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文化與作文教學
我國古代作文教學思想是由長期教學實踐總結而來的,包括文意并重、先放后收、循序漸進、讀寫思結合等方面。長時間的實踐證明這些思想是卓有成效的,批判地繼承這些思想對當今的作文教學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本文淺談古代文化與作文教學,歡迎閱讀了解。
作文教學向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話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寫”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史料表明,我國素有“以文取仕”的傳統,作文教學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至漢代。同時,我國關于寫作教學的理論探索也是源遠流長,其中有很多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我國古代的寫作教學原則
(一)文意并重
我國古代的學者們一向主張“文以明道”、“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所謂“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語言,“道”指的則是文章的思想和內容。“文”與“道”的關系,就是文章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南宋的學者朱熹說:“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東漢學者范曄也說過:“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文章以“意”為主,“文”是用來表達“意”的工具,這樣才能突出文章主題,語言也不會空泛虛浮。同時,好的文章除了“意”要精深之外,“文”也很重要,我國古代的文人非常重視文章語言的精雕細琢,最鮮明的例子便是賈島對于“僧敲月下門”與“僧推月下門”的“推敲”。
(二)先放后收,循序漸進
古人在作文教學中強調要先放后收。宋代謝枋得在《文章規范》中談到學習寫作時說:“凡學文,初要膽大,后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在這里,“先放”就是讓學生寫放膽文,也就是讓學生自由奔放地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要受到條條框框的束縛―― “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后收”是指讓學生寫小心文,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寫作基礎上再按照一定的規范來作文。
另一方面古人則強調寫作訓練中也要“循序漸進”。清代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識字時,專心致志于識字,不要打算讀經;讀經時,專心致志于讀經,不要打算作文。”這便是古人在寫作教學中十分注意的“循序漸進”。違反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會帶來次序混亂的結果。可見在教學上要注意由易及難,由淺入深;做學問也要打好基礎,切忌急于求成。
(三)讀寫思結合
詩圣杜甫有一句話傳播甚廣:“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這里明確強調了讀和寫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元代程端禮把讀書比作銷銅,把作文比作鑄器,說銷銅時極費力氣,而鑄器時只要識模,一冶即成,全不費力。多讀書,再加上師傅的指點,書中的義理和作文的法度自然就能了然于心,“握筆構思時,自有確然見解,天然議論,出于心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也提倡“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讀,心到就是理解領會。熟讀精思,是許多古代教師所強調的,它意味著并不是單單捧著少數的幾篇文章死念就夠了,而是要邊讀邊思。作文是一項綜合性的能力,只讀不思寫出的文章仍不合格,只有將讀寫思三者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得自身的作文水平得到質的飛躍。
二、古代寫作教學思想對當今的啟示
(一)系統訓練,規范文體
2011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寫作一項的要求是有層次分別的,第一學段(1―2 年級)的“寫話”,第二、三學段(3―6 年級)的“習作”,第四學段(7―9 年級)的“寫作”,這里明顯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力發展水平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分步驟的方法訓練。中國古代在作文訓練時所遵循的教學理念認為,作文教學應該從“放膽文”起步,逐漸過渡到“小心文”。因此在教學中,降低初學時的難度,培養寫作興趣后逐漸加大難度,注意不同階段方法的使用,形成一套成熟的作文教學程序就尤為重要。現在許多學生對于文體的意識十分淡薄,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應該對各種文體進行有區別性、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明確各種文體特征,明確各文體之間的差異性,寫文章時自然就能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不至于文體不分了。
(二)以讀促寫,讀寫相長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中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獲取大量的語言、思想、文化積累等,對于提高作文能力無疑是重要的。我們應該在作文訓練的同時,制訂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以輔助作文能力的增長。同時在剛開始學寫作時,通過閱讀來練習仿寫也不失為一個迅速入門的途徑。而在閱讀教學中寫作能力的滲透也是無處不在的,最明顯地體現在文本解讀里,通過讀者與作者的互相換位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內涵,得出個性化的解讀,這樣的一種閱讀能力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可分割的。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葉老的話高度概括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
(三)貼近生活,開拓創新
貼近生活,并學會體味生活。顧黃初先生在《關于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一些設想》一文中強調:“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時間僅僅局限在這2700多課時上,空間僅僅束縛在四壁合圍的教室里,師生的精力僅僅拘囿于這薄薄的幾本語文教科書內,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是很難很難的。”寫作更是如此,學生要通過留心觀察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小情,才能獲得寫作素材。同時,作文毫無疑問是充滿個性的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精神特點,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有靈光一現的時候。陸機在《文賦》中說:“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因此任何的所謂“靈光”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長期實踐積累的結果。脫離生活,創新思維能力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歸根結底,還是要鼓勵學生走近生活,多思,多讀,讓學生學會用心靈去寫作,體會創作所帶來的精神愉悅,真正地愛上寫作,而不是把它看作一項應付考試的任務,這才是培養學生想象與創新思維的關鍵。
華夏文明五千年,歷代文章家創作了不勝枚舉的優秀作品,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利用好古代的作文教學思想,作文教學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
【古代文化與作文教學】相關文章:
古代文化的窗口的作文900字11-18
古代文化常識之人的稱謂08-08
古代文化常識匯編-文史典籍08-06
古代文化常識之秦漢文學08-15
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07-28
中國古代的“四大”文化10-22
中國古代的藝術文化傳統10-04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精選:文化典籍01-29
中國古代文化:一個美麗的傳說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