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的故鄉在文山。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這座小城四面環山。小城東邊圓潤逶迤的山脈叫東山,西邊是一溜尖削峻峭的山峰,似一支支巨型戰戟,直插藍天。它又像一道連綿不斷的美麗屏風,當地人叫它西山。
②距離小城幾十公里的遠山上,層次復雜的森林草場在明亮的陽光和濕潤的空氣中呼吸著,郁郁蔥蔥地生長延伸著。各種常綠雨林遍布群山峻嶺,它們身上布滿了厚厚的苔蘚類植物,將自己百年幽閉的寂寞化作清新的氣息,向天空大地舒展出去。
③一條河流從一座被稱做天生橋的巨大溶洞下面穿過,再流過險峰峽谷進入文山,在城內外迂回環繞九曲二十四灣后,戀戀不舍地向南流去。
④順著舊城樓外的石板路朝河邊走,你會看到一溜疏落有致的木質吊腳樓,這是文山極富特色的民居。這些小樓前排木柱不落地,從中柱和過梁處用方木支撐著,鱗次櫛比翩然上翹的屋檐如臨風飄舉,煞是好看。從樓上的人家望出去,門前河邊的百年老樹朝碧綠的水面躬起打皺的樹身,將滿是經絡的手臂向對岸伸出去,濃密的枝葉覆蓋著河水,像是給碧綠的流水打了一把半透明的陽傘。
⑤清晨,山上吹來的空氣清涼又濕潤,帶著水分和稻香野花香,充溢著我們的呼吸,撲滿了我們的衣縫。太陽的彩色光束從油綠發亮的樹葉縫隙里投進樹林,當山雀和畫眉在樹枝上活潑地跳著,撐著翅膀呼呼地飛來飛去時,我們又走過小石橋上學去。
⑥上學要路過遼闊的田地,到處黃綠青紫,溝渠縱橫。各種農作物和草尖花蕾上墜滿了露珠,五顏六色的蜻蜓翹著長長的尾巴歇在草梗野花上,斂住氣悄悄走近,突然伸出手就能捉住它的翅膀。我們常因此遲到早退,沒少被老師家長批評罰站。
⑦金甲蟲暗綠的甲殼在陽光下亮晶晶的,它們總愛聚在河邊小白蠟樹的枝葉和大團大團的白花上,嗡嗡營營地爭吵打斗。使勁抱住樹枝搖晃,金甲蟲就止不住噼里啪啦地掉到地上,一動也不動。麗麗說它們在裝死。抓起一只放在手心里,輕輕撓它的屁股,它真的就趕緊飛走了。好個狡猾的家伙!我們抓住幾只裝在火柴盒里,一定要讓它們懂得安靜和規矩方圓。
⑧“過山雨”是頗具秘境色彩的景致,令我至今想起來都覺得很神秘。她總像慵懶妖嬈地臥在樹梢上,當遠處籠罩山巒的霧氣慢慢走近,她就會乘興頑皮地帶了溫暖和熱情,突然從燦爛的陽光里噼啪噼啪地灑落,讓你滿心歡喜。
⑨滿載著豐厚雨水的烏云中間有時會剪開一個圓圓的口子,遠遠望去,萬里晴空中,一片雨霧邊傾瀉邊移動著,迅捷地從這座山掠過那座山,太陽快樂地從圓口里鉆出來,跟在后面朗照,這時山坡上樹腳下的草叢里,便有紅黃白綠的雞縱菌蘑菇高高低低,胖胖乎乎地從濕泥里冒出來,招惹著城里千家萬戶的鍋碗瓢盆。
⑩盛滿雨水的樹葉花蕾在雨后靜默著,我們使勁拍一下樹干,又四散跑開,積攢在樹枝樹葉上的雨水就轟然而下。陽光重又無聲地撫愛著綠葉下繽紛的花朵和歡樂的蝴蝶,迅速揭開了生命的一頁。
⑪在我童年的河流里,文山的一切都這么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去了川西,也許是天上地下潮濕的霧靄讓我多思善感,鄉愁,像一粒不經意間落在心里的看不見的種子,在我的靈魂和血液里無聲地滋長,發芽,長出根須枝葉,長成一棵葉色蔥綠的小樹,透射出蓬勃的生命意象,令我夢縈魂牽……
⑫思念,像星光、像潮水、像琴弦,……
⑬所有的變化都已天翻地覆。
⑭然而,那些升著炊煙,走著耕牛,圍墻、場院和屋檐下大片大片掛著紅辣椒的村莊和色彩斑斕的原始森林依然吸引著我。山澗溪谷的流水依然奔騰澎湃,浪花雪白,它們從山腰峽谷一路喧囂著,馳入一泓碧綠寧謐的湖泊,淺拍蕩漾。苗族咪多的蘆笙悠揚地在花山節吹響,壯族彝族的小伙和衣裙鮮艷的姑娘們圍著火堆彈月琴對山歌,跳三步弦,高高長長地揚起幾聲“咿呀嗨……呦……嚯!”像是要把山石震碎……
⑮我在這里沉醉。沉醉于一種嶄新與獨特的情感沖擊。我想起了北島的詩句:“走吧,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
⑯你聽,河邊的晚風里,一個略微有些沙啞的嗓音混合著童聲在哼唱那支美麗的,永遠唱不盡的歌謠:“大月亮,小月亮,公公出來做木匠,婆婆出來打鞋底,嫂嫂出來蒸糯米。糯米香,打鑼打鼓接姑娘……”
【思考題及閱讀答案】
7.請解釋第②段中加點詞“舒展”一詞在文中的含義。(2分)
【考點解析】解析詞語在文中的含意。
【解題思路】結合詞語所涉及的第②段文字,判斷動詞“舒展”的主語是“各種常綠雨林”的樹木樹枝,從而得出“舒展”的本義即指樹枝的伸展;依據描述性文字“將自己百年幽閉的寂寞化作清新的氣息,向天空大地舒展出去”,可以判斷“舒展”的引申義為氣息的擴散。
【一般規律】結合具體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基本意義、引申義、比喻義和臨時義。
【典型錯誤】忽略本義或未指出引申義,答題不全面。
【標準答案】舒展這里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樹枝的伸展、延展;一是指樹的氣息在空氣里擴散。
8.請對第⑾段的劃線句進行賞析。(3分)
【考點解析】辨析修辭手法及表達上的作用效果。
【解題思路】從題干上看本題似乎著眼于考察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但從劃線句本身構成來看,命題者的意圖顯然是考察學生是否能準確辨析該句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在表達上的作用效果。句中“像”字明確揭示本體及喻體,解題時應注重對喻體描述的語言“在我的靈魂和血液里無聲地滋長,發芽,長出根須枝葉,長成一棵葉色蔥綠的小樹”,結合具體語境不難發現作者是通過對一顆種子的發芽過程的細致描述形象地表達出越來越濃的鄉愁。
【一般規律】能分辨修辭手法,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基本表達功能,并要結合具體語境深入體察,仔細分析。
【典型錯誤】泛泛而談,不能結合喻體本身作具體而細致的分析。
【標準答案】作者把看不見的鄉愁比喻成一粒種子,通過種子滋長、發芽、長出根須枝葉、長成小樹的過程,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自己內心思鄉之情越來越濃及對故鄉的思念越來越迫切的情形,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
9.下列對本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第⑤段的文字,表現出了作者對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
B.第④段的劃線句,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老樹的形象。
C.“過山雨”那神秘而又美好的描寫背后,折射出作者對故鄉的熱愛。
D.第⒂段作者引用北島的詩句,表明故鄉將被珍藏在未來的生命中。
【考點解析】信息篩選整合、內容辨析、修辭手法的辨析
【解題思路】針對選項,鎖定相關段落,根據文意,文章表達的是故鄉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向往,抓住這一要點,選項A、C、D就不能判斷了。至于選項B的混淆點在于修辭手法的辨析。原句中的“躬起打皺的樹身”“滿是經絡的手臂”
“伸出去”等字眼明顯地揭示了比擬的修辭特征。搞清了這些,辨認也就不是問題了。
【一般規律】“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夠對照材料辨別題中信息的正誤;二是能夠篩選整合出與題目有關的語句,進行簡要地表述。重要信息的篩選提取,需要掃描、概括、組合、轉換、延伸等能力。對于文學性的作品而言,還需要學生能對文中,運用判斷、綜合歸納、推理等邏輯思維手段審視原有信息,推知新信息。
【典型錯誤】D
【標準答案】B
10.第⒀段一句話獨立成段,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3分)
【考點解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解題思路】閱讀題干中時,關注關鍵詞“獨立成段”與“在文中有何作用”之間的關系,即可獲知此題的考查重點在于辨識句子在文中結構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從句子所處的位置而言,也不難得出“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但是具體答題時要避免這種貼標簽式的答案。首先,以第⒀段為界,前后的表達方式發生了變化;其次,結合句意來看,盡管“變化都已天翻地覆”,但故鄉“依然吸引著我”,因為作者對故鄉的感情未變。此題的得分關鍵在于具體分析,重在領會,套用是行不通的。
【一般規律】“文中重要的句子”,一般是指在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上發揮重要作用的語句。因而在解讀時,既要注意句子的表達方式,領悟句子的言外之意,把握作者的表述意圖之外,還要關注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點題、總攝下文或總括上文、承上啟下、強調或濃縮某種情感、為文章某一內容作交代、鋪墊、對比或照應、揭示或深化主旨等)。
【典型錯誤】答題不夠全面,粗略地套用“承上啟下”的概念,未結合文意、句意做具體分析。
【標準答案】為上文的回憶到下文的抒情過渡。(1分)句中“變化都已天翻地覆”與下文中“依然吸引著我”相照應,(1分)表達出不論故鄉發生怎樣的變化,作者對故鄉的情感依然不變。(1分)
11.第⒃段,文章在童年的歌謠中結束全文,簡析這樣寫的妙處。(3分)
【考點解析】認識賞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和特點。
【解題思路】本題的審題非常重要,題干中的重要詞語應是“簡析”文章結尾“妙處”,即通俗而言“這樣寫好在哪里”,或明確的提示“文章結尾的表現手法或寫作特點是什么”。認清了題干,在答題時就可有據可循。首先,從童謠內容來看,吟誦的均是童年故鄉的生活,再結合作者所要表達的“鄉愁”來分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借童謠來再現思鄉的情感;其次,相較之直抒胸臆而言,為何采用童謠來再現思鄉之情呢?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唱不盡的歌謠,以聽覺的表達方式傳遞思鄉之情,答案已呼之欲出了;最后,再關注此段內容所處的位置是在于文末,從收束全文的方式上再做分析即可圓滿。
【一般規律】在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的前提下去識別、理解、分析、鑒賞表現手法和寫作特點。
【典型錯誤】答題沒有層次,混亂不清;審題馬虎,著眼點僅僅放在結尾“收束全文”這一點上,但卻忽略了對“妙處”的分析。
【標準答案】把作者兒時熟悉的歌謠放在結尾,再現了思鄉這一主題,在感情上更遞進一層;(1分)把對故鄉的思念述諸于聽覺,表達的方式更豐富、更新穎;(1分)在歌謠聲中結束全文,給人余音不斷的感覺,增強了文章的韻味。(1分)
12.閱讀全文,請對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情感脈絡進行簡要的分析(3分)
【考點解析】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或寫作意圖,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和思路。
【解題思路】思路及脈絡是文章結構層次的依據,結構是思路的外在表現。因而答題時應通過搞清文段來理清文章思路,從而達成文章思想內容的正確把握。依據這樣的思考模式閱讀此文,不難發現第⑾段是關鍵的文段,它銜接了上文對故鄉風景及童年生活的描寫與下文的抒情,將讀者從回憶中拉回現實,隨著回憶的堆積,作者再也壓抑不住內心越來越濃厚的思鄉之情,因而化為了直抒胸臆的語言。
【一般規律】以一定依據劃分層次結構,這個依據常見的有時間、空間、對象、內容、角度、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表達方式等,找出了依據就不難劃分層次,劃分請層次,思路及脈絡就顯而易見了。
【典型錯誤】學生答題不規范,沒有以關鍵詞來應題干的意識,大多泛泛而談。
【標準答案】作者從故鄉的山到故鄉的樹,到故鄉的村落,到對童年生活情境的回憶,到對故鄉風俗、歌謠的再現。(2分)在情感上由淡到濃,由含蓄的寫景抒情到直接抒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