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的議論文(精選2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傳統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的議論文 篇1
當眾人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撩撥起續詩的興致時,有人卻嗤之以鼻:“參加接龍的很多人對詩的用韻一竅不通,折射出大眾對真正傳統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時代,真正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歌都是小眾的”,使不少網友“詩情酒興漸闌珊”。
這一觀點體現出當今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總是端著架子,否認群眾基礎,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高姿態,充分顯示其狹隘性。而這,也恰恰是他們相對落寞的原因之一。傳統文化的發揚,當有“大足以容眾”之胸懷,有“海納百川”之氣度,而不能在自己設限中孤芳自賞。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詩歌流傳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但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絢爛奪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歷史中已被風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從某種角度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淘洗沉淀無痕的.平庸之作,何嘗不體現了詩歌所擁有的廣泛群眾基礎?事實上,當吟詩作賦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創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現佳作。
從《詩經》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間,到白居易寫詩但求“老嫗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詩詞的興盛從來不是小眾的,而是在讓普通百姓怡情養性中根植了其勃發的生命,正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那些傳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賢士從普通百姓中汲取養料,佐以自己的才華而揮就的。詩歌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詩歌從來不排斥普通百姓對它的唱和吟詠與逸興遣懷。
作為“戲曲之母”,昆曲經歷時代的變遷而一度奄奄一息。戲曲工作者們意識到,昆曲從家喻戶曉走向沒落,不是因為昆曲名家的離世,而是因為昆曲在大眾市場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漸失群眾基礎。于是他們開始引入歌劇、交響樂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眾,而不再曲高和寡。當昆曲再次走進人們視野時,也走進了新的時代舞臺,臺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癡情戲迷,臺上是大師在演繹傳統的精髓。這時我們懂得,沒有一個文化可以將自己封閉起來,沒有一個文化有資本篩選受眾群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謙遜,才能換來更長壽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來。
以精英品位為借口故步自封,最終只會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賢大師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劇。唯有敞開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繼承與發展,促成文化繁榮進步。時代需要包容,傳統文化亦需包容。無論何時何地,傳統文化止于獨行,而盛于大眾。
傳統的議論文 篇2
今天是農歷的二月初二,中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據說這天一般處在驚蟄前后,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一大早媽媽就帶我去理發店理發了,雖然前來理發的人很多,但為了能“龍抬頭”,我還是耐心地排隊等候。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漫長地等待后,終于輪到我理發了。
聽說今天下午將在金鐘山文昌宮戲臺舉行民俗文化活動,有歌舞、武術表演等。從理發店出來,我就跟著媽媽迫不及待地向金鐘山飛奔而去。
媽媽告訴我:“二月二,在我們會澤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也是一年一度的耍山節,這一天非常熱鬧,四面八方的人都會趕來金鐘山拜祭文昌帝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會澤特有的耍山節。”
來到山腳下,這里早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通往山頂的石階擁擠不堪,我們只好選擇走小路爬上去。在路上,媽媽給我講了金鐘山的神話故事,傳說從前有九條蛟龍禍害會澤人民,它們無惡不作,使得會澤人民民不聊生,后來文昌帝君聽說了這件事,就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文昌爺爺用煮稀豆粉的大鍋扣住了九條在會澤金鐘壩子作惡多端的蛟龍,后來這口大鍋就變成了現在的金鐘山。蛟龍被文昌帝君鏟除以后,為了感謝他為民伏龍除害之善舉,在清雍正末年或乾隆初期,會澤人民捐銀獻款,在山頂上建蓋了文昌宮。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成了會澤人民游山的傳統佳節。每年的.這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涌上金鐘山,祭拜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正當我聽得入迷時,金鐘山頂到了,“文昌參天地、民俗貫古今”文藝活動已經開始了,數千名當地群眾及游客正在古戲臺前津津有味地欣賞著文藝節目,今天的民俗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群星薈萃,包括祭拜文昌和敲響二月二的鐘聲及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等,其中我最喜歡我們東風小學同學帶來的舞蹈《最美銅鄉》和金鐘山武術班帶來的武當功夫《武魂》以及我們的老師們帶來的《精忠報國岳氏家風》等節目。
和風弄韻歌聲起,妙曲融詩笑語頻。欣賞著一個個精彩的節目,我度過了愉快的金鐘山“耍山節”。
傳統的議論文 篇3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是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在社會中,只有人們的道德意識提高了,才能讓社會變得跟美好。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洗衣做飯,疊被掃地,自理自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學會感恩;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都是道德的表現。
在學校里同學互助互愛,見面行禮,主動問好,尊敬師長,知禮重節;交流談心,節日聯歡,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積極參加活動,認真完成任務,愛護公物,關心集體,都是道德的表現。
在社會中關心他人、愛心奉獻。幫助孤寡,做"愛心小天使";參與社區清潔衛生,做“社區小義工”;參與“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小使者”, 不隨便扔垃圾等。這些都是文明的表現,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道德文明無處不在。
在社會中,公交車上有人讓座,樓道有人主動打掃,還有,就是那一個個再默默奉獻的奧運志愿者!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奧運會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但是,在這背后,卻有著默默奉獻卻不求回報的--志愿者!在炎熱的大夏天里,他們穿著鮮艷,整齊的服裝,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外國友人的到來。用最佳的狀態為四面八方的來賓送上祝福,關心,讓人們感到在這炎熱的太陽下,也會有一絲涼爽。
在學校,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懂禮貌。在樓道里,不亂跑,不打鬧,看見老師要主動問好。不說臟話,關心同學,也是道德的表現。小時,不懂的得這些事情,總是在樓道里大喊大叫,見到老師也不懂的打招呼,現在,不用說,知道了在學校里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懂禮貌。
在家庭里,要為家里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為家人減輕一絲的負擔。雖然事小,可也是道德的表現。父母讓你去買一些東西時,不要抱怨,父母養你這么大,這點小事還能難倒你嗎?古時,東漢江夏的地方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母親去世。夏天怕父親熱,用扇子一遍遍的扇涼席;冬天怕父親冷,自己先把被窩溫熱,再扶父親上床。可見道德是中國很早以前的傳統。
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傳統的議論文 篇4
中華傳統文化有獨特魅力,總那么使人著迷,吸引了無數的人:詩詞讀著儒雅,昆曲聽得沉醉,對聯用得巧妙……我們都有責任傳承屬于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我與傳統文化的緊密接觸,是一段在淡墨濃墨,點染河山中的難忘故事。
七歲那年,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國畫。爺爺對國畫情有獨鐘,每次都手把手教我國畫。我那時不懂事,總覺得畫畫這種東西誰還不會?便總想掙脫爺爺的大手“任意妄為”。爺爺也不惱,依舊慈祥溫和地告訴我:國畫的精髓便是靜和謙,每一筆都是靜與動的中和。我那時當然不懂,只是之后安分了許多,在爺爺蒼老與溫暖的手中,體會著運筆的溫和與緩急,靜下心來。
后來,我長大了些,爺爺更蒼老了,而他與我最難忘的聯系,仍是國畫。爺爺八十大壽時,我親自畫了一幅紅海棠送他。看著那筆墨,我才發現國畫的紅是隆重而不輕浮的,綠是沉靜而不黯淡的,恰如那紅海棠靜綻芳華。這幅畫裝裱后一直放在爺爺的臥室里,將莊重與沉靜的魂帶入我和每一位家人的心靈。
小學將畢業,我仍成長著,國畫也算我的一技之長了。一次藝術節我報了國畫,卻因沒有時間,直接將過去我的得意之作中的一幅交了上去,卻并未得獎。爺爺聽后教訓我:國畫雖古,也是有人格的,不準被人侵犯它的尊嚴。再好的畫技,若沒有認真的靈魂作支撐,便是黔驢技窮,也不尊重自己。我在這一次教訓中領悟,國畫也有作為高雅藝術的尊嚴,從此我不再輕慢,在任何事上都認真對待,尊人尊己。
而在去年暑假,爺爺過世的消息卻突然傳來,讓我幾近心碎。我獨自坐在屋子里,看著墻上掛滿的我成長的痕跡,它們都有爺爺愛的影子。我又想起了那靜靜綻放的海棠,此刻它定還將美留于筆紙,靜靜展現它的美吧?它隨時都是孤獨的俠客,人間的仙子,它的情懷揮之不去。我突然明白了爺爺的用意,國畫的美是永恒的,它用愛感染我,于筆墨間教我謙和,教我沉靜,教我莊重,教我正直。這些,都在將我培養成一個真正內外兼修的`中國人!經歷人生滄桑的爺爺,明白這筆墨丹青的真諦,而我,也通過這明白了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不論何時,我都應將國畫的魂,將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傳承下去,因為這,也是每一個有愛有靈魂的中國人的心愿……
世事變遷,唯有一個民族最本真的文化之美能傳承下去。也許丹青背后無關你我他,無關發生了什么,總能讓我們受真善美的熏陶,自發做些什么。這就是我與國畫,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傳統的議論文 篇5
蜀風蜀韻——老茶館
古街里大青石鋪成的石徑彎曲幽深,石徑的邊緣與墻角的交界處覆蓋著一層綠苔;古街兩側分布著宗祠、水井、水槽、曬谷壇,盡頭是一處幽靜的老茶館。
路是不平的青石板,坑坑洼洼的,昨夜的雨滴還靜靜躺在凹凼里。輕輕推開木門,發出“吱——呀”一聲,地面揚起的塵灰頃刻消散。茶館幽暗,唯一的光線來源只是一處小小的窗。光線射在窗邊的幾把零散的藤椅上。
叫上一壺清茶。
精致小巧的玻璃杯里裝著幾片嫩綠的茶葉。熱水一倒入,隨著水蒸汽的消逝,茶葉上下飄動著;幾經周旋,有的垂直于杯底,有的橫浮在水面上。
時間悄悄流逝,茶香逐漸釋放出來,杯中的清水也呈現茶色。小小的唆一口,茶香縈繞在唇齒之中,久久不散。將茶水含在口中,細細打量這來自20世紀初的老茶館——曲折的廊道、縈回的天井,方磚已被歲月侵蝕了,路面已經龜裂,紋路紛亂。
這時,蓋碗茶也端了上來,里面放的.是上等的花茶。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走了過來,手上拿的是長嘴壺。壺嘴可達三尺六,為全銅打制。她把茶壺拿在手上,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戛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齊平,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長嘴壺不僅用于表演觀賞,沸水在經過長嘴時,降低了溫度,這樣最適合用來泡蓋碗茶。
那女子微微一笑,輕輕行了個禮,便抿起紅唇翩翩離開了。
蓋碗茶的茶蓋一般斜放在茶碗中。若要改變茶的濃淡,用茶蓋在水面輕輕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通過茶蓋改變茶的濃淡,這正是蓋碗茶的玄妙之處。
夕陽西下,茶館已成了一個獨立的空間,與外界的喧鬧隔絕了。人們在這里沉穩雅致,眉宇之間都體現出優雅。一方水土孕育了巴蜀的茶文化,她猶如蜀地的一顆沉默的心。閑暇時,品一品茶,感受傳統,傳承文化,讓我這樣的少年人也悄然沉醉。
黃昏的光灑入茶館,收音機中的川劇仍在悠揚,雅靜的生活從未被喧囂打亂……
傳統的議論文 篇6
一條大河奔騰于華夏版圖紙上,時而遇到峽灣,飛沫四濺,趣意橫生;時而流經平地,流觴曲水,沙白水清;時而跨過高山,事宜奔騰,萬馬齊喑,不舍晝夜如它。
古往今來,歷史的浪潮哺育了多少文人名家,從先秦諸子,到秦漢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學芬香一直傳于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帶著民族獨特的氣息。
李白之詩仙最豪情,劍光月色躍然于字里行間;王羲之之《蘭亭集序》龍鳳舞動,堪稱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潔,繽紛著唐詩宋賦的音韻。
王國維去了,去了他向往“國學”天堂,他很是平靜。尚在人間時,他很是激憤,國學的腳步越走越遠,在那個趨于猛獸般的時代里,他的聲音太小,罷了,既然不能挽救這個時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舍棄了世俗,去追隨那內心的獨標孤高,他對國學的堅守,讓人仰視。
而今,人們對傳統文化議論紛紛,隨著英文縮寫字母編入新華字典的浪潮,有的人漠不關心,有的人嗤之以鼻,諷刺中國人的無能,還有的人似乎緊跟時尚的步伐。不要說這個小事了。甚至日常交流中也混雜這半不拉幾的英文。我們太過自以為是,傳統文化殿堂仍熠熠生輝,我們卻視之鐵銹,這樣的民族,這樣的子孫,它又能存活多久呢?
曾經,魯迅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挑開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雙雙黑暗的眼睛,挽救邊緣的國人,他聲聲吶喊,聲聲祝福,讓中國文明重新在大地上開出血紅的花,讓中國脊梁在此鏗鏘有力。如今,我們也需要這樣一些人,為華夏,為文明,為傳統而奔走呼號。我們需要用血淚灌溉,讓中華傳統文化之林屹然挺立于世界東方,我們需要取飲華夏大河之水,讓祖國的未來,祖國的花朵綻放最美姿態。
我的華夏文明啊!我愿跟隨你的腳步,去跋山涉水,領略四季變化!
傳統的議論文 篇7
《莫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突然發現身邊的朋友們都在看《來自星星的你》時;突然發現自己偶像都是歐美或日韓的明星時;突然發現和朋友們的聊天都變成明星八卦時,我心里也莫名的百感交集。回想起往日的種種,似乎只是一個個空洞的軀體在行尸走肉般的話看。在這個極速的時代里,不容停歇,一旦如此,那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我們都似乎只能麻木地從眾,尋找并沉浸在那所謂的娛樂里,僵硬的活著,喪失了自己的靈魂。直到——一個個紅白相間的田字格,和一股名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清風拂進我的心底,我“清醒”了許多。它帶來的警示和啟發引我深思。
“漢字聽寫大會”一炮而紅,甚至遠超以往所謂的“大熱”的娛樂節目。但我不希望人們只是因為隨波逐流,或是三分熱度地去關注漢字。像“癩蛤蟆”這樣常見的字卻只有30%的人寫對,這意味著什么?不僅僅是簡單地提筆忘字這樣的普遍現象,更暗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步缺失。而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是絕不可能離開傳統文化的延續的,因此我認為,莫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漢字對于中國人來說,早已不僅僅是方格內的橫豎撇捺,也不是簡單的交流工具,它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炎黃子孫的血液,沉淀著民族的精魂。作為國人,不會寫中國漢字是理應去警醒的。或許你會說,這提筆忘字不就是現在科技化國際化的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弊端嗎?但是請你謹記,漢字早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中,分不開,斬不斷。它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而傳統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的魂,這樣一個承載著我們的根的靈魂,怎么可以被舍棄?試想一下,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怎么可能被人記住,被人敬佩?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活動及時為我敲響了警鐘,每個國人都應該關注傳統文化。
其實,我覺得我是幸運的,練習過書法的我更能體會傳統文化之美。墨的沁香環繞身旁,提筆印下或端正或瀟灑的漢字。我愛那方正有致的楷體,飄揚舒展的行書,圓潤協調的隸書,灑脫不羈的草書。我置身于那一撇那一橫長中,心中獨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中華民族的結晶包裹下,我深陷其中,帶給我不一樣的歡愉。
關注傳統文化不僅利于民族發展和傳承,更是文化復興,國家振興不可丟失的存在。與其過多地崇洋媚外,看什么韓劇美劇,聽什么外文歌曲,不如放下手中的iPhone,拿起身邊的“孔孟老莊”,端起一杯青茗,細細品嘗。
所以,不要讓外文垃圾再侵蝕我們的靈魂了,讓我們回歸傳統!書寫我們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靠你我,讓我們并肩前行,莫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評語:很好!文章取得了長足進步,開篇“排比列舉”引材,而后打開思路,從漢字與文化,漢字與民族,漢字與愛國等角度談生意,危害,有力論證,接著聯系自身實際談漢字之美,結尾發出倡議,點題,能將堂上所講方法迅速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很好地達到了訓練目標。
傳統的議論文 篇8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么傳統文化禮儀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著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扼殺著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為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過、還是利大于弊。縱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為嚴格的上下級關系違背著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為奴為婢的命運。他們處于金字塔的底層行使著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說不利于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對于這些不利于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于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并為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最好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凈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為是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于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么!糟粕、精華、落后、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復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后果的行為難以服眾!
傳統的議論文 篇9
《牢記漢字是根本,莫忘姓名是炎黃》
每一筆都冥思苦想,每一字都方正漂亮,每一次開口都令觀眾汗顏,每一次關于文化的節目都深得人心。
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各種高端手機競相推出新產品,各種輸入法也是層出不窮,人們日常對手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有的人甚至不用看鍵盤就能盲打出想要的字,對于一些日常掛在嘴邊的字,竟然提筆就不會寫,這一切,也許都是對中國漢字的陌生化與疏離感。
科技是把雙刃劍,作為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我們應當將科技玩弄于鼓掌之間,而不是被套入科技的“囚籠”中。捫心自問,中華上下五千年,哪一段深刻的歷史不用漢字書寫?哪一個美麗的故事不用漢字潤色?哪一首漂亮的詩歌不用漢字珍藏?從先秦到現代,漢字文化一脈相承,師尊孔子用漢字記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訓后人為人處世之道;詩仙李白,寫下如美麗銀河般無數的詩,那漢字,就如那構成美麗銀河的'點點繁星;明代洪應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豁達情懷也是由漢字來傳達給后人……從古至今,漢字作為文化的傳承品,經久不息,把古人的思想帶給我們,試想若中華文化是一棵參天大樹,那漢字,就是它的根啊!若沒有漢字,我們何以交流?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以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
同時,漢字也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曾經有一個將軍說過:“如果想征服中國,光靠殺人是沒用的,我們要讓這里的孩子說日語,寫日語,把大和民族的文化放入他們的心中,才能夠真正地征服這里。”是啊,在“國外風”充斥人心的現在,有幾人能夠讀出“直掛長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有幾人能夠在國畫的淡墨寥寥幾筆品味出寧靜淡雅?有幾人能在二十四式太極拳中品出古老的人體全息和以柔克剛的民族思想?又有幾人能夠在《昆曲牡丹亭》淺淺幾句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日漫控”連日本因明治維新而崛起都不知道,那些“歐美控”連向基督禱告的順序都不了解,如此之國人,何等悲哀!
從今開始,喜歡中國的漢字吧!品讀中國文化吧!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微開小軒,任月光流淌,擺一紙熟宣,執一桿毛筆,磨一方淡墨,寫我們的文字,寫我們的文化,看月光照亮,微風拂面,墨香四溢。
從一個“漢字聽寫大會”映射出如此感悟,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傳承中國的民族文化,多寫漢字,多讀文化,意境無窮。
已等不及寫一紙我們最珍貴的靈魂了。
評語:文字寫得頗為精彩,主旨鮮明,中心突出,引題析因后,運用比喻論證,排比,反問進行深入剖析,議論說理有力度,后半部分更是漸入佳境越寫越美寫出了作者的獨立思考與真情實感,很好地完成了訓練任務。
傳統的議論文 篇10
大國泱泱,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可見其深厚的底蘊,而我,做為一名中國人,每每想起那鮮艷而又精致的中國結或是生動有趣的皮影戲,還有那神奇的“變臉”……數不勝數的精華,都讓我為之動容,為之驕傲!詩意中吐露芳華,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舞出了其別樣而動人的舞步,奏響其魅力無窮的樂章!
在一個晴日的午后,品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翻開一本書,你為優美的語句所傾倒。那“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你傷感的來源。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那“回首何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在文學的世界里遨游,如癡如醉。從古代的四書五經,唐朝的唐詩,宋代的宋詞,元代的元曲,還有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以及現代的散文,小說。細細品味,便悟出其中的奧妙,這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珍奇所在,細想想,多少文人墨客創造了輝煌的`篇章,瑰麗的詩篇是中國傳統文化不朽的瑰寶。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連綴成句,頓挫頓揚。書不字體,各具特長,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狂草奔放,鳳舞龍翔。對聯形式,漢字獨創,魅力無限,源遠流長!”漢字像一只只神奇的精靈,在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映照下,各種書法相映成群。當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
一年的365天中,節日來臨時往往是最歡騰的時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春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是熱鬧的元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祭奠親人的清明。“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窮,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這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這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盼望家人團聚的中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與老人相伴的重陽。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是節日,是節日中家庭的溫情,是親人之間感情的聯系,佳節是中華人民不變的守候!
在文化中不變的,還有那些支撐我們前行的道德品質。“烏鳥私情,愿乞終養”是“孝”字體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義”字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一種堅強和正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一種勇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一個民族有多強大,可以從文化中體現,優良的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基。
在歷史的洪流中,或許有些文化已被沖刷盡了,但多數文化還是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先人們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瑰寶,作為繼承者的我們,更應花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心血,將之完整的傳承下去,這樣,我們才不愧于祖先。中國人民有能力更有義務的讓中國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傳統的議論文 篇11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四條文明的長河從悠遠的歷史向我們奔騰而來,三道水痕漸漸淡沒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還打著旋兒,涌向更遠的未來。然而,我們作為這條河孕育出的子孫,是否還堅守著她名為“文化”的江水,是否還保持著我們作為“龍的傳人”的驕傲?
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能力傳承我們的文化。民國政界名家吳國楨,于暮年在美國完成了《中國的.文化》一書,雖然那時,他早已過了年少氣盛的年齡,甚至身在異土,但他心在中華,還有著拯救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夠著成這本簡單易懂,卻又不失科學性與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見,無論年齡與地位,無論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顆熱愛文化的心,都能將文化傳承甚至發展下去。
堅守傳統文化也是意義重大的。不僅要從個體努力,也要從政府,從國家,保護這一文明的領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韓國,是申遺大國之一。零五年,在端午節申遺中,我國落敗;后來,他們提交了“風水”的申遺書;現在,他們又將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披上了別國的外衣,成為他人的遺產。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子孫回首,只能看見一片冠著其他名稱的歷史。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代表它千年歷史的結晶。若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將無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保護傳統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緊事。傳承至今的工藝與習俗,都是千百年煉出的精華,無論失去哪個,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可彌補的巨大遺憾。現在,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也開始著手去保護。為學生開設講座和課堂;給節日設立假期;通過網絡為將失傳的工藝尋找繼承人……。我們應盡一切努力,去保護流傳下來的文化!
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各種名號,或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的專有名詞;更是四大發明的偉大,是各種節日的豐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國無上的驕傲!這些文化,組成了我們的宏偉的歷史,也造就了我們輝煌的今天。我們也應抱著感激的心情,去堅守我們珍貴的傳統文化!
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發揚文化,愿每個中國人,都能為這傳承的文化感到無盡的驕傲與自豪!
傳統的議論文 篇12
《漢字與傳統,矢志不渝的根》
漢字,偏居人人所不及處,終有一日,漢字的幽靈,將且僅將在庸人心頭回蕩,卻不屑悲憫嘆息。
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預料之中地暴露出漢字書寫的嚴重問題,有如虛假繁榮的當頭一棒,讓人們從被社會導向宣揚捧到的云霧里摔下,警醒,然后意識到當代文化的頹唐,荒蕪。
漢字在中華文明中,從來領銜主演,策劃著時代的發展。漢字,是野蠻與文化的邊界,是左祍與開化的差別,由漢字開創的早起國家直接衍生出“天下共主”的思想,莫不賦予中華民族強烈的精神認同和整體意識,其后演變為唐宋的普世主義,中華民族精神依托漢字得以體現,舒展,最終使整個亞洲為其先進的文化,文明折服,讓中國一時萬國來朝。
縱覽千年華夏文明史,漢字,是作為一個民族,一群擁有者同樣經歷,記憶,價值觀的人所最珍重的內核與底蘊出現的,然而,反觀今日,尚文化之風不似古之盛行,盡管科技的發展難辭其咎,但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淡漠冷淡,以及中國重理輕文的教育模式,無一不動搖著漢字的根基,動蕩的十年,信仰倫理,公序良俗的淪喪,無一不導致著人心的浮躁,此消彼長之下,自然為外來文化造就了可乘之機,悠遠寧靜,恬淡自如的漢字,又怎么會有立身之地呢?然而古今對比之下,捫心自問,是從何時起,我們自己拔下了我們深深扎在這片土地上的'根,使我們慢慢枯萎,成為一株無根的,枯黃的,垂老的,毫無靈氣的野草?
可以說是千年間文化的積淀,時間的沖刷,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出無數閃耀的群星,積累出千年的時間,空間,積累出我大中華,然而,身為中國人,我們有理由堅信,能讓我們在世界面前,引以為傲的,并非是科技,而是我們的文化底蘊,那是深浸在骨髓里,經時間發酵,可于一言一行間投射出一個人的品行修養的靈魂素養,這種人文情懷,絕不是任何尖端技術在一朝一夕間可模擬的,貪圖多與快,卻背棄了對自己行為道德的約束,或許會飛黃一時,但代價,卻是整個民族的永久倒退。
每個漢字,都封存了多少塵封的歷史,往事,回望書寫大會,唯愿人人警覺自醒,倘若某日漢字消亡,中華民族定當不負在存。
評語:好一篇宏論!作者思考深入,鞭辟入里,深入文化內核,與民族之基,字里行間散發出濃郁的憂思情懷與愛國熱忱,文章引題后細數漢字發展歷史以飽蘸情感之筆抒寫保護漢字與文化的意義價值,剖析棄擲漢字的危害與后果,引人深思,給人警醒。
傳統的議論文 篇13
碰撞,總會有新的生成物出現。即使是最微小的氫原子,碰撞聚變,帶來了清潔的核能,可同樣也成了危險的氫彈。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時亙古不變的議題。在家庭教育中,中國傳統的棍棒教育與國際主流的鼓勵式教育不可避免地碰撞交織,孕育了新的種類。正如《虎媽貓爸》中所演繹的那樣,父母雙方一方保留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另一方唱白臉,扮演“慈父”、“慈母”的角色。這種中和或許對于中國而言是一種平衡方式,童年不缺樂趣,長大亦無悔意,是碰撞才獲得的精彩。
德國的所有大型超市在有一天幾乎全場清空,只有少量貨架上還殘留著些瓶瓶罐罐,并在每個區都寫上了帶有情緒的標語。這便是德國的“國貨節”。如在某連鎖超市中,乳制品區清晰地寫著“來自新西蘭”,在生鮮區中赫然標明“孕育于北海漁場”,啤酒區商品便十分豐富了,注釋是“不要忘了慕尼黑”。據負責人所述“國貨節”舉辦的目的便是宣傳經濟全球化下,商品流通與碰撞,我們身邊用習慣的了不一定是國貨。以告知顧客,包容碰撞后的世界市場,貨架因碰撞而豐滿;世界因碰撞而精彩。
可碰撞卻也不全然如此,化學反應因催化劑的干預而改變產物;碰撞交流因人的干涉而改變了結果,甚至,讓人變得痛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命博士編撰的儒家注經,融合了道家中的“天道有常,道法自然”,也摻雜了墨家、法家思想,曲解了其中部分含義以達到愚民的目的,到了明代,又添加了“宋明理學”中朱子那些“忠”、“孝”觀點。士人的文章越來越沒了真情實感,士人感到痛苦,害怕妄議時弊不僅丟了性命,甚至禍及家人,只好寄情于對辭藻的'追求或是寫些稱頌之言,中國的文學沒落了,文壇寂寥,文學也感到痛苦。
馬克·波羅的游記確實宣傳了中國盛況,東學西漸,孔子進入了伏爾泰的書房,老子的文章為哲學家拜讀,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確實帶來了世界文化史的繁榮,卻也使野心家的貪欲激增,他們渴望征服。這帶來了戰爭,苦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是碰撞難免引起的副反應結果。
碰撞就像有機化學,你渴望得到主反應的生成物,譬如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譬如經濟領域的碰撞融合,然不可避免帶來了副反應,是你所害怕發生的,譬如戰爭,譬如征服,譬如苦難。唯有如此,世界才有了精彩,也正因如此,它使人痛苦。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成為推動它碰撞融合的催化劑。
傳統的議論文 篇14
不要一直追尋著前人的腳印,要敢于開辟出自己的道路。——題記
在圖畫的中央,一個碩大的水瓶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畫面,瓶子中的水已經不多了,瓶底靜臥著幾粒石子,還有一顆石子即將沉入瓶底,順著石子的拋物線向上看,一只烏鴉正大汗淋漓的對著一只正悠閑的用吸管喝水的烏鴉說:“你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朋友們,你們也許會嘲笑投石子的烏鴉愚笨,不開竅,但是,我們反思一下,這個烏鴉有時不正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嗎?舍棄方便快捷的捷徑不走,偏偏要遵循“傳統”。敢于跳出傳統,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在生活的畫卷上增上多彩的一筆。
說起程菲,也許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女子,憑借著傳奇的“程菲跳”跳上了奧運冠軍的領獎臺,跳上了國際跳馬平臺,展示了自己在跳馬項目上的實力。
一日,教練正在觀看幾位準奧運選手的跳馬動作時,正準備休息時,一陣細小的`聲音打斷了他的休息,“請問您可以幫我看一下我的動作嗎?”教練很好奇,答應了這個女孩的請求。
是的,這個女孩就是程菲。教練欣賞他的跳姿,和她敢于“跳出來”的勇氣,中國素有謙虛的傳統美德,低調做人,做事。如果沒有伯樂去發現千里馬,那么千里馬只有被埋沒。
但是,程菲做到了,跳出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跳出來。我們許多人都深知這一點,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有人怕失敗,有人怕別人的閑言碎語,還有人怕......
在歷史長河中,正是有人敢于跳出傳統,才有一種新的概念新的發明等的誕生,是歷史長河中翻滾出璀璨的浪花。
如今的中國,綜合國力不容小覷,跨國公司,環球商務。不亦樂乎,但仍有不少的中國制造,只賺取微薄手工費的企業,工廠。這種微薄的利潤,遠遠不如“中國創造”有更廣闊的利潤空間,只有敢于跳出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傳統,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我們國家才有更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屹立于世界經濟之林。
傳統的議論文 篇15
眾所周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它帶著我們從遠古走到現在,它是我們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華夏子孫對道德思想的追求。
然而,在“全球化”了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洋節日,洋文化“入侵”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起來看看戰況如何。
七夕PK情人節
七夕節,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可現如今穿針乞巧的習俗越來越不為人們所知;牛郎織女動人的愛情故事越來越不被人們所在意。更多的年輕人將那西方色彩濃厚的情人節興起,巧克力、玫瑰花香越來越濃。唉~七夕這一仗可是輸慘了。誰叫現代人都熱衷于“三分熱”的愛情呢!
團年飯PK西餐
團年飯是我們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團聚,來年平安的一大盛宴。一大家子人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前,一起嘮嗑,一起拉家常,老老少少互敬互愛,共享天倫,所以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可你看現在,誰過生日不去麥當勞或肯德基啥的,那才叫酷!甚至有人認為:什么時代了還吃團年飯,好土!
國粹PK搖滾
我們的國粹京劇,融合了我們南北方的戲劇元素,它孕育于民間并且流傳于全國,它所承載的價值與內涵,能為中華民族精神弘揚,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養料。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現代化了的'今天,京劇卻不被多少人所喜愛,被人認為又臭又長又聽不懂,更多的年輕人青睞于歐美的搖滾樂,聽得懂聽不懂沒關系,帶勁兒就好,喜歡的就是那種無拘無束!
從屈原的“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數仁人志士無不以“力挽狂瀾于既倒”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的傳統文化雖然被有幸保留了下來,可它卻像沙灘上畫的圖畫,被海水把印跡逐漸沖淡。
我們作為祖國的希望,是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我們能眼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處于水深火熱中嗎?我們難道不該把自己的傳統刻于心中,并將它延續下去嗎?
傳統的議論文 篇16
哦,過年了!快樂的新年,美麗的新年,期待的新年,終于到了!
大年三十之夜,我們小孩是最快樂不過的了。晚餐上,有又甜又嫩火鍋雞肉,有又香又辣紅燒豬肉,有又酸又辣鯉魚,還有我也參與制作的蛋餃,等等。這么多美味,配上甜甜的飲料,真讓我大飽口福啊!
吃過年夜飯,便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辦得特別好。雜技的驚險使我的心驚險使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表演完后不住地為他們喝彩;笑話、小品的幽默有趣使我咯咯大笑,難得這么開心過,一個接著一個的表演使我想喝水都舍不得錯過一秒鐘!
在歡樂的聯歡晚會中,十二點鐘快到了,我也開始工作了,拿著焰火和鞭炮來到天樓上。在天樓上,真像在看一個露天電影,焰火在一個接著一個的'表演著,拉開了漆黑的帷幕。快看這里,一個美麗花苞伴隨著響亮地奏樂沖了出來,最后綻放成一個美麗的大菊花,留下的碎絲隨風飄蕩,變成了一閃一閃的星星。一聲脆響有把我吸引過去了,快看那兒,一個閃著五顏六色的花苞把天映得五顏六色,最后一聲巨響,真個天空照得通紅,留下的碎花像雪花一樣落下來,美麗極了!其它的小焰火也在四周助威,這里一聲噼里啪啦,哪里有啾啾的響個不停,像星星,像流星,還像飛碟。這邊也不甘示弱,接連不斷的炮聲在提出挑戰,接著,一排打著轉兒的流星過后,幾個花朵同時綻放,有紅的花,猶如一把火;有紫的花,顯得那么高雅;有銀色的花,像燦爛的珍珠。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美。四面八方到處在響,在綻放花朵,我都不知道看那兒了。不一會兒,整個城市浸在了乳汁一樣的煙霧中。
這讓我聯想到現在世界上一些小國家不斷的遭受其他大國的攻擊,而我們的祖國,是多么的繁榮,多么偉大,才是我們得到一個安全、幸福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祖國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榮昌盛!
傳統的議論文 篇17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人們生活的意識形態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科技與傳統的沖突無處不在。科技所帶來的變化無疑更受年輕人歡迎;傳統在得不到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被蠶食。那么,科技和傳統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更是現存的唯一一個文明古國。其延綿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根深蒂固,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詩詞,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的匯聚;戲曲,是中華人民追求娛樂及安居樂業的象征;建筑遺址,體現的是華夏子孫建筑智慧的.具象化……
在現代,我國的文化還深受外國人的喜愛。在我國舉辦的G20峰會上,其中的表演節目都包含了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獲得外國使團的一致好評。除此以外,國外很多地方也仿效中國的節日。然而,在國外受青睞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何在中國頻受冷落呢?
在中國,傳統受到冷落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各種節日。逢年過節,人們的慶祝方式不再是古板的儀式。舉家外出旅行,到飯店預約年夜飯等已屢見不鮮,即使在家庭聚會上,人們也都各自捧著手機,完全沒有聚會氛圍。科技以其強大的力量席卷了人類的方方面面。
科技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大航海時代伊始,科技真正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此后,人類的發展沒有哪一環節離得開科技。鄧小平同志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躋身第二經濟大國,就是因為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迅猛發展;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由于以科技為基礎的工業革命,才發展壯大。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即便它與傳統有一定的沖突,但肯定是利大于弊。
實際上,如何處理傳統與科技的關系,國家已給出了很好的例子。在我國舉辦的G20峰會上,表演節目不僅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還運用眾多現代技術,諸如3D投影、AR增強現實等。只有傳統與科技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傳統的議論文 篇18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貼窗花。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訪親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
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所有活動都是為了辭舊迎新,以盛大儀式來迎接新年。
小時候,奶奶曾告訴我:有一個關于“年”這個怪獸的傳說,我對這個“年”起了好奇心,便去查找有關“年”的資料。我得知: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每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他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為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點燃爆竹的聲音,“年”獸渾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明星。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
傳統的議論文 篇19
周洪宇教授關于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假日的議案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有人認為將它納入法定節日,就是增添網購日和休閑日。也有的人認為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它需要我們去傳承,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做到尊重并加以弘揚。
周洪宇教授提出的議案的初心是為了彰顯民族文化自信體現傳統文化魅力。這就反映出了我們的民族自信依然有待提高。進入21世紀,這個網絡時代,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行業的發展,網購與電商也同樣崛起,我們必須承認網絡市場所帶來的快捷,我們同時也需要承認它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問題。那就是傳統節日帶來的是網絡促銷,就讓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節日有一種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休閑購物意識。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就是加強傳統文化在每個人心中的觀念與印象,加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感,減少節日活動的虛假過分宣傳,真正做到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就是用來過節的,而不是用來搞促銷活動的。
另外,,我們要懂得學習,尊重并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站立在世界之林是從誕生一直到現在,其中值得所有人們驕傲的文化不勝枚舉,古代文人詩客所留下來的名篇歌賦,發明家所留下來的.后世無法復制的物件。記錄歷史的龜甲與青銅器,這些都是我們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的珍貴寶藏,所以我們要正視我們的文明。作為嶄新的新一代,我們不能讓文明薪火從我們這里熄滅,我們更要讓它一直燃燒下去。
所以法定假日存在的意義就是防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節日被我們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價值,我們要做到用正確的目光對待中華民族的瑰寶,并將它發揚光大。
自從華夏大地出現人類以來歷史的車輪宛如長長的絲帶,在這根飄揚的絲帶上,承載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吾輩青年應該讓這根絲帶飄揚在每一個華夏兒女心中,飄蕩在世界人民的眼中!
傳統的議論文 篇20
當孝順英勇的花木蘭成了一個花癡、不孝的猥瑣女;唐僧與徒弟之間的師徒之情被惡搞為愛意;當一個道士向和尚取經之時,人們在大跌眼鏡之余,又是否進行過深思呢?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眼界不斷擴大的同時,卻沒能守住祖先留給我們的那些優良的傳統。人們對傳統的尊重消失殆盡,但傳統可是我們民族的根啊!
或許,千古佞臣秦檜被人們丑化惡搞,為大眾所娛樂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如果民族英雄岳飛被人丑化,相信大眾是不會愿意的。人們絕不會想看到像小丑一樣的岳飛。精忠報國也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保衛國家、報效祖國。
當愛國信仰被惡搞,華夏又能否重拾往昔榮光?
春晚上的.常客,大家所熟知的畢姥爺。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其影響人群之多,影響范圍之廣,難以計量,但正是一名為我們帶來無數歡笑的名嘴。卻說出了不合時宜的話。我們民族的偉人,帶領我們走向光明與解放,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畢某人的口中簡直一文不名。或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但是這卻足以看出畢某人的素質低下。
當民族領袖被惡搞,人們是否忘卻了過去的苦難?
如果告訴你,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是為了在無聊的取經途中給師傅、師弟們找樂子。唐僧與女兒國主暗生情愫,卻被孫猴子棒打鴛鴦。只因孫悟空愛上了解救他的師傅。你是否感到曾經對于師徒四人立志取經,堅持不懈的精神的感動,瞬間化為烏有?的確他們是虛擬人物,作者也早已作古,沒有人會來指責你的惡搞。但是正在千百年間,師徒四人所帶給我們的精神鼓舞,那種堅持不懈的態度一朝被毀,你是否感到了悲哀?
當堅毅被諷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的任務也被拋棄了嗎?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傳統之所以被傳承,正是因為他們帶給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精神上的鼓舞與幫助。他們是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民族氣節啊!
尊重傳統,牢記經典,他們不應成為人們的笑料。
傳統的議論文 篇21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每當讀到這紀念英靈的碑文,厚重的歷史感,對前輩先烈們的欽佩、敬佩、感激之情一應具來。英烈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二萬五千里長征,八年抗日,建立新中國……英烈們用信念和意志、汗水與鮮血為我們鑄就了中華民族崛起的脊梁,為我們締造了一個自由與和平的新時代,開創了一個幸福和希望的新未來。沒有他們奉獻,中國人不會挺直胸膛做人;沒有他們的奉獻,家國依舊風雨飄搖;沒有他們的奉獻,中華大地餓殍千里、哀鴻遍野;沒有他們的鮮血和汗水——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我們,有幸生于這個烈士們付出生命所換取的幸福時代,應該傳承和發揚烈血軍魂不畏艱難、不畏犧牲、為中國崛起而奮斗的愛國情懷;肩負起人民英雄留下的歷史責任,繼承優秀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環境下努力奮斗的精神,發揚革命英烈一直守護并為之奮斗革命理想。并且把革命先烈傳承下來的一切優秀的精神和傳統、信念和理想都一一轉化成為:為之努力、為之奮斗的正確前進方向;不畏困難、不畏艱險的`信念和意志;為自己、為國家而努力奮斗的旺盛戰斗力。
雖然我們的涉世不深,雖然我們依然有著些許天真,但是我們都應該堅信:只要我們沿著正確方向而不懈努力、不懈奮斗,我們一定能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將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作為大學生,我們是未來的天之驕子,在實際生活學習中我們更應該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保持激揚的斗志,勇攀高峰,不斷前進,發揚革命先烈的奮發精神,為自己的未來打開一片天地。
傳統的議論文 篇22
中國以有六十二周歲,但國畫最屬是文化的藝術啦!從小,我就喜歡畫畫,總感覺國畫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所以,我逼著媽媽幫我報了“小孩子國畫班”!在哪里可好了。
第一次,剛踏進門,邁著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上,四周鳥語花香,美麗的風景想導游一樣,幫我介紹“小孩子美術班”的一草一木。最引入注目的要數著院子里的小池塘了,池塘里幾條可愛的小金魚正在歡暢活潑的以旺盛的生命力,在水中不停的生長,也許你還會聽見那生長身體的聲音呢。我還發現,這幾條金魚,還是蠻喜歡我的,因為他們時而用那金銀透亮的大眼睛看著我呢?走進教室,老師也開始講課了:“同學們,歡迎來到這里,來一起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國畫。
我們今天來學習話‘菊花’,先把和黑墨水倒入一個小蝶盤里,輕輕的用細毛筆相愛小蝶盤里的墨水中級,點上一點,然后,就開始畫了,在書安置右上方,點上一個小小的點點,接著,就在圍繞著個小點點,在它的四周,旋轉著畫一個個小小的鉤子?”老師一邊說一邊把宣紙貼在黑板上,用他最習慣的`毛筆,在上面舒展自己的情感,在老師的說怎么畫的時候,我總會一位自己就是,這話中的小草、小花、小鳥,這是何等的美妙呀。老師講完了,同學們開工了,就我還在那邊回憶著那美麗的國畫。“多美呀,這種韻味在其他地方,不會有第二個。”我吶吶自語,因為我喜歡上了國畫。老師突然叫了我一下,我這下,恍然醒悟。我愛國畫,我對她情有獨鐘。我愛上了國畫。同學每一起來上“美術班”,每一次畫畫,都是用內心的。每一次暑假中午,去上“美術班”我只會笑著走進去,走進那個令我神往的藝術天堂。
大家一起來愛上熱愛國畫,去體會它吧,去和國畫一起去品味美麗的世界,一起去,中國看看藝術飛傳承吧。
傳統的議論文 篇23
說起端午,你一定會聯想到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等傳統習俗。但同時一定還有不少人會想到放假,想到旅游或者吃喝、消費等等,使原本充滿詩意的傳統節日少了些人文氛圍。
盡管國家規定端午節為法定假日,但我們不能僅僅把“端午節”認為是簡單的假期,其實更應該深入挖掘傳統內涵,過好我們自己的節日。
有網民說:“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多方面的、多層級的、難以言說的特殊感受,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心靈震撼和感悟,是一個‘人文化成’的過程。”還有網民感嘆:“現在的人對民俗傳統節日都已淡忘,而是對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趨之若鶩了。”
其實,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而且很多風俗不但古老、樸素,而且豐富多彩,如春節守歲、元宵看燈、清明掃墓、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節登高等等。人們不僅賦予了這些節日以一種特殊的價值、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情感需求,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
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并不不是要排斥外來健康文化,但我們也不能用“洋文化”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回歸傳統,感受中華五千年文化精髓。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手段突出傳統節日的優勢,挖掘和整理這些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要堅持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為重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讓這些傳統節日現內涵、展風采。廣泛開展群眾性民俗活動和基層文化活動,使群眾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角,不斷創新傳統節日活動的形式和載體,增強“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群眾性、廣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我們的節日過出“中國味道”,讓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引導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的議論文 篇24
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對西方人來說相當于我們中國的春節,而在社會的不斷開放和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革的今天,中國人對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是過得越來越簡單了,對于西方的圣誕節卻是一年比一年過得隆重了。特別是現在年輕一代,在不信奉基督教,更不了解西方的節日的背景的情況就跟著別人歡天喜地慶祝圣誕節,這不單單是表面的重洋媚外,更折射出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危機。現在我們的社會不斷地進步,人們的思想也不斷地開放,許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經被大部分中國人所接受,而這也意味著有許多傳統的東西被人們所淡忘、所摒棄。如我國的國粹——京劇。
現在懂得欣賞京劇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年老的觀眾,而有意投身這一門藝術的人更是稀缺,曾經風靡世界的京劇如今正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走著下坡。而反觀日本傳入的動漫文化卻日漸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各地漫友會的人數不斷攀升,各種cosplay大賽人潮峰涌,而且都是些年輕的身影。再看看4年一度的飄飾舉行時都是些孩子、婦女在圍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尷尬境地更是不言而喻。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僅在于娛樂和節日方面,更入侵到了我們的生活最根的一面——語言。英語是世界性的通用語言,在我國越來越重視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已被父母逼著學習英語,學校把英語這門學科放到了重點位置,各種英語的補習、提高班年年坐無虛席。但相反語文卻變成了學生心中主科中的次科,人們只滿足于會寫漢字、說好漢語而已,那人們要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更難了。
母語,是靈魂的語言,西方的`文化已經侵蝕到人們的靈魂了。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已經使我們受到了懲罰——源于中國的皮影戲被別的國家申請為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了。人們在憤怒,在驚訝的同時是否有在反思我們是如何對待我們的文化珍寶的呢?難道有些東西真的在被人搶了之后才會恍然發現它的珍貴?
【傳統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傳統與創新的議論文02-24
高中創新與傳統的議論文01-28
傳統優秀文化的議論文05-08
議論文:兼傳統,容現代01-27
高中傳統文化議論文03-17
高中議論文:守護傳統文化01-28
關于中國傳統禮儀的議論文01-27
關于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01-28
傳承傳統文化的議論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