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盡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子給我,盡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
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干二凈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里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后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
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折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
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里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后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
街上賣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么粽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風俗,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端午節起源于浙江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5月初五以周進度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民俗。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
在武漢東湖,九點鐘開始了賽龍舟的活動,參賽選手們個個蓄勢待發,躍躍欲試。
“呼”槍聲響了,現場鑼鼓齊鳴,彩旗招展,喊聲震天,熱鬧非凡,每條船上有二十個人,每條船上的人衣服統一,紅色衣服是紅隊,黃色衣服是黃隊,藍包衣服是藍隊,綠色……
我最用的是藍隊,藍色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顏色,龍頭也別有風趣,只見威風凜凜的龍頭上,眼睛的黑眼圈成了紅眼圈,眼珠直勾勾地看著前方,眼睫毛像一個王冠在眼上,由黃色,藍色,白色組成。鼻梁是青色和藍色,鼻子是亮閃言的銀色,龍須是光滑的兩個彈簧,兩個彈簧上都有一個藍色的球,四顆虎牙在嘴上,每一顆看起來尖銳無比,還有兩顆獠牙在嘴角,嘴巴里含著一顆圓的`像夜明珠的銀色珠子,龍角像天空一樣藍,像月亮一樣彎。
回到比賽,藍隊的隊長奮力擊鼓,仿佛每一棒都要把鼓擊破一般,"咚~咚~咚~"伴隨著每一聲鼓點,船上的船員們動作整齊一,濺起一來的水花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船員們滿不在乎,只顧著理頭劃船藍船的速度越來越快,慢慢逼近前面的綠隊快了,快了,越來越快了,離綠隊還有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終于和綠隊并排在一起了,兩隊的鼓聲更快了,四周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兩隊船們奮力劃槳,終于藍隊反超市綠隊,排第四名,觀眾們都為自己看好的隊吶喊助威,“加油,加油”霎時間鼓聲和觀眾加油聲響成一片熱熱鬧鬧,現場比菜場吵一百倍。
最終黃隊第一,紅隊第二,藍隊第三,我看好的藍隊是季軍,我覺得,賽龍舟要有團結、拼搏、向上的精神,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家鄉風俗——賽龍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由于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時,色彩十分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這時候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吃著糯米夾著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嘆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著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后,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后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說:“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我答應了一聲就跟著媽媽包粽子了。包粽子有個技巧,一只手托起艾葉,另一只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卷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群,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后,兩岸的吶喊聲不絕于耳。“一二,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呢?這里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將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鐘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鐘馗,醒后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丑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的歷史了。
端節的由來和傳說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源于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經常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最終導致屈原被趕出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江邊去憑吊屈原,百姓們怕魚龍蝦蟹咬屈大夫的身體,便入江里投飯團、雞蛋等食物喂魚龍蝦蟹,后來就發展成粽子,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各地共有的習俗,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我們家鄉則用箬葉包粽子,包成三角形,粽子除了用上等糯米,里面的餡卻不一樣,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無論是什么餡的粽子,我都愛吃。
端午節那天,鄉下老家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賽龍舟可有意思,每條船上除了十幾個槳手和一個舵手外,還要放一個大鼓,槳手們聽著鼓聲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河面上鑼鼓動喧天,槳手們喊著號子用力劃槳,岸上的觀眾高聲吶喊,場面非常壯觀。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看著熱鬧非凡的劃龍舟,我從心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水語稱“借端”、“過端”。依據水族典籍水書、水歷的規定,端節在水族的歷法年底、歲首的谷熟時節舉行,時值大季收割、小季報告團種的年終歲首階段。因此,端節是辭舊迎新、慶賀年收、祭祀祖先和預祝來年幸福的盛大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團聚的美好節日。節氣正對應農歷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節還有一段傳說: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民背著銅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廣東和廣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伙兒發愁時,天上飛來一群諾仙術(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像一“群”救命草,解救了逃難的人們。大家一致認為諾仙術是來帶路的,就跟著走,在一個岔河口,諾仙術消失了,這給人們出了個難題,可又給予了提示,大家看見一條巨龍,大家像有一雙貓的.眼睛,立刻選擇了方向——朝左邊的河谷往上搬。之后來到三洞一帶,對這一帶的環境十分滿意,就在這里安家了,并和大家約定:三年后的水歷年底來團聚。
三年后,大家來團聚,突然來了一群人馬,他們想讓水族人民離開,而水族人民為了保住土地,和他們打了起來,兩方各有死傷,之后那群人馬離開了,于是人們把死去的戰士安葬,并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個團子,永遠不分離,哪怕是已經離去的戰士,也會祭祀,讓那些戰士也體會到人民的熱情。這正是端節的傳說。
在端節這段日子里,主要活動是祭祀和賽馬。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回蕩在翠竹掩映的竹樓里,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節日里的水族同胞載歌載舞,相聚狂歡。向客人展示了莊嚴肅立的祭祖活動、古老神秘的水書、巧奪天工的馬尾繡,以及舞火龍、耍水龍、搶鴨子、賽馬等民間表演。
這個團聚的節日,多么快樂的節日,是多么美好,如果我在水族,應該也會如此快樂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里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著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和好吃的咸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床去把已成熟的粽葉泡在水盆里,約莫一個小時后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粽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粽葉擦洗好后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凈凈,然后放在水里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后,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后,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堿,加了堿之后,米酒變黃了,再用粽葉包起來。現在可不是這么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粽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后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粽子里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粽子的味道就變得與眾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粽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嘗嘗粽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戶人家的粽子燜好后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為什么要吃粽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著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后,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后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跡,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尸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著大米丟在江河里,從此,它就被稱為“粽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粽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啦。家鄉的粽子與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與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與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啦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啦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啦,掉啦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啦。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啦,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故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故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故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正因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故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都很快樂,到處都有人為過節在購買糯米、紅棗及各色的豆子,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楚國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們應該表示悲痛才對呀。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也許,事情已經很久遠了,這種悲傷早已消失,留下來的只是紀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后,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劃船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的尸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為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后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節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意義。今天,我們贊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3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于是,我向媽媽嚷著,今天包粽子。
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粽子的葉片。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干凈,放在一旁。再把用來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干凈,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看著準備包在粽子里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斗”中,把它對著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后再用米填滿。接著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后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媽媽包著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才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這時我的“漏斗”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說:“很多事看著容易,辦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說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著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松松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著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沒有我在一旁干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粽子。媽媽說:“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粽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著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粽子終于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粽葉,哇,粽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咸咸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咽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說:“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粽子剛下肚,我就沖著媽媽說:“媽媽你真棒!包的粽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發,欣慰地笑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4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著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著長江行了幾拜,然后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系著繩子,拿著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著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著鼓點的加速,船只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著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只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后面的人也窮追不舍,我大喊著“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著后面的船只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只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著,“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著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只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著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粽子。
包粽子比賽開始了,看著桌子上準備好的粽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后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著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著奶奶們盆里慢慢的粽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粽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粽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5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著說:“做粽子可簡單了!大家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粽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了。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粽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講究?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松手,粽子就“散架”了。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習俗的作文01-27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01-28
端午節習俗作文精選01-28
端午節的習俗的作文03-14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03
端午節習俗的作文12-05
端午節習俗作文07-26
端午節的習俗04-04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01-27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