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問心無愧的哲理故事
能做成功的英雄,也能做失敗的英雄,只要自己竭盡全力拼搏過,即使失敗也問心無愧。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問心無愧的哲理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問心無愧的哲理故事
人生在世,需要拚搏、進取,拼搏進取是社會的使命使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無疑這是人生的主旋律。但是人們在拚搏進取的歷程中,總會遇風雨,有坎坷,有挫折。如何對待人生旅途的風雨、坎坷和挫折?
有人有理想、有追求,但一遇風雨、挫折,就埋怨環境落后,埋怨社會風氣不好,埋怨現有工作崗位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而憤世嫉俗,牢騷滿腹。這樣的人至多只能成為一個孤傲狂妄之士,不能成為匡救時弊、改造社會的勇士。
有人沉溺于過去的日子里,或者只是追憶過去的輝煌。懷念過去的純清而覺得現今世風日下,今不如昔;或者只為過去的失、過去的敗而懊惱和愧疚,卻不思再進的策略,缺乏再斗的勇氣和決心。這樣的人背上過去的沉重包袱,是無法昂首前行的。
有人幻想未來,或者還為未來的美夢而陶醉,或者為未來的風險而恐懼,而眼下如何努力如何動作他卻不知所以。這樣的人不能把握現在、也就失去了未來,只能在空幻的夢境里或在無端的愁緒中白白地浪費光陰。
倘若懂得裝傻的學問,抱定“難得糊涂”的態度,則對于人生旅途中的坎坷、逆境,對于成敗、得失等等困厄之境,不會太執著、太計較,能夠泰然處之。有了“難得糊涂”的態度,則能始終不為俗情所累,不以榮辱為懷,在任何時候都熱愛生活,熱愛人生。概言之,抱定“難得糊涂”的態度,在生活中能煥發出一種生命的韌性。有了這種韌性,則能使人生表現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一情獨往。以及“泰山崩于前面色不改”的內在光輝,始終把握拼搏進取的主旋律,朝著既定目標不懈努力、奮力前進!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因其抱有“難得糊涂”的人生態,從而在逆境和困境中顯現出生命強烈的韌性,使得本是樸素無華的生命,都能顯現出不凡的境界。
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覽》時,不慎將相當一部分手稿遺失,近20年的心血一朝付之東流,但他并未被命運的巨大捉弄所壓倒,而是重新開始了漫長的、艱難的寫作。又經過暑去寒來的20年,他終于成功地重新寫出了這部宏篇巨著,而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當代著名學者金兵霖先生,花了近10年心血,寫出了洋洋60萬言的一部《知識論》。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時,他一直將書稿帶在身邊,甚至在躲避敵人的空襲而躲進防空洞時都帶在身邊。但有一次,他跑入防空洞躲避空襲,由于緊張,在敵機飛走之后,他抖落身上的灰土和大伙兒一起回到了住所,忽然想起自己那部沉甸甸的手稿意忘在了防空洞內。他急急忙忙趕回去,手稿卻已不知去向。多年的心血毀于一旦,使他痛苦萬分。然而,他并沒有被這巨大的內心痛苦和艱難的學術環境所擊倒,而是靜下心來重新開始了艱難的撰寫過程。又經過了漫長的10年,他終于寫出了一部全新的《知識論》手稿。當讀者在他的出版前言中讀完這段心路歷程時,不由得贊嘆不已!
對“難得糊涂”的真諦理解深邃,從而表現出勝固可喜、敗亦欣然的胸襟,堅持生命之韌性,實現心中理想的典型的代表人物當為宋代士人蘇東坡。
蘇東坡有著經世濟時、仁政愛民的執著追求,但他仕途坎坷在歷史上是非常著名的。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積貧積弱逐漸衰微的時期,也是朋黨之爭此伏彼起的年份。年輕時的蘇東坡可以說是春風得意,有過坦途順境。他二十二歲進士及弟,當過太宗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官至三品(宋朝沒有一品官,宰相才是二品),不可謂不榮耀、顯赫,可他一生又三次遭貶:
第一次是發落在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州市。
第二次貶到了嶺南廣東惠州。
最后一次是他62歲時,由惠州貶所再遠貶到海南島的儋州。海南那時遠不是今天的黃金寶地,當時被看做是蠻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東坡說這里的生活是“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在仕途順利之時,他對君主忠心耿耿,對國家的貧弱憂心如焚,對老百姓的疾苦深切關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不以一身禍福,改變其憂國之心,突現出儒士、忠臣的鮮明形象。
他入閣不久,正逢王安石創行新法,蘇東坡秉書上疏,直言新法的不利。書中說:“我想說的話,只三句罷了:希望皇上能結人心,厚風俗,存法度。人君所依靠的就是人心,這就像樹木有根,燈盞有油,農夫有田,做生意的人有錢財。失掉了人心,國家就滅之,這是必然的道理。自古以來,沒有人君平和、簡易、隨俗、同眾而國家不安定,也沒有人君剛愎自用而國家不危亡的。皇上一定也知道人心為什么會不高興的道理了……”剛剛入閣權勢不重,位子不穩,但他為國家,為民眾著眼,秉書直言,不但行得正,而且“行”得大膽。
他不但敢于向皇帝進言,而且在自己的任內抱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積極為百姓謀利造福。任徐州太守時,當時正值黃河在曹村決口,泛濫到梁山泊,溢滿了南清河,匯聚到了徐州城下,水勢還在暴漲,如果不及時排泄,徐州城就將倒坍。城里的富戶紛紛爭著出城避水,有人也勸他避一避險情。蘇東坡都說:“富戶一旦出城,城里的百姓就都會動搖,我和誰來共同守城?只要我在徐州,就一定不讓洪水沖到徐州城。”于是蘇東坡一方面勒令那些富戶進城,另一方面,親自膛水到武衛營中,喚來了卒長說:“黃河水將要敗壞徐州城,事太急了,雖然你們是禁軍,職責是守衛城池,但如今災害當頭,我也只好請你們幫助我。”卒長早被蘇東坡知難而進的行為感動,一口應允他的請求,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大水,我輩是小人,當然要該效命。”于是迅急帶領他的士兵奔出去,搶險救災。官兵奮戰許多晝夜,修建了東南的長堤。搶險期間,暴雨日夜不停,蘇東坡就一直住在城墻上臨時搭起的小屋里,即使經過自己家門邊也不進去,一面查看險情,一面派官吏們分段堵塞洪水,最后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官場斗爭是復雜的,仕途是艱險的,盡管蘇東坡忠于職守,勤政愛民,但由于官場的相互傾軋還是遭到貶斥。
受貶之后,他一不怨天,二不尤人,而是始終保持曠達樂觀的精神,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他在遭貶的日子里,堅持勤耕苦讀,四處游覽,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佳句:
他被貶黃州途中,寫了《梅花二首》,其中有詩云:“幸有清溪之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他被貶惠州時,寫了名篇《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后來再貶至瓊州,又寫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從京城貶至地方和邊遠地區,在一般人看來自然是人生中的重大打擊,蘇軾卻能泰然處之,并從山水風物中獲得生活的信心和樂趣,其曠達豪邁的胸懷可見一斑。
蘇東坡的一些寫日常生活的作品也反映了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定風波》就是一例。
蘇東坡不但在貶斥之后不頹廢,不懊喪,保持一種豁達的胸懷,四處游覽,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名句,而且一旦朝廷重新使用,他又是一如既往,盡心盡力為朝廷出力,為民眾謀利。例如:第一次遭貶后不久,又重新取用他為杭州知府。在杭州任內,恰巧碰上大旱、饑荒和瘟疫等幾種大災疫同時并作。蘇東坡立即向朝廷提出請求,希望免除災區上供大米的三分之一,當他得到朝廷賜予的度僧牒后,立刻就把它換成糧食以賑濟災民。第二年的春天,又減低價格出售常平倉的糧食,還令官府煮了很多米粥和藥劑施舍災民,派人帶著醫生分別到各個街坊給災民治病。為杜絕災情再次襲擾民眾,他組織人力,疏浚整治荒廢多年的西湖,開通河道,建造堰閘,修復廢井,修建三十里長堤,不僅當年使西湖能灌農田千頃,人民用水豐足,就是今日,西湖仍能以“濃裝素抹總相宜”的西子美色,奉獻于人間,也不能忘記東坡先生的功勞。
蘇東坡之所以幾次遭貶而沉淪,展現出一種曠達的人生,就在于他能以一種虛己的胸襟對外界的干擾,始終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不過于執著,不計較得失、成敗,從而能理性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種永恒的、無所不包的存在整體結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到他個人的存在也是一種無限,胸襟自然就變得寬廣起來。在這個高遠的位置上來審視人世和人生,得失禍福、窮達貧富自然無足掛懷了,自然能體悟到人生價值不僅在于結果,還在于為達到成功所進行的奮斗中。能做成功的英雄,也能做失敗的英雄,只要自己竭盡全力拼搏過,即使失敗也問心無愧。
【問心無愧的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英語哲理故事哲理故事09-23
堅硬哲理故事(短篇哲理故事)09-17
問心無愧散文07-13
哲理故事及蘊含的哲理01-28
哲理故事大全-經典哲理故事三篇03-15
哲理故事大全-經典哲理故事3篇03-15
經典哲理故事01-28
經典的哲理故事01-28
哲理故事02-01