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與《西游記傳》互補
《西游記》(一百回本)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大家都熟知的四大名著。但明代文人楊志和所編著的《西游記傳》就不為民眾熟知,盡管按照不少學者的觀點,《西游記傳》應是《西游記》的簡本,可細讀這兩個版本,就會發現它們在文字上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它們是互為印證與互補的。
現就拿“唐僧辭行者”這段故事來分析,先來看《西游記》中的情節: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不消發誓,老孫去罷。”他將書摺了,留在袖中,卻又軟款唐僧道:“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途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轉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大圣見他不睬,又使個身外法,把腦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來,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卻又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言語,途中更要仔細。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師父。”唐僧道:“我是個好和尚,不題你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罷。”那大圣見長老三番兩復,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才去。(《西游記》第27回)
再看《西游記傳》中的類似情節: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不要發誓,你有難,我還來救你。但此去非我本心,難當你這等趕逐,我去則去了,我心上十分痛楚。師父端坐,容弟子拜別。”深深拜了四拜,唐僧并不睬他。那行者淚垂喉硬,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你早晚伏侍師父。倘有妖精拿住師父,你說老孫是他大徒弟,使妖精不敢害他。”唐僧罵道:“你好大的英名,我倒要你遮蓋!”行者見他不肯回心,沒奈何才去。又囑咐八戒道:“你這個唆嘴的人,我把師父交付于你,你明日沒有師父還我,老孫實不饒你。”言罷,縱一觔斗,直至花果山水簾洞去了。(《西游記傳》第23回)
這里來探討一個問題:既然都是在描寫“行者辭唐僧”的相關情節,《西游記傳》有哪些不同于《西游記》的地方昵?原因有三:一是《西游記傳》明確有“但此去非我本心”這句話——行者在臨行前向唐僧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盡管您將我貶出取經隊伍,但我并不是真心離開您。一旦您有難后,我同樣會來救您。而在《西游記》里面,盡管行者的內心并非不掛念師父。師父一旦有難,他也不會坐視不管。但是,至少從文字上看,行者直接強調的是自己決心離開唐僧,而不是強調唐僧有難后——行者該怎么辦?二是《西游記傳》沒有像《西游記》那樣詳細描寫行者向唐僧拜別的'情節。作者楊志和可能是認為該情節的重要性不強,不值得浪費篇幅。但是,行者在《西游記傳》中可是向唐僧深拜了四次,也證明了行者對唐僧的那份感情。《西游記》中的行者則是施展變化本領,四面圍住唐僧下拜。兩個版本在這里想表達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西游記傳》更強調簡潔。
三是在《西游記傳》中,盡管行者要離開唐僧,但他仍然開口囑咐八戒。而在《西游記》中就沒有這一情節——吳承恩這位作者可能認為行者怨恨八戒向唐僧進讒言(否則唐僧也不會趕行者走),因此不愿在臨行前理睬八戒。相反,行者倒是提醒沙僧要當心八戒。《西游記傳》的描寫更能突出行者的可貴之處:盡管要離開唐僧,但自己仍然掛念這位師父的安危,因此不計較八戒剛才向師父進了什么讒言。而是強調:既然我要離開師父,他的安危就拜托在你身上。如果你沒有盡到保護師父的責任,我也不會饒恕你。看到行者的這番話,使人不但更同情他,也更敬佩他!對于“行者辭唐僧”這一段故事,還真是能比較出兩個版本的差異。再細看其他情節差異可能會更多。因此應認識到:盡管《西游記傳》算《西游記》的簡本,但前者并不是簡單地對后者進行刪節,前者自有它的特殊價值,這特殊價值在于兩部著作的互為印證與互補。
【《西游記》與《西游記傳》互補】相關文章:
《西游記》歪傳學生作文05-02
西游記水滸傳的讀書心得07-29
西游記歪傳-初二想象作文12-22
“西游記”作文08-08
西游記的作文12-18
《西游記》縮寫09-10
西游記對聯精選01-17
西游記后傳02-09
《西游記》續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