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文詩》兩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朗讀形式單一,課堂上即使再多的朗讀,效果也會打折扣,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筆者在教《金色花》時,注重了朗讀,形式多樣,學生范讀,配樂全班讀,選擇喜歡的段落感情讀,男女配合分角色讀,然后體會感情,效果很好。因為讀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另一種形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課文,理解內容,品味感情。
在提倡有效教學的當下,教師的有效朗讀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能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讀出課文的真正味道;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朗讀指導,相信它將會將會是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為通過有效朗讀指導,學生的語言和精神一定能得到同構共生。讓有效朗讀指導成為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2
一首短小,優美,又易懂的散文詩,除了讓學生帶著輕松,活潑,孩子般的口吻練習情感朗讀外,更要讓他們理解文中孩子對媽媽開的玩笑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為媽媽做了哪些事情。
理清思路后,最重要的是要抓文中最后兩段孩子與媽媽間簡單的對話,各自代表了怎樣的情感,又有什么深刻內涵?體現什么?引導學生分角色試讀后,加強領悟。關鍵是讓學生接近對文章主題的思考,以孩子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反襯母愛,當然,同為中外文化背景的差距,補充介紹給學生作者及作品的相關內容,是少不了的這樣才能近一步理解為何選金色花為題
比起第一則,冰心的這篇文章更像散文,有敘事性,缺少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所以我教課的切入點,以分析為主,如何剖析,即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又兼顧賞析語言和品味內涵,我讀了至少有十遍,是下過一番工夫,才理出自己滿意的教案和框架,以文中代表作者心情的三次變化入手,我覺得很成功,學生能迅速圈出"反悶""不適意""心緒散盡"三個詞語,進而細看每種心情狀態下的場景描寫,我則順勢引導他們品味4到7段的語言,品味的深了細了又聯系了實際,又加強了語言積累,我發現學生的興趣真正被激發了,他們侃侃而談,自然高昂之余,帶出了最后的主題,我讓學生讀最后感嘆句的時候,他們是抒發著真情實感的讀出了味道,我聽得也很感動,等情感平復后,我再引導學生因到開頭的二三兩段,冷靜思考此處的內容與作用,效果相得益彰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3
我所講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24課《散文詩兩首》中的《荷葉母親》,該篇文章的作者是冰心。授課結束,我受到老師的鼓勵、稱贊,也得到校領導的肯定,評選結果我獲得一等獎。
這堂課的亮點主要有:一、課堂開局比較好,在正式上課前,我讓曾在校級朗誦獲獎的兩位男女同學齊誦《慈母吟》,考慮這首詩和本課的氛圍吻合,之后我讓學生點評他們的朗誦,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而且全班同學喊出“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優秀的!”的口號,激勵學生自信參與課堂。
由此,我在學生良好狀態的情景下導入新課:“一個世紀老人在年輕時曾給她遠方的朋友寫到:在去年一個月朗星稀、秋風蕭瑟的晚上,你的一本書將你介紹給我,你的思想,你的存蓄,你的言語和我的思想合成一縷縷琴弦,奏出飄渺神奇的音樂,這音樂就是愛的音樂,這思想就是愛的思想,請問同學們這個老人和她的朋友是誰?”學生能夠猜到冰心,但是她的朋友卻不能說出,我就詢問《金色花》的作者是誰?學生回答是泰戈爾。這樣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二、教師誦讀《荷葉母親》,讓學生讀之前,我配樂背誦了整篇文章,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一定要解讀文本,背誦課文就是解讀文本,這一點也贏得了大家的贊賞,普遍認為我很下功夫,我總是要竭盡全力,我天資愚笨,只好自己多下點功夫,背誦課文花費了我4個多小時的時間。
三、簡筆畫的應用,課堂板書我畫了一個荷葉護著一朵荷花展現主題,比較直觀形象。為了畫好荷花和荷葉,我請教了我校的兩位美術老師,我掌握了一點技巧以使板書更接近逼真。
四、表現手法“借物抒情”難點的處理。在過渡到這一要點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毋庸置疑這是篇表現母愛的文章,那么怎樣表現母愛有新意?我們平時同學的文章常常是“母親送我去醫院,雨中送傘接我上學”等等題材。但是用荷葉比喻母親新奇,主要是冰心文學素養深厚,蓮花這一事物在中國文化里富有傳統文化意蘊,冰心對蓮花進行聯想、想象,用荷葉表情達意,借物抒情,從而達到謳歌母愛的主題。同時板書“借物抒情”,而且我制作課件解釋補充了“借物抒情”的特點。
五、課堂比較緊湊。這一點我沒有意識到,后來我詢問老師時認識這一點。比如,學生讀課文時,我讓一學生到黑板寫下重點字的注音。在學生沒有完成時,我同時讓學生談談讀課文的感受,時間安排緊湊。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配樂聲音效果不理想,在進行誦讀時,所設計的配樂聲音聲響過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及時調控,主要是自己不夠熟練,這以后要做好充分準備,計劃趕上變化。
二、課即將結束時,《母親》的歌曲也沒有釋放出來,聲響又太小,也是我操作不熟悉。結果也沒有升華成對母親的愛。總之,多媒體的使用我沒有充分使用好,沒有使電教手段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這令我惋惜!
三、授課結尾不夠完美。最后,看著不多的時間,心底上還是不夠鎮靜,不能從容自如,臨時應變。讓學生寫作可放到課下指導,準備好的語言應展示。
四、我在讓學生賞析4—7小節時,曾讓學生先賞析精彩之處,再談自己的疑問。這里,在教學預設時我沒有讓學生談自己的疑問,但是,課堂上卻讓學生談這一點,但最后,學生的疑問沒有展示,這樣的細節問題我處理得不夠嚴謹,這以后要注意!
五、前面解釋詞語時,一個學生解釋“蔭蔽”說是遮蔽,這說出了本意,但在課文里的意思還應該解釋得確切。這個關鍵的詞語在賞析課文時應再深化。
六、我的普通話雖然有很大進步,但是還不夠優美,我應繼續練習,語文課應該是美麗的語言,不止在語言內容上,還要在形式外殼上。
七、口語要消失。我沒怎么意識到,但是要達到課堂的完美,凡是應該注意的一定要消除!、
這堂課雖然已經過去,但是我要吸取經驗,改正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同時,語文教學要有一種“語文味”,但是我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雖然,我很有激情,語言不錯,但是還不夠有自然的魅力。只是,我的課比較真誠,稍稍豐富點。我深知老師豐富的語言對學生是一種滋養,豐厚的文化底蘊對學生是一種召喚,洋溢著智慧的妙語更是對學生心智的啟迪。以后我將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語文教學中去!我非常感謝薛主任,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一個多彩豐富的世界。杜郎口的教育模式給我的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竇桂梅和孫雙金兩位專家更是給我豐富的指向。而且在這次講課的體驗過程中,我也在自己的博客里向武風霞老師請教了“創新”的問題。我認識到語文要在豐富的文化底蘊上才有所創新,細讀文本,才能解讀出與眾不同的東西。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4
課堂氣氛還不夠活躍。在情感升華后,我設計了一個仿寫環節,讓學生再次感受母愛的偉大。由于時間倉促,只點評了幾個學生仿寫的句子,沒給更多學生發言的機會,情感教育還不是很到位。另外,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在過渡時,銜接得不夠好,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以改進,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范例三人們總說冰心的文章猶如一池春水,風過后,心中漾起陣陣漣漪久久不能散去,又猶如涓涓小溪,或平沙細淌,或曼楊輕拂,或叮咚有韻,或溫馨氤氳。這樣的詩文,似乎是夜空中的星星,晶瑩剔透。
《荷葉母親》的語言很適合我們初一的孩子拾掇珍藏,通過那清麗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濃濃的母愛。《荷葉母親》以景物為依托,它描述了定格在兒時記憶中的兩個對比強烈的畫面。一朵白蓮在雷雨之夜,被打得四處漂散,身是泘萍。沒想白天繁密的雨又至,作者不由得擔心起那一朵剛剛展開花瓣的被雨打得“左右欹斜”的紅蓮。正當敏感的小冰心倚在細心的母親身旁“無法可想”之時,紅蓮旁的一片大荷葉“傾側了下來,正好覆蓋在紅蓮上”,無懼無畏地守護著紅蓮,正如母親呵護著兒女一般,這一刻在作者的心中定格成為永恒……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我總在想《荷葉母親》,荷葉并不美,為何我們的孩子能在淡淡地鋼琴聲中讀得如此聲情并茂呢?或許情濃是本文的關鍵。家庭的和睦、水鄉兒女的敏感、母親的細心都在作者包含深情語言中娓娓而致。特別是文章描寫的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場景,溫馨感人,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又讓人順理成章地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無微呵護和關愛。
當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現在只能摸索著走,在摸索中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高。力爭達到“文章由學生自己讀懂,疑問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知識由學生自己發現獲取,規律由學生自己概括掌握”的境界。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5
“學生的語文是讀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這是我在本課的教學后再次的感悟。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對所任教兩班的學生充滿了信心,我深信他們到了初三語文能力絕對不會差,尤其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在學習的兩則短文時,學生能夠抓住關鍵的詞句去深入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比如《金色花》,“為了好玩”一句,學生分析到:“這是我為了逗母親開心,似乎與母親在玩一個愛的捉迷藏,表現我對母親的愛。”再如;“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學生能分析出“突然”表現“我”要給母親一個驚喜,也表現了“我”的天真、活潑、調皮。另外,學生在閱讀時能很快地捕捉道能夠表現文章主旨的關鍵句,如《荷葉.母親》,學生能夠抓住最后一段來理解文章的主題。
一個學期快結束了,我一直在抓學生的“讀”,學生一天天地進步,感悟理解能力逐步提高,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講得非常“少”,學生讀多了,自然就有了感覺,而這“感覺”是學生自己的“悟”所得,是“教”所不能代替的!抓好“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6
一、優點:
1、本節課的`設計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基礎上,品位濃濃的母愛,學會感恩,學會體貼父母。教學中許多孩子受到教育,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在課堂中深受感動。我知道這種情感教育不是朝夕之功,短期內有些孩子還會反復,今后,我要把相關的情感教育再融入教學中,讓他們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得到升華。
2、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孩子非常好問,提出了與課文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冰心的父親是誰?文中提到的三個姊妹分別叫什么?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和本人儲備不足等原因,沒直接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告訴他們,課下利用多媒體網絡搜集相關資資料,看誰搜集的準確,引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培養他們自己搜集資料的習慣。
二、不足:
縱觀這節課,大體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有些地方完成得還不是很到位,比如,本文是篇散文詩,最好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品味課文。在引導學生讀上我還做得不夠;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有待提高;在情感升華這個環節中,時間倉促,沒給更多學生發言的機會,情感教育還不是很到位。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7
有人說,九零后的孩子是自私的一代,他們相當部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關愛,在享受的同時而忽視了父母付出,本節課的設計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基礎上,品位濃濃的母愛,學會感恩,學會體貼父母。教學中許多孩子受到教育,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在課堂中深受感動。我知道這種情感教育不是朝夕之功,短期內有些孩子還會反復,今后,我要把相關的情感教育再融入教學中,讓他們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得到升華。
在教學中,如果只停留在教材,學生就會感到枯燥,我就不失時機地把互聯網資源與教材做到整合,引發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課外徜徉在互聯網資源這個浩瀚的“書海”中,不斷地充實武裝自己。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孩子非常好問,提出了與課文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冰心的父親是誰?文中提到的三個姊妹分別叫什么?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和本人儲備不足等原因,沒直接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告訴他們,課下利用多媒體網絡搜集相關資資料,看誰搜集的準確,引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培養他們自己搜集資料的習慣。
縱觀這節課,大體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有些地方完成得還不是很到位,比如,本文是篇散文詩,最好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品味課文,在引導學生讀上我還做得不夠;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有待提高;在情感升華這個環節中,時間倉促,沒給更多學生發言的機會,情感教育還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地以改進,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8
一、整篇文章的描寫重點是蓮花,作者從自家院子的蓮花開始,寫到了祖父賞蓮,之后重點寫了風雨中紅蓮的變化過程,主角儼然是紅蓮,那我把題目改成紅蓮好不好?(明確:不好,寫紅蓮是為了寫荷葉,寫風雨中紅蓮的變化即荷護紅蓮,很自然就讓人想起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感。歌頌母愛)
二、同學們說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為什么又要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紅蓮,寫三看紅蓮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紅蓮跟荷葉到底有什么關系,它們又是怎樣牽動了作者的心?
讓我們一起一看紅蓮,請同學們一起帶感情朗讀一下這個部分。
寫紅蓮由菡萏到盛開,觀察細膩。主人翁紅蓮首次登場。
心情:煩悶
環境:繁雜的雨聲 濃陰的天
紅蓮:開滿 亭亭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白花的凋謝,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畫。 (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白瓣兒散飄在水面,如浮萍,無所寄托無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煩悶,無處宣泄。只是忽然之間,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請同學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圍繞亭亭鑒賞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樣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紅蓮,有沒有讓作者的心情好一點?仍是不適意!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主要抓住“朗讀美文”和“體味深情”兩個環節,引導學生反復細讀,讓他們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實際教學中,得失兼之,反思總結如下:
一、好的方面
①準備: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認真制作課件,這樣細致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教學環節也流暢。
②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閱讀了冰心的詩《紙船》,加深學生對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處
① 本文借紅蓮的際遇,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為什么作者會想到母親,我并沒有在課題上
做拓展,如果這里插入冰心母親在病中的事情,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我們課堂上學過的東西,就是希望學生學以致用。這一課沒能讓他們在課堂上去仿寫最后一段,也是一個遺憾。這段借用比喻表達對母親的熱愛之情,是很好的仿寫段落。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0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符合散文詩的文體特點,以品析為主,以對學生的語言訓練為基礎,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一、與學生互動不夠。
課前我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因此敢于主動發言的同學不多。而對于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沒有及時地予以鼓勵,造成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二、對學生的誦讀指導不夠充分。
在我范讀的時候,應該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模仿我的語速、語調,再結合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朗讀一遍,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誦的篇目,課堂上應反復誦讀,課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學生背誦下來,其余段落可選背。
三、課文集美環節形式大于內容。
此環節本來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紅蓮的段落,從中選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寫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學生可以找與環境、心情、紅蓮情狀相關的語句,范圍太大,學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實只要找出能體現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寫紅蓮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課文品析不夠深入,變式較少。
我指導學生從煉字用詞、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課文,讓他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語句,朗讀并說出其妙處。顯然,這種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師應給出示例,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換式,讓學生感受本文典雅優美的意境。同時,不要囿于單純的文字賞析,也可從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條線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學生深入文本。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評課老師的批評分析中,也讓我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口,從而避免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1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按照“初讀感知——品讀悟情——抒寫感恩”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體會濃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荷葉荷花的簡筆畫圖片,然后問學生由圖片會想到什么詩句或者想到什么話語,從而引入課題,介紹冰心。
接著讓學生聽錄音朗讀,注意把握字音、語調、節奏、情感。聽完之后交流感受。在學生交流感受這一環節,有一些預習比較充分的學生還談到了對主旨句的理解,但是這只限于個別學生而已。由于把握不準時間,讓學生天馬行空扯遠了。所以導致在進入第三環節“品讀美文,體悟情感”時,有些內容重復分析以至于花費了不少時間。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節課,由于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于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愿,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己發現能力。
而我覺得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在于:
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體會詩歌中的濃濃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寫人的寫法。學以致用,課的最后環節設計讓學生“抒寫詩句,感恩母親”在他們動手寫一寫母親時,放音樂背景《燭光里的媽媽》渲染情境,讓學生抒寫對母親的感激和贊美之情。在這一環節,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幾句優美的詩句來歌頌母親。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2
一首短小,優美,又易懂的散文詩,除了讓學生帶著輕松,活潑,孩子般的口吻練習情感朗讀外,更要讓他們理解文中孩子對媽媽開的玩笑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為媽媽做了哪些事情。
理清思路后,最重要的是要抓文中最后兩段孩子與媽媽間簡單的對話,各自代表了怎樣的情感,又有什么深刻內涵?體現什么?引導學生分角色試讀后,加強領悟。關鍵是讓學生接近對文章主題的思考,以孩子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反襯母愛,當然,同為中外文化背景的差距,補充介紹給學生作者及作品的相關內容,是少不了的這樣才能近一步理解為何選金色花為題
比起第一則,冰心的這篇文章更像散文,有敘事性,缺少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所以我教課的切入點,以分析為主,如何剖析,即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又兼顧賞析語言和品味內涵,我讀了至少有十遍,是下過一番工夫,才理出自己滿意的教案和框架,以文中代表作者心情的三次變化入手,我覺得很成功,學生能迅速圈出"反悶""不適意""心緒散盡"三個詞語,進而細看每種心情狀態下的場景描寫,我則順勢引導他們品味4到7段的語言,品味的深了細了又聯系了實際,又加強了語言積累,我發現學生的興趣真正被激發了,他們侃侃而談,自然高昂之余,帶出了最后的主題,我讓學生讀最后感嘆句的時候,他們是抒發著真情實感的讀出了味道,我聽得也很感動,等情感平復后,我再引導學生因到開頭的二三兩段,冷靜思考此處的內容與作用,效果相得益彰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3
《金色花》分為兩個板塊。
第一板塊:讀。先讓學生自讀,標記生字詞,說話句式:我想知道課文句子(字詞)的讀音。其他同學幫助解答。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自選片段朗讀,然后在班級展示。后齊讀。
第二板塊:品。說話句式:我從課文句子(?)讀出了(?)。或我覺得(?)詞語/句子用得好,好在(?)。學生能發現“笑嘻嘻”、“新葉”的“新”、“暗暗地”、“悄悄地”、“投在你所讀的地方”、“落到地上”、“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等詞語或句子的妙處。并且用換讀法理解“沐浴”(洗澡)、“披”(穿)、“穿過”(走過)、“嗅”(聞)等詞語。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搖擺”、“跳舞”、“突然”(刪讀)、“求”等詞語。最后小結,表揚同學們能夠用刪讀法、換讀法,從動作、神態、語言,從形容詞、動詞,從口語、書面語等角度品味語言。整節課,學生真正做到了自讀深入,討論熱烈,發言積極,教師真正發揮了主導作用。在課堂上,個人展示后沒有齊讀,學生對文本還不是很熟悉,課堂效果稍弱。
《荷葉·母親》比《金色花》要難些。但是學生還是能夠發現“繁雜”、“菡萏”、“勇敢慈憐”、“淡黃”“欹斜”等美詞。教師引導大家欣賞第4段的色彩美,明確“繁雜”、“繁密”、“不住的打著”、“愈下愈大”等詞從正面寫雨,“欹斜”、“傾側”等詞側面寫雨;“勇敢”寫出荷葉面對大雨的勇敢堅毅,“慈憐”寫出荷葉面對紅蓮的溫柔呵護。同學更提出第4段將“白蓮”與“紅蓮”對比,有個同學認為這是反襯。教師順勢發問:“如果寫作文《我和我的朋友》,我這樣寫:‘我向來性格內向,他卻喜歡熱鬧。’這是對比還是反襯?同樣的寫法,題目換成《我的朋友》,這是對比還是反襯?”這一個知識點老師沒有預設,注重了課堂生成。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我上的一節公開課,上完這節課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現代詩歌的教學,更要貫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這一教學理念。
第一,“以學生為主體”對詩歌的感受理解,是師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體會自己遠離父母、離家求學的生活實際,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陰間的生活場景,觸動學生心靈最柔軟的部分,從而加深學生對詩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語文課上,教師不能唱獨角戲,但也不能讓學生信馬由韁,而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要體現這一主導地位,教師首先要對這一堂課的教學目的非常明確,而不能完全“非預設性教學”;在引導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問題的設置,準確把握問題的難易,合理安排提問的順序,做適當的延伸拓展。
第三,無論是學生掌握了能力,學會了方法,還是具備了一定的情感體驗,都應通過反復的訓練來鞏固。余光中先生將鄉愁形象生動地比作“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那為什么不讓學生試著以鄉愁為本體寫幾個比喻句呢?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對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掌握,同時也鍛煉了他們表達內心情感的能力。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5
為之緊張而忙碌的青年教師職業技能比賽結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變得輕松。“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次比賽讓我找到了眾多可以帶給我啟迪的老師們,在看到他們精彩的講授過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去認真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著課本,讀著詩歌,我試著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然而我的思路產生了偏差,幸虧有各位老師的指導,她們告訴我:詩歌,重在品讀,這讓我對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讀——品——讀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數量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們進行朗讀,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用個性化的感受,去豐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鄉愁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于理解,如果我能通過多媒體、圖片、音樂視聽、動情導引等手段營造氛圍、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聯想、吟誦入境,就能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動情體會詩歌的感情。
2、在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后,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品讀的關鍵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環節,我沒有在分析的開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開始就利用幻燈片引出“意象”的概念,會讓同學們覺得更清晰明了些。帶著對意象的探討,引導同學們走進詩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于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在學習整首詩的過程中,缺少學生之間的評價,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些時間進行簡單地評價,對于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
5、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沒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學們找本詩中所出現的意象時,如果我能利用幻燈片出示相關的圖片,也許會讓同學們看起來更直觀些,印象更為深刻些。
當然,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散文詩》教學反思 篇16
為之緊張而忙碌的教師教學大賽結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變得輕松。“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次比賽讓我找到了眾多可以帶給我啟迪的老師們,在看到他們精彩的講授過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去認真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著課本,讀著詩歌,我試著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然而我的思路產生了偏差,幸虧有各位老師的指導,她們告訴我:詩歌,重在品讀,這讓我對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熏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選篇時猶豫不決,左右為難,雖然很多老師都提醒我《鄉愁》很難把握,很難講,我猶豫再三,本著想挑戰自己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準備過程中我就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的,挑戰是需要實力、需要底蘊、需要創新的。雖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卻越來越感覺“山重水復疑無路”,思路嚴重受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鄉愁》這篇短小而經典的詩歌,經過幾天痛苦的掙扎和多方面的征詢意見,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準備著!雖然查閱了很多資料,卻始終找不到最佳的講解方法,直到講課的那天,我還在思考每個預設問題的問法、環節的設計等,這樣的心情,也使我在講課當天沒有足夠的自信從容面對課堂,反而覺得自己各個環節的連接都不是很順暢。
2、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于理解學生對臺一事雖有了解,但卻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教師在講授時對學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語言較匱乏,沒有使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課件的畫面設計很美,圖片畫面也較多,但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有些畫面只是一閃而過,白白浪費時間去準備了那么多。而且,還忽略了講詩歌重在品悟,直觀的圖片應該少用,給學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品悟詩作,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4、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也很多,但沒能留下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還是以老師包辦代替為主,缺乏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
5、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適當的評價,對于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而我卻很少給出評價,只說一個“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投入到詩文當中,沒能用飽滿的情感感染學生,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于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7、詩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朦朧美,而這樣的朦朧需要學生去用心品味,細心感悟,本節課我沒有指導學生深刻品悟詩文,反而教條的分析講解,沒有給學生更多空間去品味,以至于學生對詩歌理解不夠深。
雖然大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將努力完善自己,盡量避免此次大賽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
【《散文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散文詩兩首》教學反思04-02
散文詩兩首教學反思04-27
中班語言上學期教案及教學反思《散文詩—多彩的秋天》09-22
《散文詩兩首》教學設計01-15
散文詩精選07-21
經典散文詩07-31
散文詩四個太陽教學設計05-31
小班散文詩教學設計范文(精選3篇)07-01
《作文》教學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