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的資料和風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資料和風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的叫法】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午節的來歷】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
【端午十說資料】
一說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為梁宗懔《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后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蔭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于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杰專門劫富濟貧,后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鐘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鐘馗,醒后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丑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
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粽子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拉露水
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插艾蒿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采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志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系五索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發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志》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里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面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里,相傳此俗可以辟蟲蛇。
【端午節的資料和風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風俗作文01-27
端午節風俗的作文10-12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02-01
端午節的風俗范文01-26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精選08-21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03-14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8-10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1-21
端午節風俗作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