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北方過大暑節氣的習俗
大暑節氣也到了一年中最熱時候,而且這個時候人們都已經穿的衣服也越來越少了,那么北方在大暑的時候,有著怎樣的習俗呢?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有關北方過大暑節氣的習俗,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有關北方過大暑節氣的習俗
北方大暑吃什么?
進入大暑之后,高溫潮濕的氣候讓人感覺不舒服,民間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大暑天氣,南方、北方人養生各不相同。在北方,多以面食作為養生的主打。北方大暑吃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喝暑羊”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棗莊吃伏羊的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棗莊是有名的麥產區。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面上市。是一個短暫的農閑期。夏收初過,人已疲憊,該休息休息,享受享受。農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個新麥饃饃。狠狠心,殺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帶著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你家閨女接回來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饃饃,也殺只羊,也把閨女接回來,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營養學家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2、流行“貼伏膘”
大暑來臨前后是一年中最熱、農作物生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既為酷熱節令,在三伏天熱人們很是注意飲食,在北方將之稱為“貼伏膘”。
這個時候,北方人的習俗是吃面條、餃子、雞蛋等,北京俗語為“頭伏餑餑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北京人還會做冰鎮酸梅湯沿街叫賣。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面食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日吃面這一飲食習慣,據史書上記載,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以前人生活條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時候正好剛收完麥子,吃餃子就是改善生活了。二伏天吃熱湯面可以讓人們身上發汗,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而三伏天吃烙餅和雞蛋則是讓人們趁著農閑補充營養,強壯體魄去迎接秋天的收獲。
3、喝蓮子湯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清稗類鈔》也說:“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宴客。
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夏日飲蓮子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
先把蓮子去蕊,然后放到水中浸泡一個小時;其間把銀耳撕碎洗干凈,然后用清水沖泡一會兒;取一鍋,加適量水,放入銀耳、蓮子一起燉兩個小時,直至湯色變成透明色的,加入適當的冰糖就可以了。
北方過大暑節氣的習俗
1、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2、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3、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4、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5、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大暑節氣的天氣特點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煩靜在蠅蚊。縱逢戰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里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大暑節氣送“大暑船”的習俗
送大暑船的這一民間習俗那是由來已久。在清朝同治年間,葭址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其是到了大暑時期更加地厲害。當地的居民認為是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江邊建起了一座五圣廟,時常進行祈求許愿,希望祛病消災。而由于葭芷處于椒江口附近,沿岸的漁民也是特別的多,為了祈求出海捕魚平安,漁民便決定在大暑這一天集體供奉他們,并將載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這也就是今天的“漁休節”送大暑船習俗的由來。對于當地漁民來說,這個習俗也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送大暑船習俗傳說:
雖說大暑船的由來是伴隨著五位“瘟神”的傳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說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五位“瘟神”也成了“五圣”,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于“五圣”在海上幫助漁民解除險情、送水送糧的傳說。
傳得最廣的一個說法是這樣的:五圣分別姓張、劉、趙、史、鐘,生前同科中進士,結果最后卻被皇帝冤殺,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們為五方行災使者,民間稱作“五圣”。由于五圣被視作兇神,人們既要供奉它,又要送走它,故此才誕生了“送大暑船”這一形式。
送“大暑船”活動介紹:
送“大暑船”活動整個組織工作歷來都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牽頭并分工負責進行。大暑節前一天的主要活動是“迎圣”,所謂“迎圣”,就是迎圣隊伍從五圣廟出發,邊敲鑼打鼓放鞭炮,邊去當地本保廟、鄉主廟、揚府廟分別請出所供奉的本保爺、鄉主爺、楊府爺這3位神爺的牌位,用小轎抬回到五圣廟,這就是“迎圣”。
“大暑船”與普通漁船中的大捕船差不多大小,長約15米,寬約3米余,船內設有神龕、香案,載著豬、羊、雞、魚、蝦、米、酒等食品,水缸、缸灶、火刀、桌、椅、床、榻、枕頭、棉被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以備供奉。“大暑船”船身通體呈蘭色,上頭紅色的花紋特別引人注目。
到了大暑節那一天,先由十幾個青壯年人將飄紅掛綠的大暑船從五圣廟抬往江邊,隨后,參加廟會的全體隊伍便計算著時間從五圣廟出發了,他們沿葭沚主要街道逶迤而行,最后來到江畔。此時一般正是潮水漲滿的時刻,至大暑船被拖出椒江口外白沙洋時,正好開始退潮,借助著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順江而下,越漂越遠,也帶走了人們美好的祝愿。
而后,沿線的漁民們又進行了相關的娛樂、慶賀節目,包括走高蹺、舞龍、抬閣等。活動一直持續到中午退潮時,中午12點左右歡樂的人群才漸漸散去。
具體詳解:
送大暑船是椒江葭芷一帶的民間習俗。清同治年間,葭芷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后為甚。士人以為五圣所致(相傳五圣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鐘仕貴等五位,均系兇神),于是在葭沚江邊建有五圣廟,鄉人有病向五圣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后以豬羊等供奉還愿。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沿江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圣,并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圣享用,以表虔誠之心。此為送大暑船之初衷。
大暑船與普通漁船中的大捕船等大,長約15米,寬約3米余,船內設有神龕、香案,以備供奉。船內載有豬、羊、雞、魚、蝦、米、酒等食品,與水缸、缸灶、火刀、桌、椅、床、榻、枕頭、棉被等一應俱全的船上生活用品,并備有刀、矛、槍、炮等自衛武器,唯米俱用小袋,每袋一升,為千家萬戶所施。
大暑船須在大暑節之前趕造成功。大暑節前數日,于五圣廟建道場,延請和尚做佛事,還愿者紛紛將禮品送到廟內,以備大暑節裝船。船須由一二名老大駕駛到椒江口處,然后老大改乘所帶之小舢板回來,讓大暑船趁落潮大水,漸漸遠離海岸,飄向茫茫大海。船只飄得無影無蹤,才算真正被五圣接受,稱得上大吉大利,如果船遇東風無法東進,漲潮時飄回海門關,乃是不吉利的征兆。駕船老大須挑選駕船技術高,且享有較高威信之人,并于五圣像前跪拜三叩頭之后方可上船。放船時,眾求神還愿者雙手捧香,于江岸向船跪拜遙祝,口念佛號送船,一時誦聲雷動,蔚為壯觀。
首送之后,年年造船送船,漸成習俗。傳說有一年大暑船出海后,因船上之燭火使海盜誤以為商船,追趕就近喝令停船,可船行依舊,毫不理睬。盜船遂開槍射擊以逼令停船,前船竟也開槍還擊,令盜船無法接近。追了一夜,至天明時追上,跳上一看,竟是空無一人的大暑船。嚇得海盜驚慌萬狀,連忙俯伏甲板,朝船上神龕連連磕頭,請求饒恕。
送大暑船活動以后逐漸演變成葭沚附近一帶的節日盛會。大暑節到來之前,各方人士就開始準備,組織者請木工趕造船只燒香求神。還愿謝罪者,做買賣的生意人、民間藝人、戲班演員等從四面八方來葭沚。一時葭沚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熱鬧。
送大暑船時,先要舉行迎圣會,迎圣會分大迎、小迎。大年為大迎,小年為小迎,三年一大迎。迎圣會隊伍前面有四人鳴鑼開道,隨后是八壯漢手執鋼叉護持,然后是五名少年扮成的五圣,各跨駿馬,由馬保牽馬侍候(有時亦坐彩轎)。五圣之后有四人抬的香亭或臺閣,上點香燭,供兩旁百姓參拜。此是主隊伍。主隊伍后面則是走高蹺、賣水果、賣梨膏糖、唱桃街、補缸、舞龍、打花鼓、摔小球、拋瓷瓶等民間藝人化裝,作各式即興表演。最后是身穿紅衣裳,頸上套白線(象征鐵鏈鎖身),手執香燭還愿的“罪人”隊伍,他們都是曾經患重病,因祈禱五圣而病愈者,現在趁送大暑船時前來“謝罪”的。
迎圣會隊伍從五圣廟出發,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煞是壯觀。此時觀者人山人海,萬人空巷。隊伍先緩緩兩行去柵浦,然后折回向東,行至前周、東岸、閘頭等地,進入葭沚大街,返回五圣廟。
迎圣會以后是送大暑船,此時迎圣會隊伍自動散開,一字兒排列在江堤上。時辰一到,為首者一聲號令,鞭炮齊鳴,江堤上善男信女,手握香燭,口念佛號,磕頭遙拜,目送大暑船起航,順江直下海門關口。
送走大暑船后,五圣廟戲臺即開始演戲,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天、十天甚至半月,以示喜慶。葭沚街上上下下,喜氣洋洋,熱鬧非凡。
擴展資料:
大暑的養生妙招
1、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濕。
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2、趁暑化濕解冬病
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癥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3、多飲暖水益消暑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飲水過多,殊不知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炎熱季節,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4、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5、消暑切莫動“肝火”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6、“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應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
大暑的養生方法
大暑節氣,高濕的“桑拿天”多,公眾要當心中暑,小心防曬。為了預防中暑:建議采用八種大暑養生方法。
1、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室內要有良好的通風;
3、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增加抵抗力,減少中暑誘發的因素;
4、可隨身備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5、注意多食含鉀食物。
6、中午前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溫;
7、避免在烈日下暴曬,白天出門最好打傘、戴帽子;
8、要充分飲用涼開水、飲料,并加少量鹽,以補充體內鹽分;
大暑養生方法有很多。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內,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這樣的特點給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因此,這段時間內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小心中暑。一旦發生中暑,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其喝些淡鹽水、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北方過大暑節氣的習俗】相關文章:
大暑節氣的習俗范文01-25
大暑節氣養生習俗01-28
大暑節氣送“大暑船”的習俗范文01-28
大暑節氣的由來和習俗01-27
大暑習俗作文:大暑節氣各地養生民俗01-28
全國各地大暑節氣的習俗01-28
大暑節氣喝羊湯的習俗范文01-28
北方小年習俗01-22
大暑的習俗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