③選用合適的使用方法。
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把說明文分為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或知識小品文)。
根據說明文的體系不同,還可以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如《中國石拱橋》)。
特點 說明文雖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類文種,但若沒有其他表達方式(如敘述、議論、描寫等)的恰當配合,則無法圓滿地完成向讀者介紹事物、解釋事理的任務;而從學習寫作說明文的角度講,如果能確切了解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在說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準確使用敘述、議論等方式來輔助說明,說明文就能寫得有聲有色,文采斐然。
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中國石拱橋》屬于后者,它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語言》屬于前者,文章科學地說明了物候學知識。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 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數字、下定義、作詮釋、引用說明、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畫圖表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種說明方法,還是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是采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注意事項
說明的順序
總體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采用什么順序,主要取決于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筑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于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系。
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適用于以邏輯順序來說明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寫作最為適宜。
說明的邏輯順序,是指依據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確定說明內容先后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總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個別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據這些來安排說明內容的先后順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間的關系說清楚,將繁復的內容介紹得有條不紊. 邏輯順序主要分成12種——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從結果到原因、從次要到主要、從部分到整體、從具體到概括、從本質到現象、從一般到具體。
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是文章常見的記敘、說明順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制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
時間順序在文章中使用恰當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說明清楚,使讀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時間順序也是一種獨特技巧。
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筑物等),常用這種順序。我們課本中的《核舟記》就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來寫的,并且還有梁衡的《晉祠》描寫圣母殿——圍廊——屋架——廊柱——屋頂——泥塑;《故宮博物館》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筑物的總體特征,然后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筑物的時候,則又按照先外后內、先上后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所有順序中最合理的順序。空間順序,按空間部位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構造或建筑物的構造。這種順序常用于對群體事物的說明。
說明文怎么寫 4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說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寫說明文時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說明事物準確清晰地介紹給讀者,讓人們對事物有確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寫作,也就是抓住了說明的中心。當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說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紹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據需要一次談一兩個特征。例如:鴨與雞都是家禽,都會走路,都有兩翼,都可以做肉食。但要寫一關于鴨的說明文,就要抓住鴨區別于雞和其它家禽的特征。與雞相比,它喜歡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雙掌狀的蹼,會劃水;嘴又長又扁,等等。抓住鴨的這些特征進行說明,就可以使人對鴨的生活習性和外形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同類事物也往往有著差異,這些差異也就是它們的特征,寫說明文時要緊緊抓住這些特征。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寫的是趙州橋和盧溝橋,兩橋都是石砌的拱橋,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們各自特色,進行對比說明,使讀者認識了兩座橋的不同形狀、結構和藝術風格。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說明中心,這是寫好說明文的一個基本要求。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比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說明的事物,并且掌握這一事物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說明事物。
二、針對具體情況,選好說明角度
寫文章都是具有針對性的,比如說寫給什么樣的人看;寫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過文章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例如,寫關于落花生的說明文,如果讀者對象是農民,目的又是為了向農民傳授栽培落花生的技術,那么,就要根據落花生的生長規律,從如何栽培才能奪高產的角度去說明,重點說明怎樣選種、選地、播種、施肥、管理等。如果對象是廚師或食品加工廠的工人,目的又是為了介紹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應側重說明花生仁的營養價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我們中學生在寫說明文的時候,可先設想為誰而寫,這樣就能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明,不至于把文章寫得散亂無章,目的不明確。
三、講究結構安排,做到條理分明
文章的條理性是客觀事物、事理本身特點、規律在文章結構上的反映。說明文解說事物、闡述事理就要按這些關系來安排說明次序,使之層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縣“地主莊園陳列館”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這些畫面相對獨立,是并列關系。地主收租時設有四道關口,依次是驗谷關、風谷關、過斗關、算帳關。每個交租農民都要過四關。從第一關到第四關,是先后關系,這些個別的實例共同揭露地主對農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罪惡,這就是“收租院”的總體概貌。這個總體概貌與各體實例成為總分關系。《收租院解說詞》一文就把握了這些關系。采取先總后分的寫法,開頭扼要地介紹了地主劉文彩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的罪惡,接著按照泥塑畫面排列順序,分別介紹,突出了有壓迫和剝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并列關系的事物,還要注意方位順序,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從近到遠,等等,只有按照這些順序去寫才能條理清楚。例如《故宮博物院》全文是介紹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總后分的辦法,條理明了地介紹了這座雄偉的建筑群。寫建筑物局部時,層次也十分清楚。如寫太和殿的一段,先從外后到內,介紹大殿外面時又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由天空到殿頂直到臺基。介紹其內部時又按從中間到兩旁,從前到后,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依次說明,給人以清晰的印象。
介紹生產過程的說明文,應按生產的時間順序說明;介紹植物生長的說明文應考慮其生長順序,依次說明,當然不管哪類說明文都應注意主次分明。
四、注意語言藝術,提高說明效果
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樸素平實,且常使用專門術語,容易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為了提高說明的效果,必須在語言上下一番功夫。說明文的語言不在于堆砌華麗的詞藻,而在于用語確切、精當、通俗、風趣。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在仔細觀察事物,透徹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礎上選用最能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的詞語加以說明,尤其要注意恰當選用限制范圍大小、表明條件關系之類的詞語。如《中國石拱橋》中說到盧溝橋:“橋寬約八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一個“約”字說明橋面并不恰好是八米,這里只取約數;一個“幾乎”說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與河面平行,但還不是完全平行。《看云識天氣》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里形容云的形態特征的詞語和表明時間性的詞語配合用,十分確切,十分精當。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運用好必要的專門術語,防止說“外行話”,例如“航天”和“航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飛機在大氣層內飛行,稱為航空;衛星、飛船在大氣層外飛行稱為航天。它們是采用不同的飛行器在不同的空間來完成飛行任務的。寫文章時必須注意諸如此類的區別。
再次,適當運用比喻、擬人、擬物等修辭手法。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開頭:石拱橋的橋洞成拱形,像天上虹。用“虹”來比喻石拱橋,很形象生動,使讀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橋的外形特征。再如《大自然的語言》中,作者用比喻、擬人的手法說明“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勞動人民根據這些現象掌握季節規律,安排農事。這段文字由于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有趣,饒有興味。
說明文怎么寫 5
說明文閱讀知識點主要有:了解說明文的特點,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及要說明的事理;理清說明思路,明確說明順序;正確判斷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并理解表達作用;了解說明文中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的表達作用;進行與文段內容有聯系的個性化表達等等。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引資料(引用)、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假設這11種。
小學常見的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
中學常見的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作引用、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摹狀貌”和“作假設”小學和初中不常用,一般是到高中和大學才可能學到。
(1)舉例子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好處: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
(2)引資料(引用)
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好處: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引用古詩:使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3)作比較
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征的說明方法。好處: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4)列數字(列數據)
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好處: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準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
(5)分類別
要說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好處: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好處: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說得確切具體、淺顯易懂。)
(7)摹狀貌
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mó)狀貌。好處: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
(8)下定義
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征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好處: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9)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在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作詮釋。好處: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理解。
(10)畫圖表
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采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某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說明文怎么寫 6
說明文一般結構形式為:先對說明的對象作總的概括介紹,然后導入具體說明。
一、概括介紹的方式
1、概述式
開頭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形象。如《故宮博物院》是這樣開頭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開頭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性質和年代。通過概述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概況。
2、描述式
開頭描寫事物的特征或狀態,讓讀者有一個直觀的總體認識。如《中國石拱橋》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開頭描述石拱橋的重要部位“橋洞”的狀態特征,然后用神話傳說和詩人對石拱橋的描述補充說明這一特征。
3、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了解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第一段。由描述紅花的鮮艷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隨作者的具體解說了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4、定義式
開始對事物下定義,提示事物內涵(本質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圍),讓人了解事物的本質。如《統籌方法》開是這樣定義事物的:“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范圍極其廣泛。”
二、具體說明的結構思路
說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說,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按說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并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說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一般來說,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說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產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后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說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于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筑群、名勝古跡、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形。說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內進行說明。如《故宮博物院》說明一個古代建筑群,這個建筑群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后寫城內建筑,寫內時先寫主,后寫次。整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2、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說明對象,說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說明中,宜先寫狀態,后寫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質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事理性說明文,具體說明部分先說一種現象:傳說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里,但奴隸卻安然無恙。然后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著進一步解說死海的成因,說明時先敘事,后說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說明,讀者易于理解。
對讀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說明時可先說一般,再敘說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征,后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后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說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征,然后具體說它的形態。這種結構安排有利于讀者盡快地認識事物。
說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說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有的說明文最后再次歸結特征,有利于讀者區別事物。如《故宮博物院》最后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驚嘆。”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筑群的特征:宏偉、和諧、統一。有的說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說明的準確、嚴密程度。如《看云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云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說明的科學性。
【說明文怎么寫】相關文章:
說明文怎么寫01-22
動力說明文怎么寫10-15
說明文小學作文怎么寫01-21
小升初作文指導:說明文怎么寫07-26
小學生說明文怎么寫10-08
關于狗的說明文作文怎么寫01-04
說明文怎么寫開頭引導法06-10
關于眼睛說明文作文怎么寫09-29
怎么寫好說明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