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學常識由史記談文言文
《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首先是一篇文言文,其次才是一篇情節曲折、人物形象豐滿的文學作品。
文言文教學很容易形成兩種極端:
一是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枯燥無味,毫無興趣。
二是完全放棄文言文基礎教學,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形象分析。
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文言基礎與文學內容,因材施教,是教學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去年的培訓中也曾討論過文言文教學,很多人提出了“文”與“言”并重的觀點。培訓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談到了《史記》的閱讀教學,看完《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錄像剪輯,專家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學習如何讀《史記》。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這方面的目標,討論人物形象、分析問題,都不能偏離,要始終緊扣文中的語言,要防止“得意忘言”,明白了意思卻沒有學到文中的語言。光是要明白故事內容,聽故事、看戲劇、讀白話史記,都可以做到,但這不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根本目的。
二是第一節課布置作業,教師要要求學生梳理、積累知識,要采取具體措施,不能簡單地提一下就放過去。第二節課如何進行對上一節課布置的作業的檢查,還需要考慮。
三是課堂上關于文言詞匯和文言知識的練習,是否可以多設想一些別的形式,也可以聯系以前所學的有關詞語和知識進行比較。
文言文教學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由于文言文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所以語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有一定的差異,一些詞語用法也跟現代漢語不一樣,尤其是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學生可以說是云里來霧里去,因此加重了學生的為難情緒。基礎稍好的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可課本的注釋及工具書,可以記住一些課內的知識,但是給他一些沒見過的文章便束手無策了。而老師在講課中因為這些問題,往往習慣于把知識系統的歸類傳授給學生,總以為講得越多,學生就學得越好,所以一堂課都是老師那枯燥的聲音和學生昏昏欲睡的雙眼,這樣學生沒有看學習的主動性,更別說積極性了。要知道我們的文言文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還有藝術的欣賞。對于《史記》來說,更是如此。但是高考的指揮棒還在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某一方面,而是要從全局入手,基礎知識和文學鑒賞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